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发展评价与接续选择_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

合集下载

2.2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练习)-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2.2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练习)-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2.2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专题训练)(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资源诅咒系数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第二产业发展)与地区资源偏离程度的指标,系数越大,资源诅咒越严重,说明资源没有带来相应的财富,没有带动区域经济的合理发展。

下图示意1990—2007年我国部分区域资源诅咒系数变化趋势。

完成下面小题。

1.广东省资源诅咒系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A.资源利用率高B.能源资源丰富C.人口众多D.气候湿润2.为改善山西省资源诅咒系数高的现状,下列措施可行的是()①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模式,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①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①扩大资源的开发和输出,促进经济发展①转变资源输出方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3.推测下列省级行政区中,资源诅咒系数最低的是()A.贵州B.上海C.内蒙古D.青海【答案】1.A 2.B 3.B【解析】1.广东省经济、科技较发达,资源利用率高,A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东省能源资源分布较少,B错误;人口多少不是资源诅咒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C错误;气候湿润对资源诅咒系数影响不大,D错误。

故选A。

2.山西省资源诅咒系数高与山西省依靠矿产能源发展经济关系紧密,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模式,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有利于其降低资源诅咒系数,①正确;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节约成本,扩大经济效益,②正确;单纯扩大资源的开发和输出,不利于降低资源诅咒系数,③错误;转变资源输出方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带来环境效益,降低资源诅咒系数,④正确。

综上可知,故选B。

3.由材料可知,资源诅咒系数越大,资源带来的相应财富越少。

四个省级行政区中,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矿产资源最少,所以是四地中资源诅咒系数最低的省级行政区,B项正确,ABC错误。

故选B。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往往面临转型模式的“抉择”。

矿山环境保护与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

矿山环境保护与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

灾 害问题 , 山废 水 、 矿 废渣 、 气 等 废 “ 三废 ”排放 造成 矿 区环境 污 染 问
题 , 区地 貌 景观 破坏 、 土 流失 、 矿 水
土 地 沙化 和地 下 水 均 衡 遭 到 破 坏
资 料来 源 : 敬 劬 . 山 环 境 问 题 分 类 . 土 资 源科 技 管 理 ,0 3年 第 3 姚 矿 国 20 期
附表 矿 山环 境 问题 分 类

而 资 源枯 竭型 城 市面 临 的矿 山环 境 矿 山环 境 问题 ,不仅 严重 威胁 人 民 的生 命 财产 安全 ,
问题
长期 以来 , 资源 枯 竭 型城 市 或地 区 , 在 由于受 到 经
济利益 的驱 动 , 对资 源 的合 理开 发利用 和生态 环境 保护
国土资源 、 保 、 业 、 环 农 林业 、 炭 、 煤 安全 等多个 部 门的职
能。 这种 权 责不 清 、 多头 管理 的现 状 , 为 矿 山环 境保 护 成 的制 约 因 素 。 矿 山环 境 问题 在 资源 枯 竭 型城 市尤 为 突 出 , 体 制 上看 还 有一 个 重 要 因素 , 由于现 有 资 源开 从 即 采 型企业 后 面有 城市 政府 造成 的 “ 大企 业 、小 政府 ” 格
的认识不 足 , 而形成 了矿 业粗放 型经 济增长 模式 。这 从 种 掠夺 式 开采 , 矿产 资源 造 成 大量 浪费 , 对 生态 环境 也
遭 到严重 破坏 。
( ) 山环 境 问题及 一 矿
其 分 类
矿 山 环 境 问 题 属 于 次 生 环 境
问题 , 它是 由于人 类采 矿 活动 作用
大 量 的工矿 废弃 地 , 截至 2 0 06年 , 冶市 工矿 废弃 地 达 大

湖北大冶市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问题初探

湖北大冶市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问题初探

湖北大冶市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问题初探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世界性趋势,我国已对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

文章针对湖北大冶资源枯竭的现状,在透视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根据该市经济发展的五年规划,从享受优惠政策、引进外资、结构调整、创建名牌、环境保护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湖北大冶市经济转变的持续发展的着力点。

标签:湖北大冶资源枯竭经济转型着力点湖北大冶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由于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轮”驱动,使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问题集中出现,并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是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突出的矛盾。

2008年3月,湖北大冶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国家将予以政策倾斜。

由此可以看出,今后的五到十年,是湖北大冶市全面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与关系。

湖北大冶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深层次原因透析近年来湖北大冶市经济社会运行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域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冶金、建材、食品、机电等四大特色鲜明,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已基本形成。

民营经济已成为湖北大冶市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其经济总量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

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湖北大冶市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与全国、全省先进县(市)经济发展状况相对比,湖北大冶市在发展上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从全国和全省各先进县(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比来看,湖北大冶市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

从全省范围来看,虽然近年来湖北大冶经济综合实力一直稳居全省“十强县(市)”之列,但综合竞争力却被评定为B级,处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二方阵,仙桃、潜江、天门、汉川等四个县市综合竞争力评定为A级,排在第一方阵。

这不难看出湖北大冶市有些硬性指标已有倒退趋势: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中,湖北大冶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外贸出口、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环境保护投资指数等指标位置都有所后移。

