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

合集下载

县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湖北省来凤县为例的开题报告

县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湖北省来凤县为例的开题报告

县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湖北省来凤县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县域经济是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也日益明显。

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主导产业,有效地调动地方积极性,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湖北省来凤县作为一个典型的农村县,农业生产一直是该县的主要经济来源。

然而,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的大力扶持和引导,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来凤县的经济结构也在逐渐转型。

如何选择来凤县的主导产业,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当地政府和企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以湖北省来凤县为例,探讨县域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

通过分析来凤县的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结合市场的需求和现实情况,寻找进一步发展主导产业的办法和策略,推动来凤县经济快速转型升级。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来凤县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包括主要经济指标、产业结构、人口和社会经济状况等。

(2)来凤县的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

(3)来凤县的市场需求,包括市场规模、市场结构、行业竞争格局等。

(4)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产业的发展前景和优劣势,选择来凤县的主导产业。

(5)探讨来凤县主导产业发展的路径和策略,包括政策支持、技术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

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等方法。

具体方法包括:(1)对相关文献、统计数据、政策文件等进行收集和整理。

(2)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来凤县的产业现状、市场需求和企业情况。

(3)运用数据统计和相关分析手段,对来凤县的经济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4)参考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经验和成功案例,提出科学、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三、预期研究结果和创新点本文预期得到以下结果:(1)了解来凤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深入分析其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国家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县域经济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其面临的问题,为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情况(一)规模较小县域经济大多位于国家发展水平的第三、四级城市,区域面积较小,人口密度较低,发展基础相对较弱。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超过2000个县区,其中GDP超过百亿元的仅有部分地区,大多数地区GDP还不足10亿元。

(二)发展水平较低县域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农业占据经济总量较大比重。

同时,县域经济企业数量较少,企业规模偏小,科技力量相对薄弱,创新能力不足;金融服务等配套服务不够完善,制约着企业发展。

二、县域经济面临的问题(一)体制机制问题县域经济基层机制不完善,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过度参与,社会资本投入不足,各方面资源协调不畅。

同时,县域经济发展对政策的依赖度较高,政策的制度性、连续性、可操作性或差或缺失,需要加强政策整合和协调。

(二)经济结构问题县域经济以传统产业为主,发展空间相对狭窄。

随着传统产业发展趋于饱和,突破发展瓶颈的需要更加迫切。

同时,县域经济企业数量较少,企业规模较小,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空间受限,制约了经济发展。

(三)人才问题县域经济发展缺乏专业人才,尤其是高水平人才缺乏。

常常发生“留不住人才、引不进来高端人才”的现象。

此外,县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供给的差距较大,人才流动性低,不利于经济发展。

(四)资源环境问题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负担较重的问题。

包括:资源匮乏,面临土地、水资源短缺问题;能源高耗、污染严重,面临能源结构调整压力;生态环境不佳,面临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挑战。

(一)加强金融服务通过金融服务优化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

应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促进企业发展。

县域应同时推动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四大金融机构完善县域服务网络,营造更为均衡、全面的金融服务环境。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县域经济是指地处国家级地级市之下的县级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环节。

与大城市相比,县域经济在产业结构上存在很多问题,限制了其发展的速度和潜力。

本文将探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思考。

1. 产业结构单一在绝大多数县域经济中,第一产业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次是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传统农业产业和传统加工制造业长期占据县域经济的主导地位,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样化和高附加值产业的支撑。

2. 技术水平低由于传统产业的主导地位,县域经济中的企业和产业缺乏创新能力和技术积累,大部分企业依然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设备,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的竞争。

3. 人才流失县域经济中的人才资源长期以来都面临着流失的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生活条件的差距,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到大城市发展,这导致了人才资源的大量损失。

4. 产业互补性差因为产业结构单一,县域经济中的产业之间缺乏互补性,很难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从而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二、思考1. 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当前,县域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但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应当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 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对于传统产业,应当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为县域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3. 加强人才培养和留住人才县域经济需要发展,就需要人才的支撑。

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留住更多的人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4. 促进产业互补和协同发展县域经济中的企业和产业应当加强合作,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协同发展中提高整个经济的竞争力。

三、结语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对策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对策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对策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市)为单位的地方经济发展。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发达地区经济高度集中,资源优势突出,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长期滞后,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对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对策,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1. 资源禀赋不均:不同县(市)之间资源禀赋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煤炭、石油、水资源等,而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缺乏发展的动力。

