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郑 宇,全诗凡
(云南财经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摘 要]当前关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相关评价较多,各省重点行政辖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也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云南省是我国西南部的重要构成部分,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各类型土地利用状况及未来开发利用形式一直是国家及云南省国土部门关注的重点。

通过数据搜集和调查云南省20个地(县)级市的土地数据,经过相关指标的测算,从人口与建设用地、经济与建设用地两个层面对各地(县)级市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趋势判定。

[关键词]建设用地;人口发展;经济发展;弹性系数;利用趋势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37 030
1 引 言
城市是城镇化和工业化集聚发展的实体形态,而建设用地是其在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

对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总体效果而言,城市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是其效率水平和功能发挥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反映方面,决定了其持续发展的能力。

准确而详细地了解建设用地利用状况客观评用地水平,是促进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前提,具有重要意义。

在2014年,云南省地级市常住人口2931 23万人,较2010年增长2 68%;地区生产总值为88773812 32万元(2010年可比价),较2010年增长61 74%;建设用地为604648 65公顷,较2010年增长7 91%。

云南省县级市常住总人口636 7004万人,较2010年增长2 72%;地区生产总值为22385854 00万元(2010年可比价),较2010年增长58 75%;建设用地为158242 22公顷,较2010年增长8 72%。

由此可见,人口、经济、建设用地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

本文从人口与建设用地、经济与建设用地两个层面,分析云南省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土地利用类型的趋势。

2 城市建设用地评价方法和数据说明
2 1 评价方法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参考《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的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人口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分析,通常用总人口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PEI)表示;二是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匹配度分析,用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EEI)表示。

对PEI和EEI指标的详细说明见表1。

表1 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
指标定义计算方法
总人口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PEI)指基年前的常住人口增幅与同期建设用地
增幅之比,反映常住总人口与建设用地匹
配协调度
PEI=[(t年常住总人口-(t-3)年常住总人口)/(t-3)
年常住总人口]/[(t年建设用地面积-(t-3)年建设用地面
积)/(t-3)年建设用地面积]
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EEI)指基年前的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与同期建设
用地总面积增幅之比,反映建设用地利用
与自身经济发展的协调度
EEI=[(t年地区生产总值-(t-3)年地区生产总值)/(t-
3)年地区生产总值]/[(t年建设用地面积-(t-3)年城建
设用地面积)/(t-3)年建设用地面积]
注:表中t代表评价基年。

基于评价指标PEI和EEI,然后基于一定的标准判定建设用地利用趋势类型,从优到劣,依次判定为内涵挖潜型、集约趋势型、稳定趋势型、粗放趋势型,判定标准见表2、表3。

表2 基于人口发展的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判定标准
趋势类型原始数据特征判定依据内涵挖潜型人口增长,用地减少或不变—
集约趋势型
人口增长,用地增长PEI1>1人口减少或不变,用地减少PEI1<1
稳定趋势型人口增长,用地增长PEI1=1人口减少,用地减少PEI1=1人口不变,用地不变—
粗放趋势型人口增长或不变,用地增长PEI1<1人口减少,用地减少PEI1>1
人口减少,用地增长或不变—
中国市场 2016年第37期(总第904期)
前沿理论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9
表3 基于经济发展的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判定标准
趋势类型原始数据特征判定依据内涵挖潜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用地减少或不变—
集约趋势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用地增长EEI1>γ地区生产总值减少或不变,用地减少EEI1<γ
稳定趋势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用地增长EEI1=γ地区生产总值减少,用地减少EEI1=γ地区生产总值不变,用地不变—
粗放趋势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或不变,用地增长EEI1<γ地区生产总值减少,用地减少EEI1>γ地区生产总值减少,用地增长或不变—
注:γ为评价单位所属上一级行政单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和1之间的较大值。

2 2 评价范围和数据来源说明
分析范围主要包括云南省8个地级市和12县级市,测算年度为2010—2014年。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地级市和县级市的统计年鉴,及地方统计汇总数据,通过基础资料收集与调查得到。

3 云南省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3 1 基于人口发展的弹性系数分析
云南省8个地级市和12个县级市的人口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结果见表4。

从地级市结果来看,PEI值均为0~1,最高的为昭通市0 89,最低的为昆明市0 25,说明人口与建设用地匹配程度较差。

从县级市结果来看,PEI值大部分0~1,最高的为宣威市2 96,最低的为大理市-0 14,说明人口与建设用地匹配程度较差。

通过计算地级市的PEI值,可以判定8个地级市均为粗放趋势型。

其中,昆明市、临沧市、保山市下辖各区县也均为粗放趋势型。

县级市中集约趋势型土地利用城市较少,只有宣威市和芒市,而其余10县级市均为粗放趋势型。

表4 各地级市和县级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
地级市PEI值县级市PEI值
昆明市0 25安宁市0 43
丽江市0 36大理市-0 14
临沧市0 38弥勒市0 57
昭通市0 89瑞丽市0 61
玉溪市0 86宣威市2 96
曲靖市0 64文山市0 23
保山市0 40个旧市0 76
普洱市0 38芒市1 73
——景洪市0 16
——开远市0 70
——蒙自市0 23
——楚雄市0 273 2 基于经济发展的弹性系数分析
云南省8个地级市和12个县级市的人口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结果见表5。

地级市中昆明市、丽江市、临沧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均在5以下,大于10的有昭通市、玉溪市、曲靖市、普洱市,5~10之间的只有保山市,这说明两级现象突出。

