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里院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合集下载

青岛里院建筑立面保护策略与修复技术研究——以海泊路5号建筑为例

青岛里院建筑立面保护策略与修复技术研究——以海泊路5号建筑为例

692023.18 / Historic Blocks and Protection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历史街区与建筑遗产保护受到污染,外廊木构件缺损破坏,建筑整体风貌受到影响。

如何寻求合适的立面保护策略与修复技术,是里院建筑历史风貌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议题。

1海泊路5号建筑历史背景及保护价值海泊路5号建筑坐落于聊城路与济宁路间海泊路中段,属于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该区域是青岛里院的发源地和现存最为集中的区域。

海泊路5号建筑呈“回”字形,合院形制典型。

由历史档案图可以推断出,现有建筑分两次建成,1913年建设地块内背街倒U 形二层楼房,随后1914年加建沿街部分二层楼房,形成围合院落,建筑整体风格统一,营造技法前后延续。

建筑沿街立面采用人造石分格拟仿石材效果,推测应为20世纪30年代进行过西式立面改造;内院立面完整地保持了德占末期初建时的面貌,仅外廊封闭,整体呈现出外西内中的风格特征。

2海泊路5号建筑修复前立面保存状况2.1外立面沿街立面下部为花岗岩方石砌筑的墙基,上部采用人造石(即水刷石)分格饰面,此做法为20世纪30年代流行立面[2]。

虽未见档案资料,但由现场勘察可以推断,建设初期外墙面为石灰砂浆抹面,于20世纪30年代进行外立面改造,形成整体为灰白色的带分格水刷石墙面。

外墙面由于后期被黄色涂料粉刷,呈现微黄色。

由于20世纪30年代立面改造时原有灰层未清除干净,便在其上部做水刷石面层,使得外墙现已存在空鼓和少量开裂。

建筑外立面采用叠涩出挑檐口,窗楣、窗台利用灰墁拟仿石条,墙面外做出灰塑装饰造型,如檐口处齿形饰、窗台下悬锥饰和窗间饰板等。

二层的历史木窗保留基本完好,但亦有风化和脱漆的现象,部分窗扇已经改换为类似样式木窗;一层已无历史窗扇保留,皆被替换为现代塑钢窗,多处门窗摘要 里院是青岛独有的合院式商住建筑,海泊路5号是德占末期纯粹居住里院的典型代表,其内外立面采用的人造石墙面与木制廊架具有保护和研究价值。

青岛里院公共空间解析与保护再利用研究

青岛里院公共空间解析与保护再利用研究

城市建筑城市空间2019年5月第16卷总第318期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2青岛里院公共空间解析与保护再利用研究李仁浩,于红霞(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山东青岛 266033)摘要:文章在对里院建筑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里院建筑中各部分公共空间的形态与现状,总结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发现其在居民邻里交往中存在潜在价值。

通过对典型里院公共空间的深入分析与研究,提出保护与再利用的策略,旨在为保护青岛传统民居与促进邻里交往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字:青岛里院;公共空间;类型解析;保护;再利用[中图分类号] TU984.114 [文献标识码] AResearch on the Analysis, Protection and Reuse of Public Space in Qingdao Li YuanArchitectureLi Renhao, Yu Hongxia(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033, China) Abstract: B 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Liyuan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form and status quo of the public space in Liyuan,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inds out its potential value in the 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 of the residents.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ypical courtyard public spa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protection and reuse, aiming to make a modest contribu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Qingdao and the promotion of 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Key words: Li Yuan Architecture in Qingdao; public space; type analysis; protect; reuse里院建筑是青岛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它的公共空间在建筑使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里院的价值堪比上海的里弄、北京的四合院,它是在20世纪早期建造起来的反映了特殊时期居民生活状态的历史建筑[1]。

青岛里院街区的更新研究

青岛里院街区的更新研究

青岛里院街区的更新研究摘要:本论文以青岛小港湾历史街区为例,尝试借鉴多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完善青岛里院建筑区更新的理论,利用文脉延续挖掘青岛里院建筑群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体验的行为特征,创造特色街区,凸显城市特色,树立城市形象,增进青岛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里院街区更新文脉延续可持续城市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绪论1.研究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发展的大潮和经济规律的作用下,我国许多大中型城市的旧城改造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在青岛的旧城改造过程中,由于市政府的东迁和政策上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一定程度上延迟了对近代建筑遗产的破坏行为,但随着青岛城市发展速度的大幅度提升,用地紧张、高品质地块稀缺等一系列的原因,以及旧城改造工作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无序、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差等问题,老城区不少有特色的历史街区遭遇破坏和城市风貌特色的丢失。

青岛的里院建筑作为一种青岛特有的建筑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而如今却面临破败、生活条件恶劣等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能够既保留住这种独特的文化,更好的延续青岛的历史文化脉络,同时又对建筑群进行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改造呢?在石库门、新天地等改造项目的影响下,我们又如何对里院建筑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改造?当旧有的改造模式对旧城多样化造成破坏,出现“冻结坏”“博物馆”化的肤浅景观,青岛里院改造又应何去何从?2. 研究的意义2.1通过多学科的交流完善理论本研究试图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上,加入心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力求以更加广阔的研究视野针对青岛里院建筑群的改造开发展开全面的研究。

2.2利用文脉延续推动旧城发展本论文以旅游作为切入点研究青岛里院建筑群的改造方法,在深入理解其历史文化资源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合理利用,以旅游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旧城复兴。

2.3利用里院改造区树立城市特色形象综观建筑史和城市史。

从遮风避雨的陋穴,到拥有重复对称性格的古典建筑;从工业时代的住宅机器,到当代百花齐放的建筑风格;一座建筑,早已不再只是生存的居所,还是心灵的慰藉,主人性情的体现,城市激情的释放,甚至是国家、民族风格的纪念碑。

