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训练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训练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
复习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训练
阅读《药品环境污染》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药品环境污染
①过去30年,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世界各国的医疗水平和应对各类疾病的能力。
然而,伴随着各类药品的广泛使用,不少人开始意识到,人类社会在21世纪面临着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型环境污染问题,即药品环境污染。
②药品环境污染是个全球性问题。
《环境毒理学与化学》杂志新近发布了一份德国IWW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名为《环境中的药品——全球现状与视角》。
该报告中提到,通过对世界范围内搜集的1016篇药品环境污染原始研究文献和150篇综述文章进行分析,在覆盖联合国五大区域的71个国家的水、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发现了631种药品及其转化物。
其中16种药品残留在上述所有区域的地表水、饮用水和地下水中,包括多种抗生素、止痛药和激素。
在收集的检测数据中,关于地表水和废水中的药品含量的数据分别占了总数的47%和40%,地下水和饮用水占了8%。
③之所以可能发生药品环境污染问题,与药品的设计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原理不无关系。
药品在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后,其活性成分有一部分在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被排出体外,这些物质可能直接或通过废水系统等进入环境。
一般来说,口服用药剂量中30%~90%的活性成分最终会被排出体外。
人类用药量的增长和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场使用的大量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也使得经由体内排放到环境中的药物量急剧增大。
④另外,不仅仅是经由体内排放到环境中这一途径,在药品的生产和废弃过程中也可能会有部分药品成分被排放到环境中。
这些废弃药品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会进入饮水系统,最终影响环境和人类健康。
⑤在环境残留的各种药品中,抗生素类药物可能具有更为严重的影响。
对于公共卫生来说,尤其需要关注日益严重的抗药性病原体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估计到2050年,耐药性问题将可能
导致每年有约1000万人过早死亡。
⑥残留药品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1999~2007年间,印度的秃鹰数量急剧下降,减少95%以上。
人们调查后发现,导致秃鹰死亡的原因是秃鹰食用的家畜尸体中含有止痛药双氣芬酸。
在印度政府对这种兽药下了禁令后,秃鹰数量有所回升。
⑦目前,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了药品环境污染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呼吁展开全球行动。
那么,解决药品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呢?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是主要的解决方式,加强药品生产、使用和废弃的管理也同样是解决药品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方式。
此外,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合理用药意识,及时回收废弃药品,也是有效控制药品环境污染的主要方式。
比如,在社区卫生机构设置回收设施,收集来自居民的过期及多余药品。
再如,在居民购买药品时向其发放废弃药品污染环境的宣传单。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面不属于“解决药品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方式”的一项是()
A.废弃药品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会进入饮水系统。
B.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
C.加强药品生产、使用和废弃的管理。
D.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合理用药意识。
2.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30年,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世界各国的医疗水平和应对各类疾病的能力。
B.可能发生的药品环境污染问题,与药品的设计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原理没有关系。
C.在药品的生产和废弃过程中也可能会有部分药品成分被排放到环境中。
D.在环境残留的各种药品中,抗生素类药物可能具有更为严重的影响。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通过列举一系列数字,说明了药品环境污染只是部分
地区的小问题,并不严重。
B.第⑤段中加点词语“可能”“约”,表示推测、估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⑥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说明残留药品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D.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写了药品环境污染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方式。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中国瓷器
①中国瓷器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
