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及答案)【优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及答案)【优选】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夜聊
马汉
夜幕是渐渐地到来的。

太阳先是在城西的惠山尖徘徊,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就顺着山坡滑入了谷底,开始还在山后半遮半露着脸,后来就索性不见了踪影。

落班①的人拖着疲惫的腿脚回家。

看到家门时,他们倦意很浓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时候,家庭主妇站在门外扯开嗓门叫自己正在外疯玩的孩子回家吃晚饭。

夜色如砚台上磨的墨,愈来愈深浓了。

热腾腾的饭菜,是不管贫富,家庭主妇必须在劳累了一天的男主人踏进家门就该端上桌的。

不论荤素、不论可口与否,男人和一家老小均以风卷残云式的作业态度表现出对饭菜的赞许,同时也是对主妇劳动成果的褒奖。

一些赶早的人,就在此刻叩门或根本不敲门就推门闯了进来。

来者往往站着,掠过吃饭者的后背打量饭桌上的阵容,对饭菜加以点评,因此,那时候邻居之间是难有隐私可言的,每家的家底彼此都很了解。

这样,只能算是夜聊的前奏,真正的夜聊要待主妇收拾完桌面和灶台后才开始。

女主人端着一锅洗碗水开门要泼在门口的窨井里。

门一开,一方光波首先倾倒在屋外的黑暗里。

就见有幢幢黑影仿佛作蛾子趋光运动一般地过来,探头探脑的,见屋里有男主人在,且空闲着,就进了门去。

这时进屋的,八仙桌旁的长凳和骨排凳是空着的,自然也就在桌旁坐下来了。

从新近发生在小城中的稀奇事说起,由此及彼,话题不断扩大。

透出门缝的光线和声波,吸引着吃罢晚饭从家中出来寻热闹的人。

他们试探着推开门,一屋子正热烈说笑着的人立即静下来,扭头打量是谁来了。

借着昏黄的灯光看清来者是谁了,欢呼般发出迎接的声浪。

先到的在长凳上挪动一下屁股腾出空间,好让后来者坐下。

后来者一边坐下,一边说着:闹猛闹猛②,老远就听到这边热闹。

先到者拾起原来的话题,继续论说。

后来者听了一会听出名堂了,才插嘴。

也有因为后来者的到来而改变了话题的,话题是与后来者有关的,或是后来者扯到的。

这样,不断前来的参与者会不断带来新的话题,使夜聊永远充满新鲜话题。

也有因为一个新来者的到来,使原先坐着的某人想起离家时间不短了,该回去了,嘴里说着前客让后客,就起身让座。

当然这里面有的是两者或者两者的家庭曾有过节的,见一方来了就急于撤退,自然会寻找一个退场的借口。

在场人也都心照不宣。

被选作聊天场所的人家,必是主人性格开朗、随和,有较好的人缘;房屋敞亮,进出方便。

常聚集聊天人群的所在,有福根家里和我家。

福根家是开楦头店的。

他夫妻俩都生性厚道,因而他家常被选作聊天场所。

我家的客堂间是和邻家合用的,又常有住在屋后的人把我家当过道去河边清洗,这样我家的客堂间基本没了私密性,很合适串门。

加上我母亲总是默默微笑着接纳各家邻居的到来,我家就自然也成了适宜的夜聊场所。

每到黄昏,总是邻家在技工学校当教师的小儿子宝泉先揭开夜聊的序幕。

他斜跨在木扶梯的台阶上,靠着本色的木板壁和我家讲他的见识。

这时邻居陆续地来了。

人少时邻居还文文静静地说话,人多了,就会发“人来疯”。

有时屋里正热闹着,小老鼠也会探头探脑出来趁闹猛。

我几次看到它乌黑发亮的眼眸,水汪
汪地好奇地看着人们。

我一吼,它赶紧一缩头闪电般地逃走。

在我家的夜聊,总是被我父亲的归来画上句号。

父亲每天起早摸黑地上班,落班也是极晚。

母亲端出热饭菜,又给父亲倒上一盅药酒,父亲微笑着坐下享用这些。

邻居嬉笑说,劳动模范回来了。

父亲也只是一笑,并不做出任何言语的回应。

父亲的回来让他们记起时辰不早了,就纷纷起身告辞。

母亲送客出去。

开了门,才发觉屋外是一地银光闪闪的月色。

邻居们抬头看看月亮,相互说着话算是道晚安:今晚又是一轮亮月哇!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注】①落班:无锡方言,下班。

