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山东省发布的《餐饮业分餐制设计实施指南》,成为国内首个餐饮业分餐制省级地方标准,其中专门明确了公筷公勺设计标准,让顾客面对两双筷子时不再“难辨雌雄”。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家、教授萧放介绍,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在汉魏之前都是分餐制,这个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饮食简单,就是一锅煮,一个人就有一个小陶鬲。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介绍,今天人们提到“大摆筵席”,很容易想到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场景,但西周时铺筵设席的景象却是人们正襟危坐、分坐分食。
无论是《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记录,还是东汉晚期壁画《宴饮观舞图》里一人一案、踞坐宴饮的描绘,都清晰可见分餐制在古代饮食礼仪中的主流地位。
随着农业社会的进步,同时伴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带来他们围坐一炉进餐的饮食习惯,分餐与共食开始并存。
正如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既有分餐,也有共食的座次安排。
(摘编王君平《分餐是个好习惯》,《人民日报》2020.05.02)材料二:
近日,张文宏医生提倡“分餐制”:传统中餐,大家习惯于用筷子在公共莱盘里夹菜,其优点是进餐气氛亲密、其乐融融;而缺点是一双筷子既夹菜,又直接进口,在每次夹菜之余,都会有少量唾液沾染在筷子头上,然后进入公共莱盘。
现代医学证明:唾液中有大量细菌,在患流感之类病毒性疾病时,还会有病毒等病原体,尤其是引发胃溃疡的幽门螺旋菌,通过口口相传的概率相当大。
事实上,“分餐制”,对时下在抗击“新冠疫情”背景下重启经济,尤其是重振餐饮业的意义很大,我们每人都应该重视起来。
当然,也应该对餐饮行业提出运营管理规范:在保持传统中餐的圆桌式聚餐、向心式布菜、觥筹交错式取菜宴饮等习惯的同时,推广“两级取菜”,杜绝唾液交换,使中餐餐饮不但美味,而且更加卫生、健康。
“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该发出全面推行分餐制的倡议,并制定统一的行业指南。
各地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根据指南,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和行规,并在餐饮企业的评级、评星条件中,加入关于‘分餐制、公筷制、公勺制’的推行情况,并持续跟进监管,将其纳入卫生监督范围。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研究员马一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摘编美逸君《“分餐制”宜大事推广》,《南方周末)》2020.05.15)材料三
英国《卫报》5月1日报道称,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正在推动一场“餐桌革命”,以改变长期以来的传统一聚在桌边,用各自的筷子从同一个盘子里夹取食物。
《卫报》称,有关部门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活动,以说服人们使用公筷和公勺,还鼓励人们采取分餐制。
《卫报》将之称为“艰巨的任务”:中国采取过类似的举措,但效果不彰。
分享食物是中国人社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亲密的象征。
“(使用公筷的)障碍在于‘我们必须在一起喝酒、--起吃饭,必须亲密无间’的传统观念。
”《筷子:文化与烹饪史》一书作者、美国罗文大学教授爱德华王指出,这种观念根深蒂固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中国有关部门认为,共享餐食是新冠病毒在中国传播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家庭中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表示,从广东和四川的现场考察来看,78%至85%的新冠肺炎聚集病例发生在家庭。
许多人不认为有必要在家里使用单独的餐具。
《卫报》援引新浪最近的一项在线调查称,650多名受访者中,有一半的人在家不用公筷或公勺,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摘编李圣依《英媒:疫情后,中国掀起“餐桌革命”》,《青年参考》2020.05.08)
1. 下列选项中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山东省发布的《餐饮业分餐制设计实施指南》中专门明确了公筷公勺设计标准,可以使顾客就餐时明确公筷的使用方法,从而有效的推动餐饮业分餐制度实施。
B. 从《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记录与《宴饮观舞图》、《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图画描绘中,不难看出分餐制的历史悠久,并且符合古代饮食礼仪的主流要求。
C. 传统中餐中,人们习惯于用筷子在公共菜盘里夹菜,这种习惯缺点明显,会导致唾液交换不卫生的结果,也因口口相传增大了细菌与病毒等病原体传播的概率。
D. 英媒《卫报》将中国推行分餐制称为“艰巨的任务”,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过去推行分餐而效果不明显;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家庭很难做到在家中使用单独的餐具。
