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汾市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盒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
这个实验是用来研究()
A.声音产生的原因B.声音传播的条件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
2.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B.乙图中,敲鼓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正在发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丁图中,卡片在梳子上划动得越快,听到的声音就越响
3.如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 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
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盐使冰的熔点降低,冰熔化放热,易拉罐温度升高
B.盐使水的凝固点降低,水凝固吸热,易拉罐温度降低
C.实验过程中发生了熔化和凝固现象
D.白霜是易拉罐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
4.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60cm
B.小明同学的体积为0.05m3
C.干松木的密度大约是6g/cm3
D.一只一次性水杯的容积约是600mL
5.如图所示,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水的沸腾实验中,为了使水受热均匀,应该用温度计不断搅拌
B.水沸腾时出现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变小,最后消失不见
C.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
D.水沸腾时若撤掉酒精灯,水不会立即停止沸腾
6.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些成语包含了大量的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
下列成语所描述的现象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A.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B.杯弓蛇影,妄自惊扰
C.镜花水月,都是虚空
D.海市蜃楼,如梦似幻
7.如图是一款人脸识别取款机,它通过摄像机的镜头成像,然后分析人脸的信息。
人站在ATM 机前,看一眼摄像头,再输入手机号、取款金额、密码,自动吐钞,拿走现金。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B.这种镜头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镜头所成的像是一个正立缩小的实像
D.若镜头焦距为10cm,为了能形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 20cm
8.眼睛能看清物体,是因为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对于视网膜上形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像与物体大小相等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成倒立、放大的实像D.成倒立、缩小的虚像
9.鲁迅的《社戏》中有他乘船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山B.船C.河岸D.流水
10.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经过4s乙追上甲。
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西运动
B.两车都行驶12m的路程,乙车所用的时间比甲长
C.乙车行驶3s通过的路程为9m
D.v甲< v乙,s=8m
二、填空题
11.悠扬的笛声是______振动产生的,人们在开会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______处减弱噪声。
12.如图所示,鱼缸中只有一条小鱼,而眼睛从A点可以观察到两条,一条鱼的位置变浅,另一条鱼变大.前者是由于______形成的______像(填“实”或“虚”);后者是由于鱼缸的______侧部分(填"左"或"右")相当于______而形成的虚像.
13.唐代高骈的诗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中蕴含着一些物理知识:看到“绿树”是树叶_____(填“反射”、“折射”或“吸收”)绿光;“倒影”是正立、
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虚像。
14.如图所示是吸烟人常用的一次性打火机,其内部的“丁烷”通常情况下呈气态。
它是在常温下,利用______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这种打火机不小心摔在地上容易发生爆炸,里面的液体会迅速发生______而消失。
捡起摔坏的残骸会感觉比较凉,这是因为刚刚发生的物态变化需要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5.人眼的成像原理和______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非常相似,晶状体相当于一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
如图所示,属于近视眼的是______(甲/乙)图,矫正近视眼时配戴的眼镜镜片应选用______ (丙/丁)。
16.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分度值是_____cm。
为了减少测量的误差,可以采用_____的方法。
PM2.5是漂浮于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即_____m的颗粒物。
17.在研究某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时,持续加热该物质,记录并描绘出了该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
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t=20min时,该物质处于______态。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18.在万人健步走的过程中,若以______为参照物,则推着小妹妹行进的小华是静止的。
如图所示的s-t图像反映了小华在荣誉市民大道的运动情况,由图像可知小华的速度为
______m/s,她在30s内通过的路程为______m。
三、作图题
19.(1)请完成光路图
(2)甲乙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实心球是由两种不同物质制成的,甲的质量是乙的2倍。
图中画出了甲球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请你画出乙球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四、实验题
20.(1)小明把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发现水花四溅。
这个实验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______产生的。
(2)某监测器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两声音的特性如表所示。
则甲和乙相比,______的音调更高,______的响度更大;1100Hz表示______(选填“每分钟”或“每秒钟”)振动的次数为1100次。
声音声音强弱的等级/dB频率/Hz
甲701100
乙110700
(3)音叉、钢琴与长笛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示波器展现的波形如图甲、乙、丙所示。
