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县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重点班,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重点班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 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 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 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 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把握。

结合题干中的“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就可知,在布匹生产加工环节中,松江以纺织成品为主,而芜湖以浆染环节为主,体现了产品生产过程中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故答案A最符合材料之意;对于B项来说,区域间的市场需求应指的是对商品的不同需求,而材料表述的是棉布产品生产加工的不同地区的不同环节,用各地区对商品的不同需求来解释商品的生产环节的不同地区,显然是“文不对题”;同理C项的解释不符合材料所表达的主要事实;而D项在材料中根本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特点
2.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A. 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 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 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 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均田制规定露田归国家所有,不能自由买卖,受田农民死后归还国家,桑田可以传给子孙。

均田制下,受田农民除了缴纳赋税,还必须服役。

排除ABC。

因为均田制指的是国家对无主荒地进行重新分配,故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均田制
3.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从考古挖掘来看,秦魏墓葬出土了成套的铁制农具,表明当时铁制农具在当时普遍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B项正确;A项“独断经营”,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C项“必备品”的说法明显具有片面性,排除;D项结论仅由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排除。

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
【名师点睛】铁农具和牛耕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铁农具和牛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由于广泛使用铁农具和牛耕,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使单位生产和个体经营的特色的小农阶层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井田制中“千耦其耕”的奴隶集体耕种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分散的,一家一户制的小农经济形式兴起了。

4. 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B. 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C. 官僚机构日益扩大
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答案】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5.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

这反映宋代
A.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 手工艺的提高和专业市镇兴起
C. 商帮势力崛起
D. 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据题意可知,太原的
刀质量好,苏州的盐质量好。

两者均反映了宋代手工业技艺的高超,同时,也体现了太原和苏州的专业性。

所以答案为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成就
6.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

这表明这一时期
A. 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中提到“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这说明私营手工业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故选D。

A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资本主义萌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排除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排除C。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明代手工业
7. 杜甫有“锦官城外柏森森”诗句,锦官,三国蜀汉王朝时已设有此官并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故成都又别称“锦官城”。

下列关于古代锦官和蜀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蜀锦主要用于宫廷和皇室用品
B. 蜀锦主要是面向市场生产
C. 锦官主要是监督蜀锦的生产
D. 蜀锦代表了当时四川手工业生产最高水平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的相关史实,由材料“三国蜀汉王朝时已设有此官并建立锦官城”可知材料中的“锦官和蜀锦”属于手工业,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实行的是工官制度,而且官营手工业不面向市场生产,故选B选项。

A选项正确,蜀锦为皇家所垄断;
C、D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

8. 张某正在撰写一部历史小说,背景是明末的江南,故事中的主角正为他的儿子准备上学堂的学费。

张某某不知道在这种情形下,主角应该使用何种货币。

请您根据历史知识为张某判断最有可能的货币是
A. 纸钞
B. 银两
C. 金币
D. 布帛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末的江南使用的货币应该是白银。

故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9.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 民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 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经济模式指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而“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指的是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其标志就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10. 著名作家张爱玲在《更衣记》中曾说过,女人穿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

这说明近代女子穿旗袍
A. 体现了女权主义色彩
B. 是一场服饰根本革命
C. 隐藏离效忠满清思想
D. 是民国教育改革的结果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项由材料中的“蓄意要模仿男子”可得出。

B项错在“根本”的表述上,旗袍是传统服饰改良的结果。

C项与题中材料不相符合。

D项与材料无关。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女权主义
11. 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是
A. 商品流通不畅
B. 闭关锁国政策推行
C. 小农经济盛行
D. 手工业生产技术落后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节俭思想的根源。

材料“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反映了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
12. 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四倍,其他欧洲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但它们传统的经济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下列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理解准确的是
A. 西班牙封建势力受到沉重打击
B. 英、法、葡等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C. 意大利的商业优势地位因此得以充分突显
D. 西班牙殖民扩张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价格上升四倍,出现价格革命,使商品生产经营者获得巨大利益,培养出新的阶层,西班牙封建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引起了欧洲阶级关系的变动。

所以答案选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13.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经济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能对应的是
A.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
B. 早期殖民→资本输出→商品输出
C. 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D. 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

伴随着殖民扩张,资本的原始积累也发展起来;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商品输出成为对外扩张的主要方式,资本主义也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随着向垄断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故应选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列强对外经济扩张手段的变化
14. 新航路的开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 《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探险的激励
B. 欧洲各国社会矛盾的激化
C. 天文地理知识与航海造船术的进步
D. 欧洲各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资本的对外扩张是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动力,故应选D。

A、B两项对其起了推动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C项是前提条件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原因
15. 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
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 机械特色不同
B. 主要动力不同
C. 通讯工具不同
D. 交通工具不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材料中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划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主要依据是蒸汽机和电力的不同,即主要动力不同,C项正确,A B D三项不符合史实。

故选C项。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蒸汽的力量·大工业的狂飙时代;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走向整体的世界·电气时代的来临
16. 1916年,孙中山先生曾对“宁波帮”企业家作过高度评价:“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

”由此可得出“宁波帮”发展迅速的原因可能是
A. 引进西方工商理念
B. 诚信经营
C. 与外商进行勾结
D. 依靠封建权贵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干材料中的“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可知,宁波商帮注重开拓海外市场,学习西方工商思想。

故答案为A项。

其余三项从题干中无法得出。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宁波帮”发展迅速的原因
17. 美国现代史学家芮玛丽在其著作《同治中兴》中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60年,这就是同治中兴。