2. 经济结构不合理:一些地区长期以来依赖传统的农业经济和资源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

而一些地区则侧重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产业结构较为多元化。

3. 基础设施滞后:一些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能源、通讯等方面的支撑条件不足,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4. 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欠发达地区面临着人才流失的严重问题,大量优秀人才流失到了发达地区,使得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5. 政策扶持不足: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发展受到了较多的制约,但政府的扶持政策并不充分,导致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二、对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对策1. 加强政府引导: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优质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推动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2. 优化产业结构:依托地方资源优势,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提高地方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实现县域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建设,提高区域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当地的交通、能源、通讯等方面的支撑条件,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4. 引进人才和技术: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和扶持高端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到欠发达地区就业创业,提高当地的人才队伍水平,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增长态势,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主要从实地走访和调研数据的分析角度,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县域经济发展概况我国县域经济是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增长态势,但增长率总体上低于国家平均水平。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县域经济增长率为5.5%,略低于全国经济增长率。

二、县域经济发展问题1. 人才流失严重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离开了农村和县城,导致县域人才资源的损失,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同时,由于人才流失,县域的创新和发展能力不足。

2. 企业主体单一县域经济的企业主体主要是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而且企业数量稀少,规模较小,缺乏核心竞争力。

此外,县域企业的产业结构单一,主要是传统制造业和基础产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

3. 投资力度不足由于经济规模较小、投资需求较少,县域的投资力度总体上不如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而且投资方向存在偏差。

大量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和产业发展受到限制。

三、未来发展趋势1. 资源共享县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资源应该共享,将平台搭建出来,互通有无,相互支持,实现县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2.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县域经济需要更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地方政府应提高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培训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到本地区创业就业。

3. 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县域需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并加强对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四、结语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从多层面进行改善和提升。

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县域经济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推动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交通、通信和水利等方面,为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县域经济是指地处县级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对于一个县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许多县域经济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一、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1. 传统产业结构许多县域经济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例如农业、轻工业等。

这些产业具有资源密集、劳动力密集的特点,容易受到市场变化和政策影响。

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这些传统产业逐渐失去竞争力,使得县域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2. 产业结构单一在许多县域经济中,单一产业或者部门支撑整个经济发展。

一旦这个产业或者部门发生问题,整个县域经济就会受到不小的冲击。

这种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使得县域经济缺乏韧性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3. 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许多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技术、设备、管理水平不高。

这些都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并使得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4. 产业间协调性弱县域经济中的不同产业之间缺乏协调发展与合作,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产业的低效益。

这种情况下,县域经济整体的发展能力受到限制。

二、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发展思考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针对传统产业结构的问题,县域经济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可以引导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例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2. 多元化发展产业为了避免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带来的风险,县域经济需要多元化的发展产业。

可以通过引进外来产业、加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等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

这样一来,即使某个产业出现问题,其他产业依然可以支撑整个经济的发展。

3. 发展知识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知识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县域经济可以通过发展这些产业,提升自身的产业发展水平。

关于湖北省城乡发展差距的分析

关于湖北省城乡发展差距的分析

关于湖北省城乡发展差距的分析摘要:湖北省的城乡发展问题在整个国民经济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从湖北省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现状以及扩大的原因中寻求湖北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对策。

以“三农”问题为基本出发点,从制度、教育、税收、公共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探讨,找到解决湖北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办法。

其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城镇的作用,在政府的支持和城镇的帮助下,加快城乡物质和精神文化融合。

从正真意义上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共同实现和谐社会。

关键词:城乡发展;城镇化;城乡融合1湖北省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现状1.1湖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1998-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由2714.24元增长到3099元,增长了43%,年均增速为5.2%;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由4826.36元增长到8786元,增长了82%,年均增速为8.9%。

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速比农民收入快3.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再度出现扩大的趋势。

其间的2004年,由于国家采取减免农业税、提高粮价等多手段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民收入出现恢复性爆发式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度缩小为2.78:1,2005年重新抬头扩大到2.84:1,但低于同年全国3.22:1的水平。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在此阶段的后期四年(2002~2005),湖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本上稳定在2.8:1的恒高状态上。

1.2湖北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相应扩大。

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差距有着明显的改善,但城乡差距依然明显。

2006年湖北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3%,比1996年下降了13.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低了10.5个百分点,仍高达48.6%。