甲和乙两个波形图的音调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甲和丙两个波形图的音色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21.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
(1)图甲中A、B、C是三种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______;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
(2)图丙是老师根据两组同学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的数据,描绘出对应的“温度-时间”图象。
由图象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为______℃;水温达到沸点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由图丙可知,两组同学的图象存在差异,请说出一条可能的原因:______。
(4)如图丁所示,在盛水的烧杯内放入一装水的试管,用酒精灯对烧杯缓慢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继续加热,试管中的水______(选填“会”或“不会”)沸腾,其理由是:______。
22.小明想知道沸腾过程的特点,他用如图a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以下探究过程:
(1)请完成以下问题:
①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熔点是﹣117℃、沸点是78℃;水银的熔点是﹣39℃、沸点是357℃,你认为要测沸水的温度应选用_____(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
②在使用温度计以前,应该观察它的_____,认清它的分度值;
③装置图中的两个错误是_____和_____。
(2)纠正错误后,小明记录了部分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其中第4min的水温如图(b)所示,此时的温度为_____℃。
时间
0123456789
/min
温度/℃909294969899999999
①由表格可以看出,水沸腾的过程中温度_____(选填“上升”或“不变”或“下降”)。
②小明想证明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他应该如何做?_____。
2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如图。
(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2)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A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以此来确定蜡烛A成像的位置,这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24.小明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竖直纸板可沿虚线ON折叠。
(1)该实验选用纸板的目的是______。
(2)如图乙,若将硬纸板绕ON折转,将F板向后折一定的角度后,这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______(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3)图甲中,如果将光线逆着AO反射光线方向射向平面镜O点时,此时光线会沿着OA 方向射出,这说明____________。
(4)实验中还能从甲平面镜中看到入射光线AO所成的像CO(图中未画出),当入射角i
等于43o时,∠AOC=_______o,由此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______是对称的。
25.小海同学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桌上现有A,B两个凸透镜,其中凸透镜A的焦距为50cm,凸透镜B的焦距为10cm。
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如图。
(1)小海想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应选用___________(选填“A”或“B“)凸透镜;(2)实验时,小海应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
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其目的是使像成在
___________;
(3)小海在图中的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与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分析实验数据:
实验次序物体到凸透镜距离u/cm 光屏上像到凸透镜距离
v/cm
像的大小
16012缩小23015缩小32020等大41530放大51260放大
①从实验次序2、3、4可以看出,当成实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短,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___________;
②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随物距u的增大而___________。
(4)你认为小海同学的实验过程是否全面?___________(选填“是”或“否”),请提出你的看法(只需写出一种),答___________。
26.小强想探究锥角不等对纸锥下落快慢的影响,他采用两个等大同材质的圆纸片,各裁去一个扇形如图甲所示,做成A、B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他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由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以此来探究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与锥角的关系。
(1)小强的探究方案是否科学:________(是/否),理由是:___________。
(2)小强选用纸锥B测量其下落速度,他用每隔0.2s曝光一次的频闪相机拍下纸锥B下落过程的照片。
将照片打印出来后,再用直尺测量该照片上各位置之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
测得照片上E、F两点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_cm,纸锥从E点下落到F点的实际时间是
________s。
若照片相对于实景的缩放比例为1:40,则纸锥在EF段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m/s。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详解】
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盒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说明了发声物体在振动,即说明了声音产生的原因。
故选A。
2.A
【详解】
A .由A 图知道公路两侧设置透明板墙可以让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减小噪声污染,故A 说法正确;
B .声音的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用力敲鼓,增大鼓膜的振动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B 说法错误;
C .声音的传播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手机悬吊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传播声音的介质--空气越来越少,手机的铃声会越来越小,故C 说法错误;