浅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就业问题——以湖北大冶为例

浅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就业问题——以湖北大冶为例

装 、建 材 等劳 动 力密 集 型 企业 , 用 工数 量 很 大 . 但拥 有 一技 之 长 的 劳 动力 大 多 已外 出务 工 . 临 时组 织 培
训 难 以满足 企业 的生 产需求 二 是
职业 教 育 的 主要 任 务 是 : 提 高 技 能 型 人 才 在 国家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生严 重影 响 大 冶 市 人 口总 量 为 9 2万 人 .
依 靠 提 高 资 源 配 置 效 率 和 利 用 效
益 来实 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增 长 , 重 视 质量 、 品种 , 改 进 技术 和管 理 :在 扩 大 再生 产 上 .
以 内含 为 主 , 注重节约挖潜 、 技 术
另一 方 面 . 劳 动 力供 给 的结 构
浅析 资源枯竭 型城 市 劳动 就业 问题 人 .加 上 季节 工 3 0 0 0人 总共 达到
识 和技 能 , 找到合适 的就业 岗位 。
2 . 2 高 校毕 业生 返 乡率低 . 当地 人
才流 失严重
1 万 人 .开发 区用 工存 在 引进来 的 问题 。其 中 , 开 发 区 内外 来务 工 人 员为 l 2万 人 . 但 仍存 在 用 工需 求 存 在缺 E l 。 以2 0 1 1 年 为例 , 据2 0 1 1 年 度 大 冶 市 劳 动 就 业 管 理 局 对 该
中的 战 略地 位 . 形 成 以培 养 就业 能 力. 实 践 能力 和创 新 能力 为导 向 的
除 了资 源枯 竭 所带 来 的影 响外 . 劳 动市场 自身也 存在 一些 问题 : 2 . 1 失业 人员 素质低 、 再就 业 困难
绝 大 多 数 下 岗 工 人 的再 就 业 障碍 除 了外 在 因素 外 还 有 自身 原

精明收缩理念下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与规划对策研究——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

精明收缩理念下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与规划对策研究——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

1012024.08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数据,我国县市(区)级收缩城市数量占比已近半数,其中既有因资源枯竭而导致经济衰退、人口流失的城市,也有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而衰落的城市;既有因大城市虹吸效应导致被动衰退的都市圈外围城市,也有本身资源匮乏、又不靠近港口与大城市的偏远城市[2]。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首次提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2022年颁布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

收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主流的规划理念也开始由增量规划向“收缩型规划”转变[3]。

在国内关注城市收缩问题之前,国外已有不少学者意识到城市扩张的传统范式亟需转型,并开展了大量研究,“精明收缩”理念应运而生[4,5]。

以扬斯敦、弗林特等收缩城市2000年以后的创新规划为起始点,西方国家应对城市收缩的规划范式便开始向“精明收缩”转变[6],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策略解决城市收缩背景下人口日益减少以及物质环境恶化等问题,其中包括强调集中发展、确定合适的城市尺度、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土地银行以及公众参与等。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探究人口收缩地区的空间发展问题[7-9],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量质并举”的精明发展路径[10]。

然而,城市收缩成因、类型多样,不同地区在面对收缩时政策态度和响应策略有着显著差异,应对重点各有不同。

此外,就研究对象而言,目前也没有同时对中心城区和镇区两个层面的研究。

本研究希望借助湖北省大冶市案例,基于第六次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 及核密度分析等方法,研究其收缩特征与发展困境,探索精明收缩理念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期为湖北省及其他相似地区的资源型城市提供借鉴。

摘要 城市收缩已成为我国部分城市特别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难题。

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产业发展战略——以大冶市为例

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产业发展战略——以大冶市为例

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大冶市为例柯琼,龙玉祥(湖北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孝感432000)[摘要]2008年,大冶市被确定为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至此,大冶市的经济转型问题已成为重中之重。

而在低碳经济这个大背景下,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绿色产业,已成为大势所趋。

当前,大冶发展绿色产业存在的问题是绿色生产意识不强,绿色消费意识不强,绿色产业发展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

推进大冶市绿色产业发展,应加强环境保护,改善发展绿色产业的环境条件;加强管理,提高生产者的绿色生产意识;强化宣传,提高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政府要加大在政策上的扶持力度,扶持龙头企业,打造绿色工业园区。

[关键词]资源枯竭;产业转型;绿色产业[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2-07-02[作者简介]柯琼(1991-),湖北大冶人,湖北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

研究方向: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龙玉祥(1965-),湖北应城人,湖北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研究方向: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也不断被利用,过去以矿产资源丰富著称的城市大部分都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

继2007年12月24日,国务院制定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3月17日确定了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共有12个城市被列入。

至此,资源枯竭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大关注,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特点之一是产业单一,而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容易使资源丰裕地区患上“荷兰病”,即由于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而阻碍经济的发展,集中型资源(如矿产资源)经济体更容易遭受资源的诅咒,一旦资源枯竭,经济问题即随之而来。

而由经济问题带来的就业问题、生活水平问题、社会安定问题也会慢慢浮出水面。

所以,资源枯竭型城市要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科学发展观,制定出符合本市经济发展的战略。

资源枯竭型城市大冶的转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大冶的转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大冶的转型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Day曹孟锦城市与环境学院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ment sciences摘要:资源枯竭型城市就是矿产资源开发到了后期阶段,累计采出量超过总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

湖北省大冶市有着3000多年采矿历史的,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闻名的青铜文化发祥地,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百强县市之一。

它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累计向国家提供铁矿石1.7430亿吨、铜矿石1.3185亿吨、煤炭0.3085亿吨,贡献利税约130亿元。

