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作文:向世界展现中国精神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高考作文:向世界展现中国精神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对真理的坚守深入骨髓,代代相传,几乎成为潜意识。

鲁迅先生向来语言冷峻,但他曾动情地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屈原如此,谭嗣同如此,方志敏也如此,耄耋之年深入“毒穴”的钟南山如此,那些逆行的医生护士亦如此……中国人的脊梁,中国人的浩然正气,中国人的为民情怀,就是中国精神。

在即将举行的中学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你将代表复兴中学介绍“中国精神”,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

材料的核心概念是“中国精神”,通过引用鲁迅的名言和从古至今的英雄人物,来阐释“中国精神”的具体内涵,这是写作的真实情境,考生写作时不得脱离该情境。

同时还要注意材料的关键语句:“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对真理的坚守深入骨髓,代代相传,几乎成为潜意识。

”这说明“中国精神”应是深植于每一个国人心中,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事物,这是考生写作的大前提。

2.典型任务的限制。

考生要在即将举行的中学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代表复兴中学向世界各国的中学生介绍“中国精神”,写作时应注意身份意识、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要体现“中国精神”对“我”的浸染,以及“我”对“中国精神”的理解。

文体限制为发言稿,写作内容应符合发言稿的基本规范。

3.价值判断的限制。

题目中的“中国精神”是深植于国人内心,传承至今,影响至今的精神根脉,考生要有认同意识。

命题人既然要求考生在国际交流活动中介绍“中国精神”,那么考生在介绍时,就应阐述“中国精神”的深层内蕴,尤其是对国人、国家、民族的积极影响,让活动参加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精神”。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

材料中所列举的人,无论古今,其身上所展现的不同“中国精神”,考生均可深入挖掘。

“中国精神”就是“中国人的脊梁,中国人的浩然正气,中国人的为民情怀……”立意,角度自由,考生可选择其一深入论证,也可提炼不同人物身上的相同精神特质;也可介绍“中国精神”如何代代相传,
延续至今。

2.联想思考开放。

考生可根据材料展开同类联想,省略号说明体现“中国精神”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支撑其论点的论据是丰富的,考生可根据已有储备有效调取。

由“中国精神”这一核心概念,考生也可进行多维思考:何为“中国精神”?其有何价值、意义?……
3.文体自由。

考生可以就“中国精神”展开联想,抒写感悟,写成记叙文或散文;也可以对“中国精神”进行深入思考,写成议论文。

解题
此题沿袭2017年全国高考1卷的命题思路,在中国青年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的基础上继续收紧限制,让考生以复兴中学代表的身份在中学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向世界各国的中学生介绍“中国精神”,这是带有特定情境和特定任务的材料作文。

命题者意在引导考生关注中国精神,传承中国精神。

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注意材料的核心概念,考生要注意材料厘定的“中国精神”的内涵。

材料首先论述“中国精神”是一种坚守,代代相传,并内化于心,潜意识下人人都在恪守;然后援引鲁迅的话佐证,再列举从古到今具有“中国精神”的具体人物,最后总结其身上所体现的“中国精神”。

考生结合材料延伸写作,即可完成写作任务。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中国精神,烛照未来。

2.中国精神,民族之魂。

3.国之脊梁,为国为民。

4.中国精神,浩气永存。

5.我所理解的中国精神。

……
偏题立意:
1.坚守真理。

(忽略核心概念“中国精神”)
2.最美逆行人。

(立意有偏差,强调逆行人“最美”,而未强调其“中国精神”)
……
下水文一
中国精神,让世界了解中国
齐志伟
各位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很高兴能与各位相识,虽然我们来自不同国家,但“人类命运共同体”俨然让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解彼此。

今天我很荣幸代表我的学校——复兴中学,向各位介绍中国精神,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

何为中国精神?我想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就像大家都有自己认同的价值准则一样,这就是一个国家的精神。

而中国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在灿若星辰的文化长河中,不断形成自己的精神气质。

每一个中国人将其根植内心,自觉传承,它早已内化为一种集体潜意识,流淌进中国人
的血液中,指引人们前行。

在不同的时代,中国精神有着不同的内涵。

在民族危难之时,广大中华儿女都能够毁家纾难、赤胆忠心地为国奉献,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在国家需要之时,他们总能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中国精神”,不图回报,只因生在华夏,人人如此。

这既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自觉。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中国人排除万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

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铁人王进喜,曾发出“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这疾呼掷地有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创造出的条件就是井喷之时,奋不顾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

可能各位同学无法想象这样的场景,甚至不能理解。

但在我们的国家,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一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用自己的顽强意志,胸怀大局,书写着中国精神。

而在新时代,中国精神则是亿万中国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披荆斩棘,开拓进取,不断创新,追逐梦想。

尤其在这不平凡的2020,在疫情防控时期,像钟南山、李兰娟一样的民族英雄以及无数的普通人更是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汇聚起众志成城、齐心战“疫”的磅礴伟力,让“中国精神”生动丰富,熠熠生辉。

各位同学,“中国精神”远不止这些,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精神”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但不管如何发展,有一点是相通的:无数种精神的背后尽显的是中国人的顽强意志、不屈人格、浩然正气,是中国人始终心系天下,爱国爱民,心怀“小我”,更有“大我”!愿你读懂中国精神,更加了解中国。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结束。

下水文二
我所知道的中国精神
殷都玄鸟
来自世界各国的中学生朋友们:
大家好,很高兴在中学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与各位相识,我很荣幸作为复兴中学代表向各位介绍“中国精神”,我发言的主题是“我所知道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对真理的坚守深入骨髓的一种潜意识。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上下求索,为追求美政九死不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戊戌六君子之谭嗣同为变法慨然赴死……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民族危亡之时,“中国精神”就是广大中华儿女用血肉筑的起万里长城。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是两五千里长征路上的“中国精神”;“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方志敏同志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然后慨然就义;35岁的杨靖宇将军死后,被日军解剖,发现他胃里竟全是野草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

在恶劣的环境下,他靠什么生存?靠的是坚强的意志,靠的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新时代中,亿万中国人在新长征路上披荆斩棘,拼命硬干,埋头苦干,诠释着“中国精神”。

他们中有飞天的杨利伟,有潜海的黄大年,有排雷的杜富国,研究青蒿素的屠呦呦,有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2020,新冠疫情其间,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以战士的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白衣执甲,挺身而出,冒死犯险,深入“毒穴”;白衣天使们不畏艰险,逆风而行;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公安交警不辞辛苦;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无数的普通人,汇聚起众志成城、齐心战“疫”的磅礴伟力,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当代国人的“中国精神”。

各位同学,“中国精神”在塞罕坝的绿色长城里,万山林木万山兵,不许黄沙过绿营;“中国精神”在港珠澳大桥的完美技术里,伶仃洋上“作画”,大海深处“穿针”;“中国精神”在嫦娥四号—天宫二号月球背面潇洒漫步的足迹里,而今吾辈探苍穹,扶摇直上广寒宫……
愿各位朋友听了我的发言,能了解中国精神,了解中国!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