恩格尔系数的变化说明:一是城市生存型消费降势快于农村。

二是发展享受型消费需求趋旺。

另外农村消费环境与城市相比有待改善。

一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二是市场环境及信用环境有待改善,社会诚信意识不强,假冒伪劣产品还比较多;三是消费信贷发展滞后。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 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 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
3、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政府应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力度,通过提 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等措施吸引人才流入县域地区,为县域经济的发 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样性
黑龙江省的县域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这种产业 结构单一的问题不仅导致经济增长乏力,也使得县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较差。
2、人才流失严重,缺乏创新动 力
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黑龙江省的县域地区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许多有能力的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发展,导致县域地区人才匮乏,创新动力不足。
参考内容二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潜 力逐渐受到广泛。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于全 省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黑龙江省的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一 系列挑战和问题。本次演示将分析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
3、人力资源素质逐步提高,但人才流失问题依然存在。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 和职业培训的推广,湖北县域人力资源素质逐步提高。然而,由于县域城市发 展水平相对较低,人才流失问题仍然存在。许多高素质人才选择流向大城市, 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撑。
三、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政府应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政策支 持力度,通过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和推动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同时,应加强产业规划布局,培育新兴产业,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 发展能力。

2024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

2024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

一、综述经济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核心,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关系到地方政府的政绩和社会稳定。

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2024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

在该年度的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中,湖北省各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经济发展指标1.GDP总量:湖北省各县的GDP总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

其中,武汉市、襄阳市和孝感市的GDP总量在全省市县中位居前列,表现出较强的经济实力。

2.增长率:湖北省各县的经济增长率整体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其中,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荆州市和黄冈市的经济增长率在全省市县中最高,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3.工业产值:湖北省各县的工业产值在2024年均有所增长,其中,宜昌市、黄石市和十堰市的工业产值居于全省市县前列,表现出较强的工业基础和发展潜力。

4.居民收入:湖北省各县居民收入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武汉市、宜昌市和荆州市的居民收入在全省市县中相对较高,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较高。

三、经济发展特点1.产业结构调整:在2024年,湖北省各县开始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淘汰和更新力度,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尤其是在武汉市等地,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表现出较大的潜力。

2.农业发展:在经济发展中,湖北省各县还注重农业的发展,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

3.基础设施建设:湖北省各县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通信、水利等领域的建设。

尤其是在长江经济带沿线的县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

四、存在问题与建议1.区域发展不平衡:湖北省各县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市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快于其他县市。

建议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环境污染问题:湖北省的经济发展也面临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经济发展中要加强对环保的重视,加强环境治理,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3.农村发展问题:湖北省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县域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县域经济不仅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

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现状分析1.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目前,大部分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依然过于单一,主要以传统农业、轻工业和加工制造业为主,缺乏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一旦遇到市场波动或政策调整,就容易导致产业链条断裂,影响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产业升级和转型缓慢受制于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限制,许多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步伐相对缓慢。

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时代,许多县域经济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上,缺乏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人才流失严重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各种资源离心力的作用,县域经济面临着人才流失的严重问题。

许多优秀的人才选择外出务工或者去城市发展,导致县域经济人才储备不足,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建设。

4.投融资渠道不畅由于制度不完善、融资难、融资贵等原因,县域经济的投融资环境相对薄弱,对于投资者来说风险相对较大,导致资金流动缓慢,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效率。

二、问题思考1. 如何优化产业结构要解决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新型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转型。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产业升级和转型需要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政府可以加大对产业转型的政策扶持力度,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支持。

还可以鼓励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组织布局优化,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的顺利进行。

3. 如何留住人才县域经济要想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人才流失的问题。

为此,可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度,提高人才待遇和保障,增加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重点产业选择研究——以湖北省巴东县为例的开题报告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重点产业选择研究——以湖北省巴东县为例的开题报告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重点产业选择研究——以湖北省巴东县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尤其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作为湖北省最贫困的县之一,巴东县的经济发展一直相对滞后,居民收入普遍较低。

因此,研究巴东县的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区域发展的战略制定和实践提供借鉴。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以巴东县为例,通过文献综述、调研和访谈等方法,从资源优势、人力资本、市场需求等方面,分析巴东县的产业发展现状和潜力,选取重点产业,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巴东县的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本状况,探究产业结构的制约因素。

2.分析市场需求,研究巴东县重点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具体包括巴东县现有的产业和市场缺口,以及区域内外的市场机会等。

