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意义;戚继光抗倭的基本事实;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过程与方法:
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难点::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

为什么说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是怎样率领广大军民浴血奋战,最终荡平倭寇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西洋:
明初,人们把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材料一: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国家富强,疆域辽阔。

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3、目的:
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人物扫描:
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

他从小听说了许多海外的情况,学到了很多航海知识。

1405年明成祖朱棣便命他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总计28年间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沿岸。

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旬,回国不久病逝。

4、时间:1405—1433年
5、过程:
规模浩大,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

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

装载物品: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

物品用途: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据《瀛涯胜览》记载,郑和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按明代官尺的1尺=31.1米,换算成现代单位,长超过130 米,宽度超过50 米,排水量将超过万吨。

郑和航海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相关史事:
郑和的船队为保证航行时的协调一致,采用了多种通讯手段。

白天升旗为号,夜间悬灯为号,遇到天气恶劣视野不良时,则用吹喇叭、敲锣鼓的方式。

整个船队的进退、集合、升帆、抛泊等行动,都在统一号令下进行。

6、路线: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其中包括今天的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

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

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

郑和到达占城,占城国王骑象欢迎郑和的情景。

郑和与国王同坐在大象身上,四周是载歌载舞欢迎郑和到来的占城人民。

郑和的船队到达阿拉伯,明朝的使者用丝绸、瓷器同当地人民交换产品。

人们态度友好,气氛和谐。

郑和的船队到达非洲,当地的国王穿着礼服欢迎郑和。

人们高兴地手舞足蹈,郑和抱拳向人们表示感谢。

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臣随行,如第六次返航时,就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使团共1200余人随队来到中国。

7、郑和下西洋的地位和意义: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及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

元未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原因:
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患形成原因)。

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倭患”是戚继光抗倭的原因。

“连舰数百,蔽海而至。

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 ——《明史·日本传》“大肆毁掠,……杀人无算。

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 ——《倭变事略》
3、戚继光抗倭过程:
戚继光: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

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

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是抗倭名将,声名远扬。

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

目的: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

措施: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10 000多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

结果: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相关史事: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表达了戚继光抗倭的决心,拯救百姓于水火,并不是追求个人功名;他志向远大,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

1561年,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

4、意义: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民族英雄是指维护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主权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的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三)、课堂练习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

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日本的入侵和明朝的反抗表现为冲突与战争。

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变化,说明了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走向衰落。

(四)、课堂练习
1、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 A )A.郑和 B.戚继光 C.李时珍 D.宋应星
2、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B )
A.郑成功收复台湾B.郑和下西洋C.镇南关大捷D.戚继光抗击倭寇
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C )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邓世昌
4、明朝对外关系中的新现象有( B )
①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②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③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④开始远洋到印度洋沿岸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五)、板书设计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1、西洋: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3、目的:
4、时间:
5、过程:
6、路线:
7、意义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
2、原因:
3、戚继光抗倭的过程:
4、意义
三、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1、背景:
2、时间:
(六)、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