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主题新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主题新探
小说《孔乙己》自觉表到现在已历76 年。
76 年来,我们对《孔乙己》主题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 20 年代作者鲁迅先生自己的看法为代表。
鲁迅以为《孔
乙己》描述的是一般社会关于苦人的冷漠。
资料见于 1924 年 1 月 12 日《晨报副刊》刊登的孙伏园签字“曾秋士”的一篇《关于鲁迅先生》。
文中说:“我曾问过鲁迅先生,此中(按指《呼喊》——引者)哪一篇最好,他说
他最喜爱《孔乙己》,所以已经译成了外国文。
我问他的好处。
他说能于
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关于苦人的冷漠,不慌不急的描述出来,讽刺又不很显现,有大家作风。
”以后,孙伏园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中又介绍鲁迅
亲口跟他说,《孔乙己》主要“是在描述一般社会关于苦人的凉薄。
”
的确,小说中的孔乙己是一个苦人,他无钱、无势,也无一点人间的
暖和,有的不过贫困、羞愧、难过,以及无以哀告的孤独;的确,小说主
要描述的是孔乙己的不幸遭受在一般社会的人们中惹起的异常反响:从酒店老板到短衣帮,不但没有一个人为他发一句不平之声,为他伸一只暖和之手,并且全部的人都在以他的羞愧、难堪和难过为笑乐。
所以,我们不
得不认可,在这一阶段,鲁迅的看法无疑是抓住了《孔乙己》思想内容的
重点。
但是,假如将它作为对《孔乙己》主题的掌握,鲁迅的看法也还有
他不够全面的地方。
因为“一般社会关于苦人的冷漠”这句话重视于对孔
乙己四周民众形象的概括,没有概括出作品主人公孔乙己这一形象所包含
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第二阶段以 40 年代叶圣陶的看法为代表。
叶老发布在1942年 5月15 日出刊的《国文杂志》第一期上的一篇文章《 <孔乙己 >中的一句话》,以为《孔乙己》的主题在于“表现旧式教育的不易发展人的才能,落魄的
读书人的意识和姿态,以及社会关于不幸的人的冷漠——除了随意的看
作讥笑的资料之外,再没有其余关怀。
”
叶老的这一看法增补了鲁迅先生没有概括到的内容,从而使我们获取了关于《孔乙己》思想内容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但是,叶老的说法也存在
着严重的不足之处。
假如依据他的说法,那么《孔乙己》这样一篇短短的
小说实质上最少存在着两个并列的主题,一个是对旧式教育的批评,一个是对社会人情的揭露。
我们常说主题是统帅、是灵魂,这样一来,《孔乙己》不就有了两个并列的统帅、并列的灵魂了?这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
长篇小说有所谓主题和主题侧面(主题侧面也只好一致于主题、隶属于主题、服务于主题),而短篇小说的主题则只好是一个,不然,其浑圆的有机
一致体将遇到破坏。
因此,我以为叶老的看法,只但是是将作品写到的诸
内容排列在一起而已,并无揭露出统帅这些内容、将这些内容联系为一个
有机整体的最基本的思想。
也就是说,这一阶段对《孔乙己》主题的概括,
其概括和抽象的高度还不够。
第三阶段指的是从 60 年代到现在, 20 多年来我们对《孔乙己》主题的理解。
在这 20 多年中,我们向来以为《孔乙己》的主题是揭露科举制度的腐败和抽打了举人之类地主豪绅的冷峻和残忍。
人民教育第一版社中学语文室新近编写的《中学语文课本教课重点说明》依旧采纳这一流行说法。
和前两个阶段对比,这一阶段最显然的不一样在于它抹去了“社会关于苦人的冷漠”这一层意思,增添了一个抽打地主豪绅的内容。
所以这样,不过因为:
一、在极“左”思想流行的年代,只好高唱民众的赞歌,不行对民众稍有微辞。
而在“社会关于苦人的冷漠”一语中,“社会”的实质对象在作品中固然也包含丁举人和酒店老板,但主要指的是那些短衣帮们——鲁镇上一些麻木的贫困人民。
所以,这层内容就非得撤消不行。
尽管小说正是因为写了贫困人民麻木不仁的一面,才使得作品显得忧思深广、思想独到,读来令人心情深重,沉思再三。
二、在极“左”思想流行的年代,阶级解析方法被极端庸俗化了。
反响在文学作品的解析上,则是不抓出此中的地富反坏右,便无从显示其作品思想的深刻和对作品思想意义解析的深刻。
抽打了举人之类地主豪绅的内容即是由此而生。
其实,《孔乙己》所写丁举人毒打孔乙己,其意义恰巧不在于此。
(关于这个问题后文略有解析)
所以,可以说,因为极“左”思想的搅乱,这一阶段对《孔乙己》主
题的认识,不但关于第二个阶段是一个大倒退,甚至关于第一个阶段也是一个显然的倒退。
所以,当我们今日希望对《孔乙己》的主题作更进一步的研究,以期
获取对该主题的更为正确而深刻的掌握的时候,我们就只好以第二阶段叶老当时对《孔乙己》主题的认识作为我们今日再认识的起点。
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在叶老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到、揭露出统帅《孔乙己》全篇,将全篇诸内容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最基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