3.选取巴东县的重点产业,分析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

其中包括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分析相关政策支持。

4.探究巴东县重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预期成果完成本研究后,可得出以下预期成果:1.分析巴东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潜力。

2.选取巴东县的重点产业,并提出相关政策支持措施。

3.深入研究巴东县选定的重点产业,了解其在全国和区域的地位、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4.针对巴东县的重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五、论文结构和进度安排论文结构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巴东县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潜力分析区域资源优势、人力资本、市场需求等方面,探究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第三章:巴东县的重点产业选择根据第二章的分析结果,选取巴东县的重点产业,并分析其在全国和区域的地位、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政策支持和实施措施根据第三章的分析结果,提出巴东县重点产业的政策支持和实施措施。

湖北省县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对策

湖北省县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对策

Vo . 6 No 6 12 .
NO . 2 0 V 0 6
湖北省县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对策
杨 问芝
( 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 北 武汉 407) 华 湖 3 0 9
摘 要 : 文章选取 1 7项指标 , 用因子分析 法对湖北省县 城经济发展水 平进行 综合评 价 , 结合聚类分析划 出 运 并
公 因子 2在 x , ,1 x X6 三个指标 l 有大 于0 7的载荷 , _ 卜 .
(03 20 )《 20 ,0 4 ,湖北农村 统计年鉴 》2 0 ) (0 3 。
2 指标体 系。 . 评价 区域经济 差异必 须建立适 当的
指标体 系。 根据 建立指标 体系 的科 学性 、 系统性 、 比 可 性和可 操作性 原 则 , 章 建立 了由 1 指标 构成 的 文 7项 评价指标体 系 , 具体 是 : 人均 国内生产 总值 ( 、 x)经济 密 度(。、 均财政 收入 ( 、 x)人 x) 职工年 平均 工资 ( 、 x) 人 均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 、 均 社 会 消 费 品 零 售 额 X)人 (s、 x)人均 邮 电业务 总 量 ( 、 民人 均储 蓄 年末余 x)居 额(s、 镇人 口比重 (。、 三产业 比重 ( 、 x)城 x)第 x。 人均 ) 工业 产值( 1 、 x1 农林 牧渔业 人均劳 动生产 率 ( )农 ) x。、 民年人 均纯 收入 ( )人均教 育费 支 出( )每万人 x 、 x 、

指标体 系和研 究方法
1数 据来源 。 . 本文 的研究 目的是探 析湖北省县域
经济发 展差异 , 不涉 及经 济增 长和 差距 变化 问题 , 而 因此没有 采取动 态 数据 , 是 以 2 0 而 0 2年 的数据 为 时 间范围 。 文章所用 的数 据 主要来 源于《 北统计年鉴 》 湖

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作者:李晓波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上》2009年第10期21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事业欣欣向荣,我们似乎又一次看到了中华民族腾飞的希望,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我们党又提出了更远、更高的目标——即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并且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当然,中部崛起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召开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座谈会,并指出,湖北应作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发挥龙头作用,可以说他们对湖北给予了很大的希望,这也是基于湖北实际情况的考虑。

因为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来所,中部其他省份都与湖北有着一定的差距,湖北正处在中部地区的中间地带,湖北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中部各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从这点上来说,湖北承担着促使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重大使命。

但是,作为九省通衢的湖北在拥有众多优势的同时,又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中最严峻的一点体现在湖北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上。

省会城市武汉一枝独秀,发展迅速,而其他二级城市如黄冈、十堰、荆州等城市却发展缓慢,与省会武汉的差距越拉越大,形势严峻,在新时期、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湖北省社会生活中一个突出问题,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湖北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与否关系到整个湖北的社会繁荣、稳定和发展,我们需要谨慎对待。

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对于湖北这样一个地处内陆,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中部省份而言,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国外的情况看,任何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都比较平均,极少出现那种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现象,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本国经济是否协调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些国外学者很早就意识到了这点,并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将它们固定实施下来。

湖北实施强县工程的问题与对策

湖北实施强县工程的问题与对策

2023年第10期决策咨询31强县工程是推动湖北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关键举措。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实施强县工程,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

课题组通过深入调研,提出湖北实施强县工程的对策建议。

一、湖北实施强县工程具有良好基础(一)城镇化建设向全域布局、全面发力推进中共湖北省委制定了《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及《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 《湖北省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十四五”规划》 等专项规划,细化了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10县(市)进入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

