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感知觉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感
知觉的规律
感知觉的规律作为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中的知识点,需要我们先了解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我们*时经常说“我感觉很开心”“感觉自己萌萌哒”等这样的话语,但我们要知道,在心理学上,感觉和知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感觉,指的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比如“这可真香啊!”“这个看起来圆圆的。
”就是对于感觉体现,通过这些话语我们没有办法很好的感知这个对象具体是什么。
而知觉则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如“这是一个大西瓜!”“这里有一个蛋糕。
”等。
那么在说到感觉规律的时候我们将从感觉和知觉两大板块分别进行阐述。
(一)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感受性:指感觉器官感受适宜刺激的能力,即感受刺激的能力。
比如你被针扎了之后觉得疼,说明你比较敏感。
(2)感觉阈限:由于每个人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较迟钝,有些人较灵敏——用什么来测量感受性的不同?于是就有感觉阈限,就是对于刺激的量的大小,多少的把握。
我们需要记住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关系:两者呈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比如,将针轻轻地放在A,B两人的手上,A可能在放到5根针的时候就感受到了针的存在,说明他的感受性就较高;而B则需要放到13根针才察觉到,说明感受性较低。
2.适应现象
指的是长时间刺激在某一器官,感受性发生了变化的现象。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是嗅觉适应。
那么在考试过程中,更多考察的就是视觉适应,视觉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1)明适应:由暗→入明对强光的感受性降低
(2)暗适应:由明→入暗对弱光的感受性提高
3.对比现象
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对比。
我们将感觉对比划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这是根据刺激呈现时间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比如,“我于茫茫人海中一眼就看到了你”体现的就是同时对比,在人海这样一个广泛的范围中同时呈现时,将他人作为背景,与我们关注的对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么像“冬天吃完冰棍再立马喝温水,会觉得这水格外的烫”体现的就是继时对比,也就是冰棍和温水这样两个刺激先后作用于我们的口腔从而产生的对比。
4.联觉
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联觉是感觉相互作用的表现。
比如色听联觉,听到《黄河进行曲》这样激昂热情的音乐时所产生的咆哮奔流而去的黄河水流形象。
5.感觉的补偿作用
是指某些感官缺失后被其他感官补偿的现象。
比如盲人虽然看不见,但听觉一般都很灵敏。
(二)知觉的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
它是指人们受自身兴趣和需要的影响,有意无意地以某种刺激信息为感知对象,以其他事物为背景的现象。
即根据个人需求选择需要的信息,其他内容作为背景。
比如在备考的时候,我们会把重点放在老师划分的重要知识点上,而对一些不太重要的知识关注较少。
2.知觉的理解性
人对于只觉得对象总是以自己过去的经验进行解释,并用此将其标志出来。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比如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我们**在欣赏时能够体会到向日葵像火焰一般的艳丽**,具有灵气这样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而小朋友可能就是“向日葵很好看”,但较难理解其中的深奥的情感表现。
3.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把它知觉为一个**的整体。
比如,当玩捉迷藏游戏时,我们发现躲起来的孩子露出了小脚丫,这时候我们只看到了脚丫,就知道孩子躲在那儿了,就是因为知道孩子是**的整体,脚丫是作为其身体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4.知觉的恒常性
意思是当感知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感知的形象保持相对不变。
比如我们站在高楼上看楼下的人,会发现人很渺小,但是我们知道楼下的人并没有拉伸身体的特殊功能,而是身高的差异造成的,而且很明显人的身高并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