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德式老建筑的历史与现状的调查
青岛城市建筑调研报告
青岛城市建筑调研报告青岛是一座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也是山东省的省会城市。
作为中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青岛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城市风貌。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青岛的城市建筑特色,以下是对青岛城市建筑的调研报告。
一、城市建筑的历史背景青岛的城市建筑景观主要受到德式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影响。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青岛曾作为德国的租借地,德国殖民政府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典型的德式建筑,例如八大关、栈桥等。
这些建筑都体现了德国建筑师所钟爱的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风格。
而后,随着中国的开放和发展,现代化的建筑也在青岛快速崛起。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保护和修复德式建筑也成为了青岛城市建筑的重要工作。
二、德式建筑的特色1. 保留完好的德国老洋房: 在市区的八大关和栈桥附近,有一批德国老洋房保存较好,是青岛城市建筑的重要景点。
这些建筑多以砖木结构为主,外观色彩鲜艳,立面上有半圆形和拱形窗户,表达出德式建筑的典型特色和浪漫情调。
2. 独特的花园建筑: 德国人非常注重花园和绿化的布局,因此许多德式建筑都有精心设计的花园。
这些花园常常有小径、喷泉和雕塑等元素,让人们可以在建筑内外感受到自然与艺术的融合。
3. 给城市带来的影响: 德式建筑给青岛带来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这些建筑成为了青岛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表,也是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重要因素。
同时,这些建筑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宜居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现代建筑的特色1. 创意设计和高端材料的应用: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青岛的现代建筑设计日趋创意和多样化。
许多建筑采用了玻璃幕墙结构,使得建筑外观光滑通透,内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现代建筑常常选用高端建筑材料,突出建筑的质感和现代感。
2.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青岛的现代建筑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了广泛应用。
许多建筑利用太阳能、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等技术,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3. 塑造城市形象和特色: 青岛的现代建筑以多功能性和大型建筑为主,例如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和青岛奥帆中心等。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讲解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讲解一、引言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是青岛著名的历史建筑,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本文将对青岛德国总督楼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收藏品及相关故事进行介绍,带领读者探寻这段历史的瑰宝。
二、历史背景青岛德国总督楼,最初建于1903年,是由当时的德国总督为了提升青岛的城市形象而兴建。
这座豪华别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成为了青岛的城市地标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这座建筑也见证了中德两国的友好交往以及青岛城市的发展历程。
三、建筑特点青岛德国总督楼是一座典型的德国古典主义建筑,建筑外观气势宏伟,富有欧洲贵族风范。
楼内的装饰艺术也是一大特色,漆器、铁艺、木雕等工艺精湛,展现了当时德国的建筑和工艺水平。
而楼外的花园设计更是精致,仿若欧洲贵族府邸一般,给人以美好的想象。
四、收藏品及故事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反映德国在青岛时期的历史文物和图片,展览内容包括总督的办公设施、当时的居家生活用品、德国在青岛的治理情况等,这些收藏品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画卷。
博物馆内还有一些展板和叙述,讲解了德国总督楼的建筑历史以及周边环境的变迁。
博物馆还有许多关于德国总督楼的传奇故事和历史典故,这些故事为青岛德国总督楼增添了神秘色彩,更让人想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五、总结与回顾青岛德国总督楼作为青岛的古典建筑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收藏品及故事的介绍,我们能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这段历史的瑰宝。