青岛里院改造方案

青岛里院改造方案
第2篇
青岛里院改造方案
一、引言
青岛里院,作为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市民记忆。为促进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青岛里院改造方案,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和谐共生。
二、改造目标
1.保护里院历史风貌,传承城市文脉;
2.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品质,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5.验收评估:对改造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改造质量;
6.持续优化:根据居民需求和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改造内容。
六、保障措施
1.政策支持:争取政府相关政策支持,确保改造项目顺利进行;
2.资金保障: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改造资金充足;
3.技术支持:引进专业技术团队,提供技术指导;
4.社会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改造项目;
(3)完善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排水、供暖等;
(4)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2.居住环境改善
(1)优化空间布局,提高绿化覆盖率,增设休闲活动场地;
(2)改善卫生设施,增设垃圾分类பைடு நூலகம்集点;
(3)加强照明设施,提高夜间安全保障;
(4)提升道路品质,优化交通组织。
3.公共服务设施完善
(1)增设社区服务中心,提供便民服务;
青岛里院改造方案
第1篇
青岛里院改造方案
一、项目背景
青岛里院作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建筑,见证了青岛城市发展的历程,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满足现代居住需求,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制定本改造方案。
二、改造目标
1.保护里院建筑风貌,传承历史文化;
2.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青岛里院的保护与更新——以青岛1903客栈为例

青岛里院的保护与更新——以青岛1903客栈为例
青岛里院建筑,作为殖民统治时期出现的中西文化交融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成为青岛开埠后百年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普通大众的生活历程,展现了中国居民学习借鉴、兼容并蓄的智慧与才华。里院建筑的历史价值是西方建筑思潮的体现,是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折射,是西方建筑文化、居住文化在中国大陆交流、融合与发展的展示,也是殖民时期西方文明与生活水平在中国居住建筑上的体现。同样,里院建筑的风格样式、建筑材料、建筑色彩。结构构造与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历史记录,体现了当时建造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当时社会文化价值的发展程度。此外,这些里院建筑还承载了房屋设计者、建造者与里院内居民对特定历史年代的记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它象征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汗水与智慧。因而,对留存下来的里院建筑进行合理的保护与更新,有助于城市文脉的延续与记忆的传承。
关键词:青岛;里院;保护;更新
1里院
里院,是青岛颇具特色的住宅建筑形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大鲍岛“中国城”内,是一种因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居住建筑集落形式,是西方文化中竖向划分的商住一体的楼房格局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住宅相结合后出现的产物,1922年《青岛概要》称其为“华洋折中式”建筑。
不同于其他中国传统城市,青岛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技术条件的影响,因而显示出特殊的城市建设形象和城市风貌。里院的形成完全依附于青岛的历史,在青岛建置之初,就被德国强占达16年之久,它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来源于商业发展和青岛市人口最广大的底层市民的生存需求。形成了融合国外“里”和国内“院”两种特点的独特的居住形式。“里”和“院”不一样,“里”是先诞生的,“院”是后来诞生的。“里”的身份高,教师、公司职员、政府上班的、邮电局的住在“里”;“院”的身份低,住的大都是产业工人。
2.3里院建筑特点
里院建筑在建筑设计上既有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符号,也运用了西方建筑

浅析青岛中山路街区里院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浅析青岛中山路街区里院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2020年第03期收稿日期:2020年2月1日。

中山路街区是青岛最早的商业区,也是德国占领青岛后所建设的华人街。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城市进行发展与扩建,青岛中山路也从繁忙走向衰败。

较为明显的改变就是街区内大量的里院建筑遭到破坏,基于这些建筑是历史特殊时期建筑具有东西方文化特色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与文化研究价值,所以,在对中山路街区保护是,对于里院文化特点的里院室内外设计,应从长计议,为城市发展与街区保护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1中山路里院建筑的历史中上路位于青岛西侧,是青岛市内位移一条具有百年历史的商业老街,更是位居中国十商业名街之列,被誉为中国现代史的地标。

它兴建于1898年,是德国占领青岛为方便运输货物而建的,后因建筑需求,决定从栈桥北向山腰开拓的一条纵向道路,被称为“斐迭里大街”也被称为青岛商业文明的发祥地。

纵观中山路,长为1400米,呈s 状,是青岛开埠以来的商业名街[1]。

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这里曾一度繁冗,其区域功能已从一条街扩展至周边的数十条街,由直线发展成纵横交错的商业区域网。

随着商业的功能的扩大化,这里的商业当时多大100余家。

更成为红极一时的金融中心,周边共有13家银行,40家钱庄,其商业能力可见一斑。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路更是青岛的商业的唯一供给地。

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商业中心。

其商业内容十分丰富,有旅店、商店、餐饮、和零售店等。

而里院多为居住使用,还有一些办公场所[2]。

里院多临街而建,以二层或三层的楼房为主,形成围合的院落结构,一层是店铺、二层以上是居住,属于典型的商住一体模式。

在院落中,设置不同的出口,方便入内。

院落中设有集中地厕所与水龙头,厨房在过道或内院,楼梯在入口或建筑内部,充分发挥内院的作用。

里院建筑结构为典型的砖木结构,院内设置回廊,其建筑形式受中国传统四合院及西方联排住宅影响,形成了中西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楼顶多为红色的平瓦,墙面黄色,并在屋顶外延处设置排水槽,方便雨水的排出。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遗产保护——以核心保护区为例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遗产保护——以核心保护区为例
足记
JIAN SHE JI YUAN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遗产保护 ——以核心保护区为例
董安琪
本文将以青岛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区为范围,从“4P”的角度:政策制度与规划(policy and planning),具体项目 (project) 和公众参与 (public),结合实例对当前青岛建筑遗产保护的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探讨当前青岛建筑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具体项目状况 根据保护力度可将青岛现存的建筑遗产分为四 种 :被 高 度 保 护 的(highly conserved), 被 保 护 的 (conserved), 被 保 存 下 来 的(preserved), 和 未 被 保护的(unprotected)。这些历史建筑中不乏国家级, 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但保护状 态却参差不齐。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建筑遗产的功能 是影响其保护与再利用成效的最大因素,除了本身功 能的滞后性作为改造更新的一大限制之外,用于居住 用途的建筑遗产往往较难实施更新,具体表现在以下
218
足记
两方面 : 建筑功能的限制性。 比如,里院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里院作为青岛
特色的居住建筑,历史上,将华人生活区隔离,为容 纳更多居民而建造里院。当时为容纳更多居民,这种 房屋本身就存在严重设计缺陷 :如空间分隔过于细碎, 通风不佳,部分建筑没有洗手间等,这对再利用已经 是极大的挑战 ;里院作为居住用房若进行商业改造在 荷载等技术性指标方面的调整需要大量投入 ;且作为 居住用房使用率极高,长年累月缺乏维护,建筑老化 和损坏严重,许多里院目前已经成为危房。在当前西 部城区里院区域大面积协议搬迁的情况下,如何为里 院植入新功能以带动整个老城区复兴的决策至关重 要。因此尽管当前里院区域完成了征收工作,但多数 更新工程仍在讨论中,尚未开展。

