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鼎燕京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鼎燕京(多尔衮)
顺治帝临政时,关内正一片混乱。
明崇祯十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声威日壮的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统治中国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灭。
四月初四日,吴三桂刚刚叛归山海关,并向清朝请兵援助。
内院大学士范文程上书多尔衮,认为“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
主张立即出兵进取中原。
他提出,“战必胜,攻必取,贼不如我;顺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贼”,因此要一改以往的屠戮抢掠政策,“严禁军卒,秋毫无犯”。
即不仅在战略上改变得城不守之策,要入主中原,在战术上也要招揽民心。
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答应了吴三桂请兵的要求。
并在得到北京为农民军攻破的确报之后,“急聚兵马而行”,与农民军争夺天下。
李自成此时方知事态的严重,于四月十三日亲率部队往山海关讨吴,但仍带
有招降他的
侥幸心理,行
军速度亦颇
迟缓,十九日
前后才兵临
关城之下。
在
此期间,吴三
桂已派出使
者向清军求
援,使者于十
五日便见到了多尔衮,向他递交了吴三桂的信函,表示如清军支援,则“将裂土以酬”。
还不是投降的意思。
多尔衮知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他非常谨慎,一方面召集大臣谋士们商议,一方面派人回盛京调兵,再一方面故意延缓进军速度,逼迫吴三桂以降清的条件就范。
由于事态紧急,吴三桂只得答应多尔衮的要求,请
清军尽快入关,因为二十一日清军还距关十里,而关内炮声隆隆,喊杀阵阵,农民军已经开始攻城了。
四月二十二日,李吴双方在山海关大战。
多尔衮非常了解吴三桂的窘境,因此长时间地作壁上观,在李自成即将攻下东西罗城和北翼城,吴三桂几次派人又亲自杀出重围向他求救的情况下,估计双方实力已大损,这才发兵进入山海关。
在与农民军的决战中,他又使吴军首先上阵,在双方精疲力竭之际再令八旗军冲击,结果农民军战败,迅速退回北京。
可以说,在山海关以西发生的这次著名战役前后,多尔衮充分利用了汉族内部的阶级矛盾,挟制了吴三桂,使他不得不充当清军入主中原的马前卒。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举行了登基大典,四月三十日,李自成以郊外祭天为名撤出了北京。
五月初二,清军进入北京城。
【读史明理】
多尔衮冲锋陷阵,一马当先,冲在前面。
多尔衮是清朝初年杰出人才,自幼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天分,天命元年,努尔哈赤正式起兵反抗明朝,后金多次大胜,与此同时内部却出现了不小的矛盾,作为草原上兴起的部落,为了加强统治,努尔哈赤任命“大小贝勒”,分管军队,共同议政,年仅8岁的多尔衮开始冒头。
不过多尔衮年幼,政治地位远不如几位兄长,知道努尔哈赤去世以后,16岁的多尔衮开始跟随皇太极征战,多次击败明军,每次大战多尔衮都冲在最前方,攻克锦州时,与祖大寿对峙多日,被大炮击伤险些丧命,直到后来明将投降,多尔衮才意识到自己伤势极重。
1635年,多尔衮领兵数万,进攻河套地区,俘虏林丹汗,将其所保存的元朝传国玉玺抢到手,随后进献给皇太极,奏请皇太极称帝,第二年,由多尔衮带头,大小贝勒共同尊皇太极为帝,多尔衮因功获封亲王,此时他仅仅24岁。
【知识链接】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1650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
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