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意蕴的现实性转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意蕴的现实性转化
真实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但文学并不完全服从自然界的必然之理,而是有它自己的规律。

因为,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发现和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它不能、也不应该等同于现实,忽视创作的主体性和艺术自身的要求;机械地复制现实,也就没有艺术可言。

这便是文学真实源于生活真实,但高于生活真实。

文学的真实性有着与现实相似的含义,即与生活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但相似不等于相同,而是既似又不似。

另外,文学的真实性还包含可信性的含义,只要令读者相信,完全不必拘泥于事实究竟如何。

所以,与其说文学的真实性是一种对现实的符合,还不如说是对现实的虚构、想象和再创的结果,从而达到如真似幻、出神入化的境地,高于现象的真实。

所以歌德曾指出:
“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即在通过幻觉,产生一种更真实的假象。


文学的真实性同样是一种假象,它是藉幻觉产生的一种更高的真实性。

文学的真实性实际上是多种对立因素的统一,即: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可能与现实的统一;个别与普遍的统一。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这颗围绕着地球运载的无生命的行星,总是被赋予最浓厚的感情色彩或哲理意味,比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月是故乡明”;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李白《把酒问月》中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
曾经照古人”等等。

一些普通的植物、动物,也被赋予人的思想、意志和感情,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刘邦:《鸿鸽歌》里的“鸿鸽高飞,一举千里,时翼已就,横绝四海”;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等等。

可见在文学中,大自然的一切都被当作有生命的、情感的存在,成了人的本体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本体和客观现象。

所以,在艺术中并不存在纯粹的客观真实性,所谓客观的东西同时就是主体自身的客观化,即既反映了客观,也体现了主观。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同一个对象在不同作家那里可以得到不同的反映,而只要是成功的,都可以被认为是美的和真实的。

对于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辩证关系,鲁迅在《给徐懋庸》一文中曾作过概括:
“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

然而他所据以缀合,抒写者,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从这些目前的人、与事,加以推断,使之发展下去。

这便好象预言,因为后来此人,此事,确也正如所写。


最后补充一点,不同的文学流派对艺术真实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或着重点,及与之相应的表现方法。

如现实主义往往更强调生活的逼真性和对本质规律的揭示;浪漫
主义侧重抒写内心的真实,按照理想的样子反映生活;而现代主义多半忽视外在实际,突破事物的表相表现所谓内心实质、内在灵魂、内在真理这样一些最高的真实。

不管其形态的表现方法如何不同,艺术真实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基本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