青岛里院建筑保护与更新模式研究——以安庆里为例

青岛里院建筑保护与更新模式研究——以安庆里为例

0 f Li Ho u s e i n Qi n g d a o Ci t y
YU Ho n g — x i a 。 H UA NG B a o — y u
( S c h o o l o f Ar c h i t e c t u r e ,Qi n g d a o Te c h n o l o g i c a l Un i v e r Mt y ,Qi n g d a o 2 6 6 0 3 3,Ch i n a )
b u i l d i n g s ,t h e e s s a y a l s o p u t s f o r wa r d a p r e s e r v a t i o n a n d r e n e wa l p a t t e r n a i mi n g a t L i Ho u s e I n h o p e o f p r o v i d i n g r e f e r e n c e a n d g u i d a n c e f o r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L i Ho u s e ,t h e e s s a y t a k e s L i Ho u s e
i n Z h o n g s h a n Ro a d a s e x a mp l e a n d d o e s p r a c t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o n i t .
Ke y wo r d s :L i Ho u s e i n Qi n g d a o;p r o t e c t i o n;r e n e wa l ;p a t t e r n
t h e p r o b l e ms e x i s t e d . Co mb i n i n g wi t h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o f p r e s e r v a t i o n a n d r e n e wa l o f h i s t o r i c a l

青岛中山路街区里院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青岛中山路街区里院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浅析青岛中山路街区里院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摘要:里院建筑是近代青岛融合东西方特点的特殊建筑形式,也是典型的青岛地域性本土建筑,本文试图从中山路街区里院建筑的形成、建筑状况进行论述,并提出了里院保护的方法策略,从而让里院建筑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能够长期保存下来。

关键词:青岛里院建筑保护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中山路区域是青岛最早形成和繁荣的商业街区,是德国占领青岛以后建立的华人街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山路街区逐步走向衰败,街区内大量不同类型的里院建筑也日益破败。

这些里院建筑是在当时特殊时期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东西方建筑文化特点的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因此在中山路街区保护与更新过程中,里院建筑的保护和利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1、里院建筑的形成1897年青岛开埠,因“胶澳租借条约”[1]沦为德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德国人在建造青岛城市初期,曾将城市南部的沿海地带划定为欧洲人区,将划定的欧洲人区内原有的中国人外迁,迁至新市区的东北和西部两侧,尤其是中山路北侧的大鲍岛区,集中了大量的下层市民。

出于对中国人进行管理的要求,在这些地方规划了道路网非常密集的街坊,建筑限定在街坊内,受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影响以及街坊过于狭小,建成了一种以二层为主围合成内天井状的院落式建筑。

由于贸易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居住的需求,建筑一般一层临界设店铺,二层供居住,里院建筑由此形成。

中山路街区里院建筑的建筑状况分析2.1建筑特征分析里院建筑是中山路街区的主要建筑类型,共计122处,占所有建筑的87.8%。

里院通常可以居住几户至几十户人家,大小不一,中山路街区的里院小商业活动从德占时期开始,一直延续至今,里院的商业内容也很丰富,有旅店,商店,餐饮店和零售店等。

里院主要作为居住使用,但也有少部分的办公场所。

里院都是临街而建,多以两层和三层的楼房为主,形成围合的院落。

(图1)一层一般为店铺或出租为商业网点,二层以上为居住,具有典型的商住一体的特点。

青岛里院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调查报告

青岛里院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调查报告

青岛里院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调研报告摘要: 青岛里院传统民居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建筑风格,见证了青岛的百年历史,是青岛老城区城市肌理重要的组成元素,但是现在它却面临着种种生存危机,大部分因年久失修而破乱不堪,或者在旧城改造中被大批拆除,这个体现着青岛特色历史文化的身影正在我们眼前慢慢消逝。

随着城市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里院居住环境已经不能适应人们心里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本文首先分析里院形成原因,重点研究其空间特征,建筑的细部及里院文化。

通过对里院的调研,发现期中的问题,以劈柴院的改造为实例,总结其成功经验,并指出不足。

提出青岛里院建筑保护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青岛里院保护方法厨房空间改造一、绪论1.1 研究论题的由来及研究的意义青岛被德国在不同时期侵占,并为其制订了相应的城市规划,使得整个城市统一而有序,青岛也因保留大量的历史建筑而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而期中住房的一种主要的形式就是里院。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改造,老的生活设施已经不再适应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量的历史建筑被拆除,大部分老街区也被取代,青岛里院这种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背景的近代居住建筑,在慢慢消失,里院建筑的保护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对里院加以改造和保护,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1.2 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计划本文研究的对象是青岛特色历史性建筑——里院,里院的建筑形式与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州的骑楼等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因地制宜形成的独特居民形式,但里院是以街区的形式存在和出现的。

本文以街区的角度来剖析里院的由来、分析其形态特征,重点研究其空间特征、建筑的细部特征及里院文化来阐述里院保护的必要性。

研究计划:(1)了解里院历史、文化背景及保护价值(2)调查里院的建筑特征及现状并提出问题(3)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实例研究并提出解决里院问题的改进方法(4)总结该课程的收获与感悟1.3研究方法(1)资料调查法(2)实地考察(3)发放问卷(4)统计问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4相关概念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文脉传承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研究——以青岛里院为例

文脉传承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研究——以青岛里院为例

2023年12月Vol.39,No.4Dec.2023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第39卷第4期[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L2023Z04190703)[收稿日期]2023-10-18[作者简介]王元英(1975- ),女,山东青岛人,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国利兹大学访问学者。

文脉传承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研究—以青岛里院为例[摘 要]城市更新行动是重塑城市功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文脉是城市的灵魂,我国当前的城市更新必须注重保护、传承城市文脉。

