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生学业考试语文模拟练习题(一)【含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临沂市生学业考试语文模拟练习题(一)【含答
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伫立/贮藏诘责/拮据提防/提心吊胆应和/随声附和
B. 沧桑/悲怆称职/称号载人/风雪载途咀嚼/咬文嚼字
C. 朔方/追溯羸弱/孱弱祈祷/锲而不舍凛冽/瘦骨嶙峋
D. 殷红/殷勤绰号/阔绰可汗/颔首低眉竦峙/毛骨悚然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辗转蓬篙人声顶沸刻骨铭心
B. 喧嚣取缔妇儒皆知来势汹汹
C. 屏嶂斑斓冲耳不闻芸芸众生
D. 竣工伎俩异曲同工略胜一筹
3.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今年入夏以来,天气持续高湿,弄得人们一天到晚全身汗涔涔的。
人们热切地盼望秋凉的天气早点到来。
B. 初中三年。
三年同窗,一生友谊。
即使天荒地老,这三年的友情将成为生命中最美的回忆。
C. 昨天听了一场关于中学生成长的专题报告,主讲人淅淅沥沥的声音,娓娓道来的故事,让听众很受鼓舞和教育。
D. 面对学生的对如何学好语文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我沉思起来,顺势引导是个重要的事情。
4. 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田野躺在阳光下面,正是秋收过后的情景,处处点缀着圆圆的稻草堆。
B. 张老师对自己的教学严格要求,对年轻教师悉心指导,所以他做学科带头人是当
之无愧的。
C. 我先来到展厅后面的一座小山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由一块巨大的茶色玻璃构
成的覆斗形上盖。
D. 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
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还知道,亿万年前,世界上第一朵花——辽宁古果也是这样灿烂而又无人问津地绽放的。
B. 这个早晨,杏花率先开了。
深红、浅红、粉红、粉白,一树云霞,满园生辉。
C. “别摘了,留着吧。
”母亲说,“留两个柿子看树,树老了,一个柿子都没有也是很难过。
”
D. 大街上到处摆着水果摊,甜瓜啊、西瓜啊、苹果啊、香梨啊……走到哪儿都闻得见诱人的香味儿。
二、文学作品阅读
6. 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填空。
(1) 史铁生,当代作家。
著有散文集《 _______ 》《病隙碎笔》等。
(2) 普希金,俄国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著名诗作有
《自由颂》《 ______ 》《致恰达耶夫》等。
(3)高尔基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的作家,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三、名句名篇
7.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 ,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2)我寄愁心与明月, _________________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万里赴戎机, ______________ 。
(《木兰诗》)
(4)马上相逢无纸笔, _____________ 。
(岑参《逢入京使》)
(5) ______________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6)夜发清溪向三峡, ____________ 。
(李白《峨眉山月歌》)
(7) _________________ ,不舍昼夜。
(《子罕》)
(8)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 _____________ 。
(《共工怒触不周山》)
四、选择题
8. 下列句子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起来的字就是形声字。
②现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
③我们的祖先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把一个字分成两部分。
④用图形构成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无法分辨相似的事物。
⑤另一部分是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用来表示事物的读音,这部分称为‘卡符”。
⑥一部分是一个“象形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这部分称为“形符”。
⑦这样,事物的形状无论多么相似,只要读音上有区别,都可造出不同的字形去表达了。
A. ②③⑤⑥⑦①④
B. ④②①⑤⑥③⑦
C. ⑦①②④③⑥⑤
D. ④③⑥⑤①⑦②
五、语言应用
9. 请仿照下面划线的例句,在横线上补写出三个句子。
要求内容相近,句式相同。
每一汪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每一片嫩叶上, __________________ ;每一棵绿