(二)农业人口转移向全面放开、以人聚城推进一是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如,公安县保留农业转移人口涉农“三权”不变,对农民进城购房一次性补贴优惠, 2020年县城建成区常住人口达到 22万人,较 2015年净增 5万人。

二是推动创业就业城镇化。

2016年以来,湖北省共组织 106.66万农村转移劳动者参加就业创业培训,新增农民工返乡创业 16万人、带动就业 56万人。

三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与“十三五”相比,湖北省城区学前教育普惠率提高 6.76个百分点,新增城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学位 52.75万个,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比例达 96%。

(三) 产业发展向产业集聚、产城融合推进一是培育壮大县域产业,夯实基础。

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促进县域传统支柱产业改造升级、提质增效。

仙桃市打造世界级非织造布产业集群,获中央投资 1.05亿元,入驻项目 39个、总投资 64.7亿元。

二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县域万元GDP 能耗五年累计降幅16.37%。

潜江市深化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成就了潜江龙虾 520亿元综合产值的大产业和 227亿元品牌价值的大品牌。

三是创新动能,培植后劲。

目前,县域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13家,高新技术企业 3328家,15家企业入选首批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2320家。

湖北土地形态类型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

湖北土地形态类型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
移粥诒 程

湖 土 形 类 对 域 济 展 异 影向 北 地 态 型 县 经 发 差 的 H
口文 / 陈 静
提要
地表组成 物质不 同, 不仅造 成 了耕 域土地形态类型构成。( 1 从表 1 表 ) 不难 本文在分析湖北省土地形态 坡 向、
湖北省土地形 态类 型与县域经济差 还制约着光 、 水 发现 , 热、 类 型 总 体 特 点 的 基 础 上 , 据 北 省 农 垦 条件上 的显著差别 , 根 湖 发达及较 进一步深刻地影 响各产业 的生 异 表现 出一定 的相关性 。其 中, 业资源与综合农业 区划》 中的有 关数据 , 的再分配 , 4个县 ( 绝大 多数集 中分 市) 从 区 通 过整理计算 , 得到 湖北省县 域土地 形态 产 和 布 局 , 某 种 程 度 上 说 , 域 土 地 形 发达县域 的 2 鄂 类 型 构 成 , 结合 县 域 类 型 , 究 土地 形 态类型 的特 点综合 反映 了区域 自然环 境 布 在 鄂 中江 汉 平 原 、 东 沿 江 平 原 区 。这 并 研 两个区的平 原岗地 比重很 高, 分别 是 7 . 71 态类型 对湖 北省县域 经济发展 差异 的影 因素的特点。 38 实际上 , 两个平 原 区耕 地集 中 这 湖北省地跨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 , 又 和 7 ., 响。
关 键 词 : 地 形 态 ; 域 经 济 ; 展 差 土 县 发 异 ; 响 影
居我 国地势第二 阶梯 向第三 阶梯过渡 地 连片, 约占全省耕地的 I 。 耕作土层深 / 其 2 带, 地貌 结构复杂多样 。( 1 如, 图 ) 西南为 厚 , 自然肥力高 , 田基本 建设较好 , 基 农 可 武 陵山地、 西北 为秦 巴山地、 东北为桐柏 、 本做到旱涝保收, 此外 , 温充足 、 光 水热组 大别 山地 、 东南 为幕 阜 山地 , 这些 山地与 合较好 等 良好气 候因素 也为农业 发展 提

农村经济增长的县域差异与发展瓶颈分析

农村经济增长的县域差异与发展瓶颈分析

农村经济增长的县域差异与发展瓶颈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农村经济也迎来了快速增长的时期。

然而,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正视农村县域之间的差异,以及发展中所面临的瓶颈。

本文将从人口、资源、产业、教育、政策等多个方面展开分析。

人口问题:农村县域之间的人口差异是导致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一些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导致资源的分配问题和人口的就业压力。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力不足。

这些不同的人口结构导致了农村县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资源问题:农村县域的资源禀赋不均也是导致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具有优质农田、丰富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这些资源的禀赋为当地的农业、工业和旅游业等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土地贫瘠、水资源不足等问题,致使其发展受限。

产业问题:农村县域的产业结构差异也是造成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

一些地区依托本地农业资源,发展了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致富效应显著。

而另一些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发展缓慢,无法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实现经济增长。