青岛德国总督楼也是中德友好交往的见证,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六、个人观点从青岛德国总督楼的讲解中,我深刻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这座建筑不仅是一座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城市的名片。
通过对青岛德国总督楼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更珍惜这些文化遗产。
我希望能够更多地参与到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珍惜我们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
青岛德式老建筑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青岛德式老建筑保护现状调查报告内容摘要:青岛德式老建筑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又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体现,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青岛德式建筑对历史的保护,对当今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
但是青岛德式老建筑目的保护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府监管不力,公众保护意识差,社会舆论导向力度不够。
对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希望能为德式老建筑的保护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青岛德式老建筑历史意义建筑风格保护现状继承发展目录第1章调查背景及方法 (2)1.1问题的提出 (2)1.2研究意义及背景 (3)1.3文献综述 (3)1.4调查实施方案、计划 (5)1.41调研地的选择及说明 (5)1.42调查方法及说明: (6)1.43研究优势及分工情况说明 (7)1.44 调研过程 (8)第2章青岛德式老建筑的来源及其保护的意义 (9)2.1 青岛德式老建筑的来源 (9)2.2保护青岛德式老建筑的意义 (11)第3章青岛德式老建筑的保护现状及面临问题 (14)3.1青岛德式老建筑保护现状 (14)3.2 德式老建筑面临的问题 (17)第4章对青岛德式老建筑的建筑保护的建议及对策 (21)4.1 对青岛市市政府的建议 (23)4.2 对市民及社会的建议 (25)附录1:问卷 (27)第1章调查背景及方法1.1问题的提出青岛德式老建筑是青岛著名的旅游景点,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表现在其建筑自身和城市整体规划的美学意义上。
此外,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群,德式老建筑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从历史意义上看,德式老建筑是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在对中国殖民侵略中在所建的,历经百年风雨,是历史建筑文物的遗存也是城市化的见证。
德式老建筑文化对青岛的影响深远,如今德式老建筑进入翻修期,修与不修,如何修?如何修缮更好的保护这批建筑?这一些列问题成了争论的焦点。
为了更好的了解德式老建筑现存的问题从而更好的保护它们,我们以青岛的德式老建筑为切入点,进行具体调研,获取详细准确的资料,为修缮建筑的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当地群众提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共3篇
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共3篇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1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20世纪初期,青岛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迅猛起步,其中德租时期的建筑风格成为青岛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德国侵占青岛后,将其作为租借地,利用当时时下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兴建了城区中许多规整、精致的现代欧式建筑。
这样的建筑在今天仍然是青岛城市风貌的核心,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历史爱好者,也为研究该时期青岛的建筑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的主要风格是现代欧式建筑,其中许多建筑体现了新古典主义和新艺术运动的风格。
这些建筑通常具有流线型的外形,严谨的对称装饰,以及经典性突出的柱廊和拱门。
其中的一些专用建筑,如天文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常常在建筑风格和功能的设计上融合了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的许多民用住宅,在建筑外观和内部布局上也具有现代欧式建筑的特点。
这些房屋通常装饰简洁,环境优美,功能明确。