然而经过多年开采,大批资源型城市进入资源枯竭阶段,大冶也没能幸免。

在多年高度开采的过程中,大冶遍体鳞伤:主要矿产资源逐渐枯竭、地质环境恶化、贫困人口增多、失业率不断升高、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结构失衡。

现在正是社会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城市结构转型的最佳时期。

要最快地成功转型,就要围绕”三大转型目标”和”四大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中部崛起”、”资源城市转型”、”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主体功能区”和”武汉都市圈”建设等一系列国家和湖北省重大战略政策优惠,把大冶市建设成生态宜居示范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武汉都市圈重要的原材料基地,探索出一条比较合理和可行的转型发展模式,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作一个成功的示范。

Summary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is the cities whose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 have stepped into the later stages, and the cumulative recovery is more than 70% of the city's total reserves. Daye City, Hubei Province, has a history of 3,000 years of mining. It is an important raw material industrial base and the most investment potential hundred cities and counties in our country. It’s also the birthplace of the famous bronze culture.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 it has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t has provide iron ore 174.3 million tons, Copper ore 1.3185 million tons and Coal 0.3085 million tons for our county cumulatively. It contribution of profits and taxes is about 13 billion yuan. However, after years of exploitation, a large number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have stepped into resource depletion phase. Daye is also not spared. During the many years of exploitation in height strength, Daye is beaten black and blue: The gradual depletion of main mineral resources ,worsening of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creased poverty, rising unemployment, fatigue development of alternative industries, singl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mbalance of economic structural .Now it is in the best time of social restructuring,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urban restructuring. In order to transform successfully in the fastest, we have to Maximize the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a series of major strategic policies of the country and Hubei of Rise of Central China,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 urban, two type society reform pilot area,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s and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to build Daye into livable model c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 and important raw material base of Wuhan metropolitan. To explore a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development model of transformation and make a successful demonstration for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nationwide.关键字: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大冶Keyword: Resource depletion ,Urban transformation ,Daye“天地一洪炉,举世无双冶”说的就是大冶。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城市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能源、水资源等。

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了一些城市逐渐陷入资源枯竭的境地,无法维持持续的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城市必须进行经济转型,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本文旨在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问题分析1. 资源枯竭导致产业结构单一。

当一个城市的主要资源枯竭之后,其产业结构往往相对单一,过度依赖某一种产业。

当这种产业遇到困境时,城市的整体经济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2. 缺乏创新能力。

由于长期以来依赖资源的开发,这些城市往往缺乏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的意识,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3. 就业问题。

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往往出现大量的就业问题,因为许多从事资源开发的工人失去了工作。

4. 资源环境问题。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很可能出现资源环境问题,比如资源开发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都需要加以治理和修复。

三、对策措施1. 多元化产业结构。

资源枯竭型城市需要通过发展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减少对资源的依赖。

可以通过发展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来实现产业的多样化。

2. 提升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以便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3. 发展新的就业机会。

资源枯竭型城市需要通过发展其他产业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供就业机会给失去工作的资源开发工人。

4. 加强环境治理。

对于资源环境问题,城市需要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5.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

政府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加强引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财政支持,鼓励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促进城市经济的转型。

四、结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面临着多个问题,包括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创新能力、就业问题和资源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需要采取多种对策措施,包括多元化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发展新的就业机会、加强环境治理和政府引导和支持等。

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双修”之路

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双修”之路

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双修”之路摘要: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所以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至关重要。

本文回顾大冶湖生态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同时从住建部开展的“城市双修”,即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角度来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双修”策略,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城市双修1、背景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黄石市是一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依靠矿产资源,上世纪50年代布局了一大批冶钢、冶铁、水泥、有色金属企业,形成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

直至上世纪90年代,黄石城市规模和工农业产值稳居湖北第二。

但是,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黄石逐渐转为资源枯竭型城市,2013年,黄石首次被纳入《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录中。

黄石面临产业经济总量不高,城市空间格局腹地偏小、中心城区较弱等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黄石期待跨越转型。

2013年4月,黄石市政府作出决议:黄石将从环磁湖发展向环大冶湖发展,推进黄石发展空间上的拓展,推动黄石中心城区与大冶、阳新对接融合、同城化发展,建设大冶湖生态新区。

同年5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大冶湖生态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及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国际征集工作,规划总用地面约为450平方公里,全面启动大冶湖生态新区开发建设,这标志着大冶湖生态新区未来成为黄石推动新型产业和城镇的主战场。

2017年3月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在全国开展“城市双修”的工作,文章从“城市双修”的角度回顾大冶湖生态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双修”之路。

2、大冶湖生态新区概况2.1、大冶湖生态新区的区域区位大冶湖生态新区位于黄石市东北部与大冶市和阳新县的交界处,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50平方公里,其中大冶湖北岸用地150平方公里,南岸用地220平方公里,大冶湖及周边湖泊蓝线控制范围85平方公里,核心区用地面积约11.9平方公里。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54第十三章第二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54第十三章第二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第二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一、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1.资源型城市(1)概念⎩⎪⎨⎪⎧兴起: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主导产业: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 (2)生命周期。

2.资源枯竭型城市(1)什么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提示: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资源型城市就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2)转型发展。

转型策略 主要内容 典型城市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实施资源深度开发,延长资源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黑龙江省大庆市 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拓展开发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类型,甚至延伸至人文资源范畴,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辽宁省阜新市1.地理位置焦作市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南临黄河。

