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三套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
一、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聚焦新科技快速发展和应用的背景下问题的多与少这一热门话题,引导学生由材料中的“问题”和“答案”出发,得出自己写作的中心论题。

试题的开放性较强,可以就问题的“多与少”“浅与深”“得与失”“真与假”进行思考和写作。

值得注意的是,试题并不是简单让学生作“是”与“否”的判断,而是希望他们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对社会的观察,在认真思考后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试题适合多种文体的写作。

新课标I卷以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为拟题材料,抓住人与科技的关系来拟题。

这在近四年30余个高考作文题目中,不算出人意料。

当然,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之关系,是关乎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命题,它对于人类智慧的考验、价值的挑战和理性的启迪非常迫切,愈加深刻。

可见,新课标I卷切准了人类当下问题和未来前景,价值导向很好。

该题要求考生思考: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使得越来越多的问题很快得到答案,但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作文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你回答得集中、深刻、有条理、能辩证,作文就能扣题,得高分。

这是属于直陈式的话题作文,无需你引申发挥。

只要你就事论事、就题论题、有问能答就可以。

审题时,“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是个关键句。

句中两个“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是不一样的。

“越来越多的问题”可以通过科技得到答案,那么,这些答案是固定的,唯一的,有限的,过去的,个体性的;“我们的问题”是活的,没有标准答案的,是具有无限可能的,是今天尚未出现的,是社会整体性的,是关于人类终极命运的。

也许人类存在多久,问题就有多久,宇宙有多浩瀚,问题就有多少。

芝诺说过: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

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所以,正确的判断是,科技的发展,使很多问题有了答案,但不意味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而是相反。

当然,你把问题局限于那些能够穷尽的知识,说科技打开了认知的“黑箱”,生命的真相、宇宙的奥秘越来敞亮,人类的认知迷雾也越来越少了,也无不可。

智海无垠,问舟永航
在信息的浪潮中,互联网犹如一张遍布星辰的巨网,将无数智慧的光辉汇聚于无形的节点。

人工智能,这位时代的智者,以其精湛的算法,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数据的海洋,为我们解锁知识的秘密。

人们沉醉于问题的即时解答,不禁陷入深思:在这场智力的盛宴中,我们的疑惑是否将如晨曦之雾,逐渐消散,留下一片思维的宁静之地?
然而,历史的河流奔腾向前,每一次科技的飞跃,都伴随着问题的涌现与解答的循环。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曾言:“我所知便是我无知。

”这句箴言,犹如智慧的灯塔,照亮了人类探寻未知的航程。

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交融,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更为锐利的探索工具,但问题的本质并未因此而改变。

它们如同深埋地心的宝藏,等待着智慧的勘探者,深入知识的矿脉,将其发掘。

诚然,技术的进步不仅仅是一把解决问题的利剑,同时也是孕育新问题的沃土。

此刻,我们不妨借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皮科·德拉·米兰多拉的名言:“我不是要挑战自然的秩序,而是要在自然的秩序中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便是这样的力量,它让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审视和解答更为错综复杂的问题。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终结,相反,它只是开启了新的篇章。

因为每当一个问题被攻克,新的问题便会接踵而至,它们如同接力棒一般,传递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渴望。

在现实生活中,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例如,在教育领域,在线课程和智能辅导系统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知识,解答学习中的疑难。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问题会减少,反而会因为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而产生更多的好奇和探究。

正如德国哲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所言:“理解总是包含着一种解释的可能性。

”问题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思维的停滞,而是意味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对未知的探索更加广泛。

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医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快速识别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但是,这也带来了新的伦理和法律问题,比如患者隐私的保护、算法的透明度等。

这些问题不仅考验着医生的专业素养,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医疗体系的边界和规范。

在商业领域,人工智能的预测分析能力正在重塑市场策略和企业运营。

企业可以利用AI技术分析消费者行为,预测市场趋势,优化供应链管理。

然而,这也引发了关于就业结构变化、人机协作模式以及数据安全和道德责任的讨论。

这些问题迫使企业家和管理者在追求效率和利润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影响和长远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智能家居系统的普及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

从语音助手控制家居设备到智能冰箱根据库存自动下单食材,人工智能正逐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这也提出了关于隐私保护、数据安全和人工智能伦理的新问题。

我们如何在享受便利的同时,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和自主权?
因此,我们不应畏惧问题的存在,更不应期待问题的消失。