德租时期的城市规划还给青岛带来了许多公园和绿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美丽,恬静,适宜散步的公共休闲场所。
这些公园和绿地的建设,不仅为青岛的城市规划带来了美学上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彰显了德式城市规划对人民生活品质的关注。
“露西亚园”、“张裕公园”等,到现在仍是青岛市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
因此,德租时期规划和建设的城市建筑,体现了德国人在沿海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的上乘技术和专业素质,给青岛的现代化发展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德租时期青岛建筑文化进行研究,可以为我们深入了解这座城市和懂得历史文化的意义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指导。
由于该时期青岛建筑风格显著,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因此,对借鉴当代城市规划和建设还有保存文化遗产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以往在研究城市建筑文化方面,常常只注意到建筑的风格和艺术性质,却忽视了这些建筑带来的空间和人的关系,人文关怀等其他重要文化元素。
因此,对德租时期青岛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其中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关于青岛德式建筑的研究论文
关于青岛德式建筑的研究论文小组成员:于旻、刘人溢、孙铭真(初二.5班)指导老师:历史崔老师简要背景说明:德国侵略青岛时留下很多建筑,比如:八大关、德式监狱等,我们对它们非常感兴趣,所以想研究一下和这些德式建筑有关的历史故事和建筑风格。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研究这个课题,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有关自己家乡的人文历史,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让我们对德国建筑有更多的了解。
课题的可行性分析:我们都对德国建筑感兴趣,有能力解决一切问题。
人力、物力、时间、财力方面均没有不利条件。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法。
实施步骤:第1-2周:确立课题第3-4周:制定方案,制作开题课件,开开题论证会第 5 周:搜集有关德国建筑风格的资料第 6 周:搜集有关德国建筑的历史第7-8周:参观有代表性的德国建筑,并进行实地考察。
第9 周:整理资料,撰写论文第10 周:制作课件,成果展示任务分工:制作课件:刘人溢档案管理:孙铭真记录活动过程:全小组成员摄影:于旻预期成果:调查报告表现形式:文字、课件下面是我们的研究成果:青岛是一个近代殖民时期形成的城市,城区中留下了大量德、日和国民政府时期的建筑。
此次重拍老照片力争在拍摄位置、角度、构图等方面与老照片保持一致,并对主建筑和周边的建筑进行简要介绍。
国际俱乐部际俱乐部由德国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设计,建于1910年,主要为德国军政官员服务。
随着会员增加,1926年对原建筑扩建,1938年日本再次占领青岛,国际俱乐部迁到迎宾馆,此处被征为军用由日本人经营和管理,主要接待德、意、日等轴心国在青人员,抗战胜利后,国际俱乐部又迁回,1950年改为中苏友好馆,中苏关系恶化后,这里作为市科协和科技馆,此老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此照片拍摄于20世纪20新照片的拍摄位置在中山路、兰山路口,从两张相距近90年的照片对比来看还是有些变化的。
1、大门处盖了一门房。
2、二楼的大阳台和西面的走廊封闭了。
3、门外增加了地下增加了地下过街通道。
青岛八大关德国风情的历史之旅攻略
青岛八大关德国风情的历史之旅攻略青岛作为中国的滨海城市,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德国风情而备受瞩目。
其中,八大关地区是青岛保存最为完整的德国建筑群,也是体验青岛德国风情的最佳去处。
本文将带您进行一次青岛八大关的历史之旅,探索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1. 八大关的历史背景青岛八大关位于青岛市区东部,是原德国租借地时期留下的德式建筑群。
在19世纪末,德国殖民者将青岛打造成了亚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八大关区域包括德国总领事馆、马场路、德文学校、庙山别墅区等地,每座建筑都带有浓厚的德国建筑风格。
2. 八大关区的建筑风格德国建筑风格是八大关区最鲜明的标志之一。
建筑外立面常见的风格包括新古典主义、巴洛克风格和哥特式风格等。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红砖砌体,建筑外墙装饰精致,檐口线条曲线优美,反映出德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3. 栽溪别墅:德国总领事馆的见证德国总领事馆是八大关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也是八大关德国风情历史之旅的重点景点之一。
这座由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建筑曾是德国总领事的官邸,如今已成为博物馆对外开放。
栽溪别墅内部陈列着许多德国文物和历史照片,让人们了解青岛德国租借地时期的生活与文化。
4. 马场路:回到百年前的青岛马场路是八大关区的一条历史街道,保留了许多德国建筑。
这里有着一片古老而迷人的街道,沿途可以看到古老的建筑、精致的雕花立面和别具特色的门窗。
