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环境空气质量监督监测管理办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场所环境空气质量监督监测管理办法
公共场所环境空气质量监督监测管理办法是为了保障公共场所的空气质量,确保市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公共场所环境空气质量监督监测管理办法主要包括监督监测的范围、标准和要求、监测方法以及管理办法等内容。

以下将针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监督监测的范围
公共场所环境空气质量监督监测的范围涵盖了市政建筑、商业综合体、交通枢纽、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娱乐场所等各类公共场所。

这些地方是人们日常活动的场所,对空气质量要求较高,因此需要进行监督监测。

二、标准和要求
公共场所环境空气质量监督监测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

PM2.5浓度不得超过35μg/m³,PM10浓度不得超过70μg/m³,一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4mg/m³等。

还需要对甲醛、苯、TVOC等污染物进行监测,并确保其浓度符合国家标准。

三、监测方法
公共场所环境空气质量监督监测应采用专业的监测设备和方法进行。

需要选择合适的监测点位,保证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然后,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进行监测,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还需要进行定期的质量控制和校准,保证监测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四、管理办法
公共场所环境空气质量监督监测的管理办法包括监测周期、数据报告、责任主体等内容。

监测周期应根据不同公共场所的特点和需求确定,一般为季度或半年一次。

监测数据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和公众,以便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需要明确监测的责任主体,包括监测单位、监测人员、监测设备的维护人员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