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诸葛亮的“隆中对”所指的具体内容,领悟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2.分析诸葛亮的语言特点,学习其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诸葛亮的“隆中对”所指的具体内容。
2.分析诸葛亮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掌握诸葛亮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简要介绍诸葛亮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诸葛亮有哪些著名的言论和事迹吗?
二、课文阅读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点拨。
三、课堂讲解
1.讲解诸葛亮的“隆中对”所指的具体内容。
1.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了哪些观点?
(1)分析曹操的势力: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分析孙权的势力:江东基业,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3)分析蜀汉的势力: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4)提出自己的观点: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诸葛亮的语言特点
(1)诸葛亮的语言简练明了,条理清晰。
(2)诸葛亮善于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语势。
四、课堂讨论
1.让学生就诸葛亮的“隆中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诸葛亮的“隆中对”。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对蜀汉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课文分析
2.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1.诸葛亮的表达方式
(1)诸葛亮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曹操、孙权、蜀汉三方的势力特点。
(2)诸葛亮运用设问手法,引发读者的思考。
2.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1)联孙抗曹:诸葛亮认为,孙权势力可用为援而不可图,因此主张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曹操。
(2)占据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是成就帝业的基础。
(3)待机而动:诸葛亮主张,在天下有变时,抓住机会,出兵中原。
三、课堂练习
1.让学生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诸葛亮的“隆中对”。
2.教师点评学生的概括,给予鼓励和指导。
2.强调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
五、作业布置
1.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诸葛亮的“隆中对”。
2.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隆中对”的短文,表达自己的看法。
六、课后反思
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查找不足,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重难点补充:
第二课时
二、课文分析
1.诸葛亮的表达方式
(1)诸葛亮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曹操、孙权、蜀汉三方的势力特点。
教师提问:“请大家找出诸葛亮在文中对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势力特点的描述,并讨论这些描述如何体现了对比手法?”
(2)诸葛亮运用设问手法,引发读者的思考。
教师引导:“请大家注意诸葛亮在文中的设问句,思考这些设问句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诸葛亮的设问,既是对自己观点的肯定,也是对读者的引导,使读者跟随他的思路深入思考。
”
2.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1)联孙抗曹:诸葛亮认为,孙权势力可用为援而不可图,因此主张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曹操。
教师提问:“诸葛亮为什么主张联孙抗曹?这样的策略有什么好处?”
(2)占据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是成就帝业的基础。
教师引导:“诸葛亮为什么看重益州?这对他的战略布局有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后,教师讲解:“益州的地理优势和丰富资源,为刘备提供了稳定的后方和物质基础,是实施下一步战略的关键。
”
(3)待机而动:诸葛亮主张,在天下有变时,抓住机会,出兵中原。
教师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要提出待机而动的策略?这样的策略有何妙处?”
三、课堂练习
1.让学生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诸葛亮的“隆中对”。
教师提示:“请大家尝试用现代汉语,用自己的话,概括诸葛亮的‘隆中对’,注意抓住其核心观点。
”
2.教师点评学生的概括,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师反馈:“很好,你的概括抓住了诸葛亮的主要观点,但还可以更详细一些,比如具体提到了哪些势力,他的战略是如何布局的。
”
2.强调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
教师强调:“诸葛亮的‘隆中对’体现了他卓越的战略思维和远见卓识,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典范。
”
注意事项: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应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材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2.在分析课文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帮助他们逐步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3.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互动环节,
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对于表达方式的教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个体差异。
5.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内容充实而不失趣味性。
6.在布置作业时,注意分层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7.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查阅资料,拓宽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