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第一篇:浅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浅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部才气横溢、情文并茂的专著于1992年问世,作者在书中见解深邃,思辨独特,文采优美,使得这本书从问世至今十几年的时间里求索者仍络绎不绝。
认真读罢先生此书,使我在历史知识上收获良多,更是扩展了我思考、认识的广度与深度。
现从本书写作框架、精彩观点、我之疑异三个方面来说自己的感受,亦是探析理清自己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线索及其历史内在深刻性的过程。
一、框架设计之精妙
陈旭麓先生在以时间传承为基本线索的同时,并不重于或者说局限于对近代中国历史事件细枝末叶的描述,而是在自己冥思总结后,善于抓住历史进程中的“关键点”(个人认为包括“连接点”、“突破点”、“分界点”等),以此来构建各个矛盾统一的历史面,彰显了自己独到的史学见解。
我想各举一例以简要说明:“连接点”,换而言之就是承上启下。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我们要想更清楚地还原、剖析历史事件,就不能忽视与它相关的纵、横向“影响力”(作用力)。
“假维新真变革”这一篇目就紧抓清末新政与维新变法之间矛盾的联系,无不讽刺地从本质上探讨了新政的最终失败的必然,这体现的就是历史纵向的衔接。
横向上,先生对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民生状况也给予很大的关注,用专门的篇章来描述鸦片战争后农村的情况、西学传进来后中国哲学电影戏曲的新发展等,不仅反映了政治对社会的辐射,也衬托出了社会进步对政治斗争的推动。
“突破点”就是新点。
近代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破旧立新的过程,只有敏锐地把握新的起点、开端,才能更好地体味其重大的历史进步性。
陈先生书中所说“戊戌变法仿效日俄、辛亥革命仿效法美、五四之后仿效苏俄……”①这三场运动(革命)在当时中国都是具有开拓性的,曾或多或
少给毫无生气的中国带来过希望,也取得过成功。
因此这些“突破点”是不容小觑的。
“分界点”,革命派与改良派同源资本主义一家,我们都知道他们之间主张、目的的差别,却很少了解到他们在起初是有过合作的,而他们分道扬镳是“因自立军的宗旨矛盾,兴中会的毕永年与唐才常激辩而去,由改良向革命转变的章太炎也割辫明志,开始表露出二者的‘道不同,不相为谋’。
”②当然这可能只是个催化剂,目的、手段不同决定此两派最终是不可能齐头并进,但是弄清这个分界点,对我们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复杂性与选择性,及客观还原历史大有裨益。
此外,本书无不充满历史辩证法的色彩。
陈先生从变—不变、危机—转机、变革—革命、民变—革命这些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多角度论证,深刻剖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退抉择,刻画了中国人的无奈与奋斗,给了我们一个碰撞的、活生生的近代中国史。
最后,我觉得从本书序目中可以窥见陈先生对近代中国任何一次变革运动、革命所持的都是客观肯定的态度,承认他们直接、间接甚至是不情愿之间给中国①
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1日版,第417页。
同上,第298页。
近代化带来的作用。
“假维新中的真改革”一篇,慈禧太后本只想着如何保住清政府不倒,却不想此次改革从军队、经济、教育等方面都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某种程度上也掘开了自己的墓。
由此先生感叹“历史有情乎?无情乎?”,这里似乎可以看做历史对中国近代化有情,对清政府无情,当然我还是认为除去各自的原因与渊源,历史本无情字可言。
二、精彩观点不断凸显
陈先生思想独到,语言形象、干练,书中不乏其闪光的思想,这里仅摘录部分见解加以个人的诠释:
1、“没有社会形态的质变,历史只能在漫长的岁月中盘旋。
”①——的确如此,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长久以来“固若金汤”,就是因为中央集权的程度有增无减。
这也是陈先生重于对近代
中国选择合适的政治体制思考,并探寻其历史渊源与现实需要的原因。
2、“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以来已见端倪了。
”②——先生前瞻性地看到了封建中国积弊已久,先他人之所忧,这也更让我们体味到鸦片战争后中国集中出现的灾难的严重性(一定程度上的质变)及国人图强应有的紧迫性。
3、“成产环境的狭隘造成了眼界的狭隘,眼界的狭隘造成了思想的狭隘。
”③——一语中的,深刻的分析了太平天国作为旧式阶级的起义不能成功的原因:生产环境(经济层面)落后决定了其不能跃出小农思想的局限,因此也不能奢望其在近代中国能发挥开天辟地的作用。
4、“……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1860年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
”④——这对我来说是个新颖的观点,以前提起近代史,第一想到的肯定是鸦片战争,因为它是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