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三项独创技术:胎质、瓷釉、烧结火候。
②中国瓷器的胎质大多具备一定的透明性,所谓有素肌玉骨之像。
它的原料多为高岭土,无论东南沿海还是华中各省都有此土,尤其是在江西景德镇高岭村一带,风化了的白云母花岗岩蓄藏丰厚。
也就是说,在中华大地取用制瓷原料是得天独厚的。
③瓷釉覆盖在瓷胎上,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复合材料。
宋代以后,景德镇成为瓷业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就是因为这一带开始以“白云石”加入釉中,使瓷釉洁白又易于施加彩饰。
④烧结火候,主要是指瓷器烧成的温度。
烧制陶器、砖瓦都在1000℃以下,瓷器则不然。
据推测,早期瓷器的烧成温度就已经达到1200℃了。
日本大阪大学美术史教授木村重信先生曾撰文:“尽管要通过1300℃高温煅烧,釉料仍不变色,纹样依然如故,这就是中国瓷器烧制技术上关键的秘密所在。
”
⑤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也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
传统细瓷早已形成一整套美化装饰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堆雕、镂雕,还是镏金、戗金……均极尽匠心,堪称巧夺天工。
A.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例如水纹、云纹、花纹和兽纹等。
B.盛唐以来,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图案,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
C.宋代以后,瓷业工艺技法愈加精细,彩绘画面也刻意追寻名画师的笔意,有的春花烂漫,有的冬雪裹枝,有的高山流水,有
的繁星满天……这无不增添了瓷器美的意蕴。
⑥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
它的彩绘内容有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犀牛望月”、“龙凤吉祥”、“岁寒三友”等寓意丰富的图案。
康熙年间,景德镇窑曾经烧制一组花卉瓷酒盅,薄胎青花,加彩题句,一盅一花一词。
其中梅花盅题为“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杏花盅题为“青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桃花盅则题为“风花新社燕,时节归春浓”……瓷精图美,词句优雅,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
⑦中国瓷器,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瓷器的胎质具备一定的透明性,它的原料为高岭土。
B.在釉中加入“白云石”,能使瓷釉洁白又易于施加彩饰。
C.中国瓷器能够通过高温煅烧而釉色不变、纹样依然如故。
D.中国瓷器完美结合了科学技术和民间工艺美术技法。
5.第⑤段中A、B、C三个句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这样安排是为了说明什么?
6.第⑥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7.“中国瓷器”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海水只会越来越咸吗?
①茫茫大海,碧波荡漾,海洋是地球水资源的故乡,但海水会让口渴者望而却步,因为它含有大量且种类丰富的盐,尝起来又苦又涩又咸。
②_________________?科学家做过估算,海洋中所有盐类的总重量达到5亿亿吨。
人类厨房中的必备品——氯化钠(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海水诸多盐类中最主要的一种。
氯化钠在海水中的平均含量有 3.5%左右,如果把全世界海水中的氯化钠提取出来平铺在陆地上有120多米厚。
除了氯化钠,海洋中还含有碳酸镁、氯化钙以及其他各种金属元素的盐类,它们的平均含量只有氯化钠的三分之一,但提取出来平铺在陆地上也有40米厚。
所以,海洋是名副其实的“大盐
库”。
③其实,原始地球的海水源自于冰质彗星,水质还是挺“纯”的,它的味道应该像矿泉水一样可口。
那么,海洋中的盐是哪儿来的呢?科学家们就这个问题基本已达成共识。
④地球上的水在不断运动和循环,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海水蒸发到空气中,这些水蒸气升上天空,溶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微酸的雨滴落到陆地的每一个角落。
“酸雨”将溶解的矿物质和金属离子(包括氯离子和钠离子)带进江河中,最后汇入大海。
就这样,蒸发掉的水分绕了一圈,再次回到自己的海洋老家,但它却带来了很多陆地上的盐分。
雨水每年会将大约2.25亿吨盐注入海洋,而海洋盐分的90%是由“雨水循环”贡献的。
⑤“雨水循环”并不是海洋盐分唯一的来源,海底火山和深海热泉也在默默“付出”。
在海底地壳的裂口处会出现火山和热液喷口——海水沿裂隙向下渗流,受岩浆热源的加热,形成了喷发的热泉。
当新鲜的熔岩从海底的火山中涌出时,热的岩石与咸海水发生反应,会溶解其中的一些矿物质,热液喷口则会直接将含盐的热液灌注到海水中。
数十亿年的周而复始、日积月累,海洋中的盐分越积越多,海水也就越来越咸了。
⑥既然海水中已经含有那么多盐分,而且盐分还将源源不绝地进入海洋。
那么,海水会不会没有限度地“咸”下去?科学家发现,海洋有各种能降低含盐量的奇妙方法,使海水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
⑦首先,化学反应对降低含盐量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随着雨水将盐分注入海洋,海水中可溶性物质的浓度会越来越高。
当盐分的浓度达到饱和后,过饱和的盐分将会析出、结晶或者相互结合成不溶解的化合物,然后沉入海底,变成岩石。
另一方面,海底熔岩会与溶解的盐离子发生反应,将它们从水中移除,海底某些粘土和含氢矿物就是通过海底盐类发生的热化学反应形成的。
⑧“还盐归地”也是降低海水含盐量的方法。
当台风季节降临时,狂风巨浪会把海水卷到陆地上,溶解的盐分也随海水上岸,散布在沿海陆地。
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变迁后,有些海湾地带,由于地壳的升高与海洋隔断成为内陆。
这部分的海水逐渐被蒸发掉,留下大量的盐类
物质。
另外,河流中的淡水、融化的冰川等为海洋提供了稳定的淡水,也有助于降低海洋的盐度。
⑨如今,随着全球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注入海洋的淡水越来越多。