D .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用卡片快速拨动木梳齿时,木梳齿振动快,频率越大,音调高,故D 说法错误. 3.D 【详解】
A .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 0℃,盐使冰的熔点降低,冰熔化吸热,故A 错误;
B .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 0℃,盐使冰的熔点降低,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是同一个温度,故水的凝固点也降低了,而白霜的形成是冰熔化吸热,导致周围气温变低,水蒸气凝华形成的霜,故B 错误;
C .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冰熔化和水蒸气凝华现象,故C 错误;
D .霜是固体,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故白霜是易拉罐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故D 正确。
故选D 。
4.B 【详解】
A .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26cm ,故A 不符合题意;
B .小明同学的质量约50kg ,密度接近水的密度,故体积
333
50kg
0.05m 10kg/m
m
V ρ
=
=
= 故B 符合题意;
C .干松木的密度要小于水,一般在0.6g/cm 3左右,故C 不符合题意;
D .一只一次性水杯的容积约是60mL ,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5.D 【详解】 A
.在水的沸腾实验中,为了使水受热均匀,应该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温度计是测量工具,不能用来搅拌,故A错误;
B.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故B错误;
C.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强有关,大气压强不同,水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故C错误;
D.刚撤掉酒精灯时,铁圈、石棉网的温度还高于水的温度,所以水可以继续吸热,不会马上停止沸腾,故D正确。
故选D。
6.A
【详解】
A.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由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视野范围有限,故A符合题意;B.杯弓蛇影,妄自惊扰,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B不符合题意;
C.镜花水月,都是虚空,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C不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如梦似幻,是一种因远处物体被折射而形成的幻象,其产生原因是太阳使地面温度上升后形成的一种气温梯度,由于密度不同,光线会在气温梯度分界处产生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D
【详解】
A.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故A错误;
B.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故B错误;
C.摄像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工作的,故C错误;
D.若镜头焦距为10cm,为了能形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二倍焦距,即大于20cm,故D正确。
故选D。
8.B
【详解】
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似,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B。
9.B
【详解】
A.不可以以研究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故A错误;
B.以船作为参照物,山向后运动,即山……向船尾跑去了,故B正确;
C.以河岸作为参照物,山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山是静止的,故C错误;
D.以流水作为参照物,山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B。
10.B
【详解】
A.相同的时间内乙的路程大于甲的路程,故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都向东行驶,若以乙车作为参照物,甲乙两车的距离再缩小,故以乙车作为参照物时,甲车向西运动,故A 选项正确,但是A选项不符合题意;
B.乙车行驶12m,需要4s,甲行驶12m大于12s,故B选项错误,故B选项符合题意;C.通过乙车行驶12m,需要4s,说明速度为3m/s,那么乙车行驶3s通过的路程为9m是正确的,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 A选项可知,v甲< v乙,甲车行驶4s,走了4m,乙行驶4s,通过了12m,由于是同向的追击问题,故s为8m,D选项正确,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11.空气声源
【详解】
[1]笛声是笛子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2]人们在开会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2.折射虚右凸透镜(放大镜)
【详解】
我们看到的第一条鱼,不是鱼的实际位置,而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一个虚像;
我们看到的另一条鱼变大,这是因为鱼缸的左侧部分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鱼恰好在焦距以内,所以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13.反射等大
【详解】
[1]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与其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其颜色不同的色光。
因此,我们看到树叶之所以呈现绿色,是因为它们反射绿光的缘故。
[2]楼台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倒影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14.压缩体积汽化吸收
【详解】
[1]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一次性打火机内的丁烷是利用压缩体积的方式液化的。
[2][3]丁烷外泄后,会迅速汽化吸收大量的热,所以捡起摔坏的残骸会感觉比较凉。
15.照相机乙丙
【详解】
[1][2][3]人的眼睛在结构上和照相机非常相似,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在视网膜上;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所以属于近视眼的是乙图;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所以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即矫正近视眼时配戴的眼镜镜片应选用丙。
16.1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5×10-6
【详解】
[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
[2]物理实验中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方法可减小误差。
[3]2.5μm=2.5×10﹣6m。
17.晶体固液共存
【详解】
[1]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温度保持在80℃不变,即为晶体。