相反,我们应该拥抱问题,珍视问题,因为它们是我们通往智慧之路的航标。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的问题并不会越来越少,反而会在智慧的滋养下,变得更加深邃和多元。

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将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在知识的海洋中追寻永恒的智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是庄子的智慧箴言,提醒我们生命的有限与知识的无限。

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双翼之下,我们更应珍惜每一个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因为这正是人类智慧不断前行的动力所在。

愿我们在问海无涯的征途上,永远保持一颗好奇与求索的心,让智光常新,照亮未来的每一步。

二、新课标I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写作。

例如,正是“未知”背后的“不确定性”,让探索变得迷人,也召唤着人类的好奇心。

再如,抵达,意味着不能停留在空想层面,而要有探索的本领和实际行动。

又如,抵达之境是上一次探索的终点,也是下一次探索的起点,“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意味着探索永不停歇。

阅读材料中蕴含的信息与“抵达未知之境”这一中心语共同形成开放多元的写作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积累进行个性化写作。

新课标II卷的价值导向与新课标I卷相同,但写作要求和作文类型不一样。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嫦娥四号”“天问一号”,只是个由头,“太空之旅”只是一个比喻。

这是属于隐喻式的材料作文,“太空之旅”实际上隐喻人类的认知探索之旅。

个体的生命进程和人类的发展过程,都是从已知到未知从知之少到知之多的探索之旅。

这个题目可以从太空之旅写到科学探索之旅、生活历练之旅、认知发展之旅,生命成长之旅等等。

这类题目要引申发挥、连类而及地写,不可就事论事,只写“嫦娥四号”“天问一号”探索未知之境。

新课标II卷的关键句是“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联系材料,这句话起码可以引起我们诸多思考:人类有探索未知的欲望,欲望产生行动,行动促进科技;有了科技的加持,人类得以增长智慧;而智慧赋能科技又促使我们抵达更为广大的未知之境。

未知变成已知,已知产生新的未知,人类的生命之旅就是生生不息的探索之旅。

赫胥黎说过:“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是无穷的;我站立在茫茫无边神秘莫测的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

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职责。

”可见,对于未知之境的探索,是我们人类的宿命。

这是这个题目的命意所在。

新课标II卷的作文题,蕴含着无知与已知、欲望与好奇、科技与探索、职责与使命等观念。

可以普遍联系的眼光,分析这些观念之间的关系。

思想有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
思想就像是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打开这扇窗,就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你会根据自己所看到的而选择一直走下去。

人生旅途,一定要带着思想上路。

思想是一个观念体系,就像我们的行囊,里面装着格局,装着心性,装着智识,装着谋略,装着远见,装着梦想……它支撑着我们一路向前。

决定我们能走多远的,是思想。

生活中有一些青少年,由于看不见自己的未来,就自暴自弃,浑浑噩噩,沉迷于游戏,沉迷于网络,或把时光浪费在整天的无所事事上,或在自我放纵的狂欢中寻求刺激。

其实,任何一个人的未来都是“未知之境”。

本来有清晰的未来的,但会遭遇变故;本来未来模糊不清的,也会走着走着变得清晰。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如果我们每个人的未来都是既定的,每个人都在规定好的轨道上运行,那么生活何来丰富与多彩?何来激情与浪漫?何来趣味与生机?只因为未知,才有未来的无限可能;只因为未知,才有我们的自主发挥。

有些人,担心“未知之境”里左边有狼,右边有虎。

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值得提倡,但不可畏惧未来。

我们需要做的是把握现在,顺境不飘,逆境不屈,闲境不怠,用坚实的脚步踩出星光大道。

如果前方是陷阱,是黑夜,要相信,陷阱也是路途,黑夜也是时光,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披星戴月走过的路,最终将会繁花满地。

对“未知之境”的设想,我们把它叫梦想;对未知之境的规划,我们把它叫蓝图。

这样就把未知变成了自己心中的已知。

尽管高远,但它像夜空中盛放的烟花,让人艳
羡;尽管缥缈,但它像战场上的鼓点,激荡人心。

我们要做的是列出时间表,绘制路线图,像日本的山田本一一样,在奔跑的路上定好一个又一个小目标。

“未知之境”虽然在远方,但应该有通往它的方向。

如何确定跑的方向,需要认真反思过去的路,大胆探索未来的路。

通过评判,搭建起“已知”通往“未知”的桥梁。

问自己:有何志趣和特长?身处何种时势与境遇?想清楚:自己是从何处来?又将要到何处去?对“已知之境”刻骨铭心,对“未知之境”从容应对。

这时,我们的“未知之境”就是星辰,就是大海。

只要还没抵达,我们可以继续奔跑。

到达了一个“未知之境”,就又向另一个“未知之境”出发。

不断抵达,不断超越;不断超越,不断抵达。

我们在奔跑的过程中,胸有家国情怀,肩负时代使命,把小我升华为大我,那么我们的思想就像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当然,眼睛看到的,脚步不一定能到达,但只要思想高远,即使厄运连连,你已抵达精神世界的诗与远方。

