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导论)历年真题试卷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导论)历年真题试卷汇
编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状态的是( )。
(2012年)
A.感觉
B.想象
C.注意
D.记忆
正确答案:C
解析: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属于心理状态范畴。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
感觉、想象和记忆是认知过程,被称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本题需要考生在记概念的基础上理解注意的含义,属于理解性知识点,需考生灵活记忆。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
2.主管躯体运动的脑区位于( )。
(2017年)
A.额叶
B.枕叶
C.颞叶
D.顶叶
正确答案:A
解析:初级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即额叶。
主要支配、调节身体的姿势、位置及躯体各部分的运动。
视觉区:位于枕叶,接受来自眼睛的光刺激。
听觉区:位于颞叶,接受来自耳朵的声音刺激。
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即顶叶,接受来自皮肤表面和内脏的各种刺激。
本题需考生熟记大脑皮层的位置及其机能,此部分为高频考点,需考生牢牢掌握。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
3.在大脑两半球之间传递信息的神经纤维结构是( )。
(2012年)
A.杏仁核
B.内囊
C.边缘系统
D.胼胝体
正确答案:D
解析:胼胝体位于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横行神经纤维束,是大脑半球中最大的联合纤维,对两半球的协调活动有重要作用,是大脑两半球间传递信息的神经纤维结构。
杏仁核与情绪有关。
内囊是大脑皮层与脑
干、脊髓联系的神经纤维通过的一个部位的名称,位于基底神经节与丘脑之间。
边缘系统位于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缘,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丘脑下部、中脑内侧被盖等,是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
本题需要记住一些与心理机能相关的生理器官,该部分内容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需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精确记忆。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
4.学生上完一节音乐课后,很快准备下一节语文课。
这反映了注意的品质是( )。
(2017年)
A.注意分配
B.注意稳定
C.注意转移
D.注意保持
正确答案:C
解析:注意广度是指在一瞬间内意识能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
注意分配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研究注意分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双作业操作。
注意转移是人根据一定的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中去的过程。
注意分散是指,由于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使注意离开了需要稳定保持的对象,不自觉地转移到了对完成工作的无关活动上。
本题中,学生上完一节音乐课后,很快准备下一节语文课,反映的便是注意的转移。
本题为基础考点,需考生熟记注意的各个品质及经典的例子。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
5.在声音传导的过程中,中耳三块听小骨把声音最终传递到( )。
(2016年)
A.科蒂氏器
B.正圆窗
C.卵圆窗
D.前庭器官
正确答案:C
解析:中耳由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和正圆窗组成。
当声音从外耳道传到鼓膜时,引起鼓膜的机械振动,鼓膜的运动带动三块听小骨,把声音传到卵圆窗,引起内耳淋巴液的振动,由于鼓膜的面积与卵圆窗的面积之比为20:1,所以,声音经过中耳的传音装置,其声压提高20到30倍,这条声音的传导途径称为生理性传导。
前庭器官是指内耳迷路中除耳蜗外,还有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这三者合称为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
当机体进行旋转或直线变速运动时,速度的变化(包括正、负加速度)会刺激三个半规圆或椭圆囊中的感受细胞。
本题为基础题,需考生熟记声音的传导机制。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
6.人耳最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
(2009年)
A.16~20000 Hz
B.50~5000 Hz
C.30~5000Hz
D.1000~4000Hz
正确答案:D
解析:人耳所能接受的声波的频率范围为16Hz~20000Hz。
但是题干中问的是人耳最敏感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人耳最敏感的区域是1000~4000Hz。
本题易错选项是A和D,错误的原因在于没仔细读题。
本题需要考生仔细看题,区分人耳能接受的声波和最敏感的声波。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
7.下图所示的向日葵近疏远密,它所反映的距离知觉线索是( )。
(2016年)
A.空气透视
B.线条透视
C.纹理梯度
D.对象重叠
正确答案:C
解析:空气透视:远处物体显得模糊,细节不如近物清晰。
线条透视是指两条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
纹理梯度(结构极差):视野中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向日葵的近疏远密反映的是纹理梯度。
对象重叠(遮挡)是指一个物体掩盖或遮挡另一物体,被掩盖物体知觉得远些的现象。
本题为考试的高频考点,考生一定要理解深度知觉的各种线索的含义,熟记经典的例子。
尤其是单眼线索考查的机率比较高。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
8.立体电影利用的知觉原理主要是( )。
(2012年)
A.运动视差
B.纹理梯度
C.线条透视
D.双眼视差
正确答案:D
解析:深度知觉的线索主要有肌肉线索包括调节和辐合。
单眼线索,包括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和运动透视。
双眼视差是双眼线索,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即双眼视差。
