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学年嘉定区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
1. 默写。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__。
(《大学之道》)
(2)人穷则反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屈原列传》)
(3)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陈涉揭竿而起后国人纷纷响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②. 故劳苦倦极③. 未尝不呼天也④. 天下云集响应⑤. 赢粮而景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壹、倦、赢、景。
2. 按照要求完成题目。
(1)小嘉所在学校语文组正在组织学生开展“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活动,请和小嘉一起,找出下列
语言文字使用规范的一项()
A. 张老师慈眉善目,讲起课来循循善诱,令人大有如沐春风之感。
B. 他的成绩并非不可企及,我们只要奋发努力,一定能望其项背。
C. 李校长是位干练的女性,令学生们更为感动的,是她的惠质兰心。
D. 王教授收到学生送的贺卡,上书:“师恩永难忘!惠赠王老师。
”
(2)下面是编辑在“科技文明的时代,传统文学何为”研讨会上速记的某学者发言,在整理过程中发现
文字顺序存在着一定的混乱。
其它编辑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衔接方式,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人类进入了一个越来越迷信确切知识、迷信技术和智能的时代,,,,,。
那些想象性的、虚构的经验,仍在有力地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①但技术或许可以决断很多东西,唯独对审美和想象力还无法替代
②文学和想象许多时候就在不断地反抗这种不容置疑,不断地强调这个世界也许并非如此
③一切都是不容置疑的,未来也一定是朝这个方向发展的
④那些确定的知识,那些秩序化、工具化、技术化的东西,总是想告诉我们
⑤世界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样子,不断地重申想象力并不是多余的,审美和不确定的事物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A. ④⑤③①②
B. ④②⑤①③
C. ①④③②⑤
D. ①③②⑤④
【答案】(1)A (2)C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及词语(包含成语)的能力。
B.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使用错误,不能用于肯定句。
C.“惠质兰心”中的“惠”应写成“蕙”。
D.惠赠:称人赠与的敬词。
使用错误,不能用作送别人东西。
故选A。
【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1)浏览整个语句以及研讨会的主旨可知,材料探讨的是科技文明时代文学的价值,依据前边句子“人类进入了一个越来越迷信确切知识、迷信技术和智能的时代”可知,此处提供了当下的背景,提到人类迷信“知识”“技术”,①句中以“但”进行了转折,“技术或许可以决断很多东西”紧承前句“知
识”“技术”“智能”,“唯独对审美和想象力还无法替代”过渡到“文学”的探讨,所以①句在最前边,排除AB;
(2)③句中提出“不容置疑”的观点后,②句又谈到“这种不容置疑”,用了近指代词“这种”,所以②应在③的后边,而③恰恰是④中“想告诉我们”的内容,所以④放在③前面;
(3)依据②中的“不断地强调这个世界也许并非如此”句子,可以和⑤句中的“世界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样子”连接紧凑,所以②⑤在一起;
(4)依据语段最后一句“那些想象性的、虚构的经验”可知,提到关键词“想象”,它承接的是⑤句中的“不断地重申想象力并不是多余的”,所以⑤句放在最后,排除D。
故选C。
二、阅读(70分)
(一)(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年轻人的“词穷”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口头表达能力贫瘠,二是书面表达能力弱化。