所以,相比较于海水变咸,“海水是否会变淡?”反而成了科学家们更关注的问题。
8.结合上下文,在第②段横线处填写一个疑问句。
9.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0.选文第④段和第⑤段能否调换顺序?请说明理由。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中碳酸镁、氯化钙的平均含量是氯化钠的三分之一。
B.海水中氯化钠的平均含量有3.5%左右。
C.“酸雨”可以溶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溶解的矿物质和金属离子带进江河中,最后汇入大海。
D.海底粘土和含氢矿物都是通过海底盐类发生的热化学反应形成的。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死海不死
①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
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
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②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真是“死海不死”。
③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④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
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
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⑤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先听一个古老的传说吧。
远古时候,这儿原来是一片大陆。
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
上帝决定惩罚他们,便暗中谕告鲁特,叫他携带家眷在某年某月某日离开村庄,并且告诫他离开村庄以后,不管身后发生多么重大的事故,都不准回过头去看。
鲁特按照规定的时间离开了村庄,走了没多远,他的妻子因为好奇,偷偷地回过头去望了一眼。
哎哟,转瞬之间,好端端的村庄塌陷了,出现在她眼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这就是死海。
她因为违背上帝的告诫,立即变成了石人。
虽然经过多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扭着头日日夜夜望着死海。
上帝惩罚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让他们既没有淡水喝,也没有淡水种庄稼。
⑥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至16公里,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
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
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⑦几十年前,死海还是一片荒凉。
为了开发利用它的资源,而今死海旁边已出现了一些工厂,同时修建了一些现代化的游泳池、高级旅馆和游乐场所。
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海水治病的功能不逊于温泉,吸引着许多游客。
这样一来,就使它出现了不少生气。
⑧但是,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趋下降。
据专家统计,最近十年来,每年死海水面下降40到50厘米。
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12.本文是一篇知识小品文,依次介绍了死海的_______、________、现在、_______。
13.联系文章内容,指出下边加点的“死”的不同含义
A死海不死_________
B、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______________
14.第六段中,作者把死海的形成原因归纳为哪三个方面?
15.第四段中“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
”“据统计”去掉可以吗?说说为什么
16.下面的语段出自《辞海》,说明的内容和上文差不多,但语言风格不一样,说说你喜欢哪一种语言风格?(结合内容说说为什么)世界大盐湖。
位于巴勒斯坦与约旦之间,所处谷地称西亚裂谷或死海地沟,在构造上是东非大裂谷的延续部分。
湖泊南北走向,两岸是峭壁悬崖。
其中东岸高750米,西岸高570米,使死海深陷其中。
湖面南北长80千米,东西宽5~16千米,面积1049千米,海拔-392米,平均水深300米。
湖水表层水温19~37℃,盐度300;下层湖底水温22℃,盐度332。
高盐度的湖水比重达1.17~1.23克/立方厘米,因此人浸入水中不会下沉。
湖东岸有伸入湖中的利桑半岛,将死海分为南北两湖。
其中北湖面积780多平方千米,最深处达400米,湖底海拔-792米,是世界最低点。
南湖面积260多平方千米,水深仅6米。
约旦河和哈萨河分别自北、东南岸注入北、南两湖,湖水主要靠约旦河补给。
湖区气候炎热,蒸发强烈,年降水量仅50~60毫米,而蒸发量达1400毫米,约旦河每年5.32亿立方米的径流量大致与湖水蒸发量平衡。
近年来,随着河流沿岸灌溉用水量的增加,死海水面以每年0.5米的速度下降。
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湖面冬季水位最高,夏秋水位最低,一年中湖水水位变动在60~70厘米。
我喜欢的语言风格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三峡博物馆
①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
这座建筑物外型本身,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
②三峡博物馆依山而建,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
站在人民广场仰望,博物馆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
博物馆外形最显眼的是大面积的弧形蓝色玻璃幕墙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墙。
蓝色玻璃象征着水,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它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