②闹猛:方言,热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文中回忆了江南小城夜聊的生活,展现了那时居民悠闲的生活状态,流露出对乡情亲情的怀念。

B. 前两段的环境描写,分别使用了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来临,表达富有感染力。

C. 夜聊者多是晚饭后出来寻热闹的邻居,他们陆续而来,相互礼让,聊着一些感兴趣的话题,气氛融洽。

D. 小老鼠用乌黑发亮的眼眸好奇地看着人们,似乎被夜聊“吸引”,作者用这一细节反衬了夜聊的热闹。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3)作者是怎样以“夜聊”为中心来组织全文的,请对此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夜聊很热闹,不知不觉时间已晚,结束时皓月当空。

②明亮的月光之下互道晚安,表现了邻居们内心的愉悦,生活的闲适,融洽的人际关系。

(3)①以时间为序,写了夜聊的前奏、展开和结束。

②以“夜聊”为线索,介绍了“夜聊”的话题、情景、场所等方面的内容。

③点面结合,既对夜聊进行了整体描绘,又选择“宝泉”为对象,对他在夜聊时进行了具体描绘。

【解析】【分析】(1)D项,“反衬了夜聊的热闹”错误,应该是反衬夜聊大家的投入和有情趣。

(2)此题句子在文章的结尾,应该主旨有关,文章通过“夜聊”来表现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赞美,此句写明亮的月光之下互道晚安,表现了邻居们内心的愉悦,生活的闲适,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正是作者怀念的内容;从句子本身看“屋外是一地银光闪闪的月色”写时间很晚,写出夜聊很热闹,大家忘记了时间。

(3)题干中给出结构的特征“以‘夜聊’为中心来组织全文”,要求具体的分析,实际就是如何围绕“夜聊”安排情节,一般要从顺序、情节的组织和手法的角度分析。

从顺序上看,以时间为序,写了夜聊的前奏、展开和结束,从情节组织上看,全文围绕“夜聊”展开情节,“夜聊”是文章的线索;从具体的手法上看是点面结合,从“面”上看有“对夜聊进行了整体描绘”,从点上看“选择‘宝泉’为对象,对他在夜聊时进行了具体描绘”。

故答案为:⑴D;⑵①夜聊很热闹,不知不觉时间已晚,结束时皓月当空。

②明亮的月光之下互道晚安,表现了邻居们内心的愉悦,生活的闲适,融洽的人际关系。

⑶①以时间为序,写了夜聊的前奏、展开和结束。

②以“夜聊”为线索,介绍了“夜聊”的话题、情景、场所等方面的内容。

③点面结合,既对夜聊进行了整体描绘,又选择“宝泉”为对象,对他在夜聊时进行了具体描绘。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

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⑵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词语及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做题前,要通读全文,在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再进行鉴赏。

鉴赏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⑶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小说的叙事特点,概括起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人称的选取,叙事的顺序,行文的线索,情节的安排等到来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梦的远方
林清玄
①有时候回想起来,我母亲对我们的期待,并不像父亲那样明显而长远。

小时候我的身体差、毛病多,母亲对我的期望大概只有一个,就是祈求我的健康。

为了让我平安长大,母亲常背着我走很远的路去看医生,所以我童年时代对母亲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趴在她的背上去看医生。

②我不只是身体差,还常常发生意外。

3岁的时候,我偷喝汽水,没想到汽水瓶里装的是“番仔油”(夜里点灯用的臭油),喝了一口顿时两眼翻白,口吐白沫,昏死过去了。

母亲立即抱着我以跑百米的速度到街上去找医生,那天是大年初二,医生全休假去了,母亲急得满眼泪,却毫无办法。

“好不容易在最后一家医生馆找到医生,他打了两个生鸡蛋给你吞下去,又有了呼吸,眼睛也张开了。

直到你张开眼睛,我也在医院昏过去了。

”母亲一直到现在,每次提到我喝番仔油,还心有余悸,好像捡回一个儿子。

听说那一天她为了抱我看医生,跑了将近10公里。

③由于我体弱,母亲只要听到什么补药或草药吃了可以使孩子身体好,就会不远千里去求药方,抓药来给我补身体,可能是补得太厉害,我6岁的时候竟得了疝气,时常痛得在地上打滚,哭得死去活来。