树上, __________________ ;每一滴露珠上, __________________ 。
所以诗人才说:“一株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像,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
”
六、诗歌鉴赏
10.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文言文阅读
11. 楚人养狙①
刘基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
旦日,必部分② 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求草木之实,或不给,则加鞭棰焉。
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老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
”曰:非公不
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
”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③ 。
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④ 使民而无道揆⑤ 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
开之,其术穷矣。
(选自《诚意伯文集》卷二,有删节)
【注释】①狙(jū):猕猴。
②部分:此处指分派。
③寤:同“悟”。
④术:权术。
⑤道
揆(kuí):法度,准则。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 或不给,则加鞭棰焉或:( ________ )
(2) 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俟:( ________ )
(3)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穷:( ________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B. 则加鞭棰焉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C. 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
D. 非公不得而取与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
3. 文中的老狙在说服众狙的时候,说了很多理由,下面的说法不符合老狙观点的一项
是()
A. 山之果皆得而取。
B. 山之果公所树。
C. 山之果天生也。
D. 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
4. 本文通过楚人养狙的故事,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现代文阅读
12. 喀喇昆仑山冰川的神秘扩张
①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10月12日报道,在世界各地的冰川正在融化、后退甚至彻底消
失之时,喀喇昆仑山区冰川却并没有在融化,甚至有些冰川正在扩张。
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大气和海洋科学研究人员萨拉•卡普尼克与她的同事们汇集了近代以来
的降雨和气温数据,包括卫星数据。
他们把这些信息与气候模型结合起来,对喜马拉雅三
个地区——喀喇昆仑地区、喜马拉雅中部地区以及包括青藏高原一部分在内的喜马拉雅东
南地区——在1861年至2100年之间的气候变化状况进行了跟踪。
②研究人员发现,一个模拟分辨率精确到50平方公里的气候模型可以与在喀喇昆仑地区
所观测到的气温和降水周期相一致。
卡普尼克指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用来模拟全世界继续按目前的速度排放温室气体将会出现什么状况的模型,却无
法捕捉到这些季节性循环。
她表示,IPCC的气候模型及其他模型都没有考虑到喀喇昆仑地区的海拔变化比其他两个地区更大一些,这最终导致它们过高估计了喀喇昆仑地区的温暖
程度。
③由于先前的模型过高估计了喀喇昆仑地区的气温,它们也就低估了该地区的降雪量。
这些研究人员在今天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报告说,这一原因是神秘的喀喇昆
仑异常现象的症结。
④随着全球变暖,整个喜马拉雅地区的降水都在增加。
而由于喀喇昆仑地区的地理特点,该地区主要是在西风给群山带来飘雪的冬季获得这部分额外水分的。
相比之下,喜马拉雅
中部地区和喜马拉雅东南地区的水分大部分是在夏天的季风雨中获得的。
由于夏天更加温暖,因此降水大多是以雨水形式降下的。
卡普尼克说:“夏季几个月份中的降水总量正在
增加。
但是由于气温正在上升到冰点以上,它们并不会造成降雪的增加,实际上它们正在
造成这两个地区的降雪减少。
”
⑤理解喀喇昆仑地区及其他喜马拉雅地区的降雪对于梳理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地区差异十
分重要,但是这一研究成果也具有更为直接的用途。
积雪为喜马拉雅地区的居民提供了水源,因此季节性降水的预测对于理解水的可利用性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于《参考消息》2014年10月14日,有删改)
1. 喀喇昆仑山冰川扩张的原因是什么?
