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灵点滴》电影有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心灵点滴》电影有感
第一篇:观《心灵点滴》电影有感
观<<心灵点滴>> 有感
看完这部电影,总的给我感觉是很温情的,我的心情也是快乐的,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对世界又充满了感恩。

该电影主要涉及到的是医生和病人间的关系。

主人公帕奇可以用自己心中的那份热情和信念去帮助别人,而且他的笑容,笑起来真诚又温暖人心。

当老师带着学生们走到一位躺在走廊过道病床上的病人面前时,医生之前是没有通过简单的关心,询问病情的,而是直接把病人当做一具出了问题的机器,毫无表情的给学生们讲诉着病人的发病史,学生也只注意着记笔记,这些看似很正常的见习,可却忽略了旁边病人的感受。

病人是位中年妇女,当她一字字清楚的听到老师和学生在判断她身上的各种症状时,病人显得是无助,恐惧的,像是等待绝望的到来。

她皱紧了眉头,双眼惊恐,双手抓着床单,想要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这样的场景看着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医生对病人不该是像完成一项任务的去执行命令,这过程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关爱。

我们能给患者的不只是身体上的康复,也要有心灵上的安抚与恢复。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是帮助者的角色,在尽自己的努力帮助着病人,而不是把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角色看得过重,觉得我是医生,我让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而是可以换个方式,建立和谐友好的医患关系。

在学校的院长要开除帕奇的时候,院长是这么说的:“因为你要我们放低身段,与病人同等,要毁灭客观性,要来建立一种理想的朋友体系,好让你来克服自己不成熟的感觉。

”这段话也让我深有感触。

院长已经习惯在体制管理下工作了,对于冲击到旧思想的观念,院长是以压制的方式来抵触这种思想,其实为什么不试着去做些改变呢,而不是天天板着面孔,以一副长者的样子去面对病人。

在最后学院的所有领导决定要不要给帕奇颁发毕业学位的时候,帕奇的话,“我分享医院里病人和员工的生命,我与他们同欢笑,我与他们同哭泣,这就是我想要的生命”,也让我思考。

帕奇对医生职业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他的善良和精神是鼓舞人心的,
而当今有很多医生”收受病人红包”,开高价药”,他们又会有着与帕奇不同的什么感受呢。

大家都在忙绿的生活中,忽略了自己的情感世界。

生活不该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在工作中体验生活的真、善、美。

我们作为一名医学生,像电影里面,可以学习的东西有很多。

第一,我们不能只是背死书,要会把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主动的去实践书本上的知识;第二,要学会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两个意见观念不一致的人在一起,不要固执己件,别人能做好,自然有他值得学习的地方,要学会向他人学习,接受些新的观念,适合自己进步学习的,与他人合作,起到更大作用。

第三、人要怀有梦想,有梦想了人就更加拥有前进的动力,生活也过的充实而幸福。

第四、要善待他人,学会与人相处,对待小孩,帕奇可以扮鬼脸,装小丑,表演各种滑稽的动作,把病房的孩子们个个都逗了笑起来,使苍无生机的病房里又开始有了生命,世界充满了希望;在给即将离世的老人完成他们的心愿时,帕奇扮成了狩猎场上的动物,给老爷爷用“猎枪”打,给老奶奶准备装满面条的泳池,帕奇和护士们用尽苦心,这些都是临终关怀的时候医生和护士可以多为病人考虑的;为了能和一位患有胰腺癌并态度暴躁绝望的中年男子沟通交流时,帕奇被轰出去病房了也没放弃,最后通过自己的方式成功和患者做了沟通,并完成了患者的心愿,所以医院里如果遇到这样的病人,医生护士们可以多学些心理方面的课程或者配备心理咨询师都是有必要的。

第五、要学会微笑,每天早晨起来给自己一个微笑,给亲人一个微笑,给病人一个微笑,这些都会让你或其他人获得快乐与踏实。

微笑的人,感染着身边的人,笑声连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故事的最后,帕奇成功取得了学校的毕业证书,也为该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而我也从中获取了一股积极温暖的力量,鞕促我往一名优秀医护工作者的方向上前进。

第二篇:电影心灵点滴观后感
电影心灵点滴观后感
《心灵点滴》这部影片,是根据一个六七十年代的真实故事改编
的。

主角名叫亨特.帕奇.亚当斯在学校中总是因为”过分乐观”而受到责备,曾经一个导师对他说:”你想要成为小丑,那就去马戏团。

”其实,帕奇是想当一名小丑,但他同时还行当一名医生,所以就成就了现在的他,帕奇在弗吉尼亚医学院学习,在学习期间用他的小丑天赋让很多病人的脸上多了一丝快乐,医院里有一间病房没有医生敢进去,他第一次进去试着和病人说话,但不到一分钟就被打出来了。