“那一阵子,只要听说哪里有先生、有好药,都要跑去看,足足看了两年,什么医生都看过了,什么药都吃了,就是好不了。

有一天,一个你爸爸的朋友来,说开刀可以治疝气,虽然我们对西医没信心,还是送去开刀了。

开一刀,一个星期就好了。

早知道这样,两年前就送你去开刀,不必吃那么多的苦。

”母亲说吃那么多的苦,当然是指我而言,因为她们那时代的妈妈,从来不会想到自己的苦。

④过了一年,我的大弟得小儿麻痹,一星期就过世了,这对母亲是个严重的打击。

由于我和大弟年龄最近,她差不多把所有的爱都转到我的身上,对我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并且在那几年,对我特别溺爱。

例如,那时候家里穷,吃鸡蛋不像现在的小孩可以吃一个,而是一个鸡蛋要切成“四洲”(就是四片)。

母亲切白煮鸡蛋有特别方法,她不用刀子,而是用车衣服的白棉线,往往可以切到四片同样大,然后像宝贝一样分给我们。

每次吃鸡蛋,她常背地里多给我一片。

有时候很不容易吃苹果,一个苹果切12片,她也会给我
两片。

有斩鸡,她总会留一碗鸡汤给我。

⑤可能是母亲的照顾周到,我的身体竟然奇迹似的好起来,变得非常健康,常常两三年都不生病,功课也变得十分好,很少读到第二名。

我母亲常说:“你小时候读了第二名,自己就跑到香蕉园躲起来哭,要哭到天黑才回家,真是死脑筋,第二名不是很好了吗?”
⑥但身体好、功课好,母亲并不是就没有烦恼。

那时我性格古怪,很少和别的小朋友玩在一起,都是自己一个人玩,有时自己玩一整天,自言自语,即使是玩杀刀,也时常一人扮两角,一正一邪互相对打,而且常不小心让匪徒打败了警察,然后自己蹲在田岸上哭。

幸好那时候心理医生没有现在发达,否则我一定早被送去了。

“那时庄稼囡仔很少像你这样独来独往的,满脑子不知在想什么。

有一次我看你坐在田岸上发呆,我就坐在后面看你,那样看了一下午,后来我忍不住流泪,心想:这个孤怪囡仔,长大后不知要给我们变出什么出头,就是这个念头也让我伤心不已。

后来天黑,你从外面回来,我问你:‘你一个人坐在田岸上想什么?’你说:‘我在等煮饭花开,等到花开我就回来了。

这真是奇怪,我养一手孩子,从来没有一个坐着等花开的。

’母亲回忆着我童年一个片段,煮饭花就是紫茉莉,总是在黄昏时盛开,我第一次听到它是黄昏开时不相信,就坐一下午等它开。

⑦我15岁就离家到外地读书了,母亲因为会晕车,很少到我住的学校看我,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少了。

她常说:“出去好像丢掉,回来好像捡到。

”但每次我回家,她总是唯恐我在外地受苦,拼命给我吃,然后在我的背包塞满东西。

我有一次回到学校,打开背包,发现里面有我们家种的香蕉、枣子;一罐奶粉、一包人参、一袋肉松;一包她炒的面茶、一串她绑的粽子,以及一罐她亲手淹渍的凤梨竹笋豆鄉酱……一些已经忘了。

那时觉得东西多到可以开杂货店。

⑧那时我住在学校,每次回家返回宿舍,和我一起的同学都说是小过年,因为母亲给我准备的东西,我一个人根本吃不完。

一直到现在,我母亲还是这样,我一回家,她就把什么东西都塞进我的包包,就好像台北闹饥荒,什么都买不到一样。

有一次我回到台北,发现包包特别重,打开一看,原来母亲在里面放了八罐汽水。

我打电话给她,问她放那么多汽水做什么,她说:“我要给你们在飞机上喝呀!”
⑨高中毕业后,我离家愈来愈远,每次回家要出来搭车,母亲一定放下手边的工作,陪我去搭车,抢着帮我付车钱,仿佛我还是个3岁的孩子。

车子要开的时候,母亲都会倚在车站的栏杆向我挥手,那时我总会看见她眼中有泪光,看了令人心碎。

⑩要写我的母亲是写不完的。

我们家5个兄弟姊妹,只有大哥侍奉母亲,其他的都高飞远扬了,但一想到母亲,好像她就站在我们身边。

⑪母亲常说:“有很多梦是遥不可及的,但只要坚持,就可能实现。

”她自己是个保守传统的乡村妇女,和一般乡村妇女没有两样,不过她鼓励我们要有梦想,并且懂得坚持,光是这一点,使我后来成为作家。

⑫作家可能没有做官好,但对母亲是个全新的经验,成为作家的母亲,她对乡人谈起我时,为我小时候的多灾多难、古灵精怪全找到了答案。

(文章选自林清玄散文《在梦的远方》有刪减)(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作为一个保守传统的乡村妇女,母亲对我们一直无太大期望,这也正是那一代很多母亲共同的特点。