在马场路散步,仿佛回到了一百年前的青岛,体验青岛德国风情的独特魅力。
5. 德文学校:见证留学德国的历史德文学校是青岛保留最完整的欧式学校建筑,该建筑现在仍然作为学校使用。
德文学校是当年留学德国的青年们的见证,这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如今,游客可以参观学校的外部,感受历史的沉淀与德国学府的风采。
6. 庙山别墅区:山海交融的建筑群庙山别墅区是青岛八大关的延伸,也是德国风情的体现之一。
这里有许多欧洲式的别墅,建筑坐落在山坡上,与碧海蓝天相映成趣。
散步于庙山别墅区,可以欣赏到绝佳的海景和优美的园林景观。
青岛八大关探寻德式建筑的独特风情
青岛八大关探寻德式建筑的独特风情青岛八大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被誉为“中国的小瑞士”。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德国殖民时期建筑,展现出独特的德式风情。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探寻八大关的风貌,并了解其中的德国建筑文化。
一、简介青岛八大关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毗邻青岛市中心,总占地面积达100公顷。
这里包括了德国殖民时期的领事馆区、商业区和居住区,被列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
八大关之名由来自清代中德租借的《好望角条约》而得名。
这里的建筑以德国建筑为主导,展现出独具一格的德式建筑风情。
二、德式建筑风格以及独特之处1. 德式建筑特点德式建筑以其独特的特点而闻名,其中包括了巴洛克风格、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等。
在青岛八大关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元素的运用。
比如,建筑立面常常采用浅色石材或砖块,外立面装饰丰富,拱形门廊和尖顶是德国建筑的独特标志。
此外,建筑内部也十分注重对称和对比效果,给人一种华丽典雅的感觉。
2. 青岛八大关的建筑特色青岛八大关的建筑鳞次栉比,各有特色。
克里特别墅是一个德国式的别墅,以其精致的建筑风格和独立花园而著名;华丽的魏家大宅展现了折衷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完美结合;世界瞩目的十八尖顶庙舍是一座巴洛克式的教堂,雄伟壮观。
这些建筑物无一不彰显出德国建筑风格的独特风情。
三、德国建筑文化的影响1. 彰显历史渊源青岛八大关所展现的德国建筑文化,体现了中德两国交流与历史渊源。
德国在青岛的殖民时期,带来了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理念,为青岛的城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之后的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2. 文化交融青岛八大关的德式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青岛文化。
建筑物不仅保留了德国建筑的特点,还融入了中国的元素,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
这种文化交融不仅在建筑上可见,还体现在艺术、音乐等方面,使得青岛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四、保护与发展1. 文物保护青岛八大关作为青岛市的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
青岛德国教堂的故事
青岛德国教堂的故事
青岛德国教堂,又称圣弥爱尔大教堂,是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这座教堂的建造始于19世纪末,德国占领青岛时期。
当时,德国人将这座教堂作为他们在青岛的社交和宗教活动中心。
教堂的设计独特,融合了哥特式和罗马式的建筑风格。
建造过程中,德国人注重细节,对教堂的每个部分都精雕细琢。
教堂的钟楼高52米,是青岛市区最高的建筑之一。
在教堂的旁边,还有一座修道院,是青岛最早的修道院之一。
这座修道院建于1904年,是德国传教士在青岛的居住区。
修道院内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和装饰,展示了德国建筑的风格和工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岛德国教堂和修道院逐渐成为青岛的文化遗产。
在20世纪初,它们成为了青岛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许多游客来到这里,欣赏这座美丽的教堂和修道院,感受德国文化和历史的魅力。
如今,青岛德国教堂和修道院已成为青岛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见证了青岛的历史变迁,也成为了人们敬仰和纪念的重要场所。
青岛德国建筑群
分布区域
德国建筑主要分布在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等十处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中,如中山路、沂水路、太平路、广西 路、河南路、曲阜路、湖南路等,现在基本保持着德国占领青岛时期的建筑格局和原有的历史风貌。这些街道两 侧的德国建筑,其平面布局、立面设计呈现出明显的德意志民族风格特征。
建筑特点
