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
1.(2分)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登勃朗峰》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其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B.《社戏》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社戏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C.《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道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东汉经学家戴圣编纂而成。
D.《马说》作者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2分)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从“白岩松”点评时事、“李开复”推荐书单,到“贾平凹”论说韩寒,伪造名人语录在网络上周而复始
....地出现。
当事人虽然几经辟谣,却依然不能限制造伪者的想象力和传播力。
B.邓稼先作为一个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物理学家,为了研究核弹,从此在公共场合便销声匿迹
....了。
C.虽然生产、销售地沟油的行为不会戛然而止
....,但依法严惩“地沟油”犯罪的通知对不法经营者确实起到了极大的威慑作用。
D.心脏设备设计公司的专家3D打印出一种用于心脏手术的工具,这种工具能在术后帮助医生将组织自动缝合在一起,
并能做到天衣无缝
....。
3.(2分)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
A.家眷晦暗怒不可遏挑拔离间
B.绚丽彷徨自园其说接踵而至
C.惟幕萦绕纷至沓来霓裳羽衣
D.瞭望蒹葭不修边幅目眩神迷
4.(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
,,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①“化”本义为变化、生成、造化,引申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②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
③包含着一种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
④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
⑤“文”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A.④②③⑤①B.④③⑤②①C.⑤①④③②D.⑤②①④③
5.(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表决、推举和讨论等程序,学生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市委和市政府责成工作组,务必竭尽全力抢救事故,认真做好善后工作。
C.中国政府在入世谈判过程中以合法手段争取来的正当权利,是保护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有利条件。
D.这个县的小麦生产,由于改良品种,合理种植,科学管理,长势一直不错。
6.(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许多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B.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渐趋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所推崇。
C.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也仿佛是天性。
D.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
7、(10分)是冬,契丹果大入。
急书一夕凡五至,准不发,饮笑自如。
帝大骇,以问准。
因请帝幸澶州。
曰:“若大驾亲征,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我得胜算矣。
”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
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
帝尽以军事委准准承制专决号今明肃士卒喜悦。
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
河北罢兵,准之力也。
(选自《宋史·寇准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是.冬/是.鱼之乐也B.出奇.以挠其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C.坚守以老其.师/其.两膝相比者D.乃引去./乃记之而去.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帝尽以军事委准准承制专决号今明肃士卒喜悦
3.结合选文,谈谈为什么作者认为“河北罢兵”是意准的功劳。
8、(3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7分)古诗文默写。
(1)万籁此都寂,________。
(常建《题破山石后禅院》)
(2)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含蓄地表达自己孤凄寂寞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爱国”是历代诗人在诗作中经常表达的主题。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渴望入朝为官、为国效力却无人引荐的苦闷。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10、(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母爱浓浓柿子香
李忠元
晚秋时分,我回到家乡看望年老的父母,正赶上柿子成熟。
母亲知道我爱吃柿子,见我风尘仆仆地归来,就挎上小筐,到园里摘柿子。
园子不大,但柿子树却种了六棵,在整个园子里很显眼。
抬眼望去,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点缀在碧绿的叶子中间,恍惚之中灿若星辰。
我伸出手摘下一个,草草地擦了擦,送入口中,甜甜的,很是爽口。
望着母亲摘柿子的身影,我受到极大的触动,顷刻就将自己记忆的闸门打开,悠悠童年里的一切鲜活情境都展现在了眼前。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物质相对匮乏,苹果、鸭梨这些看似普通的水果还很少见,称得上水果的东西,恐怕只有园子里的柿子了。
那时的陕西老家,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菜园,园子里有茄子、辣椒、黄瓜等,但最显眼的还是柿子。
家里的柿子树不算高,长势好的也就两人高,六棵树站成一排,好像一堵墙,成为小院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随着时间的变迁,柿子吸收阳光雨露、日月精华,便慢慢地到了成熟期。
刚到成熟期的柿子虽然也可以吃,但还没有熟透,有些涩口,口感相对有些逊色。
如果心不急,可以等上一段时日,等柿子周身熟透,就到了吃柿子的大好时节。
熟好的柿子口感面而甜,有点起沙,适合生吃。
童年时期那有限的一点柿子却是赖以成长的好东西,如今想来,它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记得母亲曾用一只筐装柿子,挂于高高的房梁之上,清香四溢,充满了诱惑。
但我们只有眼馋的份,却够不着,这只筐子高高在上,只有父母能够掌控。
母亲的用意非常明确,她教我们五个孩子查数,谁查得好,查得多,谁就能得到奖励,奖品当然就是一枚好吃的柿子了。
她教我们读书认字,用她那本四角号码字典,教我们字的读音和笔画。
为了吃柿子,我们哥儿几个努力学习,争取最先吃到装在筐子里的柿子。
就在这样的激励下,我们在未入学时就学着查数、认字,还没上学,就已经认识了不少字,甚至可以磕磕绊绊地读报纸了。
柿子是我童年时期最为喜欢的果品。
它营养丰富,含有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它甜腻可口,摆在面前就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冬季吃冻柿,那更是别有一番味道的。
母亲还将柿子制成柿饼、柿干、柿汁蜜、柿脯等,偶尔也加工成糕点和风味小吃。
母亲总像变戏法一样,花样翻新,让我们健健康康地度过了那段有些艰难的岁月。
相比之下,邻居家的孩子就没有我们幸运。
但是,父母很好心,总是拿出自家院子里产的果蔬接济大家,像我一般大的孩子,也都吃过我家的柿子,这曾让我一度引以为豪!