教育问题:教育水平是农村县域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些地区重视教育投入,提升了人力资源质量和技能水平,有利于培养劳动力,推动经济发展。

而另一些地区的教育水平较低,缺乏高素质人才,导致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能力不足。

政策问题:农村县域的政策支持程度也对经济发展造成重要影响。

一些地区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享受到了政策的优惠和资金的扶持,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

而另一些地区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致使发展受到限制。

发展瓶颈:除了县域差异外,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普遍性的瓶颈。

资源约束、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等问题都对农村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和人才流动等问题也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增长的县域差异与发展瓶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要推动农村经济的均衡发展,需要注重人口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加强教育支持,改善政策环境,并采取有力措施克服发展瓶颈。

县域经济的内涵、特征和高质量发展——以湖北为例

县域经济的内涵、特征和高质量发展——以湖北为例

作者简介:宋菲菲(1985—),女,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编辑;宋亚平(1957—),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

湖北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摘要:对县域经济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的研究,是我们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促进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须搞清楚、弄明白的重大问题。

县域经济已由“丑小鸭”变成“火凤凰”,体量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不仅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具有直接的保障关系,而且对建设现代化强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

当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优先、城乡融合发展三大政策,是党中央为决战“三农”问题投下的一枚“先手棋”。

由此产生的重大历史契机,不仅可以为县域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提供广阔空间,而且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和维护社会公平发展的客观需要,更属于区域经济社会形态由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的客观反映与必然结果。

关键词:县域经济;市场经济;湖北;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F127(2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20)02-0074-07(1.武汉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80;2.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77)县域经济的内涵、特征和高质量发展宋菲菲1,宋亚平2“县”在我国行政区划管理体系中虽然层级较低,但辽阔的县域既是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纵横捭阖的“交叉点”,也是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彼此渗透的“结合部”,更是国家意志与百姓愿景融会贯通的“连心桥”。

县域涵盖了我国90%以上的国土面积和拥有68%的总人口,理所当然地可以被称之为国家的根基。

所以秦汉以来,关于“郡县治,天下安”的说法一直被历朝历代奉为治国理政之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同志曾经意味深长地讲过:“县一级承上启下,要素完整,功能齐备,在我们党执政兴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1]。

因此,自新中国的旗帜在天安门城楼高高飘扬之日起,我们党就始终高度重视县域党的组织建设与政权组织建设,殷切希望县域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队伍充分发挥维护稳定、保障民生、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点(一)什么是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

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第三,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

第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产业。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1、农村性。

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

所以,农村性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地域性。

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

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

3、层次性。

是指一个县范围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它既有产业的总和,也有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既有老百姓经济,即就业与收人;也有政府经济,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收支平衡。

从这个意义上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4、综合性。

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

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局限性及对策问题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局限性及对策问题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局限性及对策问题研究摘要: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源于多方面的发展局限,需要认真思考和加以解决。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局限性问题研究Abstract: prefectural region economy is with the county administrative area is geographical space to the county government, is the controlling body, guided by the market,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regional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prefectural region economy is lopsided, deriv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limitation of development, need thinks seriously and try to solve.Key words: county territory economy development condition limitation problem research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在长期的演变与发展中,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

