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如何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如何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作者:唐会军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17期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
历史教师应以此为契机,转变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设探究学习的氛围,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本人就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谈如何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一.新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是主动探究式学习的前提。
新教材,形式活泼可爱,图文清晰精美,文字优美生动。
翻看每课书,首先进入学生眼帘的是导入框。
它以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有趣的传说、诗歌、文物、名胜古迹、精美的图画等开篇,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如讲“春秋战国的纷争”时,用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导入。
再如,用昭君墓前董必武所写诗句导入“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课,等等。
这种丰富多样的导入框,引人入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导入框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兴味盎然进入正文的学习。
新教材在课文内容上插入了大量生动的故事,并注重对历史过程的生动叙述。
尤其是课文中的阅读文字,更注意叙述生动的史实。
文字的表述上且浅显、生动活泼。
如,讲推恩令,新教材正文里没出现“推恩令”这个较难理解的概念,而是用生动的史实进行了叙述。
另外新教材还配有大量的图片以增强教材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在每课的“动脑筋”以及“探究和活动”课里安排的也都是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和实践活动。
包括自由阅读卡中的内容也安排了许多引发学生兴趣的历史知识。
新教材所具有的这些趣味性和生动性的内容必将引起学生们对历史产生极大的兴趣,乐于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新教材新设的栏目,利于实行学生的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
1.“动脑筋” 便于学生参与教学,主动探究。
新教材在课文中间专设的一系列多层次、多类型的探究性栏目“动脑筋”,旨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挥主体作用,自己思考、分析、探究历史问题,体会一下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启发学生领悟教科书上的内容。
本学期教材中“动脑筋”栏目共有45处,如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就有四处设问:①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②想像
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③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④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
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发现海蚶壳说明什么问题?你怎样看?这一问中还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要求学生判断。
教师要充分运用“动脑筋”栏目,给学生思考空间,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评一评、乐一乐。
这不仅使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对问题的评判能力。
2.利用历史插图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能力。
新教材配有大量的插图,书前的彩图也有33幅。
这些插图中包含着许多信息,是文字所不能包容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好这些插图,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具有发现、探究色彩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能力。
如第20课中的“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插图,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观察,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进行发现探究,最后可达成共识:①少数民族的衣着已是宽袖和肥裤;②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生活习俗上己受汉族的影响;③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教师可把这种探究活动设计为三个步骤:1、学生根据插图的内容提出问题;2、学生发现、探究历史插图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3、总结探究过程,形成书面材料。
可见利用插图进行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活动课”,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锻炼他们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新教材从整体设计了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系,一学期设计了五个专门的活动课:寻找历史、编历史小故事、辩论课、如何运用历史地图、年代计算法。
新教材所安排的这些不同内容的活动课,目的就是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活动课”上,应以学生为主体,如“活动课一”《寻找历史》从寻找、了解身边的物、事到整理,到讲,到比,都有学生承担,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人人参与,让学生活动起来,教师只起辅导的作用。
再如“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更能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独特见解。
总之这些活动课都需教师引导学生集中开展探究活动。
活动课是学生活动的天地。
由此学生锻炼了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等能力。
在此基础上还可进行知识延伸,如在“编历史小故事”的活动之后,可出历史园地的板报,体现活动内容,还可举办展览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锻炼自己的能力。
4.“活动与探究”更是学生乐于探究的天地。
新教材设计的“活动与探究”栏目是学生课内或课后的学习活动,有小讨论、小游戏、故事会、小制作、看图分析、动动手,等等。
不仅有分析材料等探究活动,也包括了不少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供学生探究,如提供两种不同的观点,要求学生“判断:他们谁说的有理?”例如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的成语故事会,要求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如“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在班级里交流。
学生对成语典故非常感兴趣,他们一定会乐意参与这一活动,去搜集、整理,先在小组里举行,推出代表参加班级交流。
这一活动的开展定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主探究。
它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
5.“附录”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新教材在最后“附录”中提供了“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推荐”内容,这不仅可以启发、开阔学生的思路,而且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