而今,立于自家的园中,望着母亲采摘柿子忙碌的背影,翻起童年的记忆,历历在目,每每回忆起来,还是觉得童年的一切是那么温馨难忘。
我感恩母亲,是她让我拥有了一个美好的童年,给我很多关爱,在我步入中年了还能让我一饱口福,圆我柿子的未了情缘,丰满充实我的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13日,有改动)
1.文章以“母爱浓浓柿子香”为题,有什么好处?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还没上学,就已经认识了不少字,甚至可以磕磕绊绊
....地读报纸了。
(2)母亲总像变戏法一样,花样翻新
....,让我们健健康康地度过了那段有些艰难的岁月。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抬眼望去,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点缀在碧绿的叶子中间,恍惚之中灿若星辰。
4.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简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5.为什么作者说,童年时期的柿子“如今想来,它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11、(15分)(18届河南省平顶山市九年级第二次调研)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学生的精神
①现在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就是容易“自满”。
不论研究何种学科,只有相当的了解,即洋洋自得、心满意足。
中国“四书”上有两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真是千古不灭的格言,并且是两句不能分开的话。
因为要“学而不厌”,才能够做到“诲人不倦”。
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
这可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精神”的先决问题。
②现在开始来讲《学生的精神》了。
学生精神大约分为三点。
③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
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发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
例如别人要我们信仰国家主义,我们必须明了国家主义的内容是否合于现代社会,才定信仰不信仰的方针。
其他,社会主义亦然,无政府主义亦然……尤其我们研究科学之时,碰到一个问题来了,“知之则知之,不知则不知” 。
因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不知的地方,那还有能够知道的一日;倘若不知的而认以为知,那末,不知道的终究没有知道的日子了。
这可说是自己斩断自己求学的机能。
所以我们学生求学,第一步就要有科学的精神。
④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
我们在任何环境里面做事,不可过于急进。
譬如园丁栽花木,倘只执一镰斧,
乱砍荆棘,我相信花木亦必随之而受伤。
务须从旁着想,怎样才能使荆棘去掉,那末,非用委婉的功夫不可。
改造社会也是一样。
尤其是我们学生,因为是领导民众的中坚分子,倘用乱刀斩麻的手段,必引起一般民众起畏惧之心,怎样还讲得社会改造?所以我们要社会改造,也需要用委婉的精神,走到民众前头,慢慢地领他们向前走,并且还要告示他们向前走的方法。
如此才有社会改造的希望。
不然,任你如何轰轰烈烈倡社会改造,社会还是不能改造的。
⑤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我们处在任何环境里面,必抱有坚强人格,不可自由摇动,尤其到了利害生死关头之时,必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这才算得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国民。
现在中国学生在普通情形的时候,各人的性格,好像没有多大的区别。
但到危急存亡利害相冲的关头,就看得清清楚楚。
各人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
所以我们处在任何的环境里面,坚强不摇的人格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决不能少的,尤其在我们学生时代。