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数 在 一 . 02以下 , 有 3 个 县域 【 共 3 与总县域 数 的 5 .6% . 15
表 1 主 因子正交旋转载荷
() 1从类型划分来看 ,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很大的, 从高到低呈金字塔型结构 , 即发达型 县域少 , 落后型县域多 , 半数以上为落后县域 .2 从反 映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程度的主要指标 R L 最高 () H(
文章编号 : 0 —27 (0 60 — 1 1 4 1 0 3520 )1 00 —0 0
湖 北 省 县域 经 济 空 间差 异 研 究
田梦现 , 李娟 文
( 湖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 湖北 武汉 406 ) 30 2
摘 要 : 县域经济是 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 . 在建 立湖北省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 系的基础上 , 以 湖北省 6 个县市为研究单元 , 4 运用主成分分 析法 , 将湖北 省县域 经 济划分 为 4种类 型 : 济发达 型 、 经 较发 达
型、 欠发达型和落后型 . 湖北省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由高到低呈金字塔 状 , 空间差异 明 显, 且 其分 布具 有 明显的
地域集 中性 和沿交通 干线指 向性 . 在对 4 种类型特点分析 的基础上提 出了壮 大和协调发展湖北省 县域经 济的 4点思路 . 关键词 : 县域经济 ; 间差异 ; 空 湖北省 中图分 类号 :3 F2 文献标 志码 : A
1 研 究 方 法
11 指标与分析方法的确定 本文以湖北省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 . 不包括武汉市市 区、 地级市市 区)共 6 个研究单元 , , 4 数据资料来源于《 湖北统计年鉴 20 > 根据建立指标体系的系统一 、 比性和 04 L . 可 可操作性原则 , 选取了地 区国民经济生 产总值 ( 】、 X ) 人均 G P X )G P 长率( 、 D ( 2、 D 增 X ) 地方财政 收入 (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 ( ) 固定 资产投 资总额 ( ) 农 民人均纯收入 、 、 、 7 、 ( 8、 X ) 非农产业 比重( )城镇化水平( 。 共 1 个主要指标组成指标评价体 系. 、 ) O 为了克服多统计指标
湖北大! 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第2 8卷
( 2, 表 ) 即发达型、 较发达 欠发达型 、 落后喇 . 其中发达型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值在 5 分以上 , 共有 4个县域 , 总县域数的 62 %; .5 较发达型县域指数值介于 2 5 ~ 之间, 共有 1 个县域 , 2 占总县域数 的 1.5 欠发达型 县域指数值介于 一 . ~ 之间, 87 %; O2 2 共有 1 个县域 , 5 占总县域数的2 .3 落后 县域 34 %;
变量间信息交义重叠以及人为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 ,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 将众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 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 其中特征值大于 l 的综合指标称主成分_) 以避免指标问信息重叠 . 3, J 以旋转后各
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 , 与各主成分得分的加权求和作为各 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 , 以此作
为依据比较评价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 12 分析处理结果 根据上述方法 , . 运用 SS 1. 统计软件 , PS10 通过对 20 年湖北省 6 个县域单位 l 03 4 0
个指标的综合分析计算 , 得主因子旋转载荷矩阵( 1 . 表 )从表 l 町以看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中共 f “ 是 ‘ 六届三 中全会 向全国 人民发 出的伟大号召 , 他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宏伟 目标的必由之路。为 了更
好地响应党的号召, 有效地实践党的战略部署, 推进湖北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 J 我仃 首先必须对其县 域经济基本情况有清楚的了解 . 而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是一个较好的途径_ , l 为此 , J 笔者收集 了湖北 省 6 个县域单位的有关统计资料 , 4 运用 SS1 . 统计软件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差异 PS10 作了初步的分析 , 以期为有效发展湖北省县域经济 、 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学依据 .
人均 G P 最低人均 G P来看, D/ D) 湖北省为 69 , . 已十分接近发展中囤家和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 5 警戒线 ( 贫富悬殊一般应控制在 7 以内) () 8 l .3从综合指数得分 ( 2来看 , 4 J 表 ) 湖北省 县域经济发展水 平差异也是很大的, 最高值仙桃市得分 7 9 , . 与最低值竹山县 一 . 相 比, 7 39 7 相差近 1 分 . 2 得分为正值的 县市有 2 个, 9 得分为负值的县市有 3 个, 5 处于平均水 平以下的县市偏多 , 发达县市 与较发达县市差距 梯度较大, 欠发达地 区与落后地区的界线则不是很明显 , 也就是 说整个湖北的县域经济 发展水平偏低 . () 4从经济总量因子来看 , 各县域得分差距明显 . 得分前 5 的足 : 位 仙桃市 、 潜江市 、 天门市 、 大冶市 、 汉川
2 湖北省县域经济差异分析
21 湖 北省 县域经 济类 型划分 及评 价 .
收稿 日期 :05—0 2 20 3 3 作者简介 : 田梦现(9 1 17 )女 . , 硕士牛
通过 K—M as en 聚类 分析法 将 湖北省 县域 经 济划 分 为 4个 类 型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第2 8卷第 1 期
20 06年 3 月
湖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Ju a o ue U ie i ( a r c ne or l f bi nvml N t a Si c) n H  ̄ ul e
Vo . 8 N . 12 o 1 Ma . 2 O r .0 6
x 载荷较大 , 8 可称之为经济总量 因子 ; 在第二主因子中 , 指标 x 、 6‰ 载荷较大 , 2x 、 可称之为人均经济总 量因子 ; 第三主因子中, 指标 载荷最大, 可称之为经济增量因子 . 对各评价 元的主 子得分加权求 和得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值( 2 . 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