里院作为青岛特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是青岛城市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里院更新是青岛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脉传承的视角下,青岛市结合里院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制定了里院更新“真实保护、完整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传承文脉、复兴活力”为路径,成功打造了大鲍岛街区等老青岛里院,为我国城市更新实践提供了典型经验。

[关键词]城市更新;文脉传承;青岛里院;更新策略;更新原则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3)04-0113-06Research on urban renew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xt inheritance— a case study of Qingdao LiyuanWANG Yuan-ying 1,ZHANG Gui-xia 2(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China ;2. EditorialOffi ce of Journal <Social Sciences>,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China )Abstract:The urban renewal campaign aims to reshape the urban functions and promote the urban development effi ciently. Urban context is the soul of a city. China ’s current urban renewal must pay attention to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urban context. As a unique form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 in Qingdao ,Liyuan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inheritance of Qingdao ’s urban context ,and the renewal of Liyuan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Qingdao ’s urban renew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xt inheritance ,the city of Qingdao has followed the principle of “intact and adequate preservation for sustainable use ”for the renewal of Liyuan in combination with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With the path of “improving people ’s livelihood ,inheriting cultural heritage and revitalizing vitality ”,it has successfully renewed some old Qingdao Liyuan such as Dabaodao District ,which served as representative of the experience for China ’s urban renewal practice.Key words:urban renewal ;context inheritance ;Qingdao Liyuan ,renewal strategy ;renewal principle○ 王元英1,张桂霞2 (1.青岛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2.青岛科技大学 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山东 青岛 266061)一、引言我国城市发展已从快速建设阶段进入精细化建设与城市更新阶段。

基于历史叠加的青岛里院保护利用探究——以聊城路东升里为例

基于历史叠加的青岛里院保护利用探究——以聊城路东升里为例

1项目概况青岛里院建筑在德占时期形成于大鲍岛中国城,它是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影响下,并不断发展更迭的青岛独特的商住建筑。

聊城路是条百年老街,德占时期被称为威廉王妃街,日占时期被称为中野町,1923年改名为聊城路。

聊城路在日占时期开办了大量商铺,最为繁华。

聊城路10号东升里位于大鲍岛区域最东边,聊城路与海泊路交口的西北角,现属于青岛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始建于1913年,总建筑面积643 m 2,砖(石)木结构建筑。

2历史叠加东升里是不断发展中的里院建筑,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形态,给予实体层面上的历史叠加。

2.1历史脉络从1908年的青岛地图来看,当时该地块尚未划定,无开发建设。

依据1914年地籍计价图标示,该地块业主为梁作铭(又名梁勉斋,裕昌银号的东家,德商世昌洋行的买办,还经营裕昌木厂等[1]),直到1946年该地块都属于其所有。

大约在1912年,西侧地块属于梁作铭,已设计建造,1913年梁作铭将西侧地块卖与王步清,同年买入东升里地块,设计建造。

1915年2月,日商野村洋行在此开业,店长为野村新次郎[2]。

2.2空间格局与建筑结构演变现仅存1913年3月13日的建筑设计平面图(见图1)。

此地块建筑沿街两层,内院一层,分为两个院落,海泊路摘要 里院建筑是青岛大鲍岛一种特有的商住建筑,其发展顺应时代变化。

本研究选取聊城路10号东升里里院建筑为对象,以历史叠加为切入点,将功能重塑作为设计重点,从其历史演变、保护修缮和再利用三个方面展开分析,针对其历史叠加后的结果采取适当的保护修缮措施,提出功能转换和联络院落的再利用具体方案,优化空间格局,赋予新兴业态,使其保护和利用相统一,探究里院建筑在保护利用方面应采取的适宜性的修缮和再利用策略。

关键词 历史叠加;功能重塑;保护利用;青岛里院中图分类号 TU984.11+4文献标识码 A基金项目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R2020ME214)DOI 10.19892/ki.csjz.2023.17.09Abstract Liyuan building is a unique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building originated from Tapautau in Qingdao, and its development conforms to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This paper selects Dongshengli building on No. 10 Liaocheng Road as the object, takes historical superposition as starting point and functional remodeling as the design focus, and then analyzes from three aspects of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and reuse. Then it takes appropriat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its historical superposition, and proposes concrete measures for functional conversion and reuse of the connecting courtyard so as to optimize the spatial pattern, to endow emerging business formats, and to unify its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The paper explores the appropriate strategies that should be adopted in th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Liyuan buildi ng.Key words historical superposition; functional remodeling;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Qingdao Liyu an作者简介:成帅(1980-),男,副教授。

青岛里院演变中的建筑

青岛里院演变中的建筑

The end
青岛的里院大多是二到三层的木头结构房子围成 的一种院落,后期也有四到五层的砖混结构,基 本都是直排竖分的西式商住一体楼房和中国传统 四合院围合式平房相结合的产物。里院分为“口、 日、凸、目、回”五种类型,依次为独院、两进 院、不规则院、三进院、套院等。
里院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代,属于内天井式居住单元,是西方商住一体的 楼房格局与中国传统四合院式住宅相结合的产物。单体多为两层,也有少数是 三层或四层。平面继承四合院布局,大多对称规整,中间形成庭院,单面走廊,楼 梯设于拐角处或天井当中。房间多数是两窗一门,其中一个窗朝走廊,每间面积 约10-15平方米。一层墙身在窗台以下为花岗石,以上为混水砖墙,砖檐口。通 常里院设一个门洞,门洞较宽,有木门,规模较大的设两到三个入口。多个里院 之间往往有门洞互相连通。里院的造型融合了东西方建筑手法:单体外观及细 部装饰以欧式建筑符号为主,外立面用山花、线脚作装饰。门洞旁有塔斯干柱 式、爱奥尼柱式及混合柱式等造型。在院内有中国古典装饰符号,如廊檐两侧 的雀替,两柱间的挂落等。 青岛市区多山地,地形起伏较大,里院顺地势而建,大小不一、造型各异,形 成丰富多彩的组合群:“居安里”俯瞰像“日”字。泰山路129号是典型的山地 院子,分为上、中、下三个院,顺山势而下,上院和中院都是平房,下院是楼房,楼 房的屋脊,几乎跟上院的地基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里院的住户少则十几户,多则几十户甚至上百户。根据1933年青岛市社会 局统计,当时全市的“里院”有506处,房间16701间,住户10669家。
里院独特的建筑格局为“里”文化提供了载体,和睦 的邻里关系形成了富有人情味的市井生活,造就了“里”文 化。从外部空间进入里院的庭院,再经走廊进入居室,这种渐 进的空间序列,为居者提供了归属感、安全感。在这里庭院、 长廊成为邻里间良好的交往场所。以庭院为公共中心的内 向性空间布局,使邻里间形成了家庭式的友好关系,这是今天 许多兵营式住区规划所难以实现的。建筑格局促成使用功 能的多样化:以居住为主,房屋也对外租赁;建筑底层沿街部 分多作为商业店面或作坊;以办公为主,类似今天的写字楼。 庭院空间还为娱乐活动提供了场地,很多天井内设有书 场及简易戏台。很多艺人靠“串里”谋生,表演以茂腔、柳 腔等地方戏曲居多。楼梯、走廊自然成为最佳看台。许多 里院还自发组成票社等文艺团体,如:积厚里的高跷“跑 耍”,“广兴里”玉顺茶社的评书等。 人气的兴旺使里院成为饮食、商业的集聚地。旧时的 劈柴院是老青岛市民经常光顾的最典型的“大众游乐场”, 说书的、唱戏的、玩杂耍的、拉洋片的……各种酒肆饭馆、 货栈旅馆、杂货店琳琅满目。“劈柴院”,是“里”文化的 缩影,曾盛极一时。