第二天他穿着一身天使的服装拿着一本书进去了。

过了一两分钟就推着那位从不出来的病人出来了,其他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毕业后,他成立了一个学院,致力于更接近的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八十年代中期他的个性化的诊所受到了媒体的注意并由此出版了一本关于他成就的书。

在书中,帕奇阐述了他的基于幽默的处方,解释了他为什么穿得象个大猩猩,为什么在病房里堆满气球或在浴缸里装满蜡烛以引起欢笑,以给病人精神上的接近或纯粹的欢笑。

在使用特殊的方法来减缓病人的紧张情绪后,帕奇以先驱者的身份提出了医生应该治疗人,而不是疾病,他坚信,同情、加入和心灵相通对医生来说与灵丹妙药和技术进步一样重要。

在电影中,开始没有多少人赞成帕奇的观点,学院院长瓦尔考特尤其反对他的方法,而帕奇的室友米奇也认为他是一个孩子气的家伙。

但同时他也影响了一些人,包括护士乔蕾塔、同学楚门和卡琳。

帕奇发现他在儿童病房大受欢迎,因为他的可笑、古怪的方式驱散了儿童们的恐惧感。

在对传统方式的抗争中,他疏远了一些人、使更多的人吃惊,但是他看到了自己的价值。

在不断的追求和探索中,帕奇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开了一个诊所,每个人在这里不仅遇到了医生,还遇到了朋友。

昨晚在《医事法》的课上看完了电影《心灵点滴》,感慨万千,一夜难眠。

曾几何时,我也是非常同情患者的,为什么现在变得这样冷漠呢?记得实习的时候,我和闺蜜都曾不止一次为病人死亡而痛哭流涕,闺蜜甚至当时哭得比家属还伤心。

而现在如果再看到实习生为病人哭泣,
我们只会觉得他们”太幼稚了”。

我研究生读的是神经内科,病房里大部分病人是脑梗塞,我每天去看他们时都要进行神经系统查体,然后指导他们进行康复训练。

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病人是个老太太,来的时候大面积脑梗,半身几乎全瘫了,大部分肌肉肌力为0,只有个别的部分还可以微动,肌力为1,不过她的意识是清晰的。

这样的病人多数来讲恢复得都不好,因为肌力为0,他们很难用上力,我只能安慰老太太说,剩余活着的脑细胞可能还可以部分代偿这些功能吧,现在最好努力活动这些还可以微动的部分,让它们刺激刺激脑细胞。

而让我惊奇的是,没过几天,老太太的脚居然能动了!后来手也微微能动一点,于是我抓住机会每天鼓励她进行功能锻炼,教她锻炼肌力,后来出院的时候,这半身的肌力基本可以达到3-4级,已经很了不起了!我告诉她,后期还需要长期的锻炼,想站起来还是有希望的,她和家属走的时候都非常开心。

后来再遇到大面积脑梗的病人,我都以这个老太太为例,鼓励他们。

还有一次,我的一个病人也是脑梗半身不遂,当天来的时候情绪低落,第二天我去看她的时候,她竟然说着说着就嚎啕大哭起来,护士长听到动静还以为她欺负我就赶紧跑过来看,我赶紧说没事就把门关上了。

她主要是觉得自己还年轻,才四十出头
就变成了废人;我极力安慰她,说年龄更大的、病情更重的病人都可以通过功能锻炼而恢复得很好,她这么年轻,一定可以恢复自理能力的!后来她通过功能锻炼,出院时是走出病房的,让我非常欣慰!和病人家属吵架的事我也干过,那是一个脑梗塞后遗症期的病人,神志不清,长期卧床,只能靠输液维持生活。

每天护士都很头疼给她扎输液,因为长期卧床,她的四肢已经萎缩,血管也越来越细,以至于后来只有一个技术最好的护士可以扎成功了,连护士长都不行。

但是由于身体原因,那个护士有一天被调到门诊去了,那里更加清闲适于养病。

她走了以后,我这个病人的输液就成了一个最棘手的问题。

我于是找家属谈话,希望他同意我们给病人扎一个中心静脉插管,这样每天的输液问题就解决了。

但没想到家属不同意,说既然还有人可以扎成功,为什么不继续扎呢,为什么要做这项创伤更大的操作呢,人员调动是
你们的问题,我不管!于是我和那个家
属大吵一架,回到办公室还哭了半天。

