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教师的备课关键——教材研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内外·小学教研
试论小学语文教师的备课关键——
—教材研读
张智
(黄冈市东坡小学,湖北黄冈438000)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做到精益求精,一定要做好研究教材的工作。

备课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首要环节,做好备课工作才能令教学工作深入浅出。

因此在进行教学研究时,教育者需要以积极的心态亲力亲为,才能够获得自身对教材独到的体验,在进行教材研读时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重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令整个教学课堂的具体程序和内容得到确立与整合。

关键词: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教材研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令教学工作深入浅出,精益求精,离不开备课,备课是对上课环节的预设,教材研读是备课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想令教学工作,深入浅出,精益求精就必须备好课。

备课设计是揭示作品时代特征,准确把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蕴含的审美价值的一项工作,帮助学生欣赏。

从而促进学生相应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师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备课的关键——
—教材研读。

一、读出文本的阅读价值
教师在进行教材研读时,面对所要进行雕塑的文本,要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去进行阅读。

教参无法代替教师自我的阅读,不论教参对文章阐述的有多么详细,多么细致深入都无法代替自我的阅读,自我阅读过程当中,所获得的体体验和感受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教师一定要进行真正的阅读,只有将自己作为读者进行阅读,才能够获得最为直接的阅读体验和新鲜的阅读感受。

(一)用积极的审美心态进行教材研读
教师在进行教材研读时,一定首先要将自己作为一个读者,但是教师又不是一般的读者,语文教师不能够将自己作为一般的读者,不能够出现不求甚解的现象,语文教师的阅读是为了自身的上课过程更加顺利,因此需要用自己的生命与学习和文本进行对话,保持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融入这种积极的审美心态,运用自己的情感和经验去理解、去感受、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去体会文章当中的景与物,去体会文章当中的情与理。

每位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性认知和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独特的体验和真知灼见,发挥出文本的价值和意义。

(二)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教材研读工作
教材研读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教材研读工作,在进行研读教材时,教师一定要体会课本文章当中所出现的一切知识点,以及学生在课堂上很可能提出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得心应手。

比如在进行《宇宙生命之谜》的教学时,教师不仅要体会课本当中所提到的谜题是什么?还要去查有关的科学文章。

情感研究也是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经过了这一课的教学之后,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通过学习,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会大大的激起。

教材研读也是知识层面的表现,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会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且会写生字,会记忆多音字,对教材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研读能够令自身对文本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把握,从而在教授给学生知识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不断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三)教材研读需要创新
在备课的过程中进行教材研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但是如果教师依赖于教材,那么很有可能会做不到教材研读的创新,在进行教材研读时,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将自身所阅读的对象——
—哪怕是读过多次的文本,当作一个全新的文本来对待其搁置自身曾经有过的体验和认知,将自己作为特殊的读者进行阅读,带着时代的气息和探索的目光,走进文本探索,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对文本进行研读,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解释,尽量避免原有的解读路径,不能够依赖以往
的阅读感受,教材研读到创新,直接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备课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在进行教材研读时,要思考教学内容的重构,这与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教出文本的价值
(一)形成准确的教学价值判断
作为教师,一般的读者是不同的,教师的阅读目的性和计划性更强,教师在进行阅读时不仅要全方位、多角度对教学价值进行分析,对这些信息内容要拥有敏锐的眼光,找出文本当中的教学价值,以敏锐的眼光去审视文本的教学价值,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是备课过程当中进行教材研读的重要目标。

教师对文本的教学价值进行剖析之后,要做出准确的教学判断,在进行实际教学时,教师的教材研读当中的教学价值判断十分的重要,能够使学生通过这篇文章去进行价值观的树立,使教材发挥出自身的教学价值。

(二)关注课标学段的要求
教师的备课环节是关注课标学段的一个表现,作为教师进行阅读,一定要关注课标学段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教学的整个过程能够真正做到深入浅出。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去思考教材的资源,如何使用这篇教材?这篇文本的关注点是什么?教学内容应该怎样确定?教师进行阅读时,关注了这些问题,才能够减少自身在备课过程当中的无效劳动。