立体电影是把物体的距离和深度计算在内,主要依赖于知觉的双眼视差原理。
选项中的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纹理梯度都是单眼线索。
本题需要考生对深度知觉的线索理解并掌握。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
9.人们在加工和处理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时效率会更高,该现象被称为( )。
(2018年)
A.自我图式
B.自我意识
C.自我效应
D.自我参照效应
正确答案:D
解析:自我图式:是指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概念,动态的、与情境相联系的认知结构;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指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我参照效应:即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是指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他编码条件的现象。
C选项为诱导选项,考生注意没有这一种说法。
此题需要考生平时多积累,理解性记忆。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
10.机械复述与精细复述的最主要区别在于( )。
(2009年)
A.知识经验参与的多少
B.是否有意识的参与
C.复述材料的数量不同
D.复述材料的性质不同
正确答案:A
解析:短时记忆的信息存储方式主要是复述,经过复述,短时记忆才能转入长时记忆。
复述分为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
机械复述: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只进行重复性的、简单的心理操作,使记忆痕迹得到加强,但不一定能进入长时记忆。
精细复述:通过复述使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和组织,使之与预存信息建立联系,从而有助于向长时记忆的转移。
精细复述的加工水平较高,具有主动性。
精细复述,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将信息进行有效分析。
记忆是需要意识参与的,因此排除B选项。
材料的数量和性质与记忆的方式并没有很大关系,排除C、D选项。
所以,机械复述与精细复述的最主要区别在于知识经验参与的多少。
本题需要考生理解精细复述与机械复述的含义。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
11.教师要求学生列举砖的用途,某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列举出很多例证,但都在建筑材料范围之内。
这表明该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流畅性和变通性方面的特点是( )。
(2014年)
A.流畅性差、变通性差
B.流畅性好、变通性差
C.流畅性好、变通性好
D.流畅性差、变通性好
正确答案:B
解析: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例如,科学家发明一项新技术。
衡量创造性高低的指标是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流畅性强调发散思维产生观念的速度快,本题中,在单位时间内列举了多个例子,说明其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强。
变通性强调发散思维产生观念的类型多,本题中,举的例子都局限在一个类型中,说
明变通性差。
独特性强调发散思维产生观念的新颖性强。
本题需考生理解发散思维的含义,熟记发散思维的特征并灵活应用。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
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语言的特征的是( )。
(2016年)
A.具有社会性
B.具有句法规则
C.有限的词语能产生无限的语句
D.词语与其所代表意义的联系是必然的
正确答案:D
解析:语言具有的特性包括:①创造性,人们使用有限数量的词语和合并这些词语的规则便能产生或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
②结构性,语言是作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而存在的。
“我吃饭”符合语法,“我饭吃”不符合。
③意义性,一个词或一句话都有一定的含义。
意义使人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交流。
④指代性,各种成分指代一定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
一个动作(跑,打),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计算机、电视),由于指代性人们才能理解抽象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⑤社会性,语言是用符号交际的活动。
本题为基础题,需考生熟记语言的特征包括交流、主观性、有意义的结构、多重结构、指代性、社会性和个体性。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
13.某患者能说话,能理解口头言语,能看到字形,却不能理解书面语言。
其病变发生的区域通常是( )。
(2009年)
A.布洛卡区
B.中央后回
C.角回
D.艾克斯勒区
正确答案:C
解析:言语的中枢机制要记住四个器官: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角回和艾克斯勒区。
布洛卡区:言语运动中枢、受损会说不出来话。
威尔尼克区是言语听觉中枢,受损则听不懂。
角回是言语视觉中枢,受损则看不懂。
艾克斯勒区负责言语书写功能。
本题需要考生结合第二章,熟记各生理器官对应的心理机能及其各个部位的功能。
考生需重点区分布洛卡区和威尔尼克区。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
14.针对同一事件或现象,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如在极度缺水的情况下,对于半杯水,甲觉得“还有半杯水,很高兴”;乙觉得“只有半杯水了,真痛苦”。
这一现象反映的情绪特征是( )。
(2011年)
A.主观性
B.感染性
C.情境性
D.两极性
正确答案:A
解析: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认识,情绪、情感过程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
三种成分: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
情绪主要有以下4个特征:主观性指每个人的愿望和需要不同,对于同一事物、活动和人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不同的;感染性是指个体的情绪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情境性体现了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两极性是指每种情绪特征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如愉快和不愉快。