青岛藏着一片百年里院,那里留存着记忆里的市井生活

青岛藏着一片百年里院,那里留存着记忆里的市井生活

青岛藏着一片百年里院,那里留存着记忆中的市井生活相比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西安的窑洞,在青岛,能代表与众不同“青岛特色”的标志性民居老建筑,非里院莫属。

青岛的里院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和西方商住式公寓楼房的建筑特点,依路而建的里院建筑,其外部轮廓由城市街道走向决定,或规整统一,或错落有序,或是多个图形的组合,与街区形状融为一体。

里院通常不是很高,大多是两三层的小楼,楼上住人,楼下是小商铺,拱形门直通院子,院内是天井式的院落,建筑的水泥墙用红色的木质结构支撑着。

错乱的电线、高高低低挂满衣服的晾衣绳布满里院的上空。

每个里院都有着吉祥的名字,比如“广兴里”、“平康里”、“积善里”等等,象征着敦亲睦邻的里院生活。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吃过晚饭,在将暗未暗的黄昏中邻居们围在一起谈天说地,孩子们楼上楼下一阵乱跑,欢笑声在院落中回荡。

曾经居住在里院的老人们总是说:“以前在外面说谁跟谁是一个院子里的,那关系肯定亲,因为我们是一个大院的”。

最美妙的邻里关系大概就像这样吧。

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青岛里院,是老青岛最普遍的民居形式,直到现在,老城区中仍留存在大量里院,这里不仅是100多年来青岛人赖以栖息的住所,还形成了独特的青岛里院文化。

要说这里院文化是什么,归根结底,大概就是里院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和衷共济的风格了。

它是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一种区域文化传统,更是独特的本土城市记忆样本。

里院的生活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岛人,给青岛人的生活记忆里镀上了极其特殊的、难以忘怀的光泽,它直接影响了里院居民的思维、情感、行为和处世方式,进而引导和带动了青岛地域人文特征的形成和完善,并在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比重。

有人说,旧里院不仅是老青岛人避风挡雨的居所,更是青岛历史的见证。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带着一百多年前雨水的味道。

拭去里院的浮尘,倾心捕捉里院的一草一木,哪怕半挂在空中腐朽的木制门窗,也能寻觅到里院那被人向往的平静生活。

那些合围小院、红木楼梯、六格玻璃窗、街边商铺,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近代青岛的地域性建筑——里院建筑

近代青岛的地域性建筑——里院建筑

近代青岛的地域性建筑——里院建筑
作者:白志伦, 彭永努
作者单位:白志伦(沈阳建筑大学建筑研究所), 彭永努(青岛胶州市城乡建设局)
1.会议论文孙照栋青岛里院建筑的价值评价及更新方式探究2008
里院是青岛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其价值不只体现在东西交融的艺术风格上,更在于其对城市历史和市井文化的忠实记录。

然而受城市发展重心的东移和居民行为习惯改变的影响,传统的里院建筑逐步衰败,或消失于旧城改造的烟尘中,或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的灰色地带。

探讨里院建筑的改造更新方式,使老院新生,保留城市记忆,延循城市文脉。

本文链接:/Conference_6791274.aspx
授权使用:湖南大学(hunandx),授权号:7d153646-c281-4081-a69e-9e1d00d7cd85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28日。

城市记忆的延续与更新_简论青岛里院的保护与整饬

城市记忆的延续与更新_简论青岛里院的保护与整饬
近年来,随着青岛对老城区进行改造与更新,许多青岛里院都遭 到了拆除。辽宁路科技街的建设,使得日占时期的大片商住里院建筑 街区被大规模拆除 ;李嘉诚参与投资的所谓“青岛小港湾改造项目” 启动后,海关后一带的里院已于 2007 年被夷为平地 ;青岛开发西部 战略的实施,使得位于青岛西镇云南路一带的老里院也于 2007 年遭
(三)里院拆除物利用及特殊技术措施 1. 里院拆除物的利用 青岛里院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对许多里院建筑进行拆除,这必定
产生大量的拆除物,合理利用青岛里院的拆除物,既是环保、节能的 需要,也是青岛里院保护、整饬与再生的目标。
(1)青岛里院拆除物 : 里院的拆除物除了腐朽的木材、粉灰、垃圾 等不可再生部分外,大部分都可以重新应用于建筑、装饰与修缮,常 见的拆除构件如 :瓦、砖(雕)、石(雕、柱基)、木(梁架、户牖)、 五金(铺首门环)等。这些物件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而且还有 些是较名贵材料,比如黄杨木、红木等。
(三)居住人口老龄化、复杂化 近年来,由于新城区的迅速发展与崛起,导致城市经济、政治及
青岛市东平路 51 号院 . 自摄
生活重心东移,原住民尤其是年轻人陆续在其它区域买房,从里院中 迁出。目前居住在里院里的居民,总体来看分为两类,一类是来青岛 务工人员 ;另外一类原住民中的中老年人。因为来青岛务工人口流动性 大,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管理不便,使得里院的居住环境日益恶化。 此外,居住人口的老龄化,致使里院缺乏及时有效的维护,亟待修缮。
青岛里院的独特建筑形式,是对中西建筑元素融合的完美诠释 ; 斑驳的墙垣、苍秀的山花— —仿佛在诉说 着近一个世 纪来的沧海桑田、 历史巨变,然而这一切正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湮灭。为了 更好的延续和传承青岛的历史记忆和城市肌理,为了更好的可持续性 保护和利用青岛里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强宏观调控,均衡政府、 开发商、居民等各方利益,实现“多赢”;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积极调动、利用多方经济力量 ;不搞大规模拆迁和面子工程,严格管 理控制改造成本 ;确保里院居民的切身利益,做到利益分配的公平性、