年轻人在过年走亲访友时,往往找不到丰富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祝福。
“在辞旧迎新的氛围下,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的人呈上不同的祝福语,但很多时候我们的祝福词汇是贫瘠的,仿佛除了‘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之外再也想不出更多的用语了。
”当青年群体被长辈关心学业、工作、婚恋,特别是两个群体的逻辑体系不相通时,“词穷”这时更可能是一种快速逃离“战场”的无奈之举。
今天,提笔忘字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这可以理解成,网络时代人们拿笔写字的频率大幅降低了,大家都用输入法打字,无疑会让人淡忘汉字的笔画写法。
“现在我们工作、对话、写作,都通过打字进行,以速度为导向的文字输入导致了所有字都一闪而过,再加上打字时无需像写字那样一笔一画进行书写,我们对许多汉字尤其是生僻字的印象就会逐渐淡化。
”这个现象不仅在年轻人群体中出现,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其实也普遍存在。
但年轻人作为更加依赖电子产品的群体,书面表达能力越加弱化,忘字的“症状”很可能更严重。
材料二:
以汉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的中文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较之其他群体应该会更加突出,对古雅表述、诗性语汇也应该有更切近的体悟。
但事实确实如此吗?线上碎片化、粗泛的阅读成为主流后,当下中文系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字功底相较前辈学者而言已经大幅退步,“在评述古诗或者论析文学作品时,往往找不到更为雅致、妥帖的用词,在行文过程中也会面临转折生硬、语词浅陋的困境”。
如何解决年轻人“词穷”的问题?提倡读书显然是一个方案。
既然阅读量少是青年群体自认为“词穷”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症下药”是可行的,也能取得效果。
“从宏观来讲,最重要的是形成一种爱读书的社会风尚,使人们能够潜心阅读古往今来的优美文字,在文本细读和语汇积累中培养新的审美趣味。
”这要求人们不仅只关注工资收入、职业前景、应用性特长,更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诗词曲赋、神话史诗、历史哲学、艺术美学等多个方面提升整个社会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们可以从各类经典作品中学习语词艺术,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譬如从《诗经》《论语》《孟子》《文心雕龙》等著作中积累古雅词句;在阅读论文时,主动积累书面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则可以主动尝试用不同说法描绘同一事物、同种情绪等等。
这样久而久之,不仅可以积累下大量的词汇,也锻炼了表达能力。
材料三: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
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
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节选自《红楼梦》)
3. 如果为材料一选一个标题,以下最合适的一项是()
A. “词穷”显示表达能力的弱化
B. 读图时代的困局
C. 提笔忘字谁之过
D. 电子产品功过论
4. 能够根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 根据材料一,在聊天过程中遇到“词穷”,很可能是年轻人机智逃避。
B. 根据材料二,以汉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的中文系学生也沉浸于粗泛阅读。
C. 根据材料二,关注工资收入、职业前景、应用特长会影响提升语言能力。
D. 根据材料三,黛玉认为,要做“诗翁”,一要选对老师,二要熟读精思。
5. 材料一第①段画线句提供的例证是否能证明观点?请加以分析。
6. 材料三中黛玉认为“词句究竟还是末事”,请结合材料二内容做简要评析。
【答案】3. A 4. D
5. 能够证明观点。