B. 文章中母亲的回忆在作者的回忆中多次出现,既补充了情节,又反映出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使母亲的形象愈加丰满清晰。

C. 因为我自幼体弱多病,所以在几个兄弟姐妹中,母亲对我最为溺爱,这也是我性格古怪的原因之一。

D. “出去好像丢掉,回来好像捡到。

”这句话既有母亲对儿子离家出去的不舍和牵挂,又有再见到儿子回来时的喜悦和欣慰,话虽朴实,却令人感动。

E. 本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作者用时间顺序串联起回忆中的点滴琐事,平实地叙述中溢出满满的母爱,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出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概括第⑥段大意并简要分析它在文章中的作用。

(4)本文对“梦”着墨不多,仅在第⑪段中写到“不过她鼓励我们要有梦想”,文章标题却是《在梦的远方》,请说一说你的理解。

【答案】(1)A,C
(2)用夸张手法和排比句式,写出了母亲每次给我带的东西之多之杂,刻画了一个对儿子无比疼爱和无微不至关心(关怀备至)的母亲形象,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爱。

(3)本段主要写作者那时古怪的性格及母亲对此的关注和担忧。

这段内容既是对第⑤段作者“身体好”“学习好”,母亲似乎可以放心的转折,又是母亲由担忧作者身体健康到担忧作者的心理健康的转折,也与文章末段中的“古灵精怪”遥相呼应,凸显了母亲对成长中的作者全方位的关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不尽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①作者从小在母亲的爱中长大,如今远离母亲生活,想来母子二人都会时常梦到远方,惦念着彼此。

②母亲常说:“有很多梦是遥不可及的,但只要坚持,就可能实现。

”她鼓励我们要有梦想,并且懂得坚持,这才使作者一步步走到了如今的“远方”。

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③母亲虽然只关注孩子的健康,但正是母亲的这种爱与包容,给了作者一个良好的身体与人格,有了这些孩子们才会在逐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此处可自由些,但答案都需要围绕父母的爱与孩子成长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1)A项“母亲对我们一直无太大期望”分析不当,母亲对我们的期望是随着我们的成长而逐渐加大的,“鼓励我们要有梦想”,说明母亲对孩子有新的期望,希望他们坚持追梦。

C项两个原因都分析不当,母亲因为大弟的过世才特别溺爱我;母亲对我的溺爱不是我性格古怪的原因之一。

故选AC。

(2)“东西多到可以开杂货店”这是夸张的手法;“一罐……一包……一袋……一包……一串……一罐……”这里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用夸张手法和排比句式,写出了母亲每次给我带的东西之多之杂,刻画了一个对儿子无比疼爱和关怀备至的母亲形象,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爱。

(3)文章第⑥段主要写作者那时古怪的性格(自己一个人玩,自言自语,一人扮两角,莫名其妙的哭)及母亲对此的关注和担忧(那样看了一下午,后来我忍不住流泪)。

这一段在结构上,既是对第五段作者“身体好”“学习好”,母亲似乎可以放心的转折,又是母亲由担忧作者身体健康到担忧作者的心理健康的转折,也与文章末段中的“古灵精怪”遥相呼应。

在表现主题和情感表达上,凸显了母亲对成长中的作者全方位的关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不尽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小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

文章对“梦”着墨不多,但“梦”既是文章的叙事的线索,又能突出主题。

①叙事线索:作者从小在母亲的爱中长大,如今远离母亲生活,想来母子二人都会时常梦到远方,惦念着彼此。

②突出主题:母亲鼓励我们要有梦想,并且懂得坚持,这才使作者一步步走到了如今的“远方”。

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③感情表达:孩子对“梦”的追寻,源自母亲的爱,母亲虽然只关注孩子的健康,但正是母亲的这种爱与包容,给了作者一个良好的身体与人格,有了这些孩子们才会在逐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故答案为:⑴AC;
⑵用夸张手法和排比句式,写出了母亲每次给我带的东西之多之杂,刻画了一个对儿子无比疼爱和无微不至关心(关怀备至)的母亲形象,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爱。