⑥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
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
(作者:陶行知。
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3.下面材料如果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明朝的方孝孺先生,当燕王棣篡位之时,使他草“即位诏”,他大书“燕王篡位”四字,因此被夷十族。
当燕王篡位之时,势力胜过现在的任何军阀,但不能压迫方先生一笔锥。
4.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四、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10分)
12、(5分)名著阅读。
青春终于胜利了。
保尔没有死于伤寒,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
在床上整整躺了一个月之后,苍白消瘦的保尔已能够勉强用两条摇摇晃晃的腿站起来,摸着墙壁,在房间里走动了。
他的母亲搀着他走到窗口,他向街上望了很久。
雪在融化,积成了小水洼,在早春的阳光下闪亮。
外面已经是初次解冻的温暖天气了。
但是他一想到,明天他就要离开这里,回到那个大城市去,再度和他的朋友们,同志们,所有那些亲爱的人们在
一起,他又高兴了。
这大城市以及它沸腾的生活,活跃的气氛,加.上那川流不息的人群,电车的轰隆声和汽车的喇叭声,都吸引着他。
而最最吸引他的,却是那些巨大的石头厂房、煤烟熏黑的车间、机器,以及滑轮的柔和的沙沙声。
他的心已经飞到巨大的飞轮疯狂旋转、空气中散播着机油气味的地方,到那早已成为他不能分离的整个生活上去了。
这段文字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请你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保尔“四次死里逃生”的过程。
13、(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93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罗斯彻与加州大学的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假设:音乐和空间推理能力这两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于是,他们就对36位大学生做实验,让他们在做一些空间推理题之前听10分钟莫扎特舒缓优美的D小调奏鸣曲;其他的人保持安静。
结果,在将一张纸叠几次剪开会是什么形状的测试中,听了莫扎特音乐的人有明显进步,这一发现被形象地称作“莫扎特效应”。
自从“莫扎特效应”提出以来,争论一直不断。
1999年,心理学家库里斯托弗·查布瑞斯认为:音乐的效果只有1.5个智商点的提高,而且仅仅限于折纸实验。
2007年,德国联邦教育研究委员会也发表了一篇由一群爱好音乐的科学家进行的跨学科研究,他们认为,没有强.
有力
..的证据表明听古典音乐的孩子比不听古典音乐的孩子在认知能力上有什么优势。
(材料二)
听音乐究竟能否让人变聪明?在“音乐神童”莫扎特诞辰260年之际,中国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在聆听莫扎特音乐时,动物大脑的新生神经元会增加,这证实,音乐对大脑有好处。
那么究竟为什么聆听莫扎特音乐能使人聪明呢?这其实和音乐的旋律有关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工厂,那么听音乐和演奏乐器对于这座工厂来说,是一项大工程,许多个重要的车间都会被调动起来。
而莫扎特音乐旋律轻柔优美,是一种连续的有规律的声音。
这也是其最为关键之所,这种连续的声音,产生有规律的、持续的电波,向大脑纵深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音乐的旋律在大脑划出了一道道有规律的、深浅不一的印痕,这不但给大脑理出了顺序,更延展了大脑皮层表面积,也让大脑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变得通畅密切起来。
大脑皮层表面积的扩充,让大脑可以存放更多的东西(知识),大脑有规律的划痕,让大脑存取东西(知识)便有了秩序,跳跃音符的刺激,使得脑电波异常活跃,激活了大脑原来存取的各种“碎片化”东西(知识),使其产生关联与融合于是人便有了新想法,新主意,创生出新知识,派生出新能力,人便愈来愈聪明了!