县级市的EEI差异较大。

其中,安宁市、大理市、瑞丽市在5以下,5~10之间的有文山市、芒市、景洪市、蒙自市、弥勒市;大于10的有宣威市、个旧市、开远市、楚雄市。

最高与最低的差距达到了40,说明县级市差距没有地级市明显。

地级市中只有丽江市和临沧市两个城市属于粗放趋势型,其余城市为集约趋势型。

县级市中属于集约趋势型的有:弥勒市、瑞丽市、宣威市、芒市、景洪市、开远市、楚雄市。

其余为粗放趋势型,包括安宁市、大理市、文山市、个旧市、蒙自市。

表5 各地级市和县级市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结果
地级市PEI值县级市PEI值
昆明市4 54安宁市2 33
丽江市4 60大理市4 19
临沧市3 63弥勒市9 96
昭通市11 64瑞丽市2 92
玉溪市12 58宣威市35 96
曲靖市13 17文山市5 84
保山市9 68个旧市42 54
普洱市15 90芒市5 03
——景洪市8 06
——开远市12 20
——蒙自市5 08
——楚雄市11 93
4 分析与结论
从云南省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判定结果来看,参评的20个地(县)级市中,基于人口发展的层面,集约趋势型城市比重为10%,只有宣威市和芒市两个集约趋势型城市。

基于经济发展层面,集约趋势型城市比重为65%,集约趋势型城市较多。

由此可见,总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匹配性较差,这主要是因为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为满足建设用地的需要,忽略了人口的增度,人口增幅小于建设用地增幅。

相比之下,从经济发展的层面看,集约趋势型城市较多,说明各地方有效地利用了本地的优势资源,提高了土地投入产出的效益。

但是,投入产出效益提高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另一个问题:两级化态势明显。

地级市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EEI)最小的临沧市为3 63,最大的普洱市为15 90,相差12 27;县级市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EEI)最小的安宁市为(下转P36)
郑宇,等:云南省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前沿理论.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发展、产业结构变动等方面的影响;而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要大于城镇居民,更容易受消费支出中含税量的影响。

因此,“营改增”收入效应在城镇更明显,消费效应在农村更明显。

同时,由于“营改增”对于资源配置的影响超过商品价格的影响,产生的收入效应明显大于消费效应,因此,“营改增”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更显著。

2 3 收入和消费的改善
全面推进“营改增”,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与改善收入分配的双重红利。

“营改增”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已被研究证实,本文则发现“营改增”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收入分配,提高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由此为这一重要的税制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应快速、稳步地推进“营改增”,进一步释放其拉动经济增长、减轻行业税负、调整产业结构的效应,实现经济增长和收入公平的双重红利。

以“营改增”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收入效应作用。

“营改增”作为重要的税制改革,其减轻税负的效应受到广泛关注。

因此,通过“营改增”的不断扩围,引导不同行业劳动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中小企业和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发挥收入效应作用,改善收入分配。

3 结 论
通过结构性调整增值税,增强消费效应。

虽然消费效应并非“营改增”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渠道,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但其依然是改善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主要力量。

而限制消费效应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则是增值税本身的税率结构尚存在缺陷。

因此,在不断推进扩围的同时,应对增值税进行结构性调整,进一步降低与中低收入者密切相关的生活必需品行业税负,增强消费效应,更好地改善收入分配。

参考文献:
[1]陈艺新,曾庆学 关于营业税增值税的现状分析研究改革建议[J].商,2012(19):111,109
[2]葛玉御,田志伟,胡怡建 “营改增”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基于收入和消费的双重视角[J].当代财经,2015(4):23-33
[3]束洪波 我国营改增影响效应的分析及政策建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8):70-72
[4]周刚 营业税改增值税对银行业的影响研究———基于宁波银行的相关数据分析[J].金融会计,2013(10):43-53 [5]田志伟,胡怡建 “营改增”对财政经济的动态影响:基于CGE模型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4(2):
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4-18 [作者简介]裴树峰(1979—),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高级会计师,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

(上接P31)2 33,最大的42 54,相差40 21。

综上分析,云南省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发展不均衡,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应该综合考虑地方人口、经济、土地三方面的关系,在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效益的目标基础上,平衡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真正使得城市土地实现节约和集约地利用。

参考文献:
[1]王静,郭旭东 我国县级尺度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科学调控[J].地理科学进展,2003,11(3):216-220
[2]查志强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地构建[J].浙江统计,2002(4):9-11
[3]赵鹏军,彭建 城市土地搞笑集约化利用及评价指标体系[J].资源科学,2001,23(5):23-27
[4]关涛,宗晓杰 经营城市土地若干问题的战略思考[J].规划研究,2005,29(4):52-55
[5]但承龙,王群 西方国家与中国土地利用规划比较[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1):43-47
[6]陈莹,刘康,郑伟元,等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地应用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4):26-29 [7]王业侨 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6,20(3):24-30
[8]常青,吴健生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J].中国土地科学,2007(4):26-31
[9]林坚,张沛,刘诗毅 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4):4-10 [10]赵鹤军,彭建 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资源科学,2001,23(5):23-27
[11]章牧,骆培聪,颜志森,等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4):105-109
[12]邵晓梅,刘庆,张衍毓 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2):85-95
[13]乌拉尔·沙尔赛开,孙平军,宋庆伟 脆弱性视角的中国大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的规划思考[J].经济地理,2014,34(3):
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156-161
[基金项目]本文受云南财经大学科研基金“云南省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80059900002)”支助。

[作者简介]郑宇(1989—),男,汉族,安徽芜湖人,云南财经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硕士。

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全诗凡(1984—),男,汉族,湖北咸宁人,云南财经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讲师。

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

中国市场 2016年第37期(总第904期)
前沿理论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