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3讲多旋回说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生代地槽褶皱和迁移 的结果是大陆增生与拼 合,导致晚古生代联合 古陆(Pangaea)的形成, 联合古陆是由早古生代 的五个大陆拼合形成的 单一大陆(年轻地台), 周围被古生代、中生代 地槽包围。
全球古生代地台和地槽系
(Seyfert & Sirkin,1979)
★ 晚古生代末以来,Pangaea解体
武陵旋回(18-10亿年):主幕以湘西武陵山冷家溪群与板 溪群间的角度不整合为代表,年龄为14亿年(早期旋回);
扬子旋回(晋宁旋回)(10-8.5亿年):元古宙晚期造山旋 回,标准地点在云南东部。主褶皱幕为晋宁运动,同位素年 龄约为8.5亿年(主旋回) ;晋宁运动导致扬子地台最终形 成。塔里木地台也是经扬子旋回才最终形成的。
4.中国大地构造演化 ——三大固结期和三大转折期
固结期:地槽封闭,地台形成,地壳相对稳 定的时期。
转折期:地台破坏、地槽形成、地壳相对活 动的时期。
第一固结期:早元古代末(1.7Ga) ——形成中朝准地台
华北地区中元古代 构造轮廓,中朝准 地台开始形成。
第二固结期:晚元古代末(0.7Ga)-形成古中国地台
第二转折期(晚三叠世起) ——形成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带
东部:印支运 动起,东亚构 造岩浆活动带 开始形成。
西部:印支地槽封闭 (T3: 瑞特阶/诺利阶不整合)
东部:滨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 (中、晚三叠世之间)
江西萍乡:T3/T2角度不整合
华南东部和西部印支运动波及范围的比较
第三转折期(晚白垩世以后) ——形成中国现代构造地貌格局
5 地壳演化的多旋回
基本认识:地壳发展到地台后,还可以再
次转化为地槽,即地台和地槽可以互相转化, 活动带与稳定区可以互相转化。
中阿尔卑斯构造演化图
太古代-元古代早中期:基地地槽褶皱造山,形成陆核; 新元古代:“地台大爆发”—Rodinia 超大陆形成
太古代-中元古代陆核(地槽造山带)
新元古Rodinia超大陆(老地台) 80%的大陆已经形成
中国及其邻区地槽横向迁移方向示意图:X-兴凯旋回,C-加里东旋 回;V-华力西旋回;I-印支旋回;Y-燕山旋回;H喜玛拉雅旋回
北美地台基底岩 石的年龄自大陆 中心向外逐渐变 新,指示地槽带 的迁移和大陆面 积的不断扩大 (大陆扩张)。
北美地台基底地槽造山带年龄,示地槽迁移 (据Spencer,1977改编)
联合古陆晚古生代末解体后,各陆块运动方向
基本认识:从全球的角度,地壳演化确具有多旋回特征
四、多旋回说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认识
1、中国大地构造发展旋回划分
喜马拉雅旋回
新生代
燕山旋回
侏罗-白垩纪
印支旋回
三叠纪
华力西旋回
晚古生代
加里东旋回
早古生代
(兴凯旋回)
早古生代(寒武纪)
扬子旋回
10-8.5亿年前(新元古代)
巨型沉积盆地→褶皱山脉→ 山脉夷平(准平原)
南美:地槽演化不同阶段的构造地貌
★地台:地槽之后的稳定阶段
★地壳演化的途径:地槽→地台 (从活动→稳定,单向不可逆,地台代表地壳演化的终态)
二、 槽台说传入中国后遇到问题
中国华北和华南大部分地区,最晚在早古生代末已进入地台 阶段,但在中生代却又有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显然不符合 传统槽台说所总结的地壳演化规律。Why?