(材料三)
《背景音乐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影响》
(材料四)
《鼓励艺术教育,会“玩”很重要》
中国古代就有著名的“六艺”教育说,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系统地提出了人的发展所应该学习的主要课程。
并且由于认识到“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从而把礼乐教育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
近期,教育部连发政策,取消奥赛等多项高考加分,打击校外培训机构超前教学、组织竞赛。
同时,强调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的使用,推动素质教育,鼓励发展艺术培训。
让教育回归本质,从唯分数论转变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时代的潮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许多学校也开展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某小学的会议室传来阵阵优美的音乐声,时间仿佛停止了流淌,也驻足在这美好的萨克斯乐曲里。
这是法国著名古典及爵士萨克斯演奏家、音乐教育家菲利普·迪歇纳少校为孩子进行萨克斯演奏,在演奏同时,他还与现场的同学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将自己在音乐方面的一些心得与大家进行分享。
现场对幸福路管乐社团和小提琴社团的孩子们进行了指导,并鼓励孩子们爱上高雅艺术,用音乐浸润自己的灵魂,让生命中始终有音乐的陪伴。
1.(材料一)划线句中的加点词“强有力”能否删去?为什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实验证明,实验者在做一些空间推理题的时候昕任意一段莫扎特音乐就能取得证明。
B.心理学家库里斯托弗·查布瑞斯认为在折纸实验中听音乐比不听音乐效果好,听音乐显进步,这就是“莫扎特效应”。
C.莫扎特音乐旋律轻柔优美,可以激活了大脑原来存取的各种“碎化”东西(知识),可以提高人的智商。
可以产生有规律的、持续的脑电波,使其产生关联与融合,创生出新知识。
D.中国古代就有著名的“六艺”教育说,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现在也有很多学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
活动,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注重提高人的艺术素养。
3.小红喜欢在阅读时听摇滚乐,请你根据(材料三)对她的这一行为进行评价,并给她一些合理的建议。
4.结合上述材料,你觉得学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有必要吗?请阐明你的理由。
五、书写与作文(53分)
14、书写(3分)
15、作文(50分)
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请以“,真有意思”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二:智能化的方向已经成为时代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人将走进我们的生活。
设想你在生日那天,收到了一个智能机器人礼物,和它相处,会有怎样的事情发生呢?请合理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想象文。
要求:(1)请补充完整或自拟题目,将其书写在答题纸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参考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
1、C
【解题分析】
C.《礼记》是儒家不是道家。
戴圣朝代为西汉不是东汉。
2、C
【解题分析】
C. 有误。
“戛然而止”是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不合语境。
故选C。
3、D
【解题分析】
A.挑拔离间——拨;
B.自园其说——圆;
C.惟幕——帷;
故选D。
4、D
【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仔细阅读这段话,并联系上下文分析作答。
⑤②句说文解字,一般从字的本义出发解释,然后是其引申义,应是第一二句;①句讲完了“文”再讲“化”,是第三句;结合④句“这些”理解,这句话承接了上句句意,是第四句;③句承接上句句意,完成一个完整的表述。
据此分析可排序为⑤②①④③,故选D。
5、C
【解题分析】
A.语序不当,把“表决、推举和讨论”改为“推举、讨论和表决”。
B.搭配不当,“抢救”的对象,不是“事故”,是“伤病员”。
C.正确。
D.搭配不当,把“生产”去掉。
故选C。
6、B
【解题分析】
A.语序不当,把“许多”放到“农谚”之前;
C.关联词用错,把“也”改为“却”;
D.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
故选B。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
7、1.B
2.帝尽以军事委准/准承制专决/号令明肃/士卒喜悦
3.①请皇帝御驾亲征,鼓舞士气,“若大驾亲征”“我得胜算矣”②军中纪律清明严肃。
“帝尽以军事委准,准承制专决,号令明肃,士卒喜悦。
”③善于指挥作战“诏士卒迎击”。
【解题分析】选自:《宋史》作者:脱脱、阿鲁图等年代:元
参考译文:
这年冬天,契丹军队果然大举入侵。
告急的文书一夜共五次送达,寇准不拆封,饮酒谈笑自如。
皇帝十分惊骇,来问寇准。
寇准趁机请求皇帝亲征渡州。
他说:“如果陛下御驾亲征,出奇兵扰乱敌人的战略,坚守使敌军疲意,我军就可取胜,”皇帝于是渡过了黄河,来北城门楼上,远近的士兵看见皇帝的伞盖,欢呼雀跃,声音传到几十里外,契丹士兵相互对视感到惊慌,摆不成阵。
皇帝把军中事务全部
委托给寇准,寇准奉旨独自决策,号令清明严肃,士兵都很高兴。
敌人几千骑兵乘胜逼近澧州城下,他命令士兵迎击,斩杀俘获了大半敌兵,敌军于是退去,河北停止战争,是寇准的功劳。
1.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意思不相同的为B项,意思分别是:奇谋/零数、余数。
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这。
C:表第三人称,他们的。
D:离开。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皇帝把军中事务全委托给寇准,寇准奉旨独自决策,号令清明严肃,士兵都很高兴。
3.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作者认为“河北罢兵”是意准的功劳原因是:请皇帝御驾亲征,鼓舞士气,军中纪律清明严肃,善于指挥作战。
8、1.过了一会儿,狂风停息,天空中的乌云像墨一样黑,此时已是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2.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济世情怀和博大宽广的胸怀。
【解题分析】
1.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抓住“风”“云”“天空”等景物的特点描写即可。
2.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9、(1)但余钟磬音(2)零落成泥碾作尘(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解题分析】
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磬、碾、凄、怆、邃、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