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泄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体现了三峡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
③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23225平方米,有4个基本陈列。
分别是: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20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
这里重点介绍前两个展厅。
④“壮丽三峡”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一楼右侧,是博物馆的招牌展厅。
走进展厅,参观者就仿佛来到了壮美的瞿塘峡。
迎面是一幅长9米、高6米的三峡壁画,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雄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
而此刻参观者的脚下,正踩在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上。
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三峡特有的猿啼声,构成一个真实壮丽的三峡。
⑤“壮丽三峡”展厅摆放了大量天然三峡石。
瞿塘峡口切割来的瀑石,塘峡中段的黑石,巫峡切割下来的纤夫石、纤夫路,以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也被部分切割搬进展厅。
目前在全国的博物馆中,还没有过如此大規模大型天然石头的先例。
⑥与“壮丽三峡”展厅相比,“远古巴渝”展厅则显得古朴而厚重。
“远古巴渝”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二楼左侧,展厅面积1160多平方米,展品逾1000件。
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里面的文物80%以上都是1997年以来重庆三峡考古的新发现,这次是首度公之于众,比如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兴隆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士的
鸟形尊等。
这个展厅主要靠文物来说话,它主要展示远古巴渝文化的存在和无穷魅力。
17.选文说三峡博物馆的外型“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仔细阅读文中有关内容,选出下列不属于这种寓意的一项()
A.三峡博物馆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象征着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
B.三峡博物馆的外墙设计集中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
C.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具有极好的采光效果。
D.三峡博物馆的外形具有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
18.从文中筛选出相关词语,概括“壮丽三峡”和“远古巴渝”两个展厅的主要艺术风格。
19.有关部门准备打一则广告,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来介绍三峡博物馆。
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三峡博物馆的这则广告撰写广告词。
要求内容与选文相符,语言具有吸引力,30宇以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有趣的彗星世界
彗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由于它的形状像扫帚,所以又叫扫帚星。
彗星都有一个椭圆形的运行轨道,运行周期也长短不一。
如海尔—波普彗星的运行周期为3000年,而哈雷彗星的运行周期却只有76年。
彗星的尾巴叫彗尾,是它最朦胧和最具风采的部分。
一般彗尾巴只有几千公里长,但最长的彗尾则可达几亿公里,可谓天地万物中独一无二的大尾巴了。
它在茫茫太空,宛如一把辉煌巨帚,横扫遥遥之路。
人类自发现彗星轨道以来,发现临近地球最近的一颗彗星是伊拉斯—阿拉基—阿尔科克彗星,它在1983年5月11日,距地球只有500万公里,可说与地球“擦肩而过”了。
由于人类长期的天象观测,至今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绕太阳运行。
纷繁有趣的彗星世界,使人们遐想万千。
彗星究竟诞生何处,一直是天文学家们探索的课题。
近年,美国“哈勃”天文望远镜发现太
阳系边缘有一个庞大的彗星“摇篮”。
“摇篮”呈环状,内环位于天王星轨道之外,外环则超出了冥王星轨道。
这个“摇篮”中约有2亿个彗星“婴儿”,它们主要由直径10—500公里的冰块和石块组成。
由于太阳系中各大星球错综复杂的引力作用,“婴儿”一旦被什么外来碎块撞击,便偏离自己原来的轨道而成为“游子”。
“游子”因太阳强大的引力,朝着太阳方向飞去。
途中,冰块等物质受太阳光热而蒸发,并在太阳风的作用下飘成扫帚状,成为它美丽的大尾巴。
人类通过对彗星的遥测,发现彗星能释放X射线。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有关研究小组揭示,太阳风的离子和彗星的相互作用是彗星释放X射线的起因。
科学家们还就彗星上存在大量冰块而提出假设,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远古时期撞击地球的彗星,并以此解释海洋形成之谜。
然而这种假设能否成立,关键就看彗星上的微量元素与海洋中的微量元素是否一致。
据报道,美国正准备用探空火箭去索取彗星资料,对此,人们只有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
20.第二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中用了一个系列性的比喻来说明彗星的形成过程,分别用到哪些喻体?
21.第三段文字中提出“假设”的内容,与第二段中哪一句话相照应?
22.第三段文字中“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指的是什么?
23.用下定义的方法说说什么是“彗星”。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去哪儿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后才能具备。
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