青岛市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模式语言分析及保护更新策略探索

青岛市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模式语言分析及保护更新策略探索

的历史底蕴[1]。

在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的独特布局、组合方式、屋顶形式、立面装饰、墙面材质等,都代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建筑模式语言,向现代化城市讲述了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文化的遗存。

而这些建筑模式语言的组合累积赋予了青岛独特的文化符号,也是城市更新焕活的宝贵资源。

1背景及意义近年来,青岛市、区两级政府一直重点关注和聚焦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2022年发起的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更是将历史城区的保护更新作为首项重点攻坚行动,旨在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更新、功能置换、产业引入,实现青岛老城区的凤凰涅槃,进而达到延续城市文脉,激活老城区发展潜力的目的。

除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工作外,老城区的复兴也是几代青岛人的梦想,社会各界、市民百姓都期望着记忆中繁华的街里、充满人气的老城能再次焕发它的活力。

2建筑模式语言解析2.1建筑模式语言如散文和诗歌一般,建筑模式语言是建筑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构成建筑的一砖一瓦都代表着整个建筑想要传达的思想和话语。

建筑模式语言所组合交叠的建筑表达形式,或华丽,或质朴,或动人,或奇特,或简单易懂,或有言外之意,但每一种最终呈现出来的形式,都是独一无二、耐人寻味的。

摘要 每座城市在其漫漫的发展历程中,都会形成独属于这方土地的城市形象和独属于这座城市的建筑形式,青岛市历史文化街区和街区内的里院建筑就是青岛最独特的文化名片。

本研究基于亚历山大的《建筑模式语言》,通过对“珍贵的地方”这一模式语言的理解,对青岛市历史文化街区的街道及里院建筑的特点展开分析,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工作提供模式语言方面的支撑,并提出建筑原真性、街道整体性、场景活化如新等保护更新策略。

关键词 建筑模式语言;历史文化街区;里院建筑 ;保护;更新中图分类号 TU-0;TU984.11+4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20.02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each city will form a unique city image and a unique architectural form belonging to the city. Qingdao’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and Liyuan buildings therein are the most unique cultural cards of Qingdao. Based on Alexander’s Architectural Model Language ,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n the model language “precious pla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eets and Liyuan buildings in Qingdao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provides model language support for the organic renewal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and puts forward protection and renewal strategies, such as architectural authenticity, street integrity and scene activation.Key words architectural pattern languag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Liyuan buildings; protection; renewal建筑模式语言是建筑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是用松散的方式将若干模式交织在一起,在空间中组合出多种含义。

从功能置换角度浅谈青岛里院建筑的更新

从功能置换角度浅谈青岛里院建筑的更新
患。
弱 的 办 公 、住 宿 等 。
建筑在改造时 ,其 原有空间的匹配程度会 限定 ( 2 )建筑保护的需求 建筑的置换方 向。里 院建筑多采用砖木结构 ,空间
尺 度 小 ,改 造 可 能性 低 , 适 合 小 型 办 公 ,其 匹配 度
功 能老化 是 建筑 物质 生命 的 主要影 响 因素 之
f 0 r t h e L i y u a n rc a h i t e tu c r e en r o v a t i o n .
庞大 的经济 投入 ,后期如何取得高 回报是 不得不考
『 Ke y wo r d s J L i y u n a b u i l d i n g s , f u n c t i o n a l ep r l a c e me n t
mc n t p r o c e s s o f Qi n g d a o c i t y . Th i s a r t i c l e b a s e s o n he t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u p d a t i n g mo d e l o f f u n ti c o n l a r e p l a c e me n t t o p r o v i d e t h e
过置换 ,可 以使 其获得 持续的维护资金 ,维 持 良好
的使用状态 。 ( 3 )社 会 经 济 条 件 的 需 求
商业利益两个方 向。公益导向的置换主要是对 隐性
价 值 的 挖 掘 ,商 业 导 向 的 置 换 更 多 关 注 的 是对 显 性 价值最大化功能的选择 。 ( 1 ) 以公 共 利 益 为 导 向的 置 换 里院建筑属于居住性建筑 , 位于 城 市 中 心 区 域 , 空 间 符 合 中小 规 模 展 览 的 需 要 , 尤 其 是 其 中 心 院 落

青岛传统里院非文物建筑的适应性改造设计研究

青岛传统里院非文物建筑的适应性改造设计研究

第34卷第9期 2021年05月Vol.34 No.9May 2021艺术科技1 里院文化的资源与价值青岛是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里院是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青岛城市整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里院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并在20世纪中叶达到鼎盛时期。

据1933年统计,青岛有506栋各类建筑,16701个房间,建国时青岛的里院仍有400多处[1]。

1.1 里院的建筑价值里院具有典型的欧式建筑风格,还包含中国传统四合院围合或半围合的形式。

其建筑多为沿街的2层或3层,少数为6层或7层。

通常其沿街部分做零售、餐饮等用途,靠院内为住宅,这种布局是典型的欧式建筑布局。

里院建筑外墙多以花岗岩质斧剁石为墙基和墙裙,外墙面多为黄沙抹灰材质。

二、三层的里院建筑多为山墙贯穿檐口类型的斜坡屋顶,屋顶一般较为陡峭,在45o~60o之间,屋顶的主要材料为红色的牛舌瓦。

屋顶一般有烟囱,样式也仿照欧式建筑采用混凝土材料,部分屋顶设有老虎窗,窗定也是由牛舌瓦铺设的。

六层或七层的楼房多为平顶,屋顶为混凝土材质。

里院内院铺装多采用青石板或麻石,这与当时青岛南部的欧人区的马蹄砖(小料石)形成对比。

而里院建筑内部室内空间基本采用漆木地板。

在建筑结构样式上,大部分里院是砖木混合结构,也有部分建筑是砖石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楼梯分为室外、半室外、室内三种类型。