僵化
G
P
再生
六、多旋回说:小结与问题思考
1.基本概念
(1)准地槽与准地台;(2)构造域与地槽迁移; (3)固结期与转折期;(4)古中国地台和古亚洲地台
2.思考题:
(1) 地槽演化多旋回和地壳演化多旋回有何区别? (2) 多旋回说认为中国现在有那些地块属于地台或准地台? (3) 三大构造域各自的演化特征如何?
3.准地台的概念
地槽可分为正地槽和准地槽; 地台也可分为正地台和准地台。 正地台:已经固化的古老地台; 准地台:地槽演化进入到后期旋回(地台)阶段,虽 然地壳以已逐渐稳定,但由于厚度较大,基底尚未僵 化,尚有一定活动性,故称为准地台.
4.地槽迁移
欧亚大陆地槽带: 地槽封闭过程伴随 着地槽的迁移,即 从地槽带的一侧向 另一侧、或从两侧 向中心逐渐,地槽 封闭的时间逐渐变 新。
武陵旋回 18-10亿年前(中元古代)
中条旋回
20-18亿年(早元古代)
五台旋回 25-20亿年(早元古代)
阜平旋回
36-25亿年(太古代末)
太古代的构造旋回
阜平旋回(36-25亿年):中国太古宙的构造旋回,以五台 群与阜平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代表的阜平运动为主褶皱幕, 同位素年龄为26—25亿年,标准地点在山西五台山。它是华 北陆核的重要形成期(早期旋回)。
西部:青藏高原隆起;东部:东亚陆缘海形成
中国布格重力异常,与地形呈反镜状对应
五.多旋回说对地壳演化规律的基本认识
★地槽可以分为正地槽和准地槽,地台也可以分为正 地台和准地台。正地台基地固化程度高,盖层薄且 稳定;准地台基地硬化程度低,活动性较大,且有 较强的构造和岩浆活动,如扬子准地台。
★地台形成后,可以转化为地槽:
华南东部印 支运动影响 范围
褶 皱 带 期 ( 华 南 加 里 东 褶 皱 带 )
地 槽 期
华南古生代以来的构造岩浆旋回
燕山旋回(Yanshanian cycle):侏罗纪-白垩纪构 造旋回。其中侏罗纪称为早 燕山旋回,有三幕运动;白 垩纪为晚燕山旋回,有两幕 运动。
喜马拉雅旋回(Himalayan cycle):新生代构造旋回, 因喜马拉雅山脉形成而得名。
华南晚石炭世岩相古地理图
华南中生代的构造-岩浆带
华南东部晚古生代地台构造层的强烈变形
黄汲清:地槽多旋回演化。
三、多旋回槽台说
1、地槽演化的多旋回
★基本认识:地槽带发展从海洋开始到完全封闭,一般经历多 个构造旋回及与其相应的沉积旋回、岩浆旋回和变质旋回。
地槽多旋回演化模型
早期旋回(preceding cycle):地槽转化为地台的主旋 回之前,地槽阶段的其他各个构造旋回。
早古生代的构造旋回
兴凯旋回:主褶皱幕发生在早、中寒武世之间,以黑 龙江省兴凯湖东南为典型地区。它是中亚—蒙古地槽 中十分重要的构造旋回,佳木斯隆起和额尔古纳褶皱 系都是这一构造旋回的产物(早期旋回) 。
加里东旋回(Caledonian cycle):以英国苏格兰的 加里东山命名的早古生代造山旋回。在中国及邻区主 要有两期:早加里东运动,发生在中、晚奥陶世之间; 晚加里东运动,发生在志留纪末,形成华南等加里东 造山带(主旋回) ,此后进入地台(褶皱系)阶段。
元古代的构造旋回 五台旋回(25-20亿年):元古代的第一个构造旋回,以山 西五台山区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五台运动)为主 褶皱幕,同位素年龄24亿年左右,标准地点在山西五台山 (早期旋回)。
中条旋回(吕梁旋回)(20-18亿年):中国元古代的第二 个构造旋回,以晋南中条山地区中条群(相当于滹沱群)与西 阳河群之间的不整合所代表的中条运动为其主褶皱幕,同位 素年龄为19-18亿年(主旋回)。此后,中朝准地台形成。