过了大约一个小时,我想想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啊,于是又回到病房向家属道歉,并心平气和地商量这件事,没想到家属竟然反过来向我道歉,并痛快地同意了。

我开始觉得很委屈,因为真心诚意为病人着想竟然家属会这么不领情,但家属向我道歉的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被理解的快乐。

毕业后我来到放射科工作,接触病人的机会不多。

离开神经内科的时候,我的导师和师姐师弟们都羡慕我,说我以后再也不用接触病人了,真好。

当时的我很惊讶,因为我在研究生阶段从没觉得接触病人有什么痛苦的,我只是觉得常常对他们爱莫能助是最无奈的事。

然而工作之后,我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

因为工作中主要面对的是影像资料,即使给病人打电话也只是为了多了解一点病情从而出一份更可靠的报告,我对那些急切想知道结果的病人越来越不耐烦,我总是说,我需要再仔细看看,而且还有上级大夫要看的,现在不能告诉结果,告诉了也不准确。

我们还有个岗位是”接诊医师”,负责接待来检查的病人,主要是对申请单过于简单的病人补充病史,有时还需要查体,当然顺便就需要向他们解释检查的注意事项、造影剂的危险性等。

我在这个岗位工作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病人都是带着怒火过来的,甚至有的人把对临床医生的满腔怒火转嫁到我们身上--他们不敢得罪给他们看病的临床医生。

病人不容许我们犯错误,甚至对于等待时间过长也怨气很大,有很多病人坚持用别人的名字做检查,导致信息不准确,这样有误诊的危险,也让人不厌其烦......事实上接触病人的时间少了,反倒看到的都是他们的缺点,厌恶情绪激增,对那些只是想多问几句的病人也变得有点不耐烦了。

我们的主任总是说,要对病人好一点,她本人对挂她号的病人总是十分客气,看片子比平时要仔细许多。

我不知道她是如何保持心情平静的,她对我们永远也不够满意,但对病人却关爱有加,甚至有说有笑。

和我差不多年资的医生如今也多数对病人冷漠了,再也提不起当年的热情。

聊天的时候发现,我们工作中多多少少都被病人或家属伤害过,主要是伤心,所以对越来越多的病人失去了信心,不知道哪个
人将来就会反咬一口。

老公说他现在对病人反倒比研究生的时候要好一点了,因为他越来越发现病人之间的差异,所以对大部分病人都越来越好,真心诚意帮助他们,只有对那些素质比较低的病人保持一定距离;或许这就是一个医生开始成熟的表现吧。

反过来看《心灵点滴》,如果PatchAdams最初的表现只是像我们实习时的那种原始的热情,那么当他深爱的人被病人谋杀后,他还能重新建立起对病人的热情,这简直就是奇迹了。

我们都有同情心,我们也都感受过帮助病人的快乐。

但怎样能在被病人伤害过之后还继续对他们好,这需要一个心理调整的过程,也需要在实践中找到合适的与病人相处的方式。

共2页
第三篇:电影心灵点滴观后感
《心靈點滴》觀後感
不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眼涙也不是第一次汩汩而流了。

五一勞動節連續假期的第一天,下午我決定留給自己,偶然亂轉電視下,我看了這部hbo播映的電影《心靈點滴》(patch adams),也明白了男主角名字中--patch象徵的修補之意。

這部片和男主角羅賓威廉斯主演的另外兩部電影:《美夢成真》、《心靈捕手》一樣,都是令我回味再三,膾炙人口的好片。

男主角派奇是位傳統醫界視為「不走正道」的醫學院學生,雖然他的醫學院成績優秀無比,卻在操行成績上落得了個「過度快樂」的評語。

他認為醫生不該被社會過度的神格化,享受過多的尊榮和敬畏,而使為人醫者漸漸失去原本從醫助人的初衷。

稱一句「xxx醫生」,不代表這個人放的屁就比較香,走路大家就要讓一邊。

「醫生」二字,實際上是代表對自己堅持助人的一種宣誓。

所以他在醫院實習時,看遍了傳統醫院制度的麻木不仁,偏離人性之後,內心產生覺悟,下定決心要開一間夢想中的醫院。

於是他和理念相同的伙伴們,在風景優美的山間,建立了一所「以家為本」的免費看診醫院。

在這些外界考驗前,他是個勇者;但來自內部的挫折卻一度重擊了他,幾乎不支倒地。

同為醫學院學生,也是他的親密愛人--凱琳,一路跟著他一起實現夢想,胼手胝足地打造了心目中的愛心醫院。

與派奇的相識相戀,更讓凱琳逐步嘗試讓自己告別本身不為人知的傷痛。

只是沒想到,助人這件事,它可貴和可嘆的就是,它是一種冒險。

因為聽了派奇自身走出憂鬱的經驗分享,她決定從幫助別人中找回幫助自己,肯定自己的力量,即使她直覺地有些擔心害怕,仍然決定信任他人地隻身前往探望一名精神病患,而忽視了病患本身精神狀態並不穩定的潛在高度風險。