题中甲乙两人对缺水的情况下的不同感受就是主观性特征的体现。
本题需要考生对情绪的含义理解并掌握情绪的特征,考生注意区分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
15.小张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有两所学校可选择。
其中,一所是名牌大学,但专业不理想;另一所是一般大学,但专业理想。
小张犹豫不决,这种动机冲突是( )。
(2015年)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多重趋避式冲突
正确答案:D
解析:冲突的种类有四种类型:双趋冲突,是指当两种同样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存在,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而放弃另一目标时所产生的冲突,即两者都想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双避冲突,是指当两种人们同样力图回避的目标同时并存,但是人们不可能同时回避它们,只能回避其中一种时产生的冲突,即两者都不想要,如,牙痛和拔牙。
趋避冲突,是指同一事物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们既想接近它,又想回避它时产生的冲突,如,学生愿意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科目,又担心考试失败。
多重趋避冲突,是一种最复杂的冲突,人们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都对人们既具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人们需要进行多种选择,审慎地权衡利弊,这时的冲突就是多重趋避冲突,如刚毕业的大学生,想找工作,想考研,既担心学历不够,又担心考研耽误时间。
本题需要考生对四种意志冲突的含义理解,并熟记一些经典的例子。
考查难度不大,需考生理解记忆。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
16.根据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个体比较、判断、评价和批判等思维活动属于( )。
(2013年)
A.分析性智力
B.生存性智力
C.空间性智力
D.运动性智力
正确答案:A
解析:斯腾伯格提出的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
分析性智力涉及解决问题和判断思维成果的质量,强调比较、判断、评估等分析思维能力。
创造性智力涉及发现、创造、想象和假设等创造思维的能力。
实践性智力涉及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包括使用、运用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
为基础题,需考生熟记斯腾伯格信息加工理论的内容。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
17.阿德勒认为,人格发展的目标是( )。
(2018年)
A.追求优越
B.自我实现
C.归属与爱
D.自卑情结
正确答案:A
解析: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者,他认为人生而具备自卑感,个体行动的最根本动力就是克服自卑感,追求优越。
故此题选A。
此考点比较偏,需考生注意初期复习的全面性。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
18.最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
(2012年)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正确答案:C
解析: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和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性格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现实具有评价意义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最具核心的个性心理特点。
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最具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有好坏之分的。
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是我们常说的脾气、秉性,是先天的,并没有好坏之分。
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本题需考生理解性格的含义,并能区分性格和气质的含义。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
19.情境线索容易引发侵犯行为。
支持这一观点的研究是( )。
A.习性学实验
B.恒河猴实验
C.武器效应实验
D.社会学习实验
正确答案:C
解析:伯克维茨认为当环境中出现可能引发侵犯的适当线索时,侵犯容易出现,即侵犯行为的发生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
武器可能是一种诱发侵犯的主要线索。
习性学习实验是洛伦兹研究印刻现象的实验,恒河猴实验是哈罗考查依恋的经典实验,是一个关于爱的实验。
社会学习实验是班杜拉关于儿童暴力的实验。
本题需考生对心理学中一些经典的实验包括研究者、研究的内容、得出的结论都需要熟记。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
多选题
20.根据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2011年)
A.注意资源是有限的
B.注意资源是由唤醒水平决定的
C.输入刺激本身可以自动占用认知资源
D.人可以灵活地支配注意资源的分配
正确答案:A,B,D
解析:认知资源理论由卡内曼提出,认为注意是一种认知资源,它是有限的。
人进行不同活动时需要不同的认知资源。
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
该理论还假设,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是灵活的,受意识控制,这样我们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刺激。
注意的理论为高频考点,考生要熟记注意的各个理论,尤其对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之间的区分。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
21.影响推理的因素有( )。
(2018年)
A.知识经验
B.工作记忆的容量
C.对前提信息加工的充分性
D.前提中使用逻辑量词的气氛
正确答案:A,B,C,D
解析:推理是指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