建筑特点是:建筑本身多为砖木结构,所用石料为采自崂山的花岗岩,钢材则由德国本土运来。大型建筑多 配以花岗石嵌角或采用厚重的蘑菇石作墙裙。建筑风格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屋顶方面,精良的牛舌瓦置于屋面并常 采用折坡形式,高耸的山墙既打破屋檐单调的水平线,又起到构图中心和视角焦点的作用,山墙上经常配以仿木 结构的欧洲中世纪田园建筑设计手法,门窗边习惯加上精美的装饰线条。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门窗套的顶部又 不断处理为卷拱型的格调形式。建筑外墙多采用水泥为材料,并伴以凹凸花纹或水泥拉毛的做法,外墙色彩多以 米黄色为主。建筑多以独立的布局出现。这些设计手法再配以屋前房后的绿树映衬,更加上建筑物处在青岛这片 碧海丘陵之间,所以形成了后人经常谈及的“红瓦、黄墙、绿树、碧海、蓝天”为青岛城市特有风貌之说。
建筑一览表
感谢观看
历史背景
青岛德国建筑群1897年德占青岛后,为加强德国殖民统治和对我国的经济掠夺,在青岛兴建了较为完整的德 意志帝国殖民统治体系建筑,这些建筑对体现青岛城市风貌特色起着主导作用。青岛近代史上先后历经德、日、 美三代帝国主义统治,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欧式建筑特别是德国建筑为主要特色的青岛城市近现代建 筑艺术文化景观。在这些建筑中所包含的德国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以及拜占廷、折中主义等建筑 风格,体现了欧洲近现代建筑艺术美学倾向,体现了文艺复兴到近现代所表现的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
1913年《香港每日新闻》对青岛的报道体现了青岛德国建筑的特点:“从海上眺望青岛城,只见其坐落在一 片旖旎风光之中。其建筑整齐美观,重重红色屋顶跃动于层层翠绿之中,令人心旷神怡。这景色简直像是德国的 一个小小剪影,这剪影在移植过程中变得愈加完美。”
百年建筑探寻青岛的德国风情
百年建筑探寻青岛的德国风情青岛,这座位于中国东海沿岸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德国风情而闻名于世。
在百年历史的沉淀中,青岛的建筑风格保留了德国殖民时期的痕迹,成为了城市的瑰宝。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同探寻百年建筑,领略青岛的德国风情。
一、建筑师之城青岛的建筑风格受德国殖民时期的影响,并受到了来自欧洲的建筑师的设计。
这也使得青岛成为了建筑师之城。
早在19世纪末,德国政府在青岛设立了租界,并聘请了一批优秀的德国建筑师来设计城市的基础建设。
这些建筑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华,将德国的建筑风格注入到青岛的街道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德国风情。
二、大正路上的德国豪宅大正路作为青岛最具特色的街道之一,集中了许多精美的德国豪宅。
这些建筑具有浓郁的欧洲古典风格,包括巴洛克式、新哥特式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湛山别墅,它是青岛的地标建筑之一,也是一个深受游客喜爱的景点。
这座建筑以它的白色外墙和红色屋顶闻名,展现出了典型的德式建筑特色。
三、德国风情街上的砖瓦小楼青岛的德国风情街是青岛文化集市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条街道上有许多砖瓦小楼,它们是当年德国人为了适应青岛气候而特意设计的。
这些小楼的外墙全部用红砖砌成,给人一种古老而秀美的感觉。
走在德国风情街上,仿佛时光倒流,让人置身于百年前的德国小镇。
四、德国总督府的风采德国总督府是青岛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也是德国殖民时期的政治中心。
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巴洛克式和新哥特式等多种风格,庄重而壮丽。
德国总督府的外观浑然一体,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建筑师精湛的设计功力。
今天,德国总督府已成为了青岛的一个博物馆,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五、其他德国式建筑除了以上提到的建筑,青岛还有许多其他德国风格的建筑。
例如,青岛火车站的钟楼就是一个德式建筑,并且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地标。
此外,青岛胶东半岛上的德国租界也留下了一些德式别墅,这些别墅都是那个时期德国富商们的豪宅。
在青岛的街头巷尾,一座座德国风格的建筑见证了青岛的历史。
青岛市外占时期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青岛市外占时期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研究青岛市位于中国东海岸,是一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其外占时期的历史建筑更是其中的一大特色。
外占时期是指德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对青岛进行殖民统治的时期,这段历史留下了大量的建筑遗产,这些建筑充满了德国风情,展现了当时的文化和历史。
保护和利用这些外占时期的历史建筑对于青岛市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青岛市外占时期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研究。
一、外占时期历史建筑的保护意义外占时期历史建筑是青岛市宝贵的历史遗产,它们见证了青岛市的殖民历史和文化交融。
这些建筑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是青岛市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
保护外占时期历史建筑,有助于传承和弘扬青岛市的历史文化,增强市民的历史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这些建筑也是旅游资源,对外占时期历史建筑进行有效保护,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为城市经济增添动力。