2.产业发展三、焦作市的转型之路1.焦作市转型的目的及发展方向是什么?提示:目的:解决因资源枯竭带来的众多问题,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方向:利用优势资源和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型主导产业。

2.焦作市转型的具体措施措施有利条件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耐火黏土、铝矾土等矿产丰富,水资源较充足大力发展旅游业独特的地质地貌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产品品质优良3.成效焦作市经济从低速徘徊走上快速发展轨道,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2021·山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称。

近年来,大同市多措并举,实现了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

在此过程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自2017年以来,大同市相继建设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城,培育和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先导、储能蓄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光伏全产业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五大产业集群。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
— —
W ih Da eo b ipr v n e a x m p e t y f Hu e o i c se a l
H U A N G a, PENG u Xi Y n
( h n ie st f o ce c s ( u a ) C i a Un v r iy o Ge s in e W h n ,W u a 3 0 4 , C i a hn4 0 7 hn )
Absr c :Thee o o c le vion e e ou c s e a t d cte sde tuc e e iusy.Be a s ta t c l gia n r m ntofr s r e — xh us e iis wa s r t d s ro l c u eof
Th t d o s a ls m e to c l g c lc m p n a i n e su y f re t b ih n fe o o i a o e s to m e h n s fr s u c - x a se ii s c a im o e o r e e h u t d cte
b e k n u r q e ty r a i g o tf e u n l .Th r r n b t ce n t e e t b ih n fe o o i a c mp n a i n me h — e e a e ma y o s a ls i h sa l me to c l gc l o e s t c a s o
a l r e n mb r o r d t r a g u e f p e a o y,wh c e O s me g o o ia ia t r ,s c s t e c l p e o n d o t ih ld t o e lg c ld s s e s u h a h o l s f mi e — u , a

《如何应对资源枯竭》

《如何应对资源枯竭》

《如何应对资源枯竭》关于大冶资源枯竭问题进行经济转型都是必须的。

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是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而发展旅游业能促进这些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和经济转型。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典型代表,大冶矿产遗产旅游资源丰富。

“拯救大冶的唯一出路是经济转型。

”一旦矿产资源枯竭将会带来大量人口失业,而且矿工由于其它谋生技能的缺乏,再就业十分艰难。

一是把握转型的最佳时机,未雨绸缪是十分必要的。

二是必须因地制宜、科学地选择转型产业。

三是产业转型必须与解决就业问题相结合。

四是产业转型必须注重各类人才的培养。

五是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国家政策措施支持相结合。

利用矿产遗产开发旅游业,应该说是资源型城市可以选择的接续产业之一。

在生态、环保产业与旅游业之间建立起循环产业链条,不但能获取经济效益,还能改善生态环境,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

国内外许多资源型城市都在这方面进行过积极的探索。

支柱产业单一,城市对矿业产业的依赖性很大。

“这样城市的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容易造成城市功能不全,城市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第三产业以及可替代产业发展滞后。

”矿业城市在管理体制和利益机制上矛盾突出。

有的是大矿山,大企业、小城市,企业大财政,城市小财政。

矿业企业创造的利税地方城市留成很低。

容易造成企业办社会,政府办企业的本末倒置、功能错位的状况。

其实在中国早些年,就已经有人提出了国家应该大量储备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建议,但我们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储备,还向外国出口石油,而且,中国还大量地出口可宝贵的煤炭资源。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应该购买储备能源,而不是出口能源。

解决方法。

第一,私人资本利益主导下的大工业生产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索取上,经济发展采取高增长、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失衡和环境破坏。

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SWOT分析——以大冶市为例

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SWOT分析——以大冶市为例
— —
以大 冶 市 为 例
严 飞 郑 红 芳
( 湖北 经济 学院 ,湖北 大 冶 4 0 0 ) 3 2 5
摘要:矿产 资源枯竭城 市面临经济转型 的严峻形 势。 文 以大冶市为例 , 本 运用 S 0 模 型对 资源枯竭城市在转型过程 中 WT 具有 的优势 、劣势 、机遇和挑战进行 了系统分 析 , 为大 冶市应该选择复合式 的经 济转型模 式。在转型过程 中应注重承接 认
问题 研 究 。
加 集 约经 营 ,统一 组 织 ,统一 管理 ,注重 服务 质量 和社 会 效益 , 检 查 ;完 善 技 术 , 大 投 入 强 化 运 输 过 程 的 动 态 监 管 ;三 是 将 通过 从业 人 员和 经营 者质 参 与市 场竞 争 。2客运 管理 制度 化 。 () 建立 健全 农村 客运 管理 制 安 全工 作贯 穿于运 输管 理 的全过 程 , 使 同 度 和 岗位职 责 , 到有 章可 循;签订 客车 文 明服务 公 约 , 高 量 信 誉 考 核 , 安 全 真 正 成 为 从 业 人 员 和 经 营 者 的 生 命 线 。 做 提 实 安 服 务质 量 ,做 到文 明行 车 ,规范 服 务 。3农村 客运 公交 化 。根 时 , 行 动 态 的 激 励 和 约 束 ,对 服 务 质 量 好 , 全 水 平 高 的 经 ()
大冶市以矿业为主的工业现状大冶市是以矿业为主的经济2005年和2006年工业产值分别占gdp总量的406436其中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由2006年8509上升到2007年的90轻工业发展滞后呈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第二产业特别是采掘冶金化工钢铁等重工业过度发展的不合理产业格局
矿 产 资源枯 竭型 城 市经济 转型 的 S T分 析 WO