殊不知还有个1860年,这一年不仅有第二次鸦片战争,更重要的是这一年后中国人开始相对积极的寻找强国之计,开始放下“天朝大国”的心理转而学习西方。
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来说,它确实比1840年更有意义。
5、“洋务派同改良派的真正差异不过在于:前者只布新而不除旧,后者布新同时除旧。
”⑤——我觉得这是从以前绝对阶级分析的观点转为客观分析的表现,(当然也没有抛弃阶级分析法)正确地看待了这两派的关系,他们之间并不因为姓“封”姓“资”而有绝对的、不可逾越的横沟。
在洋务运动破产后,某些洋务人物的反思甚至有触及到改良派作为的领域。
6、“……义愤又常常成为新的横暴的导因。
”⑥——这正是历史复杂性的体现,有时候正义与侵略在双方或者多方看来并不能说得很清,就像拿破仑的征服战争,一旦你越过道德伦理、政治的底线,就会被扣上“侵略”的帽子,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保持理智,避免它陷入到历史的恶性循环中去。
7、“近代社会新陈代谢机制的变化,决定了清末民变已经不是历
史的不自觉工具①
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1日版,第4页。
同上,第37页。
③ 同上,第85页。
④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1日版,第109页。
⑤ 同上,第135页。
⑥ 同上,第212页。
了,而成了民主革命的基石。
”①——陈先生从唯物历史的高度概括了清末民变对清政府的打击及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还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的地位,并对民众在民主潮流中“民智初开”予以充分的肯定。
8、“人们常把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目为近代军阀的鼻祖。
其实,……军阀割据混战,正是在这种分崩离析的形势下出现的。
”②——此段文字深刻地分析了近代军阀出现的原因,从可能性到现实性,无不显示了军阀只有在近代中国这种非常态的社会情况下才会出现。
三、个人的些许疑异
这里暂且撇开陈旭麓先生治史的高明之处,说说自己的一些可能并不成熟的想法:
1、洋务派的民用工业产生的原因。
——作者认为:一是中国人出外考察;二是西人入内的结果。
那么洋务派办实业对资金需要的原因在不在其中呢?我个人认为资金的需要应该还是一个直接或者急迫的原因。
2、纵观本书,作者反复提到了“历史的惰性”这一词,我个人认为用“历史的惯性”是否更好些。
惯性相对惰性而言,是客观的,也有其必然性和允许合理存在的时间性,我想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一旦被否定、推翻,其社会下的习俗、民众心理等方面都会由于惯性而停留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我认为这是合乎常理的。
当然我们可以以适当的手段来人为地缩短这段“迟滞”的时间。
3、历史选择与个人选择的关系?——其实有没有历史选择我现在还持部分怀疑态度,不少史学著作都在篇目结尾加上“历史选择的结
果”等字样,有点让人感觉是说不清之后的牵强。
历史潮流我承认,但所谓的历史选择,我更觉得是历史提供多种机会,最终还是人选择的,只是专制时期是个人选择,民主时期是多数人选择。
历史就是历史,不会帮我们完成任何臆想的事情。
4、本书毕竟是近二十年前的著作,有些观点、材料还是显得旧了一些,而且有点草草收尾之嫌,当然这也与先生的离世有关。
凝聚了陈先生数十年心血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博大精深,充满激情而又思辨地勾画了中国近代社会百年的新陈代谢和急遽变革。
或许我们在汲取先生独到历史见解的同时更应学习的是先生孜孜不倦与求真务实的历史研究态度。
①
② 同上,第324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1日版,第372页。
第二篇: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摘要《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本书是以中国近代社
会的新陈代谢为经线,以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为纬线,编织出近代社会的绚丽画面。
关键词封建社会结构生活意识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集研
究之心血,从学术水平而论,可称为巨著。
陈旭麓,湖南双峰人。
曾任大夏大学副教授。
建国以后,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研究生处处长、副教务长、《辞海》编委员及分科主编、中国现代史研
究会第一、二届副会长。
曾发表科研论文一百余篇,著有《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近代史丛书》、《中国近代史
词典》,有《陈旭麓文集》等。
就《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本书,下面来谈谈笔者的一些读后感。
本书是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为经线,以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为纬线,编织出近代社会的绚丽画面。