二、外占时期历史建筑的保护现状在青岛市,外占时期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立法、资金支持和管理规范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这些建筑的保护工作。
青岛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将外占时期历史建筑列入了保护范围,并对其进行了修缮和维护。
对外占时期历史建筑的开放利用也得到了重视,一些历史建筑被改造成了博物馆、艺术馆、文化中心等公共设施,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休闲场所。
三、外占时期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青岛市外占时期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并不到位,受到了环境污染和人为破坏,导致建筑物的损坏和老化。
部分历史建筑的利用方式单一,没有发挥出其潜在的价值,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市民。
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和运营团队,一些历史建筑的管理混乱,导致资源浪费和损失。
四、外占时期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对策针对上述问题,青岛市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加强外占时期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加强立法和政策支持,制定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划定保护范围和标准,加强对外占时期历史建筑的管理和维护。
青岛德国总督府调研报告
青岛德国总督府调研报告第一篇:青岛德国总督府调研报告2011年青岛市“西方建筑”调查项目青岛德占时期建筑调研之德国总督府摘要:青岛素以风景秀丽著称,历史为其遗留下了众多的老建筑,博得“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名。
其众多的老建筑不仅深深的影响和塑造着青岛人,也给游人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然而,在这些建筑中尤以德国总督府的建筑风格最为突出。
关键词:德国总督府、老建筑、风格青岛总督府,又称提督府,是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沂水路11号的一座前总督府建筑,始建于1903年,由德国建筑师马立克(Mahlke)根据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艺术形式设计,具有中轴对称的平面和略为突出的四角与中间的特点。
1906年交付使用,正式成为德国胶州湾租借地的总督府,供胶澳总督办公之用。
昔日的德国总督府坐落在地势平缓的关海山那麓,面向青岛湾。
呈漂亮弧形的霍恩格厄路(今德县路)与威廉大街(今青岛路)交汇于此,后者构成通向大海的视线轴。
官署的前方为总督府广场。
从资料上看,总督官署的建造稍早于总督官邸,这其中的部分原因当是此前已建造一个临时性的总督住所。
在离开原属章高元的清朝总兵衙门到1906年官署办公楼建成的这段时间里,总督的大部分公务应是在当时处在城市东部的早期私邸里进行的。
据1899年4月20日出版的德属《胶州关报》报道,在当年,德国总督官署的建造已被列入青岛城市规划。
始建于1904年春夏之交的这座中轴线鲜明的庞大建筑,立面为横三纵五段对称处理,有两层券廊和方形爱奥尼壁柱,古典主义色彩浓郁。
平面呈“凹”字形的四层官署总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高20米。
大门外依地势被设计成二层花岗岩台阶,强化了建筑的威严和中心地位。
官署是一座砖石和钢木混合结构的建筑。
钢材为德国著名的钢铁公司克虏2011年青岛市“西方建筑”调查项目伯公司的产品,立面用花岗岩细方石砌成。
这种石材在青岛随处可见,被公认为城内惟一可砌出干净墙面的建筑材料。
有关工程细节的史料显示,当时要将某些沉重的方石砌入墙体,须搭建美国松木制成的脚手架,其上设有轨道,供起重装置运行。
青岛德国建筑群
青岛德国建筑群青岛,这座坐落在中国东海岸的城市,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迷人的海滨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而在青岛的城市风貌中,一个独特而迷人的存在,那就是青岛的德国建筑群。
这些德国风格建筑,见证了青岛的百年历史,也成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景观。
青岛的德国建筑群起源于19世纪末,当时青岛被德国租借为租界,成为了德国的殖民地。
德国人将青岛打造成了一个典型的欧洲风格城市,从建筑到规划都呈现出浓厚的德国特色。
而这些建筑群的特点正是它们的独特魅力所在。
首先,这些德国建筑群以其建筑风格独特而出名。
从宫殿式的大楼到小巷中碎石铺地的小房子,每一座建筑都展示了德国精细的建筑工艺和对细节的追求。
这些建筑采用了欧洲古典主义和新艺术运动等流派的元素,使得整个城市的建筑风格浑然一体,给人一种置身于欧洲小镇的错觉。
其次,这些建筑群所处的位置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德国建筑群大多位于青岛的海滨地区,与青岛的风景相得益彰。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蔚蓝的海水和绵延不绝的海岸线,同时又可以在德国建筑中感受到欧洲浪漫的氛围。
这种结合,使得德国建筑群成为了青岛的一大亮点,也让人们更加向往这座城市。
此外,这些德国建筑群不仅仅是建筑物,更是一个个历史的见证。