资源性城市的转型及可持续发展——以大冶铁矿城市为例

资源性城市的转型及可持续发展——以大冶铁矿城市为例
题 资源枯 竭 , 对于 资源 性城 市和 企 业的 可持续 发 展提 出了严重 的挑 战 , 城 市 要 么转 型 , 么坐 以待毙 。 果 要 如 在 早期 的城 市 发展 规 划 和 战 略 决 策
资 源 是 非再 生 资 源 ,资 源 的有 限 性 决 定 了任 何 一 个特 定 的矿 业 城 市 都 是暂 时 的_ 1 ] ,任何 ~种 矿 业都 有 开 发一 ~ 兴 盛 一一 萎 缩一 一 报 废 ” 的 历 史过 程 , 因此 资 源性 城 市 也 会 遵 循 这种 产 生 、发 展 以 至 消亡 的一 般
在 资源 开采 过程 中 . 会排 出大 量 的废气 废 水 废渣 . 染河流 空 污 气 和 地 面 ;同 时会 对 地 表 植 被造 成 破 坏 .导 致 水 土流 失 .影 响 生 态平 衡 :地 下 开 采 也 会 因 为地 质 构 造等 原 因给 人 民的 生命 财 产 安全 造 成 一 定 影响 。 而在过 去 一段 时间 内 . 由于 体 制和 政 策 上 的 不合 理 .忽 视 了环
境的重要性 . 只污染不治理 . 或者先
污 染 后治 理 .治 理 速 度跟 不 上 污 染 速 度【 4 】 致生 态环 境破 坏严 重 .虽 .导
耗费 了大量物力财力却达不到预定
效果。
1 4 城市布局分散 。 . 基础设施老化 落 后
资 源性 城 市 由于 矿 藏 分 布 的不
续发展
Cii s R f r n te ’ e o mig
前 言
资源性城市是 指那些依赖于 国 家 的矿 产 资 源 并 在 相 当长 一 段 时 期
内 以资 源 开 采 为 主导 产 业 的 城 市 , 它是经 济发 展 的 产 物 。但 由于 矿 产

资源型城市农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以湖北大冶市为例

资源型城市农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以湖北大冶市为例
大 冶 市 经 济 发 展 与 转 。 ]
2 大 冶 农 业 主 导 产业 选 择 的实 证 研 究
农业 主导 产业对 地 区 国民经济 发展 和农业 产业
化 发展具 有重 要作用 与影 响 。那么 , 本文 依据 ( 0 4 2 0 20 0 8年 ) 冶 市农 业 各 主要 产 业 指 标 值 数 据 , 大 并 参 照 国内外相 关学 者 的研 究成 果 , 用 因子分 析法 , 运
模 型 。论 证 了 大 冶市 发 展 现 代 农 业 应 以农 产 品 加 工 和 畜 禽 业 为 主 导 产 业 , 立 健 全 农 业 产 业 的 组 织 形 建 式 , 动 农 业 产 业 化 的 全 面发 展 , 进 资 源 型 城 市 转 型 。 带 促 关 键 词 : 源 型城 市 ; 业 主 导 产 业 ; 台市 资 农 大 中 图分 类 号 : 2 3 1 F 9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4 9 4 ( 0 2 0 —1 2 0 1 7—9 4 2 1 )20 6—4
分 , 农业 劳动力 非农 化 的重要 载体 , 消 化农村 剩 是 是
余劳 动力 的主要 渠道 。 目前 大 冶市规 模 以上产 品加
工企 业共 3 7家 , 2 完成 年 销售 收人 15 78 5万 元 、 6 9 利税 2 8 29 3万元 , 吸纳 就 业 4万 人 , 大地 促 进 了 极
摘 要 : 过 对 大 冶 市 实地 调 研 考 察 , 通 分析 了大 冶 市农 业 产 业 化 发 展 阶 段 主 导 产 业 的 选 择 与 培 育 问题 , 根 据 大 冶 市农 业 主 要 产 值 数 据 ( 04 2 0 ) 相 关 资料 , 用 因子 分 析 法 构 建 了农 业 主 导 产 业 选 择 评 价 20~ 08及 运

大冶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战略思考

大冶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战略思考

大冶市国家首批的12个资源枯竭城市,目前,从战略层面而言,正处于产业转型、社会结构转型、城市转型的一个最佳时期。

大冶市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中部崛起”、“资源城市转型”、“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主体功能区”和“武汉都市圈”建设等国家和湖北省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政策,围绕“转型”这一主线,立足永恒的、持续成长的比较优势,围绕“三大转型目标”,实施“四大发展战略”,把大冶市建设成为武汉都市圈重要的原材料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宜居示范城市,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探索出一条比较合理和可行的发展模式。

一、大冶市处于国家政策的“高地”,为转型提供绝好的条件与其他12个试点城市相比较,大冶具有转型的绝对优势。

除良好的区位条件、相对较好的经济基础外,大冶具有任何资源城市都无法具备的政策优势,几何能够享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近年来出台的所有政策优惠。

如可享受到国家关于“中部崛起”的政策;作为“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组成部分,也可享受到若干先行先试的政策;是国家资源城市首批12个试点城市,直接能够获得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扶持;未来将会成为承载国家重点开发区的主体功能,在各方面也会获若干政策利好。