最後,她遭遇了嚴重的不幸。

這使我想起有部電視影集《er》(急診室的春天)的某一段情節。

一位年輕急診醫生--大衛,平時對一位好發問又好管閒事的醫學院實習生又愛又恨。

兩人之間很不對盤,但又有一種微妙的好感情愫。

有次,來了個病人,本身精神情況也是很不穩定,在急救過程中需要從脊椎打麻醉針,照理這應該由醫生來做,但這位醫生卻故意讓實習生練習,想讓實習生出糗以知難而退,結果她果然技術不佳,弄得病人痛得要命幾乎抓狂。

但更嚴重的事卻在後面。

沒想到這位病人一直記恨在心,妄想醫生都要害他,趁著醫生們忙著放假過節的鬆懈,以預藏的刀將認真學習,立志成為一名好醫生的女實習生,一刀封喉斃命。

電影中的派奇和電視影集裡的大衛醫生一樣,他們原本飛揚的自信和旺盛的生存鬥志,一夕之間完全被這樣的意外事件所擊潰,從此陷入自責沮喪的深淵。

所幸,生命的無常,可貴的便是它讓人絕望的同時,它也給了人無限的希望。

自責難過到曾經也想輕生的派奇,終於在山頂上再度找到了自己看待生命的角度,重燃起以往助人為樂的信心和勇氣。

他堅信,醫病之間也是一種人際關係,不應該照著傳統教科書所言,做情感切割,反而要貼切相連。

所以醫生不該只是躲在象牙塔裡做實驗,或是開藥動手術,而是要儘早地學會和人相處,學習傾聽和交談。

同時,在他的定義中,醫生就是廣義的助人者,而所謂醫療行為,
要治療的不是一種病,而是一個人。

對抗疾病可能會失敗,但如果以人性的同理心對待病人,抱著互助為濟的精神,則幫助病人,陪伴病人度過疾病苦痛,這件事是永遠都不會失敗的。

這部電影是由真人真事所改編,片尾敘述這位派奇醫生在電影拍攝結束為止,已正著手重新建立他的「家人醫院」,而且目前也己有了近3000名的醫生,正排隊準備加入他的行列。

這部片有許多發人深省的對白,例如:「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冷漠。

」等等,一字一句都敲入我心。

而派奇對女主角深情款款朗讀了一段智利詩人聶魯達(pablo neruda)的情詩,收錄在100 love sonnets/cien sonetos de amor(聶魯達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短詩17(sonnet 17),我也很喜歡。

買了這本書也蠻久的了,看了這部片,也激發了我讀這些詩的念頭了,它們真美。

抄了詩,和大家分享如下:
我愛你,但不把你當成玫瑰,或寶石,或火炮射出的箭。

我愛你,像愛戀某些神秘事物,秘密地跟在你靈魂左右。

我愛你,如同一株從不開花,但自身隱含著花朶花芒的植物;
感謝你那帶著充實的香味的愛,自大地昇起,靜靜地存在於我的軀體中。

我愛你,不知道如何去愛,何時去愛,又從何地去愛,我直接了當地愛你,不複雜也不傲慢;
我是如此愛你,因為除此之外我別無他法。

還有什麼方式:我不存在,你也不存在,如此親密,所以你放在我胸前的手便是我的手,如此親密,所以你閉上眼睛的時候,我也睡著了。

篇二:心灵点滴观后感
心灵点滴观后感
领悟心灵点滴,感受心灵交流。

心灵点滴围绕着对待病人的两种治疗态度的医生的故事展开叙述。

其中,主人公帕奇代表的是不仅仅关心病人的生理上的病痛,而且注意给病人带来快乐,带来心灵上的安慰具有人文关怀的一类医生;另
一类是以华克院长为代表的自认为高高在上以传统的治疗方式对病人进行治疗的一类医生。