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推行分餐制度作用意义的一项是()
A. 更加卫生文明,了解饮食习俗,遵循古代饮食礼仪。
B. 有效抑制细菌与病毒的传播传染,使饮食更加安全。
C. 能够帮助在疫情期中的餐饮业摆脱困境、重振行业。
D. 替换家庭饮食习惯,减小家庭内部传染病菌的概率。
3. 结合文本,从国家、地方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角度,谈谈推行“分餐制”的具体办法。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来查干湖
李旭光
查干湖美,美在秋天。
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
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天宇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
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
夜幕乍落,伫立在湖岸高坡上的妙因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和诵经的吟唱,剪影里,空气也凝固了一般。
到了晓夜当空,繁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
查干湖美,美在秋水。
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凝视着你。
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
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
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
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
随着秋一天天走向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
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查干湖美,美在秋草。
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蒲棒却透出橙黄。
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可以燃上几个小时。
有些地方用蒲草做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
秋苇比起蒲草来,要更美些,更张扬些,更浪漫些。
一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腰肢,献出哈达。
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火呼啸般地狂舞。
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
待到湖上结冰时,这些蒲草和芦苇都要被渔民割掉。
割去固然可惜,但为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发,想一想,也就释然了。
湖中还有铺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
花期过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透着油一般的光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
这时,肥硕的菱角,黑黝黝的已经成熟。
记得小时候开那达慕大会时,总有一些小商贩,将菱角煮熟后对半切开,用粗瓷碗盛着叫卖。
孩子们用菱角那略朝里弯曲的锋利的尖儿,把果肉从菱角壳里抠出来,送到嘴里,吃起来真香。
荷花的莲蓬籽,连同泥里鲜嫩稚白的藕都已成熟,渔民们却不舍得去捡拾,任由它们在湖中自在地散落,肆意地蔓生。
秋天的查干湖,是水鸟的王国。
从8月底到10 月初,在北国圣水中完成季节性侨居、顺便又繁衍后代的候鸟,几十万只之众,从四面八方向湖中翔集。
对水禽颇有研究的鲍鹏友局长告诉我,这里面有天鹅,有丹顶鹤、白鹤、灰鹤、苍鹭、白鹳,有大雁以及其他近百种水禽,其中,光是野鸭,就有针尾鸭、绿头
鸭、赤颈鸭等20多种。
一时间,湖中用来接待“客人”的蒲苇显得容量不足,鸟儿们吵闹着、争抢着、嬉戏着,一边庆幸着对圣湖的占领,一边抓紧时间在这里捕鱼啄虾,补充能量,同时讨论着生活琐事,谋划着南归的路线。
秋天,湖中的鱼也肥了。
南湖的水草茂密,草根鱼、青根鱼长得特别快。
夏天到南湖垂钓,听到“咔哧”“咔哧”,那是草根鱼进食的声音,“咯嘣”“咯嘣”的声响则是青根鱼的。
青根鱼被渔民归类为牙鱼,它们非常爱吃田螺、河蚌等贝类,因此青根鱼的牙床后面有个冲压床一样的凹凸槽,骨头自然是极硬的。
渔民在食用青根鱼前,都要先把这块骨头取出来,做成小饰件。
青根鱼的肉雪白、细腻,口感极爽,是湖中的上佳之品。
每年冬捕时,南湖的青根鱼一出水就极畅销,大的四五十斤重,一两米长,一斤就要卖到100多元钱。
在北湖,鲢鱼、鳙鱼、鲤鱼、湖虾,俱为上佳之品。
尤其是北湖的鳙鱼,俗称胖头鱼,是经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
冬捕时,湖面上人潮涌动,车如穿梭,冰晶雪国里蒸腾着节庆的热浪。
秋天的查干湖,最美的还是渔民。
春天投放鱼苗,夏天管护,到了秋天,终于眼见着湖里的鱼肥了、大了,将整个湖都胀满了,渔民便美在了心里。
他们这时开始收拾冬网,做着冬捕的准备。
干活累了,几杯酒落肚儿,他们在一起海吹神聊,什么泥鳅用皮肤、肠道呼吸啦,胡罗鱼要在河蚌里产卵啦,老头鱼会冬眠啦,更别有一番情趣。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不仅写了秋天查干湖白天的天空,也写了其夜晚的天空,如白天人们可以看见天水交割的弧线,看到惊鸿照影,夜晚可以看到晓月当空、繁星拱月。