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教法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挖掘文章当中不同的哲理,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让学生学习相应的人生智慧,从而树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不同的学段有着不同的课标要求,只有对号入座,才能够令教学目标达成更好的教授重点和难点,在阅读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要把握各学段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重构教学内容
在进行备课时进行教学研读是重构教学内容的一种方式,重构教学内容与整合教学内容二者必不可少,在备课时会出现很多复杂的问题,在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往往会抛出几个问题,而抛出的这几个问题是在备课过程当,需要准备的工作,这几个问题之间一定要有相互的联系,通过某一个问题的分解,能够逐步达成某一个内容的深化,这是教师在教材研读过程当中需要综合考虑和设计的问题,在设计问题时,对教师教材内容整合能力、提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减少问题的数量,提高问题的质量,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使问题具有穿透力,每个问题能够触碰或者包容所学习课本当中的新内容,让学生进行感知和体验,不断拓展学生阅读创造的空间,这是作为教师阅读时思考教学内容重构方面的工作,教师需要对问题的确立与整合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教材研读的有效性。

三、进行教材研读的意义
(一)提高教师的上课水平
教师备课时进行教材研读,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上课水平,只有进行了教材研读工作,才能够在后续的教学过程当中做到得心应手,研究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备课环节的关键。

通过研读教材,教师能够对对教授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细致且深刻的了解,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按照自身的教材研读基础进行工作的开展,由于在备课过程当中的准备十分的丰富,因此自身的上课水平能够得到提高,这是进行教材研读的重要意义之一。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材研读工作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进行教材研读时,一定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班级内的整体情况来进行的,在进行备课时,会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来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来提出不同的问题,而这些不同的教学环节和不同的问题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所在,因此,进行教材研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教师的课堂教学更有效率。

(三)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
教师进行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的一种手段,如果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没有进行教材研读工作,那么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在课堂上囫囵吞枣教学的现象,课堂效率和质量是得不到提高,因此进进行教材研读工作,能够避免在课堂上出现教师敷衍学生的现象,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的必备环节,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做好教材研读工作,能够令自己再取得直接的阅读体验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魅力所在。

(下转第21页)
参考文献:
[1]高峰.试论小学语文教师的备课关键———教材研读[J].现
代交际,2013(11):158.
[2]朱文君.“三读教材”与“三者对话”——
—例谈备课中的“教材研读”[J].小学语文,2007(003):54-55.[3]
李海旭.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备课[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9.
(责任编辑:汪旦旦)
参考文献:
[1]郭惠华.让学生在简单、有效的语文课堂中学有所获[J].教师,2020(04):21-22.
[2]
杨丁相.探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J].
家长,2021(02):118-119.
(责任编辑:汪旦旦)
(上接第19页)
在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时,一定要做好课前的备课环节,其中教材研读是备课的关键高度,重视教材研读工作能够令教学工作精益求精,深入浅出,研究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教育者拥有积极审美的心态,亲自去进行阅读,了解文章的深意和审美价值,引导学生去欣赏文本,帮助学生仔细地读详尽的读。

教学设计首先应该源自真正的阅读,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以积极的审美心态去进行阅读,在教材研读的过程中,与人物进行对话,获得自身个性化的认知体验,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体现出教材研读的价值
和意义,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添砖加瓦,令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开展更加丰富多彩。

上,只要仔细观察,学生在阅读一篇课文之时,他们是会主动进行思考的,但是,他们的思考是处于萌芽状态的,有些甚至是散乱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必要的点拨与训练,使他们的思考更得法,更有条理,更有品质,从而引导他们走向文本理解的深处,步入欣然会意的胜境。

在听一位名师在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采用的是问题导读的方法,在带领学生质疑文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她进行了必要而有效的指导。

在鼓励学生提问的时候,她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他是这样引领的,“富”和“饶”都是很多的意思,那么西沙群岛什么多呢?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作者是按哪些地点变化来描写西沙群岛的?在解决问题的初期,她没有急于让学生将所提出的几个较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再思考再判断,从而整理、归纳出三个可以统领全文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一种提炼归类的思考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她又引导学生不断与文本对话,鼓励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来思考问题,使问题的答案完整而有条理,全面而深刻。

学生又学会了一种推敲
文本细节来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正因为该教师不仅给予了学生思考的机会,还教给了正确的思考方法,学生的思考才会不断地向更深的维度挺进,课堂上也就精彩连连。

要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方法上的引领与训练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同时还要求在课堂上有一个警敏的心,能够在第一时间觉察到学生在什么地方是因为思维方法不对遭遇了学习的困境,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让学生真正思考起来,真正学有所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