因此,大冶市是国家政策的高点,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大冶转型的宏观背景条件已经具备。

能够顺利实现资源城市转型,探索出一条适合大冶实际情况的转型路径,关键在于如何用好这一系列政策,将这些政策利好能够最大限度地与自身的优势相结合。

二、转型的定位要强调“三个突出”,建设“两基地一示范”大冶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要强调“三个突出”,即立足发展的继承性、围绕民生问题,从武汉都市圈的整体发展视角,来分析和判断未来20年大冶市在所发挥的作用。

1.突出发展的继承性大冶市资源城市转型要充分考虑现实优势,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铁矿资源和已有产业基础,推进资源深加工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继承和发展原有产业基础上,积极培育和壮大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

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世界性趋势,我国已对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

2008年3月,大冶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

为了经济发展,必须尽快地推进转型。

文章首先从政策风险、资源危机、可持续发展危机、环境生态危机、“四矿问题”五个方面进行了风险分析,然后从对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融入武汉城市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市域经济发展实力四个方面阐述了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标签:资源枯竭大冶风险转型必要性建市以来,大冶依赖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但是,伴随着金属、能源矿产资源的不断消耗,资源日渐枯竭,大冶市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和问题。

由此可见,大冶这座资源依赖型城市,在这关键时期,如果不加大转型力度,形成新的替代产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可能会一直走下坡略。

大冶市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和问题在全国660多座资源型城市中。

真正的资源依赖型城市有178座,大冶也位列其中。

大冶的矿产资源相当丰富,全市已发现矿产65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种类的38%,其中探明资源储量的有42种。

在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非金属矿产达到了29种,且储量都比较丰富,大冶市主要的非金属矿产包括石灰石、硅灰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膏、陶瓷土等。

建市以来,大冶依赖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

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但是,伴随着金属、能源矿产资源的不断消耗,大冶市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和问题。

(一)政策风险全国钢铁的生产能力大约为6亿吨,而目前我国的需求量不到4亿吨,产能明显过剩。

全国6亿吨的生产能力,有1亿吨是300m3以下高炉生产出来的,有5000万吨是在20吨以下电炉生产出来的。

对此,国办发号文件下发后要求从严查处违规审批项目和建设项目,严格市场准入,原则上不批准新的钢铁企业。

2006年11号文要求“十一五”期间淘汰1亿吨钢铁产能过剩的高炉,其中2007年前淘汰200m3及以下高炉等落后设施;2010年前淘汰300m3及以下高炉等其他落后装备,这使得大冶市很多钢铁企业面临关停的风险。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研究文献综述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研究文献综述

宏观经济7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研究文献综述洪诗佳 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摘要:资源型城市是依托某种自然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资源型产业在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一些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深度开采和资源枯竭面临着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对此,许多学者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找出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为之后的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城市转型;政策评估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1-0007-01引言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自2009年以来,发表在中国知网上对该问题进行研究的各类文献涉及内容包括: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内容研究、转型路径及相关政策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绩效评估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问题也随之不断变化。

明确目前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研究的不足之处,对于政府部门制定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相关政策,以及今后围绕资源枯竭型城市问题更进一步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一、资源枯竭性城市产业转型研究国外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最初,国外学者J.H.Bradbury(1988)对资源型城市的政策、社会、人口以及发展阶段进行了研究,对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出现,国内学者也开始对该问题的研究,迄今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

基于经济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基础,早期大多数学者都聚焦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研究。

其研究内容大多聚焦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产业转型模式研究(张米尔等,2003)与具体行业转型发展的政策研究(张旺等,2012)。

其中,张米尔(2003)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关键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转型模式,立足比较优势,再造竞争优势。

浅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就业问题——以湖北大冶为例

浅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就业问题——以湖北大冶为例

浅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就业问题——以湖北大冶为例作者:罗婷马精微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4年第2期罗婷马精微(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65)摘要:自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以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冶市积极推进产业转型。

近年来,在取得一系列产业转型成果的同时,随着产业升级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现有劳动力资源供给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质量及结构的矛盾凸显。

下岗、失业与就业问题并存。

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基于产业转型的理论基础,重点从产业转型的角度来分析资源枯竭对大冶劳动就业所造成的问题。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就业;大冶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4.02.0011大冶产业转型中的劳动就业现状分析随着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大冶不可避免的走上产业转型的道路,但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劳动就业困难突显,主要是由于传统采掘业劳动力随着产业转型带来的产业规模缩小,结构优化带来的劳动力需求下降而下岗,失业;另一方面,产业转型过程中培育和崛起中的新兴产业却面临着因职业技能不对口而导致的劳动力用工缺口。

这两方面所引起的劳动力失业与短缺并存的矛盾局面,具体表现问一下几点:1.1矿产资源枯竭导致传统产业衰败、失业人数增多大冶市矿产资源的衰竭带来的是矿山的倒闭,企业的破产,下岗失业人员的骤增。

在大冶市还有相当多的企业直接或间接地为资源性企业服务,资源性企业陷入困境,相关企业也势必难以幸免。

传统采掘业劳动力随着产业转型带来的产业规模缩小,结构优化带来的劳动力需求下降而下岗、失业。

如图1,大冶市在2005年、2006年、2007年的失业人数分别为16700人、18200人、31700人,失业率分别为11.5%、12.7%、14.2%。

其中与采掘业配套的相关产业失业人数达2万人。

2008年大冶市在工商部门登记的注册的企业126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8家,中小企业12500家,2008年7月份全市就业总人数达到212300人,到11月份停产企业达332家,就业人数已减少到193200人,就业人数减少了19100人。