全
书分20 章,各章节环环相扣,按时间顺序布局,从漫长的封建社会开章,为了勾勒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脉络,作者从中国封建社会下笔,着重剖析了封建社会得以延续的原因。
经济上因为个体经济限制了农民,农民又执著土地,依恋自己的个体经济;政治上因为科举造成的官僚政治可以在社会对流;意识形态构造上又因为儒学定
于一尊;附属于政治构造的各种社会组织,它们对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以上这四层原因又互相连接支撑,构成封建社会的整体。
本书的博大就体现在综合考察了整体而来谈问题。
接下来第二章东方与西方,由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带来东方与西方的直接结果———中国在世界之林处被动局面。
必然,被动导致衰落,西方资本主义东来使中国历史变轨,炮逼下进入近代,影响了近代百年社会的新陈代谢,这便是第三章由盛转衰的清王朝。
然后下面的17 章依次从1840 年鸦片战争炮口震撼下的新陈代谢,写到马克思扎根中国社会,掀开了新陈代谢的另一页。
可谓结构缜密。
书中更突出的是处处点题,随处点出新陈代谢,每章节说明新陈代谢的一方面。
第四章开始点出经济上的新陈代谢是在变了形的社会形态下实现的;随之第五章的太平天国,阐释出近代民间宗教组织也在发生着新与旧的代谢,进而说明太平天国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政治进程还在起着促进作用;第六章写到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曾国藩等地主阶级当权派思想发生变化,洪仁玕、冯桂芬应反映时代脉搏的革新思想,表现了新旧之间的一种探索,孕育着历史的进步。
这是陈先生精心构思的杰作。
这本书中有许多超越前人的观点, 阐发了许多深邃独到的见
解。
在第九章日本来了中,对于中华民族群体意义的觉醒,陈先生指出过去人们多以甲午战争当中和甲午战争之后各地民众的反抗斗争来描述这种觉醒并不确切。
他认为甲午大败“, 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然而民众的反抗,主
要体现了一种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其中愤慨的感情色彩居多。
50 多年前的三元里已经出现过这样的场面,不能据此而把中华民族觉醒的时间提前半个世纪。
此外,还让我深有感受的是这本书可以折射出时代的轨迹。
《近代
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成书于20 世纪90 年代初,从著作中我们可以窥视出一点时代的影子。
80 年代以后随着思想界的解冻,史学界也进入了大讨论时期,如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问题等,许多史学的前辈学者,如:黎澍、戴逸、章开沅、林增平等人也大都进行了学术争鸣,陈旭麓先生也参与了争论,并提出了新陈代谢的概念,并以此写成了这本书。
第一, 坚持传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杰出著作。
首先,它坚持了唯物史观。
陈先生在研究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变迁时,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
在第一章中,他在论述中国封建社会漫长时,把小农经济不发达等经济建设方面的原因放在了首位。
在分述义和团仇洋时,把西方工业的经济压迫的原因放在了首位。
在研究革命派和立宪派时,认为两派都是在同一种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股政治势力。
其次,坚持了实事求是的路线。
陈先生认为“思想就是对自己实行民主”,而在本著作中,作者也做到了这一点。
如作者认为“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在当时是一种务实而又进步的思想;认为清末改革在假维新中确实存在一些新的变革;认为辛亥革命后是革命派把政权让给了袁世凯,而不是袁窃国等等。
第三,陈先生坚持了辩证法的原则。
在本著作中,陈先生多次提到要借助“辩证思
维”,“离开辩证思维和历史主义思维是难以解释其本来的意义的” 等等。
如他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爱国与卖国、侵略与进步等关系问题的研究,关于会党在近代史上的两重作用的考察等等,都充满了辩证法的光辉。
最后,陈先生坚持了阶级分析的方法,并认为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陈先生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只是没有单纯地将其简单化。
陈先生还认为“民变是革命的基石”,“人民的选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等等,坚持了群众史观。
第二,敢于变革, 中国史学界一直是政治史的范式,关注精英人物和历史事件,而陈先生认为“社会史就是通史”,用社会史的方法写出了一部社会近代史。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避免了过于关注精英人物的传统方法,而将社会视角下移到了普通民众。