室外主要有单跑折梯、双跑折梯、直跑楼梯和踏步四种类型,它们主要由花岗岩或混凝土材质建造;半室外楼梯是在里院露天走廊过道中连接上下层的楼梯,有双跑和单跑折梯两种类型,其材质多为混凝土或木头,混凝土材质楼梯极有可能是建成之后加建而成的;室内楼梯多是依据建筑外墙体形状和结构而建的单跑折梯。

里院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其建筑的木质构件,半室外的二、三层的连廊使用的是许多榫卯结构的木质构件,并有漆以朱红色的雕花、额枋、立柱、雀替等构件,与砖石结构的建筑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在色彩上与红色牛舌瓦屋顶相呼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

保护青岛建筑历史符号

保护青岛建筑历史符号

保护青岛建筑历史符号摘要:里院住宅是现代青岛城市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它们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息息相关。

在历史地段改造中,它们受到严重的威胁和破坏,本文要解析、保护具有青岛特色的里院建筑。

关键词:历史保护青岛建筑里院Abstract: in modern Qingdao city courtyard house is a kind of special form of construction, they and city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is closely linked. In the reform of historical area, they are a serious threat and destruction, this paper will parse, protection ha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t building in Qingdao.Keywords: history of building in Qingdao protection1 历史建筑的意义一个深入人心的建筑形式,即使它原有的文化内涵或实际功能已经改变甚至消失,但它的存在依然可以对其周围环境起着重要作用[1]。

每个城市的历史建筑都是这座城市的历史,都承载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

因此,虽然历史住区存在种种原因,现在可能都已经拥挤堵塞和破漏不堪,但依然有着继续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 里院对青岛城市建设起到重要作用里院是青岛最普通市民的主要居住形式,产生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青岛人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2]。

里院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仅在建筑、文化、艺术科学、社会、精神等领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在经济、旅游等方面也蕴含着潜在的价值[3]。

青岛旧城中,里院仍然占据了大部分区域。

不同家庭的人,在里院结成了一个非常紧密的团体。

里院的生活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里院建筑的保护与更新作者:张慧华来源:《中华建设科技》2016年第06期【摘要】里院建筑是产生于近代青岛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青岛地域性本土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主要对里院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里院建筑的特征及里院文化进行论述,以劈柴院的改造为例,探寻青岛里院的保护与更新的方法及原则,以期能够引起各方面对里院建筑的重视,从而加强对这一青岛近代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键词】青岛;里院建筑;保护;更新【Abstract】Qingdao Liyuan house is a kind of local speci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Qingdao which grow out of modern Qingdao and has hig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The topic is to discuss the forming, development history , the culture and architecture feature of Qingdao Liyuan. In order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to liyuan architecture and find a kind method or principle to protect and refresh Liyuan, the topic make a example of rebuilding Pichai house, to strengthened the qingdao modern materi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Key words】Qingdao; Liyuan house ; Protection ; Refresh1. 前言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在博客中写到:“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

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

城市的最大的物质性的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

”在近代德日殖民者统治期间,德日殖民统治期间,青岛滨海一线建造了大量欧式建筑,除了批传统的欧式庭院别墅,欧式建筑与中国传统院落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式——里院。

近百年来,里院作为青岛发展的最初记忆,见证了青岛近代历史,也诠释了青岛普通市民的生活。

2. 里院产生和发展背景(1)青岛原来只是一个小渔村,明朝时期此建立了军事防御的浮山所,并逐步形成城镇。

清政府时期,青岛兴建港口,逐渐形成“商贾云集、货栈相连”的市镇。

1897年11月,德国侵占胶州湾,次年强行租借青岛,将青岛城市功能规划为军事基地、港口和商贸中心城市,并在1900年制订了青岛的第一个城市规划。

德国人在规划中实行华欧分区,并在欧人区不准建设华人居所,把欧人区内原来村庄居民赶到大鲍岛的中国城。

这个时期,由于德国人的规划以及商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大鲍岛区的华人商业发展很快,而为了满足商业经济发展的需求,“里院住宅”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

在设计里院的时候不仅出于商业上的考虑,同时还顾及其他功能更的需要,可以出租做居住使用,也可以出租给公司、手工业者、个人创业者,其功能相当于现在的“写字楼”。

(2)1910年,德占当局调整了区域规划,取消了华欧分区,越来越多的新移民进入青岛,由于人口的增加,对居住的需求很大,这时需要建设能容纳更多人聚住的建筑,里院建筑正好符合要求,我们今天看到的里院住宅的形式,大多形成于这个时期。

此时建造的里院住宅沿用了早期“里”的模式,同时更多从居住功能出发而考虑,所不同的是在一般情况下其规模普遍要比先前的“里”大得多的多。

但内院的公共区域面积则相较较小,通常是由众多小院组成的多进的大套院,一个大的“院” 群落,通常拥有三到四个主要出入口,每个出入口设置一个公用的自来水龙头,每个小院设置一个双坑位的厕所,而房间设置则基本上跟“里”是一致的。

(3)1914年,日本取代了德国,第一次占领青岛。

在这期间日本殖民者只是对已经形成的青岛城市格局进行扩展和补充性建设。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北洋政府于1922年收回青岛,由于战乱、经济萧条等原因,青岛市属于恢复期,没有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开始逐步实施一些小规模的规划措施。

但此时建设的大多是平房建筑区,里院建筑很少。

由1935年后,城市建设方面基本没有什么大动作,里院的建设就基本上停滞了,所以可以判定,里院建筑大规模形成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以及国民政府再次接管期间,里院的建设只是局部的插建和更新,没有大规模的建设活动。

3. 里院建筑的形制(1)里院建筑以西方传统公寓建筑为母体,吸取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产物。