资源型地区乡村三产融合及其内生动力提升——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

资源型地区乡村三产融合及其内生动力提升——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

资源型地区乡村三产融合及其内生动力提升——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资源型地区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乡村振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如何实现资源型地区乡村三产融合,并提升其内生动力成为关键的问题。

本文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探讨了资源型地区乡村三产融合及其内生动力提升的策略与方法。

大冶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曾是湖北省最大的铁矿资源保护区,其经济主要依赖矿产资源开发。

然而,随着国家推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冶市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冶市通过资源型地区乡村三产融合,积极推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了多元化的产业支撑系统。

首先,大冶市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了农业与工业的融合。

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大冶市以提供绿色有机农产品为目标,建立起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基地。

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了农业与工业的互动。

其次,大冶市积极推动工业与服务业的融合。

通过发展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将资源型地区转型为文化旅游型地区。

大冶市依托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了一批特色旅游景点和体验项目。

同时,大冶市鼓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利用资源型地区的文化资源和工业基础,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工业转型升级,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最后,大冶市积极推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提升了乡村的内生动力。

通过政府引导和多方合作,建立起农、工、服三产融合的协同发展机制。

政府加大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乡村经济发展。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企业、农民和居民积极参与乡村发展,共同推动了资源型地区乡村三产融合的进程。

综上所述,湖北省大冶市通过乡村三产融合,实现了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升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世纪, 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 伴生的资 源衰竭和环境恶化问题成为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 两大关键因素之一。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已经成为 全球性关注的重大命题和国家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的重要战略。一方面, 城市健康发展是国家保持经 快速发展及社会和谐进步的重点支撑和迫 济平稳、 切要求, 另一方面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引致的资源日 益短缺、 能源消耗过大、 生态质量恶化、 环境污染严 重等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资源环境刚性约束不 断加强, 城市科学发展面临巨大困难。 目前, 全国 400 多座资源型城市中的 20%处于 资源枯竭状态, 城市产业经济结构失衡 、 失业和贫 困人口较多 、 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 、 生态环境破 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问题日益显现, 城市经济过分依赖资源型产业, 转产难度大, 形成 畸形城市经济结构。 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面临 的巨大挑战, 国家从战略高度, 制定资源枯竭型城 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求资源枯竭型城市以市场为 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大力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大冶市是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 县级市, 目前正面临着资源型主导产业衰退 、 经济 失业职工人数众多、 生活水平下降、 生态 全面下滑、 破坏衰退 、 环境污染严重等十分严峻的难题, 解决 问题的关键是寻找接续产业, 加快城市产业经济转 型,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国外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 始于 1930 年代, 经 过 1930—1950 年代的初步探讨 、 1960—1970 年代 的丰富深化、 1980 年代至今的全面系统阶段,研究 研究范式不断丰富, 呈现多视角、 多 领域不断深化、 层次、 多尺度, 理论与实证、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 实证研究对象主要集中法国 、 德国 、 加拿 究体系 [1]: 大、 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发达国家, 理论研究开始进 入结构调整与转型阶段, 内容主要集中于资源型城 市发展周期 [2]、 产业结构转型 [3]、 社会转型 [4]、 城市人 [5] 口学研究 、 资源型城市与其相关地区和部门之间 研究方法以描述性、 概念性的 的关系研究[6]等方面, 实证研究占多数, 缺乏理论性规范研究成果, 模型 构造 、 数理统计方法运用相对较少, 并没有形成比 较成熟的经济转型理论。 改革开放后, 国内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成 因大规模资源开采 为热点。一些老的资源型城市, 和利用, 生态不断恶化 、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7], 引起 相关学者关注, 主要集中于资源型城市界定标准[8]、 规模、 转型成本和模式、 劳动力就业等, 研究方法主 要有数理统计分析、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 DEA [8- 11] 法、 空间分析法、 资产负债表、 产业关联分析等 。 国内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研究维度大多集中 于时间和空间维度, 很少涉及产业维度, 从三大产 业部门的比较优势角度, 确定主导产业, 提出相应 发展模式,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对经济转型与社会、 资源 、 环境问题统筹的系统研究较少, 缺乏深入科
表 1 接续产业选择各级指标权重 Tab.1 Conver sion Industr ies selection index weight at all levels
准则层 B1 B2 B3 0.2376 B4 0.1946 B 层权重 Vi 0.176 0.3918 指标层 C1 C2 C3 C4 C5 C6 C7 C8 C9 C10 C 层权重 0.3786 0.29 0.3314 0.5987 0.4013 0.5 0.5 0.4762 0.2445 0.2793
1.3.4 综合评价得分。 采用线性加权和函数, 计算综 合评价得分:
n
Fi =
i = 1
Σf
i
× wi
(3 )
2 大冶市产业发展的现状评价
2.1 产业经济呈快速发展势头, 经济投入保持平稳 增长 2.1.1 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发展势头 2003—2007 年间, 大冶市 GDP 保持较快增长 良好。 速度, 平均增长率超过 10%,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 初步核算, 2007 年大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139.80 亿元,比上年增长 13.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6.67 亿元, 增长 10.5%, 第二产业增加值 75 亿元, 增长 12.9% ,第三产业增加值 48.13 亿元,增长 15.5% (图 2 ) 。 2.1.2 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小, 整体经济优势不明显。 大冶市 GDP 占全省 GDP 比例从 2003 到 2007 年间 基本保持在 1.5%左右的水平。 2007 年, 大冶市 GDP 增长速度 (13.5% ) 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 (14.5% ) , 经 一定程度说明大冶市与湖北 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省平均经济增长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湖北大学 商学院, 中国湖北 武汉 430062 )
摘 要: 现阶段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 其关键是实施产业经济转型, 寻找接续产业, 相关理论与 实证研究, 成为当前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 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范式, 建立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比较优势与两型社会建设理论, 构建接续产业选择框架, 以大冶市为例, 提出大冶市城市转型的接续产业选择重点为非金属矿业、 制造业和旅游业。 关键词: 资源枯竭型城市; 接续产业选择; 发展模式; 大冶市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 A
1283
学的定量分析[12]。 本文就是在传统定性研究基础上, 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对三大产业的经济、 社会、 资源和环境效应进行综合分析, 构建产业优势和接 续产业评价模型, 以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提 供实践借鉴和理念指导。
化: 1 xi ≤ xmax C (x) xi - xmin ) / (xmax - xmin ) xmin<xi<xmax (1 ) i = ( 0 xi ≥ xmin ② 反向指标采用半降梯度模糊隶属度函标准 化: xi ≥ xmin 1 C (x) xi - xmin ) / (xmax - xmin ) xmin<xi<xmax (2 ) i = ( 0 xi ≤ xmax 1.3.3 权重计算 。 通过 SPSS13.0 数理统计分析软 件, 运用相关层次分析法, 计算求得各指标权重 Wi (表 1 ) 。
收稿时间: 2009 - 04 - 18 ;修回时间: 2009 - 07 - 25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编号: 08BJY015 ) 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 (编号: 08JC790030 ) 联合资助。
第8期
熊剑平, 刘承良, 张传琪 等: 王雪琦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发展评价与接续选择
图 4 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率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and gr owth r ate of Daye city
Fig.4
Fig.2
图 2 大冶市 GDP 及增长率 The GDP and gr owth r ate of Daye city
主导产业, 产业规模比较大, 参与上一级区域分工 能力较强,能够较好的发挥区域资源禀赋优势, 形 成资源型产业的区域比较优势, 人均经济指标多高 应变能 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产业结构的刚性很大, 力不强, 以至于出现 2005 年因能源、 原材料持续大 幅上涨, 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受供大于求市 场格局的制约,导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巨幅跌落, 由此也延缓了产业结构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 变的进程。 2.2.2 从三大产业结构的平衡状况看,大冶市的产 以 业发展具有片面性。按照 H?钱纳里的研究划分, 2007 年数据为判断依据, 大冶市三大产业产值比为 12∶54∶34, 产业结构呈现 “二三一” 结构。第一产 业产值比重低, 其中种植业仍然占优势。第二产业 产值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 1/2,且轻重工业比率严 整体发展比 重失衡。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到 35%, 较滞后 (图 5 ) 。
1284