材料一第①段认为:年轻人具有口头表达能力贫瘠和书面表达能力弱化的双“词穷”特征。
例证选择了年轻人普通存在的典型“词穷”现象,即:在辞旧迎新的氛围下,祝福词汇贫瘠,只会说一些陈词滥调。
既是口语表达的贫瘠,而祝福词汇的贫乏也说明书面语缺少积累,事例与观点匹配一致,因此能够证明观点。
不能够证明观点。
材料一第①段认为:年轻人具有口头表达能力贫瘠和书面表达能力弱化的双“词穷”特征。
例证选择了年轻人普通存在的典型“词穷”现象,即:在辞旧迎新的氛围下,祝福词汇贫瘠,只会说一些陈词滥调。
提供的例证没有清晰区分表达类还是书面类,且事例与观点缺乏必然因果联系,年轻人表现出的“词穷”有可能是价值观等不同而又碍于情面的结果。
6. 材料二强调从经典阅读和日常口头表达中积累和锤炼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黛玉认为“词句究竟还是末事”,针对的是写诗时只注重词句新奇而忽略诗词意趣的以词害意的现象,另一方面黛玉建议揣摩透熟几位诗人作品,应包括学习词句艺术和积累古雅词句。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有两段,第一段指出年轻人的“词穷”主要分两种情况,第二段指出网络时代年轻人书面表达能力越加弱化,忘字的“症状”很可能更严重。
可见,材料围绕“词穷”“表达能力弱化”来谈。
只有A项概括准确。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A.“很可能是年轻人机智逃避”错,材料一是说“更可能是一种快速逃离‘战场’的无奈之举”。
B.“以汉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的中文系学生也沉浸于粗泛阅读”错,材料二是说“当下中文系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字功底相较前辈学者而言已经大幅退步”。
C.“关注工资收入、职业前景、应用特长会影响提升语言能力”错,材料二“这要求人们不仅只关注工资收入、职业前景、应用性特长,更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诗词曲赋、神话史诗、历史哲学、艺术美学等多个方面提升整个社会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说提倡读书来解决年轻人“词穷”的问题,并不能说关注工资收入、职业前景、应用特长会影响提升语言能力。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这是一种探究题,答案不唯一。
先明确材料一第①段的观点是什么,再分析画线句提供的例证是否能够证明该观点即可。
材料一第①段认为“年轻人的‘词穷’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口头表达能力贫瘠,二是书面表达能力弱化”,可见观点是:年轻人具有口头表达能力贫瘠和书面表达能力弱化的双“词穷”特征。
如果认为能够证明观点:例证说“在辞旧迎新的氛围下”“我们的祝福词汇是贫瘠的”,属于口语表达的语境,可见口语表达的贫瘠;祝福词汇属于书面语,可见书面语缺少积累。
事例与观点匹配一致,因此能够证明观点。
如果认为不能够证明观点:例证说“在辞旧迎新的氛围下”“我们的祝福词汇是贫瘠的”,该例证没有清晰区分口语表达类还是书面类,且事例与观点缺乏必然因果联系,年轻人表现出的“词穷”有可能是价值观等不同而又碍于情面的结果。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材料二认为“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诗词曲赋、神话史诗、历史哲学、艺术美学等多个方面提升整个社会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则可以主动尝试用不同说法描绘同一事物、同种情绪等等”,强调从经典阅读和日常口头表达中积累和锤炼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结合材料三“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
以词害意’”可知,黛玉认为“词句究竟还是末事”,针对的是写诗时只注重词句新奇而忽略诗词意趣的
以词害意的现象,再结合“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可知,黛玉建议揣摩透熟几位诗人作品,就是包括学习词句艺术
和积累古雅词句。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行行重行行(节选)
汤成难