B. 菱角煮熟对半切开,用菱角尖儿把果肉抠出来吃,渔民把青根鱼牙床后的硬骨头取出来做成小饰件,这些写出了查干湖地区的生活场景和当地人的慧心巧思。
C. 第四段对查干湖的秋鸟进行了详细描写,不仅用数字写出了水禽的数量之多,种类之多,而且生动地描述了鸟儿们的争抢、捕食的场景。
D. 本文语言清新优美,作者用议论、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来展现秋天的査干湖之美,以“査干湖美,美在秋天”为开头,照应题目,统摄全篇。
5. 请赏析文中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
6. 查干湖的秋天美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似乎有些“平淡”,一个表征就是能够引起公众广泛热议的作品并不多见。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情形。
因为无论是传播手段还是营销方式,当下都要远胜历史上任何时期,并且伴随着高
等教育渐趋普及,读者受众群体也大幅度增加。
按照常理,如果品质过硬的作品出现,不敢说产生轰动效应,至少在某个阶段会成为引发公众热议的话题。
然而,这样的情况并不多。
是我们时代的文学作品数量衰减、质量衰退了吗?显然也不是。
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汲取现代以来各种文学流派、思潮、方法与观念的滋养,较之20世纪文学,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从手法更新上都已取得长足进步乃至超越。
在纸质出版和网络介质上,作品的发表数量更是呈指数级攀升。
那么,为什么文学热门作品反倒少了呢?这意味着一定有某种文化格局和结构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从文学的内部、外部以及文学与生活之间的交互作用探讨此种现象的原因。
从文学内部发展而言,新时期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向内转”之后,逐渐形成一套“纯文学”话语,倡言文学的自律性和主体性。
这本来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至其极致和新世纪以来的末流,则出现三种较为突出的特征:专事注重技巧的形式主义,与公共性脱离的个人主义以及娱乐取向的消费主义,它们共同指向思想性和主体性价值的缺失。
这无疑会导致对重大社会议题的忽视乃至无视,使一部分创作者日益走向半封闭的圈子,自然不可能产生广泛影响。
从小说创作、流通与接受的外部环境来看,它们无疑也在发生持续性裂变。
以媒体而言,从口头文学形态的人际互动,到超越地域和时间限制的书面印刷文学,再到全媒体时代全球范围内“全民写作”式的即时交互,传统认知中的“小说”在这种语境中只是人类抒情、达意、叙述、反思的诸多方式之一,不再处于审美艺术形式的中心地带,更多新型表述方式已经出现。
从文学与生活的互动而言,现实社会生活无疑决定文学的形态。
其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无疑是人,随着生产、传播和阅读样式的改变,创作者和接受者在交互语境中发生移形换位或者说互为主体,作者的权威在消失;读者的参与和介入,让文化消费的自由度和多样性得到彰显;读屏时代的到来,让沉潜涵咏具有反刍意味的阅读方式转向快捷、直观、感受体验主导的阅读方式。
当然,作为精神性产品,文学具有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们的文化观念、美学趣味、伦理道德和价值立场。
但它持续受到来自轻阅读、消费娱乐性文化产品多方挤压,除非真正意义上叙述新的经验,发明新的形式或者说树立新的价值,否则不可能从中胜出。
(摘编自刘大先《文学也期待静水流深》,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趋于“平淡”,这和传播手段的变化、读者受众群体增加、文学作品数量衰减、质量衰退等有密切关系。
B.新时期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逐渐形成一套“纯文学”话语,表现出三种突出的特征,即形式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消费主义。
C.小说创作、流通与接受的外部环境在发生持续性裂变,新型表述方式已经出现,传统“小说”不再处于审美
艺术形式的中心地带。
D.从文学与生活的互动而言,读者的参与和介入,导致作者的权威消失,从而彰显了文化消费的自由度和多样性。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问题,分析背景,再探究其原因,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论证结构清晰。
B.文章从文化格局和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了文学热门作品反倒变少的原因。
C.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文学热门作品不多见的原因,并就三个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D.文章最后一段阐述了一系列社会生活的变化,旨在论证现实社会生活决定文学的形态。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重大社会议题的忽视乃至无视,使部分创作者走向半封闭的圈子,其作品自然不可能产生广泛影响。
B.在新的语境中,传统认知中的“小说”只是人类抒情、达意、叙述、反思的诸多方式之一。
C.随着生产、传播和阅读样式的改变,创作者和接受者在交互语境中可以移形换位,互为主体。
D.读屏时代,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文学作品注定不敌轻阅读、消费娱乐性文化产品。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父益,都官员外郎。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