里院建筑均平行街道而建,其外部轮廓由城市街道走向决定,常为方形,偶有不规则型,以两层为主,偶有三层或四层单体。

里院属于内天井式居住单元,是西方商住一体的楼房格局与中国传统四合院式住宅相结合的产物。

里院的院落布局较为灵活,可分为“口、日、凸、目、回”等多种类型,院落形式有独院、两进院、三进院、套院等。

房间多数是两窗一门,其中一个窗朝走廊,每间面积约10-15平方米,厨房、起居等功能混杂,院落内布置楼梯外还设有公用卫生间和水龙头。

里院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建筑形式让住户具有安全感,同时也增加了邻里交往机会。

里院中的邻里往往处于同一阶层,同一行业,部分里院还是同姓居住的家族式里院,这在生活和生产上都有利于处于相对弱势的市民阶层保护自身利益不受到外界侵害。

除了取水、如厕等日常使用,人们也在内院聊天、打牌,较大的里院内院甚至可以作为戏曲艺人的演出场所。

(2)里院建筑受西方商住式公寓风格影响,沿街立面多采用传统三段式设计。

一层墙身在窗台以下为花岗石,以上为混水砖墙,墙面颜色以黄色为主,沿街一面较少开窗。

屋顶一般采用红色筒瓦辅成,屋顶外檐设置排雨槽,局部设有山墙,常开有天窗。

外观及细部装饰以欧式建筑符号为主,外立面用山花、线脚作装饰,门洞旁有塔斯干柱式、爱奥尼柱式及混合柱式等造型。

有的门洞内设有传达室;入口院落偶尔设有影壁墙。

从里院入口的木门进入内院,便成为住户生活交往的空间,有的里院由于商业开展也把内院作为仓库使用。

与沿街面封闭保守的风格迥异,里院内院的设计体现了中国本土建筑风格的多样融合。

里院的内院一侧设木质环廊,房间的窗户开在外廊上。

环廊细部制作较为精细,檐板、柱头、栏板等处常有雕花彩绘等工艺,且风格多样,江南风格、闽南风格皆有出现。

(3)青岛市区多山地,地形起伏较大,里院顺地势而建,大小不一、造型各异,形成丰富多彩的组合群。

4. 里院文化——建筑文化符号(1)德国占领青岛后,人口迅速膨胀,本土商业迅猛发展,里院建筑业随之出现。

青岛里院是早期青岛社会的一个缩影,各行各业、不同阶层的人们在居住生活在里院内,他们在生活中结成了亲切、和睦的邻里关系,逐步的形成了青岛“里文化”这种独特的温暖、有人情味的民俗生活方式。

(2)同时里院住宅独特的布局组合方式也为丰富多彩的“里”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院落相互之间的划分与联系,形成既独立又有相互联系的空间形式。

庭院——走廊——居室,形成了从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的过渡,渐进的层次、交往空间的多样性提供了多种交流途径,促进“里文化”的繁荣。

(3)由于里院内居住人数较多,内部庭院的空间为娱乐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场所,楼梯、走廊则是最佳的观看场所,一些里院经常有民间艺人演出。

很多天井内设有书场及简易戏台,供艺人表演。

这些艺人表演的节目以茂腔、柳腔、山东琴书、山东快书等为主。

许多里院还自发组成票社等文艺团体,如:积厚里的高跷“跑耍”,“广兴里”玉顺茶社的评书等。

新中国成立后,各里院组成了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的业余剧团,自编自演了许多精彩节目。

(4)人气的兴旺使里院成为饮食、商业的集聚地,人气可谓火暴一时。

旧时的劈柴院是老青岛下层市民经常光顾的最典型的“大众游乐场”,有说书的、唱戏的、玩杂耍的、拉洋片的以及放电影的等,各种酒肆饭馆、货栈旅馆、日用百货店和南北小吃铺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劈柴院可以说是青岛早期“里文化”的一个缩影,曾经盛极一时。

(5)由于青岛市城市的东向扩展,人口结构以及社会阶层的变化,昔日繁华的“里文化”已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于历史的记忆之中,如今走进里院中,人们已很难把它们和繁荣的闹市联系在一起了。

5. 里院建筑的保护与更新(1)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里院建筑已有百年的历史,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市民的构成和他们原来的生活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里院的居住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许多原来只居住一家的里院,现在变成了多家共同使用,在使用上产生了很多矛盾,原来的建筑空间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方式的需要,建筑设施的陈旧和破损也给居住生活造成了很多的不便。

这些问题使得里院的改造变得刻不容缓,同时里院作为青岛近代居民的生活样本的载体,是青岛特有的近代居住建筑形式,其数量之多,直接影响青岛整体的城市结构和风貌,不能简单的拆除建新。

而是应该从保护青岛城市风貌特色的高度来认识里院的保护与更新。

(2)青岛里院多位于城市中位置优越的地段,在青岛这样一个面临巨大发展压力的大型城市中,不可能像已经度过快速发展期的欧洲城市一样,大面积的保存原有的旧城居住建筑,毕竟适合里院建筑生长的经济文化土壤已经不存在了。

城市快速发展将是青岛市的主旋律,所以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里院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3)对于里院建筑应进行分类,分级别保护。

对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里院应严格保护,原封不动的保存,以保留某种特定的时代信息;对大量普通的里院建筑应在尊重原有形态、保护基本风貌不变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需求,从满足新的功能出发,对旧建筑进行利用改造。

在这个过程中在保留原来大致风貌不变的基础上,宜采用现在的新做法、新材料、塑造符合当今时代的风格,将时代的精神反映在保护改造中,整个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

6. 劈柴院的改造——里院建筑保护的新思路(1)劈柴院位于青岛市南区中山路商业圈,是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天津路围合的街坊。

历史上的劈柴院是一处中国民营老字号密集的地段,有多家老字号店,汇集了各地的名吃。

劈柴院还是娱乐业集中的地方,尤其是在8号、10号大院,很多名人曾在劈柴院表演过,如马三立、李金山、高金凤、杨立德、王傻子、葛兆鸿等都曾在这里表演并开始成名。

随着青岛市政府的东迁,新城区的开发以及其他商圈的崛起,中山路商圈日渐衰落,即墨路市场退路进室,劈柴院也随之冷清了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