2、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4个地台(准地台)区: 中朝准地台、扬子准地台、塔里木地台、 南海地台
20 个地槽褶皱系
中国多旋回大地构造图(黄汲清主编)
3.三大构造域
古生代三大构造 域,存在于三大 地台之间:北部 -古亚洲海构造 域;东部-古太 平洋构造域;西 南部-古地中海 构造域。
三大构造域 有不同的构 造演化或地 槽迁移规律
古中国地台在Rodinia 超大陆中位置示意图
古中国地台示意图
第三固结期:古生代末(华力西期)形成古亚洲地台
古亚洲地台及其间 的地槽褶皱带在晚 古生代联合古陆中 的位置
古亚洲地台及其间的地槽褶皱带
第一转折期(中寒武世起) ——中国古地台解体,形成古生代构造格
局
陕南秦岭及两侧构造示意图:中寒武世后(兴凯运动),华北地台 与扬子地台分开(Rodinia解体),形成古秦岭海(地槽),秦岭地 槽至海西运动最终封闭,图中示该带不同构造旋回的花岗岩)
★ Rodinia超大陆解体
新元古晚期约725Ma,由于 裂谷作用,Rodinia超大陆 开始解体,形成几个次一级 古陆块,后来发生漂移,因 此,所谓的Rodinia超大陆 是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 早期,因格林威尔造山作用 形成的,并在新元古代晚期 逐步裂解的一个超大陆。
★ 晚古生代Pangaea超大陆形成
晚古生代的构造旋回 华力西旋回(Variscacle):晚古生代的构造旋回。在此旋回中,阿巴拉契亚 和古亚洲洋封闭,Pangaea超大陆(联合古陆)形成。
全球的华力 西(海西) 褶皱带
中-新生代的构造旋回 印支旋回(Indosinian cycle):三叠纪(251-200Ma)的 构造旋回。主褶皱幕在华南东部的发生于中三叠世与晚三 叠世间(228Ma)(后期旋回);印支半岛则发生于晚三叠 世瑞特阶/诺利阶不整合(203Ma)(T3a:卡尼阶) 内部。
主旋回(principal cycle):结束地槽发展阶段的质变 旋回;研究和确定地槽发展的主旋回是划分一 级大地构造单元的基础。
次旋回(secondary cycle):地槽发展过程中只是部分 质变的其他的各个构造旋回。
后期旋回(succeeding cycle):地槽转化为地台之后 的各个构造旋回。
——沉积大地构造
第三节 多旋回说
黄汲清院士(1904-1995)
一 、地槽说有关地壳演化规律的认识回顾
★地槽旋回
地槽从负向(下沉)运 动向正向(造山)运动 转变,形成褶皱山脉后 逐渐趋向稳定(地台)
★地槽旋回不同阶段建造特征:
从陆源碎屑建造→碳酸盐建造→细碧角斑岩建造 →复理石建造→磨拉石建造
★地槽旋回不同阶段地貌特征:
Laurentia-北美古陆;Baltica-东欧古陆;Amazonia 南美北部
Sao Francisco, Roi Plato 南美中部;Congo, Kalahari南非
★ Rodinia超大陆
McMenamin等(1990)最早提出Rodinia超大陆的概念。 其后,Hoffman(1992)、Dailziel(1994)等对 Rodinia超大陆进行了古地理重建,提出劳伦大陆位于 超大陆中心,东冈瓦纳(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与其 相邻,西伯利亚位于劳伦大陆一侧,而另一侧是波罗的、 非洲和南美地块群。采自东冈瓦纳大陆和劳伦古陆古地 磁资料也证实在1050-720Ma期间,确实存在这样一个超 大陆(Powell等,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