在帕奇与华克院长的一次次争执中,我看到了一个好医生身上所拥有的三样法宝:热情、微笑、信念。

心灵点滴中,帕奇主动去了解病人的需求,帮病人们完成以前未能完成的心愿,他用自己的热情感染了病人。

在他的世界里,我看不到被动的做法与消极的情绪。

他主动帮室友如迪驱赶幻想出的松鼠以让如迪敢出去上厕所;他主动与病人玛姬打招呼并与之握手;在华克院长的再三劝阻下,他依然去医院看望病人??乍一看,他表现出的是固执行为,然而,这是由他内心的热情以及对病人的爱的驱使所产生的崇高行为。

对帕奇来说,热情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在他的热情之余,他给病人带来了快乐,成为了他们最要好的朋友。

这样一来,他不仅帮助病人避免死亡,更重要的是增进了病人的生活品质。

然而,我们自己所处的环境,类似于帕奇内心充满热情的人已经凤毛麟角。

我们的生活中,热情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我们不希望别人以冷漠的心对待我们,我们就必须先用自己的热情温暖融化别人心中的冰。

对一个将来从事医生行业的人群来说,热情更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一群呈现出各种类型病状的人群,他们的身后还要关心他们的家属。

我相信,医生的热情不仅能驱赶病人的病痛,也能抚平病人家属心中的焦虑感。

微笑,是多么美好的一个字眼,似冬日里温暖我们身躯的阳光,也似黑夜里照亮我们前进路途的灯塔。

在电影中,帕奇是个乐天派,在华克院长眼中,他是个小丑;在米契眼中,他是个幼稚园老师;但在病人的眼中,他是他们最要好的朋友。

帕奇将微笑诠释的淋漓尽致。

在面对华克院长的为难,他这样解释道:“笑能促进脑下腺素的分泌,因而能促进血的带氧性缓和血管,促进心跳,降低血压,对心脏及呼吸系统疾病有正面的效果,同时也能加强免疫系统反应。

”的确,笑对病人有这么多好处,但医生中有几人者做到了面对病人时面带微笑,更不用说逗病人微笑。

帕奇相信欢笑就是最好的处方,他为了把病痛缠身的病人逗笑,在儿童病房里把灌肠的气球套在鼻子上,把体温表、输液用的架子和夜壶都变成杂耍道具,让这些稚嫩的脸上重新绽放出发自内心的笑容;他有时扮成天使,逗笑了
医生护士都不敢靠近的身患绝症的比尔;甚至为了替肯尼迪太太实现梦想,他还在游泳池放满面条,让她如愿在面汤里游泳。

他用他诙谐的语言、滑稽的动作,带给病人欢乐和希望。

帕奇用微笑和病人拉近距离,让病人敞开心扉,而不再专注病痛,甚至不会感受到病痛。

他的的确确做到了用欢笑减轻甚至治愈他们的病痛。

在离开费尔法斯医院后,帕奇就立志要当一名医生。

他决定去帮助别人,用心灵的交流给病人带来帮助。

他相信,欢笑对于病人是最好的处方。

在面对审官的质问,他人的质疑的时候,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处事方法。

而在他面对审官的时候说了一句令我十分感动的话,他说:“不论你们如何决定,我还是会成为全世界最好的医生,你们有不让我毕业的权力,你们能不让我得到头衔及白外衣,诸位,你们不能控制我的心灵,你们不能阻止我学习,你们不能阻止我进步??我这根刺不会消失的。

”这是他对世界的宣言,是他对自己信念的坚定。

他认为治病不一定要按照老的套路走,在给病人解除病痛时,更要解除他们的本,在心灵上让他们也同时得到安慰。

他不避讳感情转移,以人性的方法与病人进行心灵交流,增进他们的生活品质。

他不曾怀疑自己的方法,因为自己实践的结果验证了自己的理论。

帕奇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看到了别人因为恐惧懒惰而不愿看到的,他让他的病人有尊严的活着。

如果医生的心灵理念都能如此,世间的病痛会减少一半。

帕奇用自己的信念去挑战制度的勇气也值得我们学习。

心灵点滴中,医生在大三之前不能接触病人。

然而,在我看来,学习的过程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

我们不能只埋头学习课本知识,等到想实践的时候为时已晚;也不能只想着实践,等到想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已无多大用处。

在我看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践。

作为医学生,与病人密切接触才可能学到更多,懂得更快。

仅医护人员身体要健康,心灵要健康。

快乐是指医护人员自己要快乐,也能给病人带来快乐。

和谐是指医护人员身体与心灵的和谐,在促使病人身体与环境和谐的同时达到自己心灵与病人心灵的和谐。

看完心灵点滴,感触颇深。

现在的我们必须意识到,将来的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