[2]由图像可知,该物质从第10min开始熔化,到第26min结束,故第20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18.小妹妹 1 30
【详解】
[1]在万人健步走的过程中,小华推着小妹妹行进,小华和小妹妹之间位置不变,以小妹妹为参照物,小华是静止的;
[2]由图象可得小华行进20秒时,对应的通过的路程是20米,则小华的速度为:
v=s
t
=
20m
20s
=1m/s;
[3]由图可知,它在30s内通过的路程为30m。
三、作图题
19.(1);(2)
【详解】
(1)由光的反射规律可知,此时入射角等于45°,故此时的反射角也等于45°,即此时反射光线将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又由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从焦点射出,故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2)因甲乙两球的大小完全相同,即体积相同,甲的质量是乙的两倍,故由
m
V
ρ=可知,
甲的密度是乙的两倍,即相同体积的情况下,甲的质量是乙的两倍,乙球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四、实验题
20.振动甲乙每秒钟相同不相同
【详解】
(1)[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发现水花四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2][3]由表中数据可知,甲声音的频率大于乙声音的频率,所以甲声音的音调较高,甲为70dB,乙为110dB,乙响度大。
[4]1Hz表示每秒振动1次,频率代表每秒振动次数。
(3)[5][6]甲和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振动频率相同,音调相同,甲和丙两个波形图的形状不同,音色不同。
21.B 96 98 不变水量多少不同(酒精灯火力等合理即可)不会试管内水质温度达到沸点后不能继续吸热
【详解】
(1)[1] [2]A俯视读数偏大,B读数正确,C仰视读数偏小;温度计的示数为96℃。
(2)[3] [4]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此时温度叫沸点,如图为98℃。
(3)[5]从两组同学的图像来看,达到沸腾时间不同,可能是水量不同。
(4)[6] [7]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为沸点,试管中的水会升温到达沸点,就不再继续吸热,而不会沸腾。
22.水银量程未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温度计玻璃泡碰到烧杯壁 97 不变撤掉酒精灯,观察液体是否仍然会沸腾
【详解】
(1)①[1]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高于酒精的沸点,所以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水银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所以应该用水银温度计。
②[2]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
③[3][4]在使用酒精灯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而图中石棉网没有接触到酒精灯的外焰;同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壁,这样测量的温度不准确。
(2)[5]如图(b)所示,温度计分度值是1℃,此时的温度为97℃。
①[6]由表格可以看出,水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保持99℃不变。
②[7]要证明沸腾过程不断吸热,可以撤掉酒精灯,观察液体是否仍然会沸腾。
23.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等效替代法
【详解】
(1)[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是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可以透过玻璃板看到蜡烛A的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2]用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B去靠近玻璃板后面蜡烛A的像,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既能确定蜡烛A成像的位置,也能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这是采用了等效替代法。
24.显示光路在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94 镜面
【详解】
(1)[1]该实验选用纸板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同时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2)[2]将硬纸板绕ON折转,将F
板向后折一定的角度后,在纸板上找不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3)[3]当光逆着原来AO 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也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OA 反射出去,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4][5]当入射角i 等于43o 时,则AO 与镜面的夹角为47°,那么CO 与镜面的夹角也为47°,故
∠AOC =47°+47°=94°
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是对称的。
25.B 同一高度 光屏的中央 大 减小 否 他只记录了像的大小,没有记录像的正倒
【详解】
(1)[1]如果选择A 透镜,当“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的u >2f 时,即物距大于100cm ,此时f <v <2f ,即像距大于50cm 小于100cm ,而实验所用的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是“0~100cm ”,所成的像位置超出了光具座的范围,在光屏上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所以不能选A 透镜,只能选择B 透镜。
(2)[2][3]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让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①[4]表中数据物距越来越小,像距越来越大,像由缩小到等大到放大。
②[5]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来越大,像距越来越小,即像距v 随物距u 的增大而减小。
(4)[6][7]小海同学的实验过程不够全面,因为他只记录了像的大小,没有记录像的正倒,所以他的记录不全(或只通过一块凸透镜成像情况,要得到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欠普遍性,或只研究了凸透镜成实像的情况,没有研究成虚像的情况)。
26.否 未控制纸锥质量或迎风面积不变 3.50 1.4 1
【详解】
(1)[1][2]用如图甲所示两个等大同材质的圆纸片,各裁去一个扇形,不仅锥角发生变化,纸锥的质量或迎风面积也发生了变化,没有很好的控制变量,所以不科学。
(2)[3]从照片选取纸锥同一部位测量纸锥移动的距离,E 处纸锥的底面在刻度尺上对应的刻度为3.00cm ,F 处纸锥的底面在刻度尺上对应的刻度为6.50cm ,则EF 之间距离为
6.50cm-3.00cm=3.50cm
[4]从E 至F 点有7个时间间隔,故纸锥从E 点下落到F 点的实际时间
70.2s=1.4s t =⨯
[5]若照片相对于实景的缩放比例为1:40,则EF 之间的实际距离
3.50cm 40=140cm=1.4m s =⨯
则纸锥在EF 段的平均速度
1.4m =1m/s 1.4s EF s v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