三、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

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

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人格逐渐定型的时期,拥有活力、朝气、想象力和创造力,但阅历不广,心态容易波动,认识和理解世界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能否处理好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不仅关系到一时的情绪,更关系到心理健康状态。

试题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以“成为青年愿意讲真话、交真心、诉真情的知心朋友”的诚挚态度,关注他们成长中的困惑,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他们通过坦诚交流来处理矛盾、解决问题、达成共识,树立理性的成长观。

全国甲卷写作试题探讨的“相处”“交流”“相遇”是青少年成长中都要面对的问题。

试题没有在审题上设置难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全国甲卷的这个材料非常明确,指向的主题就是“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考生最终的联想和思考落脚点应该都是为坦诚交流鼓与呼,坦率来说,可以发挥的空间不大,无外乎讲讲如何坦诚,批评或者反思一下不表达导致的负面结果,再申述一下什么是真正的相遇。

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上来讲,这么小的写作空间可能难以区分考生表达能力上的梯度,但从记叙文的角度上来讲,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者感悟写一个叙事散文类的文章,从故事与感悟的角度来给这则材料一个活泼新鲜的开掘。

全国甲卷的要求中“明确文体”是一个好的导向,我们无论写什么,都有一定的规矩要求,这样才能形成作者和读者良好的合作,才能使得交流向着一个共同的地方去。

如果我们把高考作文题看做命题人和考生之间的一次交流合作,考生的反馈其实不仅仅是被动的应答与申述,还有对命题人的启发与反拨,而阅卷人则应充当一个促进交流的中间人。

真正的相遇在于生命的彼此驯养
真正的相遇,是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是李太白与敬亭山的相看不厌,是陈独秀与李大钊的同绘宏图。

评判是否为真正的相遇,不在于距离的远近和交往的短长,而在于能否实现彼此间的唤醒、激励和驯养。

人皆生活于特定的社会空间之中,每个日子都有若干的人或是擦肩而过,或是简单交往,或是携手共进。

绝大多数的他人,终归只是个体生命里的匆匆过客。

能够给我们带来影响的,实属少之又少。

我们应该追求这样的相遇:彼此独立,相互守望;共享阳光,共担风雨。

为了此种相遇,我们需要在人海中寻觅,需要在觅得后珍惜,需要在珍惜中坦诚。

关闭的窗子无法迎候绚烂的朝阳与和煦的春风,唯有敞开心扉者,才能洞见七情六欲,收获真正的情谊。

经典童话《小王子》中,小王子与狐狸的相处可以视作“真正相遇”的典范,双向的驯养让他们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诉求。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所谓的友谊、面子、关系而放弃原则,该说的话没说,该担的责未担,也就难以成为他人的策友、诤友,难以激活他人的生命能量。

从这一点而言,真正的相遇不是因缘际会下打了个照面,而是心与心的坦诚交流,是灵魂间的彼此守望、彼此关切。

鲁迅曾写道:“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他也曾表达:“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心目中的“人们”与“荃”,都未能与他形成真正的相遇,故而只是“有关”。

唯有“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瞿秋白,才被他视作真正的相遇者。

鲁迅、瞿秋白用各自的赤子之心,收获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共同感怀。

今天,成长中的我们面对高考作文题,谈及追求生命中真正的相遇时,或许能做的暂时还只有坦诚。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唯有真实地踏入生活的河流,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后,才能真正通过了解他人、内省自身,形成适应生活正向价值的处世观。

不过,无论现在还是未来,我们更应该秉持的大概是“立足当下,由我做起”的生命哲学。

要怀有坦诚的心与世界的一切相遇,在生活的洗礼和岁月的给予中逐渐习得交往之道,在追求自我成长的同时,成为有益于他者的存在。

这是我的处世信条,或许也是你的、他的、我们的处世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