①父亲什么时候开始对门前那条小路动了心思,我记不得了。
除了与泥土打交道,我们实在想不出父亲还能干点别的什么。
②我们家在小官庄的最边上,门前是一条河,河将我们与村庄阻隔开来,如果像鸟那样从上空进行俯瞰,就会发现我家如同村庄甩出去的一粒泥点子。
如果我们要去村里,只能从河堤上经过,那是唯一能够到达外面的途径。
河堤又窄又陡,一点路的样子都没有,母亲常抱怨说简直没法落脚。
有一年河堤被大雨冲垮,路竟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和哥哥要去上学,只能划着澡盆到对岸,再从村里大路去往学校。
有一回,我们过河时,没调整好重心,澡盆倾覆了,把我死死地扣在河底。
③父亲把对付田埂的力气全部用来对付门前的这条路。
但这路比田埂难修多了,因为一侧傍水,特别陡峭,一侧是别人家的水田,无法拓宽。
父亲要在那尖尖的坡顶把路修出来的确难为他了,泥土似乎不听使唤,带着野性,稍不留神就溜到河道里去了。
④母亲抱怨父亲把每条路都修成了田埂,她不喜欢田埂。
于是母亲和父亲争吵的理由又多了一条。
那段时间,父亲对泥土充满怀疑且极不信任,却又如此依赖,他来来回回走在路上,姿势十分别扭,不像是走路,倒像是驯服路。
他的脚试探着,好长时间都不肯抬起,脚下像长出了吸盘,被地面死死吸住,如果他用力往上拽,脚离开泥土的一瞬间,他也会长长吐一口气,同时,另一只脚连忙又落下去。
⑤有时,父亲也会走到别人家的路上,长时间地停留在那儿,是丈量还是探索,谁也说不清楚。
他像一个侦察者、间谍或盗贼,他观察泥土,监视它们,同时也跟它们合作,他全神贯注,甚至整个人都陷入一个我们无法进入的世界。
⑥只有在天黑之时父亲才停下来,坐到门槛上。
他对着路发呆,也对着院子里被母亲堆在旮旯里的坛坛罐罐发呆,整个人陷入某种沉思。
我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那些肚膛饱满口径狭窄的容器,竟让我有种说不出的亲近之感。
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些坛子,内心丰盈,肚子里有无尽的话语在翻滚。
母亲总是提醒我,说每句话之前先在肚子里过一遍。
我照做了,我敢保证,每个字词被我吐出之前都是完好的、规律的、秩
序的,可一旦跑出口腔就变得支离破碎。
⑦这年初夏,父亲突然毫无征兆地出了远门。
那时农忙刚刚结束,最后一粒麦谷归仓,最后一株稻秧也插进地里。
出发前一天晚上,父亲将门前的路又修整一番。
没有一条通往外面的路,怎么行呢?父亲对我们说。
⑧他扛着铁锹走了。
不知道父亲为什么带着铁锹,好像来不及将其放下就要匆忙上路,又好像那把铁锹能给远走的父亲带来足够勇气和力量。
我们也不知道父亲要去哪里,母亲说父亲去外地找活儿干了,因为要挣钱供我和哥哥继续读书。
哥哥觉得父亲是偷偷学手艺去了,只有我坚定地认为父亲是去为我寻找治疗结巴的秘方。
(节选自《收获》2024年第2期《行行重行行》)材料二:
“我希望写一个在大地上寻找土地的人,对土地和庄稼有着特殊情感甚至痴迷的人,像夸父追日一样。
”
(节选自《都市》2022年第5期《汤成难:小说即精神》)
7. 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妙处。
8. 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9. 结合材料二,试分析材料一中,“父亲”身上体现着作者怎样的小说观念。
10. 请结合材料一全文,对“行行重行行”这一小说名字的内涵加以评析。
【答案】7. 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我们家比喻为泥点子,从空间地域上写出了我家与整个村庄的位置关系,一个“甩”字又写出了我家的渺小以及与整个村庄的疏远感;就近取譬,富有农村生活气息,形象新颖。
8. 上文所述父亲修葺门前小路,丈量、探索别人家的路以及坐在院子中对着门外路发呆,点明路与我们家的关系,下文父亲“匆忙上路”以及我们对父亲出远门原因不同猜测等内容。
第⑦段是在全文构思中处于重要位置,由“修路”到为全家寻出路,展现更为宏阔的生活内容,拓展父亲更宽广的人生。
9. 材料二中作者表达“塑造对土地和庄稼痴迷的人”这一小说创作观念。
在材料一中,父亲平整、压实门前河堤,观察别人家的路,对改善门前的路近乎执念,同时对医治“我”口吃毛病也有着深沉执念。
忙完“庄稼”,扛着“铁锹”“毫无征兆地出了远门”是这双重执念的结果,也是作家小说观念的体现。
10. 小说围绕“路”,叙述了“对付路——探索路——对路发呆——匆忙上路”等情节,既呈现了“行行重行行”生命状态,又体现了“为我寻找治疗结巴的秘方”、为修缮门前小路和提高生活品质积极奔走等内涵。
