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环艺专业设计类课程项目教学法创新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 ·32· 逻辑起点和重要环节,而现有的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多是遵循学科的内部逻辑
而非社会需求而变化。
专业的不合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企合作的开展,影
响职业教育的发展。
河南省职业院校中第二产业人才培养存在不足,新能源、
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不同产业结构的人才培养
存在结构性短缺。
二是课程与教学模式没有满足实际需要。
职业教育是为了提
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教育。
因而职业教育应选择与普通学科教育不同的那种强
调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
普通教育的教学场所以教室、实
验室为中心,教学方法多倾向于讲授与引导,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学科思
维的形成及研究能力的培养。
但是职业教育应有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如
教学场地应以实训场地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专业
技能。
河南省职业院校在这个方面做了不少探索,但是现实中,既定了的教育
教学及课程模式已经形成了一种约定成俗的制度,改变仍然存在困难,系统的
职教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
参考文献:
[1]陈桂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其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05. [2]李鑫,唐春根,储慧.高职校企合作中的易忽略要素及系统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13(03):38. [3]于志晶,李新发.鲁昕:要强化职业教育公益性[J].职业技术教育,2010(24):27. [4]"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课题组,张昭文,胡秀锦,安钢,黄辉,张家寰,郭扬,张福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与教学模式改革:现状与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3):16-19. [5]吴玉剑.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3(23):17. 作者简介: 韩静静(1985-),女,河南襄城人,河南省轻工业学校教师,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高职环艺专业设计类课程项目教学法创新研究
高丹丹
(辽宁职业学院 广告教研室)
【摘 要】文章结合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际,对“项目化”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与实践,提出了新的“项目教学法”创新思路,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工作流程的教学活动,以期培养以能力为本、与市场无缝连接的创新型高技能专业人才。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项目导向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32-0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高职教育的一个新兴专业,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跳出了本科“压缩饼干”的模式,构建了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随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与发展,探入和研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方法,成为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课题。
一、基于项目课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 环境艺术设计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包括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我们以项目课程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
具体而言,即以环境艺术设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设计类课程内容,并以完成环境艺术设计项目工作任务。
主要体现在:其一,项目课程开发以环境艺术设计设计的工作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工作任务模块的转换,从而建立了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
这是“重构”意义上的模块化。
其二,课程内容以具体化的设计工作项目(行动化的学习项目)为载体,每一个项目都包括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且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系统。
这是“综合”意义上的模块化。
其三,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设置上,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定向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景观设计” 、“家居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这即是“自主”意义上的模块化。
二、以真实的设计项目为学生项目课程的载体,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项目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
实现“综合”的关键是课程载体的具体化。
课程载体来自于职业岗位的具体设计工作内容。
我们坚持实用性、应用性与创新性原则,从校企合作的相关企业中,选取市场需要的、适合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的真实设计项目。
根据设计项目的难度和工作量大小,学生一组一题,少数家居空间设计项目为一人一题。
所有的学生都承担了真实的设计项目,这就使课程载体由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设计工作任务,并且融理论、实践一体,融技能、态度和情感一体。
因此,这样的载体不仅是课程内容的载体,还是教学实施的载体。
学生在真实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学习以设计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训练完成整个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
以完整的项目工作过程贯穿整个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完成具体的设计工作任务。
这就综合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对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有积极的作用。
三、融“教、学、做”为一体,项目课程实施一体化 在设计项目课程的实施中,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通力合作,最终实现真正的“教、学、做”为一体。
就教学实施主体而言,应采用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团队中专职教师是融教师、“设计师”(或工程师)为一体双师型教师,还应有来自企业的设计师、工程师作为兼职实训指导老师给学生传授实际工作经验。
设计项目课程若干模块,由相关专业特长的教师带领完成。
就教学过程而言,教学过程与设计工作过程的结合,使学生经历了知识转换成能力的过程;从最初方向选择、方案设计到设计的最后完成,行动过程融为一体,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
就教学场所而言,传统教室、专业实训室、工作室、企业工场的三者结合。
毕业设计项目课程的教学场所除了传统教室外,更多地在专业的实训室、工作室、企业工场开展教学。
四、在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上采用践行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后盾和手段,为此,设计项目课程践行多元开放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三方面: 第一,评价标准立足社会需求,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接轨,实现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协调。
第二,评价主体不仅是学校和教师,还有学生、企业、行业协会。
第三,评价评价过程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环节,更要着重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环节,并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的规范程
序及方法体系。
结语
基于市场导向的环艺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一定能够适应市场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专业教学改革中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转换的适应能力,增强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以说,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今后高职环艺设计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项目教学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分析》程娟 ;《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4(4):213-213
[2]《项目教学法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郝佳音; 《才智》,2015(15)
[3]《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李梦玲;《美
术大观》, 2012(6):192-192 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
王治校 王 洁 何 茜 王义彦 王崇全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心内科 湖北 十堰 442000)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体育教学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以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展望,有望能为今后的高校体育教学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人性化视野 高校体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32-02
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学一直处于尴尬的局面,体育教学难以真正被称为体育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同中小学体育教学相比条件更加优越,再加上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初步形成,面对体育的选择时有着自己的诉求。
因此,作为学生时期体育教学的最后阶段,大学体育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需求,实施人性化的体育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1.人性化体育教学的基本定义 人性,顾名思义,指的是人固有的本性。
人性化也就是人和事物相协调的一种状况,使得事物的发展围绕人的发展[1]。
人性化教育其实最终要的就是要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以人性为出发点开展符合人自身发展的特点、成长规律的教育活动。
建立在人性化教育基础上的体育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突出人性化教育,按照人性的发展特点来开展体育教学[2]。
2.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2.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带来的成果
首先,体育课程在内容的设置上逐渐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后,各大高校的体育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