⑶本段主要写作者那时古怪的性格及母亲对此的关注和担忧。

这段内容既是对第⑤段作者“身体好”“学习好”,母亲似乎可以放心的转折,又是母亲由担忧作者身体健康到担忧作者的心理健康的转折,也与文章末段中的“古灵精怪”遥相呼应,凸显了母亲对成长中的作者全方位的关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不尽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⑷①作者从小在母亲的爱中长大,如今远离母亲生活,想来母子二人都会时常梦到远方,惦念着彼此。

②母亲常说:“有很多梦是遥不可及的,但只要坚持,就可能实现。

”她鼓励我们要有梦想,并且懂得坚持,这才使作者一步步走到了如今的“远方”。

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③母亲虽然只关注孩子的健康,但正是母亲的这种爱与包容,给了作者一个良好的身体与人格,有了这些孩子们才会在逐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此处可自由些,但答案都需要围绕父母的爱与孩子成长之间的关系)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

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⑶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

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

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⑷此题考查标题含义及个性化阅读探究的能力。

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

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认领
陈蔚文
①不久前,姐夫的车钥匙不慎在小区遗失,寻找未果。

若去4S店重配钥匙要3000多
元,无奈贴出公告,拾到者以500元酬谢。

拾到者收取酬金似乎无可厚非,然而我的第一个念头——如果是我家任何一位成员拾到,断不会收取这笔钱,这源于家风。

②父亲是军人,在我和姐姐的成长道路上,他的要求有时严苛得近于粗暴。

小至教导我们吃有吃相、站有站相,大至仁善礼俗、道德理想,还有“与人为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当年被父亲以这些“家规”训诫时不胜其烦,然而不知不觉中,它们已于日常生活中潜入我们的血脉,化育成人生的一部分。

③说来,这些不过是些农耕文化即有的“常识”伦理,与古老祠堂张挂的家训类同,只是父亲惯以口语表达,而先人们讲究遣词造句,使得家训更有恢宏的文化气度。

如我的老家浙江兰溪诸葛村,迄今留有诸葛亮先生的《诫子书》:“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曾到过鄱阳湖畔的汪山土库,这是一座气派的清代建筑,曾经的主人是“程氏家族”,有“一门三督抚”的佳话。

据说程家三兄弟在早饭前必诵家规:“尊长敬贤,唯礼是尊;孝顺父兄,共敦友爱”“待人持物,仁义为本;自省其心,非礼莫为”……这些听上去非常古老的家规其实也很现代,因为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许多家庭教育子女的理念,也是一个人立足于世且心怀坦荡的基石。

④“自省其心,非礼莫为”一句,用诗人的语言转译便是“一个人应该活得像自己并且干净”。

⑤我父亲奉行的人生信条也大抵如此。

他不仅如此训导我们,本人亦是忠实的践行者。

⑥还记得儿时,从部队回来探亲的父亲带我乘公交,有个乡下孩子晕车,吐了我一身,孩子父亲惶恐,父亲的第一反应是掏出大手绢给那孩子揩拭,并连声安慰那对父子,还请旁边的乘客给那孩子让座。

十几年前,他拾到一部九成新手机,那时手机还算贵重物品,他首先检查手机有没有电,还好,有电,于是开机等机主打来电话。

邻居知道后笑父亲迂,父亲不以为然,他认为物归原主是基本常识。

⑦“将心比心”,这是父母常说的一句话。

他们肯定不知道这个成语出自朱熹的文章:“俗语所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

”父母只是按他们做人处世的朴素观念去理解并实践这句话,而他们的训诫对后辈人格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无论子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际遇如何,最基本的尺度在那,判人识物的旨趣在那。

正如明末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先生所言,“纵不能建功业于天下,亦可以自善乎一身”。

⑧家风,就是一种律令,康德说过,“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律令”——往往,对一个人处世行事影响最大的不是外界的法律和规限,而是在家庭中养成与习得的观念。

换言之,“道德律令”便是家风,它决定了一个人会如何走他的人生之路。

⑨有一天,当我成为母亲,我发现自己向儿子喋喋宣讲的正是当年我烦父亲的那一套——要谦让、上进,勿与他人攀比物质,以及种种细枝末节的小事,譬如乘电梯左行右立,进电梯或地铁时,等里面的人先出来,要尊敬每一位看似身份低微者,哪怕是施予乞丐或卖艺者零钱,也要蹲下轻轻将零钱放下……这些小事将教会孩子善、教养、尊重,这会是伴随他一生的精神印记。

⑩当年我对父亲的训诫有多厌烦,如今对它们就有多认同,从反叛它们到变成一种精神自觉,如同回到原点,完成对一种文化的认领。

⑪这种代代相承的涵化是如此自然,又是如此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