第 29 卷
2.1.3 经济发展受外部资源市场制约性较大。全市 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额增速在 2004 年达到一个高 峰 28.9%, 远远高于湖北省增速 22.8% (图 3 ) , 但受 2005 年能源、 原材料价格波动和产品供求市场的制 约, 增幅仅仅为 16.6% 。在 2006、 2007 年增速发展 状况好转, 分别为 26.8%和 19.1%, 这些数据说明大 冶市工业经济发展易受国家宏观经济和资源因素 的影响, 产业经济呈现资源型约束, 说明大冶市产 业结构存在巨大的调整空间。
第 29 卷第 8 期 2009 年 8 月
经 济 地 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29, No. 8 Aug., 2009
文章编号 :1000 - 8462(2009)08 - 1282 - 06

熊剑平, 刘承良, 张传琪, 王小洲, 涂 玲, 王雪琦
Fig.5 图 5 三大产业产值比重 The compar ison of major industr ial gr oss
2.2.3 从三大产业就业结构来看,就业规模产业比 重 45∶26∶29, 呈现 “一三二” 畸形发展结构。长期 以来大冶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 这种高度依赖原 “ 畸形化 ” 的产业结构体系对劳动力的吸纳能 材料 力远远低于其他产业类型,对劳动力的拉力不足, 加上第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致使近 1/2 的人口聚 ) 。 集在农业部门 (图 6 2.2.4 从城市长远发展来看,大冶市工业结构水平 层次低,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低。 按照经济发展理论, 大冶市目前仍处于较低的初级工业化阶段, 表现为
图 3 大冶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额及增长率 Fig.3 Incr ease in lar ge- scale industr ies and gr owth of Daye city
2.1.4 经济发展得益于稳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 大冶市全年社会固定投资额增速在 2004 年达到高 峰为 38.5% , 2005、 2006、 2007 年 为 25.6% 、 20.1% 、 20.27%成回落态势, 平稳增长。这说明大冶市经济 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是建立在资源的消耗上, 仍然 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图 4 ) 。 综上所述,在稳定的固定资产投资支持下, 大 冶市近年来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 但受经济规 模和资源型经济脆弱性的制约, 经济发展存在不稳 定性。 2.2 产业结构呈现 “ 二三一 ” 态势, 一二产比重较 大, 三产发展过慢 2.2.1 从资源型城市本身发展特点来看,产业结构 与资源结构相适应。目前以矿采业、 矿采制造业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