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课后习题(含解析)必修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1.延安时期,在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陕甘宁边区在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社会道德风尚上都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边区新思想新风尚蔚然成风,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这说明( )
,说明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与经济、政治发展不完全同步,A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不体现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B项与题意不符;文化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与经济、政治发展也不完全同步,有时落后于经济、政治发展水平,有时超前于经济、政治发展水平,C、D 两项错误。

2.艺术让城市更有文化温度。

经济社会越发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维度就越丰富,不只是电影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运动等在内的文化生活形式,都是营造城市活力空间、点燃城市发展激情、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

由此可见( )
①城市文化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强弱②城市建设需要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③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④丰富的文化生活形式促进了市民全面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建设需要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以点燃城市发展激情,满足市民文化需求,②③符合题意;城市文化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不能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强弱,①说法错误;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说法错误。

3.下面漫画告诉我们要( )
A.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B.反对文化霸权,警惕外来文化渗透
C.增强文化互信,构建和谐的国际关系
D.加快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4.忧国忧民、兼济天下、志存高远……这些中国传统文人崇高博大的文化精神是通过具体的人格与行为来体现的,而优秀的人格和社会作为,也在不断丰富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

这表明( )
①人们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文化的②通过社会行为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③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④优秀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社会行为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②符合题意;“而优秀的人格和社会作为,也在不断丰富
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表明人们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文化的,①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5.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播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

这种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与航海家的海洋文明和马背游牧文明全然不同,后两者强调冒险、进取,前者强调防守、和平。

这表明( )
A.文化对经济、政治起反作用
B.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海洋文明和马背游牧文明则强调冒险、进取,全然不同,这说明不同文明形成的经济、政治条件不同,文明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就不同,进一步说明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B项表述正确;A、C、D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6.集卖创意、展服装、品咖啡、办活动、文化展览、餐饮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体书店,吸引了广大的消费者,成为新兴文化业态。

这体现了( )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③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④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①与题意不符;健康向上的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③错误;“集卖创意、展服装、品咖啡、办活动、文化展览、餐饮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
体的实体书店,吸引了广大的消费者,成为新兴文化业态”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②④正确。

7.下面漫画《变与不变》,变的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变的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陋习。

从哲学与文化的角度看,造成这一现象的依据是( )
变与不变
A.文化塑造人,落后文化会阻碍经济发展
C.经济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的反映
,A项不符合题意;之所以经济发展了,精神陋习依然存在的原因在于文化具有其自身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D项不符合题意。

8.经济与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下列对经济与文化之间关系传导顺序的排列,合理的是( )
①文化产品增多,文化消费更加丰富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③资本涌入,文化产业得到蓬勃发展④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③→②→①→④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在文化消费的带动下,资本涌入,文化产业得到蓬勃发展,这会使文化产品增长,文化消费更加丰富;于是,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

故排列合理的是②→③→①→④,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传导关系错误,排除。

9.“烽烟滚滚唱英雄”“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那么豪迈”……每当这些红歌旋律响起,总会让人们热血沸腾,豪情满怀。

这说明( )
,总会让人们热血沸腾,豪情满怀”反映了红歌作为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0.随着时代的变迁,“尴尬”一词逐渐改变了它最初的含义,不再是难堪得无以言表的意思了。

“尬”字在百度数据中成功逆袭成为“我开心就好”的代名词,并演化为近年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尬文化”。

“尬”字内涵的“逆袭”折射出( )
A.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与经济发展同步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发展不同步
C.文化具有历史性,文化的内涵会因时而变
D.文化具有社会性,新文化必然代替旧文化
,并不一定与经济发展同步,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文化与社会发展不同步,B项不选;“随着时代的变迁,‘尴尬’一词逐渐改变了它最初的含义”折射出文化具有历史性,文化的内涵会因时而变,C项正确;新文化必然代替旧文化的观点不正确,D项不选。

1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是因为( )
C.我国的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先进的
D.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项不是题目的原因,排除;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B 项错误;C项表述不恰当;D项入选。

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这表明( )
①优秀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形成向善向上的社会风尚②文化能够支撑、制约人们的行为③传统文化的熏陶是人们心灵的滋养④中华文化折射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传递人们的内心情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说明优秀的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①④符合题意;文化影响人的行为,不是支撑和制约人们的行为,②表述不科学;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滋养心灵,③表述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指出,中国在航天火箭发射数量上已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在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指导下,中国航天人以科学的理念、方法和机制推动工作,以精益求
精的态度埋头苦干,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足中国实际,攻坚克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航天奇迹。

航天作为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是国家实力和大国地位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航天科技突飞猛进的同时,“太空经济”也迅速发展。

研究表明,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至今,我国累计有数千项空间技术成果运用到新材料、新能源、计算机、生物技术、精密制造等诸多领域,对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升民族创造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2)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航天科技的突飞猛进,航天科技的发展又反过来改善民生,助推国家产业升级,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航天科技应用于经济领域有利于催生“太空经济”并促进其发展。

14.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起来,既送温暖,又送志气、送信心,从思想上、精神上帮扶,帮助贫困地区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做到“扶贫先扶志”;要认识到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教育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也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强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做到“扶贫必扶智”。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功能,简要说明“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合理性。

够引导贫困地区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并转化为具体行动。

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

“扶志”与“扶智”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扶贫开发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优秀文化塑造着人。

通过“扶志”与“扶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树立信心,培养智慧,提高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