最后来谈下此书也存在一些遗憾,由于陈先生的突然去世,本著作只重点论述了
中国近代社会前八十年的新陈代谢历史,对后三十八年的历史知识一笔带过,这不得不说是本书的最大遗憾。
以上便是自己对于此书的评价,与其说是书评不如说是读后
感。
历史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学习中应多读这些大家的著作,从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便于以后的学习与研究。
责任编辑武孝
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蓝珺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7894(2009)05-224-01
文化研究
224
__
第三篇: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人民出版社、《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美】贡德•弗兰克,中央编译出版社、《叫魂》,【美】孔飞力,北京三联、《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东方出版社、《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北京三联、《戊戌变法史事考》,茅海建,北京三联、《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桑兵,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传统与变革》,【美】费正清,赖肖尔,江苏人民出版社、《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余时英,江苏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章开沅、马敏、朱英,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四篇: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感想
看完《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从此书得到的启发会很大。
我非常敬佩陈旭麓先生缜密而深邃的史论,对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更是由衷的赞叹。
现今大多数学者认为应把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10年时间划为中国近代史。
在这110年中,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社会性质一直没有改变;在这整个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便是如此划分的依据。
本来近代和现代这两个概念并没有严格区分的必要,过去的学者很多都不加区分地使用这两个概念,英文中是一个词MODERN。
作者在分析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之后,又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东西方的交往和不同。
在此基础上,作者开始按照时间顺序讲述近代中国的变迁,先是鸦片战争以及之前已经出现的帝国转衰迹象,以及这个过程的变革和人们的反抗,突出表现为洋务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接下来则是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震撼,以及随后开始的戊戌变法;之后便是庚子之变,以及清朝的维新自救,以及难以避免的王朝崩溃;再就是辛亥革命建立的新国家,以及出现的新变化;最后探讨的是新文化运动,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最深刻的反思。
之间夹杂着先生对社会变革、社会阶层(中等社会的出现)的描述与分析,先生还探讨了变与不变的哲学,这是一直萦绕在无数国人的困扰,很多人其实明白个中道理,但强大的惯性和现实利益所在,使得他们一次次选择了保守甚至是后退,但是,变也不意味着绝对正确,能否做好变与不变的平衡才是更需严正对待的问题。
另外,先生还探讨了改革和革命两股力量的共性和分歧,指出其中存在的不同一性的同一性,认为他们既可以表现为纵向上的继起性,又表现为横向上的共存性。
大历史的发展可能是线性的,但这种认识方式常常会让我们忽视了诸多历史的细节,当我们深究这些细节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微观或者中观的历史充满着不断的循环往复和理解上的前后变化,而绝非简单的进步代替落后,复线的历史(这里并不完全等同于杜赞奇的用法)或许更能还原历史细节的真相。
书中所涉的史实大都对于属于中国近代史的一般知识,尽管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角度来看的。
绝对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史观不好,作为一种历史研究角度,它同样的有助于揭示历史真实,发现史实背
后的真相,但先生也没有完全囿于这种史观,或者更精确点儿说先生力图摆脱那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下的官方史观的影响,他在承认和延续许多传统看法的同时,也在努力的纠正过去那种对马克思主义史观的教条式理解。
