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课内文言文-2022-2023年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项复习(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7 课内文言文
(一)阅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1.下列各句,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敏于事而慎于言B.可谓好学也已
C.见不贤而内自省也D.士不可以不弘毅
2.下列对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食无求.饱求:追求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
C.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D.质胜文则野.野:粗野、鄙俗
3.下列对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而:如果B.小人喻于.利于:在
C.不亦重乎.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吗”D.其.“恕”乎其:它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知止而.后有定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5.将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阐述“大学之道”的一项是()
①物有本末,事有终始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③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⑤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⑥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A.①⑤⑥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⑥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指孝敬父母,“悌”指尊敬兄长。

《论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认为孝悌是伦理道德的起点和根本。

B.什么是“仁”?孔子并没有给“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实际上,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

C.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

从治学的角度看,他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

D.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所说的《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的诗歌总集。

7.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使人弃旧图新,使人达到“至善”的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C.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D.根据课文可知,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纠正事物中的错误,纠正事物中的错误才能获得知识。

【答案】1.D2.B3.D4.A5.B6.D7.D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事敏而于言慎”。

句意: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

B.省略句,完整句子是“可谓(之)好学也已”。

句意: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见不贤而内省自也”。

句意:见到一个不如自己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一样的缺点。

D.不是特殊句式。

句意: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

故选D 。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B. 敏:奋勉。

句意: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D.其:语气副词,大概,也许。

句意:大概那就是恕吧!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A .“者”,助词,……的人。

句意: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

“者”,助词,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构成“者……也”的判断句。

句意: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B.“所”,助词,构成“所”字结构。

句意:应该清楚懂得什么在先,什么在后,这样就能靠近事情发展的规律。

“所”,助词,构成“所”字结构。

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C.“而”,连词,表承接,意为“然后”。

句意: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

“而”,连词,表承接,意为“然后”。

句意:(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

D .“以”,介词,意为“把”。

句意: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以”,介词,意为“把”。

句意:然后把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是“大学之道”的客观依据。

⑤是依据“大学之道”指明人发展的起点。

⑥是明白“大学之道”的好处。

②③④都直接阐述了“大学之道”的具体内容。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的诗歌总集”说法错误。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纠正事物中的错误,纠正事物中的错误才能获得知识”说法错误。

文中说,“致知在格物”,即要想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故选D。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
..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
..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
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
..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
..恻隐之心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然:……的样子。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C.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

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D.孺子:儿童、幼儿。

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

”10.下列句子中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B.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D.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答案】8.D9.B10.A11.C12.(1)以怜恤别人的心情,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

(2)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就像泉水开始流出(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然:同“燃”,燃烧。

句意: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就像泉水刚开始流淌。

故选D。

9.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表述有误。

依据语境“足以保四海”,“四海”指的是“天下”,古人常以四海和天下来指代中国。

并不是指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

句意: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

B.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句意: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损害君主的人。

C.判断句,“也”表判断。

句意:同情心是仁的发端。

D.判断句,“也”表判断。

句意: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C.“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错,唯物主义的本质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而孟子的思想是从内心出发的,应是唯心主义思想。

故选C。

12.本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不忍”,不忍心,感情上觉得过不去,引申为“怜恤”之意;“行”,实行;“治”,治理;“运”,运转;“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省略句,“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

(2)“凡”,所有;“若”,好像;“然”,通“燃”,燃烧;“若”,通达,畅通。

参考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损害君主的人。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倾:依靠B.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当作
C.埏.埴以为器埏:揉和D.自矜.者不长矜:夸耀
1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为:动词,是B.前后相随,恒也.也:语气词,表判断
C.跨者.不行者:代词,……的人D.不失其.所者久其:指示代词,那些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1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B.《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尽管其作者是否为老子尚有争议,但基本能反映老子的思想。

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

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

D.牖,指室与堂之间的窗子。

秦代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

秦时多用牖,而窗少见。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答案】13.B14.D15.D16.A17.(1)(“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

所以有道的人不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事情)。

(2)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该句意思是: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当”,当中。

故选B。

1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该句意思是: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

“其”,人称代词,代指自己的。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D.“‘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误。

原文是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错误。

老子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而不是秦朝。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翻译关键词:“在道”,用道的观点来看;“余食”,剩饭;“赘行”,赘瘤;“物”,人们;“处”,做。

第二句翻译关键词:“自胜”,战胜自己;“强”,刚强;“强行者”,强劲奋进的人;“志”,意志。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
则瓠落
..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8.对下列各句中重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贻:赠送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掊:陪护
C.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
D.则瓠落
..无所容瓠落:空大宽阔的样子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盛水浆剖之以.为瓢
B.吴王使之.将则所用之.异也
C.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则瓠落无所.容则所.用之异也
20.下面句子句式和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B.敏于事而慎于言
C.克己复礼为仁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父母也
21.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十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家学派代表人物,跟庄子是好朋友。

本篇及《庄子》其他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真实故事记载,反映惠施真正的思想境界。

C.“石”,计算容积的单位,十斗为一石。

“实五石”意为能容下五石的东西。

D.“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其中”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

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得之,以说吴王。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答案】18.B19.D20.C21.B22.(1)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

(2)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B项,结合“无用”可知,“掊”意思是砸破。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项,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介词,把;
B项,第一个“之”,代词,他;第二个“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第一个“为”,介词,因为;第二个“为”,动词,调制。

D项,两个“所”都是助词,和后面词语构成所字结构。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A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足下始”;
B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事敏而于言慎”;
C项,判断句,“为”表判断,是;
D项,状语后置句,应为“非所以内于孺子父母交”。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本篇及《庄子》其他许多篇章中……多为真实故事记载,反映惠施真正的思想境界”错误,本篇及以
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中,“之”,代词,代药方;“以”,目的连词,来;“说”,游说。

(2)中,“善”,善于;第一个“为”,动词,调制;“龟”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以……为”,把……作为。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兼爱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故子墨子
..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B.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C.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D.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24.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治乱者何独不然
B.故不孝不慈亡
C.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D.故天下兼相爱则治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墨子宣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韩非子将其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B.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C.“圣人”有多种解释,在“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圣人”指的是孔子。

D.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被称为“平民哲学家”,他的思想学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利益和需要。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2)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答案】23.D24.B25.C26.(1)尝试考察混乱是从哪里产生的?起源于人与人不相爱。

(2)儿子只知道爱惜自己,而不知道体恤父母,所以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句意为:圣人以治理天下作为事业。

“圣人”作主语,“为”作谓语,“事”作宾语,整个句子结构完整,“者也”作句末语气词,故应在“也”后停顿,排除A、C。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句意为:必须知道动乱从何处产生的根源。

“知”作谓语,“乱之所自起”作宾语,整个句子结构完整,“焉”是句末语气词,故应在“焉”之后停顿;同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和“不知乱之所自起”,“能治之”和“则不能治”句式结构相似,这样断句更合理,据此排除B项。

句意:圣人把治理天下作为事业,必须知道动乱从何处产生,才能治理它。

如果不知道动乱从何产生,就不能治理它。

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