人的推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提高,先前的知识经验和阅历都会对推理有影响。
在三段论推理中会出现一些错误,主要用三种理论可以对此进行解释。
首先,气氛效应:在推理中,前提使用的逻辑量词(所有、一切等)产生了一种“气氛”,使人们容易接受包含有同一量词的结论。
即,两个全称的前提使人得出全称的结论,两个特称的前提使人倾向于得出特称的结论,两个肯定的前提使人得出肯定的结论。
如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鲸鱼是哺乳类动物,推出鲸鱼是胎生的。
其次,换位理论:即推理发生的错误是由于人们错误的解释了前提,往往会把一个全称肯定前提解释为逆转为真,即认为“所有A是B”意味着“所有B是A”。
第三个是心理模型理论:人们对前提信息加工不充分,推理过程受制于工作记忆的容量。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
22.下列选项中,属于内部动机的有( )。
(2018年)
A.对工作的好奇
B.获取丰厚报酬
C.避免受到处罚
D.对学习的兴趣
正确答案:A,D
解析:动机是一种由目标或对象所引起、激发和维持的个体的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或内部动力。
内部动机是人们对事物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
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
外部动机是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
本题中对工作的好奇、学习的兴趣都是指向活动本身,是内部动机。
处罚和报酬是外部动机。
动机部分考查难度不大,考生应注意熟记动机的相关理论。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
23.根据斯腾伯格(R.Sternberg)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包括的成分有( )。
(2016年)
A.经验成分
B.操作成分
C.知识获得成分
D.元成分
正确答案:B,C,D
解析:智力的加工理论是把人的能力和智力看成一个过程,在斯腾伯格智力成分亚理论中,智力包括的成分有元成分(用于决定做什么、监督执行的过程)、操作成分(用于完成具体任务)和知识获得成分(用于学习如何将事情完成)。
本题为基础题,需考生熟记能力类型的划分。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
24.在斯腾伯格的爱情理论中,其基本要素包括( )。
A.信任
B.亲密
C.激情
D.承诺
正确答案:B,C,D
解析: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认为所有的爱情都应含有三要素:亲密(感到被爱的人理解和亲近)、激情(陶醉感)、承诺(长期的忠诚)。
三个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爱情。
本题需考生对社会心理部分的爱情三角理论的内容熟记,并熟知这三个要素组成的不同类型的爱情。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
简答题
25.什么是短时记忆,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有哪些。
(2012年)
正确答案:(1)短时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在大脑中保持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其特点是保存信息时间短暂,保存信息的容量有限。
作为三级记忆系统的中间阶段,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其功能是暂时地存储信息,以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编码的方式为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
(2)短时记忆编码的效果受到如下因素的影响:①个体的觉醒状态。
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它直接影响到记忆编码的效果。
例如,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被试者在上午十一二点之间的学习效率最高,下午六点至八点之间效率最低。
这可能与不同时间的不同觉醒状态有关。
②材料的加工深度。
认知加工深度是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重要因素,语义加工效果要好。
③组块。
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是容量有限,容量为7±2个组块。
对记忆的内容组块化或者扩
大每一个组块包含的信息量可以提高记忆的编码效果。
解析:本题为基础考点。
短时记忆的概念为一级概念,考生一定要牢记。
短时记忆的影响因素从主观因素和刺激本身的特征两方面回答。
主观因素有觉醒状态和加工深度两方面。
短时记忆本身的特征,如容量为7±2组块。
考生根据主干句再做相应扩充即可。
记忆部分历年考查机率比较大,考生复习时可以把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进行对比,加深记忆。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
26.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2009年)
正确答案:(1)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2)共同特质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多数人或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在研究人格的文化差异时,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质。
(3)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代表人格中最典型、最概括、最具独特性的人格特质,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渗透并影响着人的整个行为倾向与表现。
例如曹操的奸雄特质。
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每个人大约有5—10个。
例如项羽的优柔寡断、儿女情长。
次要特质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这些次要的特质除了亲近他的人外,其他人很少知道。
如一个人在外面很粗鲁,而在母亲跟前很顺从。
解析: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代表,从两方面将人格特质进行分类,考生要注意个人特质的三种分类,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对这三个名词及其概念一定不能记混,考生在记忆时可以相应地记上几个经典的例子,以免出错。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