”“同治中兴”
A. 主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B. 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修补能力
C. 领导人物包括了奕和李鸿章
D. 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同治中兴”是指同治帝在位期间(1862~1874 年)的一个中兴阶段,其主要表现为学习西方近代技术的洋务运动的开展。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中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的;B项不准确;D 项本身错误。

所以答案选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18.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新的发展,表现为
A. 资本主义工厂制度普及
B. 垄断组织形成并迅速发展
C. 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D. 福利国家在欧美大量出现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垄断组织的产生并迅速地发展。

故选B。

由于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与资本的急剧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这样在生产内部,无计划性得到一定的调整,因此说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AC项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D项是在二战后。

考点:垄断
点评:垄断组织控制着某一部门的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规模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整个社会的生产销售情况,加强计划性,这是生产关系的改变。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有自由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都需要掌握。

19. 据《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统计,1911年全国30人以上工厂数只有171家,1927年是1374家,1933年达到了2435家。

工厂数量的增加主要得益
A. 洋务运动的推动
B. 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C. 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D. 工人运动的高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根据题中的1911、1927、1933等几处时间,那么工厂数量的增加的共性原因则是民国之后的政府一直是鼓励兴办实业的,故D项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20. 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资本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11%,1920~1936年上升至8.02%。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 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B. 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推动
C. 国际国内环境相对稳定
D. 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状况。

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1920-1936年民族资本的年增长率比1912~1919年高,其原因是国际国内环境相对稳定,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推动和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

而A项是1912~1919年发展的原因,到1919
年之后,列强加紧了对华经济侵略。

所以答案选A选项。

21. 1945年抗战胜利后,出现“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人们是“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资本侵入
B. 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C. 官僚资本的重压
D. 资本家不支持政府
【答案】C
【解析】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

故答案为C项。

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经营不善不是民族资本遭受重创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2. 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

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

”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 主人公出身低微
B. 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
C. 国内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影响
D. 他从一创业起就处于中外反动势力的的夹缝中生存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民族工业的发展艰难的状况。

从材料“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工业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环境里发展艰难。

所以答案选C、D选项。

A选项不是主要原因;B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感情问题。

23. 《南京条约》签定以后,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农产品出口量大量增加,这说明
A. 中国茶、丝的质量提高
B. 中国茶、丝生产迅速发展
C. 中国经济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D. 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崩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茶叶、生丝等农产品的出口,实际上是原料的出口,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应是C,中国经济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沦为外国的食品市场和原料产地,AB
所述史实错误,D说法也不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在农村地区仍占主导地位,正确答案应是C。

考点: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24.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
时期的是
A. “开垦、开垦、再开垦”
B.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 “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D. “谁不加入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

本题实际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程。

问的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口号。

B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

C项是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

D项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

故A项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口号,赫鲁晓夫改革大搞玉米运动,开垦大量荒地。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25. 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本主义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说:“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

该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A. 20世纪50年代初
B. 农业合作化时
C. 文化大革命初期
D. 20世纪70年代末
【答案】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6. 在当今上海,“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问房”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

这主要是由于
A. 长江三角洲的开放
B. 90年代以来浦东的开发
C. 上海城市交通的改善
D. 上海完成住房制度改革
【答案】B
【解析】“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问房”表现出的是浦西的优越性,这种状况已经不再出现说明浦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不够具体,应该强调是浦东;C、D选项与此无关。

27. 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

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

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A. 一致提高关税,共度难关
B. 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 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 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和解读的能力。

本题实际上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相关内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应对。

根据“各国纷纷调高关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正确,A项“共渡难关”,明显具有片面性;C项是罗斯福新政措施;1930年时“国家干预”尚未开启,故D错误。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应对
28.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1935年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A. 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
B. 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C. 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
D. 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紧急救济法》属于临时救济,《社会保障法》属于制度保障,故选A;题干没有提到促进就业的问题,故排除B;CD均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的措施既可以促进就业,又可以刺激消费和维护社会稳定,但是题干中没有相关措施。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29. 福利制度被称为“社会减震器”,主要是因为它
A. 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刺激了经济发展
B. 扩大了消费市场,缓和了供求矛盾
C. 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D. 彻底消灭了贫困和两极分化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福利制度是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而推行的一个新的制度,该制度当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社会矛盾,从而有利于稳定社会统治秩序,因而被称为“社会减震器”,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选项。

点睛:回答本题要注意“点”和“面”的问题。

本题问题是福利制度被称为“社会减震器”
的原因,需要具有一个概括性,所以是一个“面”的问题,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B、D 选项都是“点”的问题,故排除。

30.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资本主机经济活跃起来,党内有人认为这是“倒退到资本主义”,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我们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

”以上材料表明
A.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权宜之计
B. 列宁这样做是要使俄国倒退到资本主义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资本主义
D. 新经济政策延缓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进程【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认识。

由材料关键信息“我们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即可知,实施新经济政策只是“权宜之计”。

据此,判断选项,可知:BC两项的表述没有依据;D项“延缓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进程”,没有依据,属于无关项。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俄新经济政策·认识
【名师点睛】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这是近年来高考高频考点。

要注意深度挖掘二者的异同,多去发散,做到灵活运用。

两个“新”,其特点分别是什么(异)。

二者的共同点又是什么等。

“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把握住了二者的异同点,即便出现“新材料,新情景”,我们也不至于“束手无策”。

本题“新经济政策是‘权宜之计’”,即是体现。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31. 材料一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雄伟的长安城内外三重城墙,周回八十余里,相当于今天西安城的九倍还多。

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

按规定,坊区是居住区,市区为商业区,一切商业活动都规定在市区进行。

——摘自《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材料二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

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