2.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下面说法或判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喀喇昆仑山地区增加的降水主要是飘雪的冬季获得的。
B. 喀喇昆仑异常现象的症结在于低估了该地区的降雪量。
C. IPCC的气候模型已经注意到了喀喇昆仑地区与喜马拉雅中部和东南地区的地理差异。
D. 喜马拉雅中部和东南地区降雪减少的原因之一是该地区夏季气温多上升到冰点以上。
13. 风雨荷塘
①凡到过济南的人,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在这座垂柳含烟的北方古城,处处留有
荷花的印记。
唐宋时,大明湖就曾被称之为“莲子湖”,其因就是当年城北十里荷塘的自
然风貌。
每当看到荷花,尤其是在异乡,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清代诗人刘风诰赞誉济南
的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由此,我的眼前也就会慢慢浮现出那一
方弥漫着荷香的池塘。
②那是一个夏季的黎明,雨丝很密,很细,很匀,很柔,轻轻地吻着我的脸,我的手,
脆生生的,甜润润的,凉爽爽的。
③我踏着寂静弯曲的石径,不知不觉来到雨幕笼罩的荷塘。
远远望去,绿柳丛中躲藏
着一栋新房,白墙、红瓦、尖顶,犹如安徒生童话里的风景。
白屋,绿浪,粉荷,黄篱,
组合得格外协调,自然而柔和。
近处,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撑起或深蓝或草绿或嫩黄的伞盖,细雨落上去,如蚕食桑叶,若石击深潭。
每一柄荷叶都像一把神奇的乐器,弹奏悠远
清脆而让人深醉的音响。
滴翠的荷叶,落上雨丝后若打了蜡一般,油光闪亮的,迎光处澈明,背光处微暗,错错落落地遮住了整个池塘。
一滴滴雨丝刚栖落荷叶尖,瞬间又收缩为
小水珠,潺潺滑下叶中央,密密匝匝的,一会儿凝成晶莹的大水珠,滚动着,磨蹭着,嬉
闹着。
调皮的风把叶子弄翻,水珠或跳上另一片叶子,或一个跟头跌进荷塘里。
④荷花更是光亮亮、鲜嫩嫩的,高高矮矮,肥肥瘦瘦,浓浓淡淡,或停或动,或尖或圆,或半开或怒放。
有的牙雕般晶莹,有的白玉般剔透,有的玛瑙般绯红。
雨中的神态更是
各异,如成群的仙女在洗浴,或抿嘴羞涩,或笑脸半藏,或聚首细语。
恰似一幅幅巧夺
天工的水粉画,一首首意境朦胧的抒情诗。
一阵阵微风吹过,田田的荷叶推推搡搡,把清
香一缕缕送到对岸。
绿茸茸的空气飘飘逸逸,空空灵灵。
⑤雨与风,光与影,声与色,互相交错,彼此交融,在细密的波纹上流溢,流溢……
⑥我的脚步惊飞了一只被雨淋湿了翅膀的小鸟,几滴水珠溅在了我的衣衫上。
树丛中,
荷叶间,几只不知名的鸟虫在轻轻地叫着,不知在觅友交谈,还是在寻找食物?一切生命
在这神秘的荷塘,在这绵绵的雨雾里,萌发出一种难以言尽的渴求或是期冀。
⑦我心净如镜,任雨丝洗濯我的衣衫和我的视野,任荷风吹拂我的记忆和我的思绪。
不
知不觉,我敬仰起荷来了。
雨中的荷你遮我、我护你,你搀我、我抚你,吐叶展蕾,展露
令人销魂的形体;虽然屡遭风雨,仍相亲相爱,交臂挽手,盘根结节,紧紧抓住脚下这深
深的淤泥,编织盛大的生命景象。
是啊,在那些风雨飘摇的历史时刻,我们不也是手挽心连?
⑧望着,望着,我仿佛也成了一株荷,在大自然里重塑自己。
⑨雨仍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在神奇而浪漫的荷塘之上溅起一片云,一片烟,一片雾,一片梦。
⑩黎明的荷塘气象万千,朦朦胧胧,虚虚实实,奇奇幻幻。
⑾在我的眼里,这就是济南——因了荷塘,雅得别致;也因了荷塘,不惧风雨……
(作者厉彦林,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有删改。
)
1. 文章的题是《风雨荷塘》。
读完全文后,你觉得风雨中的荷塘有什么特点?
2.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第③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4. 将文章第⑦段与下面《荷叶·母亲》中的语段进行比较阅读,结合内容,指出它们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提示:可从写法或立意角度作答)。
【链接】
——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在无遮拦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九、命题作文
14. “赢得”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博得、取得”的意思。
在现实与历史中,有的人凭辛勤付出赢得个人的成功;有的人以品质高尚赢得他人的尊重;有的人甘于寂寞,埋头苦干,最终赢得了历史的肯定;……
请以“赢得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如可以填写“成功、尊重、肯定、喝彩、信任”等;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1题【答案】
第3题【答案】
第4题【答案】
第5题【答案】
第7题【答案】
第8题【答案】
第9题【答案】
第10题【答案】
第11题【答案】
第12题【答案】
第13题【答案】
第14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