穴位埋线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疗效及对血清VEGF及PDGF-BB水平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埋线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疗效及对血清VEGF及
PDGF-BB水平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VEGF、PDGF-BB水平的影响。

方法 42例银屑病患者采用穴位埋线治疗,1次/2周,共治
疗5次,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PDGF-BB
含量的变化情况,并与20例正常人对照。

结果穴位埋线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总有
效率为83.4%,正常人血清VEGF和PDGF-BB浓度分别为(114.95±20.21) ng/mL 和(12.44±2.90)pg/mL; 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VEGF浓度分别为(184.87±47.63) ng/mL 和(129.36±51.24) ng/mL,治疗前后VEG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GF-BB浓度分别为(35.03±11.05) pg / mL 和(16.96±3.33) pg/mL,治疗前后PDGF-B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寻常型银屑病
有效,可能与抑制银屑病血清中VEGF、PDGF-BB产生有关。

【关键词】穴位埋线银屑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 银屑病是一种由多基因遗传决定的、多环境因素刺激诱导的免疫异常性慢性
炎症性增生性皮肤病。

临床上其治疗方法多以口服药物为主,辅以外用药,疗效
不一。

我科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确切,为进一步观察其临床疗效,探讨作用机理,我们观察了42例银屑病患者采用穴位埋线治疗的临床疗效,并测定了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BB(PDGF-BB)的量,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42例均为2011年1月-2012年1月本科门诊和病房收治的能按要求接受观察
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其中男25例, 女17 例,年龄20~65岁, 平均年龄43.6岁;病程1~23年,平均6.5年。

临床病情严重程度依据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
指数(PASI)计分法进行评估。

入选标准:入选前3个月内未接受全身糖皮质激素、维A酸类药物、免疫抑制制剂及光化学疗法;所有病例采集标本前1月内无其他
系统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未曾进行穴位埋线治疗;皮损面积<90%。

正常人血清
对照组20例, 男11例, 女9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2.9岁,均无免疫性疾
病及系统性疾病,无银屑病家族史,二组在性别及年龄上差异无显著性。

1.2 研究方法
1.2.1 穴位埋线疗法物品准备:一次性9号注射针头,26号毫针(2寸长)剪平针头作针芯,肠线剪1cm长,浸入酒精中备用(浸泡时间不宜过长),用时用
注射用水冲洗。

选穴:选取背部脊椎旁开2寸,自第7颈椎至第2骶椎分5等份,共10个埋线点为主穴,根据患者辨证不同配以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合谷、委中及皮损多发处取穴,每次选取6个主穴加4个配穴。

2周治疗一次,5次为一疗程。

操作:令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肌肉放松伸展,充分暴露背部。


线点常规消毒皮肤,用消毒镊将1节羊肠线从9号注射针头的针尖处装入针体
(此时毫针稍退后),线头与针尖内缘齐平。

左手将穴区皮肤绷紧,将针头快速
刺入穴位1.5至2cm深,稍作提插,待气至。

然后将针芯内的毫针向内用力,同
时缓慢将9号针头退出,使肠线留在体内,针头将要出皮肤时,用消毒纱布压住
针尖部出针,检查是否有线头露在外,并用胶布固定纱布。

1.2.2 临床观察指标于治疗前后记录皮损部位与范围,红斑、鳞屑和皮肤浸润
程度,并按PASI法评分。

计算全身各个部位皮损面积积分得到PASI总分,综合
比较治疗前后PASI总分以判断结果。

1.2.3 VEGF、PDGF-BB测定方法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ml,
1500r/min 离心5min,吸取血清后置-70℃冰箱内保存待测。

人VEGF和PDGF-BB
和ELISA试剂盒由深圳晶美生物技术公司提供,严格按说明书要求操作,使用AT-858型全自动酶标分析仪测定。

1.3 疗效判定标准按目前通用的公式计算PASI变化值。

治愈为皮损全部消退
或PASI变化值>90%;显效为PASI变化值61%~90%;有效为PASI变化值31%~60%;无效为PASI变化值≤30 %或者加重。

总有效率以治愈加显效计算[1]。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采用SPSS 13.0统计
软件进行分析。

治疗前后两组间使用配对t检验分析,银屑病组与健康对照组使
用成组t检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42例银屑病患者中,个别患者仅第一次埋线便出现明显好转,
大多数患者在2~3次治疗后出现疗效,5次治疗后治愈23例,显效12例,好转
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3.4%。

2.2 检测结果 42例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PDGF-BB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治疗前血清VEGF、PDGF-BB水平与治疗后比较均有非常显著
性差异。

治疗后血清VEGF、PDGF-BB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3 副作用 3例患者埋线后,局部有肿、胀、痛、麻、疲倦无力、周身不适、
畏寒等反应,一般不需治疗,3~5日内自然消失。

3 讨论
银屑病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其主要组织病理特征是炎症细胞浸润、角质
形成细胞过度增生、新生血管形成。

VEGF是目前发现的作用最强的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通过诱导真皮微血管通透性增高及对炎症细胞、内皮细胞的化学趋化作
用和血管生成作用,可以加重银屑病皮损处的炎症反应,促进银屑病的病理过程。

PDGF是一种重要的促细胞分裂剂及炎症介质,能刺激多种细胞分裂增生及对
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有趋化性,许多组织如上皮组织、结缔组
织等都能表达和分泌PDGF,银屑病患者血清中PDGF水平增高可能与这些细胞合
成及释放PDGF增加有关。

据报道在银屑病损害真皮成纤维细胞及血管中PDGF
受体表达增加,而银屑病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不表达PDGF受体。

PDGF在角质形成
细胞生长中不起自分泌作用。

因此循环PDGF的增加可能通过增加的PDGF介导
的血管生长提供增生表皮的营养需要,此外PDGF可刺激成纤维细胞增加胰岛素
样生长因子I(IGF-I)和白介素6(IL-6)的合成,而IGF-I又能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加表
皮生长因子(EGF)受体,这些因子能刺激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

穴位埋线疗法寓粗针透穴、放血、穴位注射、组织疗法于一体,具有“以线代针”的长效针感治疗效果[2]。

羊肠线包埋主穴可提升一身之阳气,调节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功效,气机通达,病邪去之;配穴则直接作用于病变脏腑。

所选穴位
与部位均为神经节段处和神经较多处。

同时,羊肠线埋入机体后,在体内温和持
久刺激周围末梢神经,调节大脑皮层及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调节趋于平衡,从而促进局部组织和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利于病理过程的恢复
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表明, 穴位埋线临床疗效确切,对细胞因子VEGF、PDGF-BB可能有抑制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爱民, 黎雯, 杨斌,等.阿维A 治疗重症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临床皮肤科杂志.2007,36
(3):179.
[2] 崔瑾,杨孝芳.穴位埋线疗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