历史,是长征,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
知史可以明得失。
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第五篇:读后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救国之路
——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后感
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陈旭麓先生晚年精心编撰的一部哲理性历史著作,全书共20章30余万字,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史学视角,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等方方面面展示了近代中国极其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
近代社会是中国所有社会中最复杂的一个社会,它同时将多个社会意识形态和结构层次复杂地融合在一起。
在各种矛盾的相互冲击的大浪中,这种社会成为一个变形的社会,而这种畸形正说明它是历史承前启后的重要转折。
陈先生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意识的转变为主要层次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1840年,英国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天朝的大门,中国从此进入近代史。
陈先生在书中说道:“林则徐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最先拿起西方这把尺量出了中国的短处。
……战争的权威性,在于它把矛盾置于生死存亡之中,并用暴力戳破了一个窟窿,迫使人们去认识自己的对手。
”
震撼下第一人林则徐,后有魏源,洋务……
当中国走入19世纪的时候,六十乾隆盛世已经过去了,与“盛世”相比,19世纪一开始就是暗淡无光的。
孕育和蓄积于上一世纪的种种社会矛盾,在这个时候已经成为人口、财政、武器、吏治的种种难题。
人心在变,士风也在变。
民间的揭竿早饭与士大夫的经议论,表现了
朝野皆为忧患所苦。
这本是王朝有盛转衰途中的历史旧景,但海舶东来,由中西贸易而渗入中国的洋物和毒品,又给世变添加了新的内容。
它们像天边的乌云一样涌来,造就了下一世纪的多难与动荡。
陈先生在书中对历史的评价,总能运用用优美、洒脱的文笔,举出深刻的案例来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谈到太平天国的失败时,他说道:“天国的悲剧意义不仅仅在于它失败的结局,更在于它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又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
”在论及义和团及其失败时,先生写道:“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回到中世
纪,确乎并不同义”;“当道德的愤怒仍然同旧时代连在一起时,正义者是不可能战胜非正义的”。
他曾在书中反复提到历史在经过一个巨大的迂回之后,又似乎回到了原来的起点。
这句话十分经典,它形象地刻画了近代社会在“欧风美雨”炮轰下从抵拒扼杀改革到不得不重新认同改革(从王朝到个人)的历程,而这种迂回又是以碰壁为代价的,当然迂回中也认识了历史。
这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显著特点。
陈先生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说道:“百年中国所受到的纷至沓来的压力,本质上就是资本主义按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改造落后民族。
西方民族强暴的侵略和扩张同时又不自觉地裹挟着一种不能用意志和感情化解的历史内容,那就是逼迫中国改变几千年来的传统封建制度。
因此,只有在实现自身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才能真正抵抗一个近代化了的侵略者。
这是历史赋予近代中国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同一性。
先进的人们之所以为先进,就因为他们深浅不同地体会和理解了这一历史趋势,所以,力求用自觉地改革来实现中国的自强,并以此阻止来自外国的进逼;顽固的人们之所以顽固,就因为他们抱残守缺,一厢情愿地指望用封建主义来打败资本主义。
这种改革和反改革曾经形成争论冲突,并贯穿于近代史的每一个环节而构成百年历史的主线。
但中国人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做出反应、并相应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这段话令我印象深刻,它道出了历史发展必然规律,以及中国人在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对历史潮流现状的清醒认识,巨龙猛然从睡梦中惊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