”上以为然。
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
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
不回。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
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忧”此指丁忧。
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
C. “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 “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 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C. 王安石思想先进,为民着想,他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也得到皇帝的认可。
D. 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
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2)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诗人开篇说自己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表达了他不与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B.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等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优美、清新自然的图画。
C.“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干干净净,诗人住在这样的屋子里觉得清静闲适。
D.诗尾的“返自然”照应开头的“爱丘山”,这里的“自然”既指自然环境,又指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1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的“羁鸟”“池鱼”有何比喻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3)久樊笼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田居》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彩彻区明。
(王勃《滕王阁序》)
(5)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6)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已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8)雁过也,正伤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声声慢》)
(9)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
(11)以中有足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2)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早就听闻李老的水墨画乃当今一绝,如果您肯将这幅《空山图》补壁于我,我定当铭感五内。
B. 初次参与高端的班主任论坛,鄙人才疏学浅,幸蒙贤兄抛砖引玉,让我得以从容。
C. 老李对王老师说:“令爱太顽皮了,在班级给您添了不少麻烦,作为家长,我深表歉意。
”
D. 这是我编写的拙作《高考速递》,感觉文辞微浅,冒味打搅先生,请您雅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面是歌曲《苏武牧羊》的第一部分《序歌·一个古老的故事》中的一段歌词,请你根据歌词的意境及课文所学内容,为苏武设计一段表明忠于汉室不变志节的内心独白,字数在60~90之间。
歌词: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有笳声,入耳痛心酸。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历史上的屈原如此,颜真卿如此,文天祥如此;当代的焦裕禄、孔繁森亦如此;眼前,疫情肆虐,为抗“疫”奔走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如此,“战疫”中那些逆行的医生护士也如此……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他们身上的浩然正气、为民情怀,就是中国精神。
在某市即将举办的中学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你将作为某市复兴中学的代表介绍“中国精神”。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B项,“不难看出分餐制的历史悠久,并且符合古代饮食礼仪的主流要求”错。
原文说“正如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既有分餐,也有共食的座次安排”,可见《韩熙载夜宴图》中主要体现的是饮食习惯的变化,即分餐与共食开始并存。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