小说以“行行重行行”为篇名,诠释了父亲对家庭的责任、对儿子的疼爱、对儿子更好生命状态和家庭更好生活品质的执着,具有古典意味,突出了人与“路”的永恒主题,促人深思。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画线句“我家如同村庄甩出去的一粒泥点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我们家”是本体,“泥点子”为喻体,“我们家在小官庄的最边上,门前是一条河,河将我们与村庄阻隔开来”,从空间地域上写出了我家与整个村庄的位置关系,我们家是被村庄“甩”出来的,一个“甩”字又写出了我家的渺小以及与整个村庄的疏远感;“泥点子”来自土地,就近取譬,富有农村生活气息,形象新颖。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上文所述父亲“也会走到别人家的路上,长时间地停留在那儿,是丈量还是探索”,父亲修葺门前小路,丈量、探索别人家的路;“他对着路发呆,也对着院子里被母亲堆在旮旯里的坛坛罐罐发呆,整个人陷入某种沉思”,父亲坐在院子中对着门外路发呆,点明路与我们家的关系。
下文写父亲“他扛着铁锹走了。
不知道父亲为什么带着铁锹,好像来不及将其放下就要匆忙上路”,我们对父亲出远门原因不同猜测“哥哥觉得父亲是偷偷学手艺去了,只有我坚定地认为父亲是去为我寻找治疗结巴的秘方”。
第⑦段是在全文构思中处于重要位置,由前文为我们上学“修路”到为全家寻出路,父亲并不满足现状,不断探索,勇敢前行,离家远行,展现更为宏阔的生活内容,拓展父亲更宽广的人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二中“对土地和庄稼有着特殊情感甚至痴迷的人,像夸父追日一样”,作者表达“塑造对土地和庄稼痴迷的人”这一小说创作观念。
在材料一中,父亲“来来回回走在路上,姿势十分别扭,不像是走路,倒像是驯服路”,父亲平整、压实门前河堤,像是驯服路;“像一个侦察者、间谍或盗贼,他观察泥土,监视它们,同时也跟它们合作,他全神贯注,甚至整个人都陷入一个我们无法进入的世界”,父亲观察别人家的路,他全神贯注,整个人都陷入一个我们无法进入的世界,对改善门前的路近乎执念;“母亲总是提醒我,说每句话之前先在肚子里过一遍”,对医治“我”口吃毛病也有着深沉执念。
“这年初夏,父亲突然毫无征兆地出了远门。
那时农忙刚刚结束”“他扛着铁锹走了”,忙完“庄稼”,扛着“铁锹”“毫无征兆地出了远门”是这双重执念的结果,也是作家小说观念的体现。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内涵的能力。
小说围绕“路”展开叙述,河堤被大雨冲垮,父亲把对付田埂的力气全部用来对付门前的这条路,母亲抱怨父亲修的路像田埂,父亲就走到别人家的路上,是丈量还是探索,天黑的时候,他坐到门槛上对着路发
呆,忙完庄稼,他扛着铁锹毫无征兆地匆忙上路,既呈现了“行行重行行”生命状态,“因为要挣钱供我和哥哥继续读书。
……只有我坚定地认为父亲是去为我寻找治疗结巴的秘方”,又体现了“为我寻找治疗结巴的秘方”、为修缮门前小路和提高生活品质积极奔走等内涵。
小说以“行行重行行”为篇名,由“修路”到为全家寻出路,父亲扛着铁锹毫无征兆地出了远门,诠释了父亲对家庭的责任、对儿子的疼爱、对儿子更好生命状态和家庭更好生活品质的执着,具有古典意味,“没有一条通往外面的路,怎么行呢”,突出了人与“路”的永恒主题,促人深思。
(三)(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安定城楼(唐)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①成滋味,猜意鹓雏②竟未休。
【注释】①②《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1. 以下不属于本诗表现手法的一项是()
A. 使典用事
B. 自况对比
C. 即景抒怀
D. 虚实结合
12. 以下选项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用贾谊、王粲典故,取年龄经历相仿。
B. 明用贾谊、王粲典故,诗意准确深沉。
C. 用范蠡典故,表达当下归隐江湖的志趣。
D. 用庄子典型,对比中寄寓着冷峻的讥讽。
13. 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11. D 12. C
13. 本诗既有青年诗人的胸襟自白,也有对那些猜忌自己的朋党势力的鞭挞;既有对贾谊献策未售、英才埋没的惋惜,也有对王粲远走他乡的无奈,更有对自己报国无门、前途隐忧的慨叹;既有用世的决心,也有对隐居的向往;既有登楼极目的忧思和壮怀的抒情,也有表现为斥责和嘲笑相结合的讽刺。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颔联运用贾谊和王粲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