它们承载了青岛从渔村到国际化城市的发展历程。
而且,这些建筑也见证了青岛作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节点,曾经是日军侵略的殖民地,又在解放后成为了中国的开放之窗。
这些历史给了这些建筑不同的意义,也让人们在欣赏它们的同时,对青岛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德国建筑群也面临着保护和利用的问题。
由于青岛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很多德国建筑遭到了破坏和改建。
因此,保护和修复这些建筑群成为了当务之急。
同时,如何将这些建筑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不仅要保留建筑本身的价值,还要展示其在城市生活中的新价值,也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
回顾青岛的德国建筑群,这是一段充满历史、文化和生活气息的故事。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地理位置吸引人们的目光,让他们沉醉于欧洲风情之中。
浅析青岛德式建筑
浅析青岛德式建筑摘要:德国在侵占青岛之前,通过营建建筑群体来控制青岛。
青岛殖民时期留下来的德式建筑,至今仍有多数在使用,这些德式建筑的存在也是青岛城市风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将对至今犹存的德式建筑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德式建筑;建筑群;建筑文化一、青岛的历史概况青岛原系一渔村,旧称胶澳。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政府派兵驻防胶州湾,于青岛设立海上防役,此为青岛建置的开始。
自建置到1949年6月2日,青岛分别受统治于清政府、德国、日本、国民政府,直至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才进入了新时代。
二、青岛的建筑概况青岛自1891年建置至今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中式风格的建筑在青岛占据少数,德式风格的建筑占比最多,这些异国风格的建筑见证了城市的发展,承载着过去的历史和记忆。
德国占领时期是城市建筑发展的形成期,出现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是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其时间跨度是123年,在这百年间,青岛从无到有,由小变大。
三、青岛德式建筑发展概况青岛在1897年之前的中国建筑遗留不多,也较分散,市镇房屋店铺多为青瓦平房,未形成近代城市规模,保留到今天的更是凤毛麟角。
青岛地区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始自德国侵占之后。
青岛得天独厚的临海位置、适宜的气候条件、优美的地形地貌,使得德国建筑师竭尽所能将青岛的建筑群建设成一个既由中国特点又具有时代特色的德式建筑群体。
让生活在中国的德国人有生活在本土的感觉。
在建设之初,德国建筑师在青岛划出一片居住区域,规定此区域只有在华的欧洲人才可以使用,这个区域就选在了现在栈桥附近的沿海区域。
行政区域结合了青岛地貌,选在了背山面海的关海山南麓。
在1897-1914年的德国殖民统治的17年期间,建有胶澳总督府行政大楼、胶澳法院大楼、胶澳警察署大楼、监狱、教堂、医院、银行、公司洋行、观象台、邮政局、商店、大中小学校、公寓、别墅等建筑,同时还兴建了码头、港口、灯塔、发电厂、啤酒厂等各类建筑。
德国总督官邸旧址调研报告
青岛德国总督官邸旧址(青岛迎宾馆)调研报告建本091班周元 7青岛德国总督官邸旧址(青岛迎宾馆)调研报告建本091班周元 7(一)建筑概况所在地:龙山路26号(原迪特里希山总督花园)曾用途:青岛守备司令官官邸、胶澳商埠督办官邸、市长馆舍、国际俱乐部、青岛迎宾馆现用途:博物馆建造期:1905年10月—1907年10月建筑师:路德维希·马尔克、魏尔纳·拉查洛维茨、弗里德里希·比尔博监理:卡尔·施特拉塞尔总督府建设总监施工:政府建筑公司造价:超过45万金马克业主:德国胶澳总督府现状:建筑保存,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历史沿革1905年10月,正式动工;1907年10月建成。
1914年11月,日本侵占青岛后,改为日本青岛守备司令官官邸。
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接收青岛后,改为胶澳商埠督办官邸。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官邸一度改称为“市长官舍”。
1934年,改为招待贵客之用的“迎宾馆”。
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将迎宾馆改为国际俱乐部。
日本战败后,恢复为“迎宾馆”。
1996年,“迎宾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5月,不再作为“迎宾馆”使用,开始以博物馆形式接待海内外观众。
(三)概况分析原德国胶澳总督官邸,于1905年10月在信号山南麓正式动工,1907年10月建成。
建筑高30余米,建筑面积4083平方米。
主体高2层,局部4层,外立面由花岗石砌筑,在用米黄色波浪纹装饰的外墙上开券式和矩形窗洞,外廊的双体石柱柱头上雕刻橡树叶纹样装饰,顶部采用半木构式装饰。
折坡式屋顶,西南角建有塔楼,特别烧制的砖瓦则来自大鲍岛捷成洋行窑厂。
西侧山墙和檐口上偶诺曼龙龙头装饰的山墙犹如一艘船。
主入口位于西侧,楼内是一间双层大厅,大厅二楼北墙上方设有一处外挑式内廊,二楼是总督及家眷的住房,三楼为客房和仆人的住房,厨房设在底层。
各房间内的原装灯具式样各不相同。
青岛建筑风格历史背景简介
青岛建筑风格历史背景简介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岛的建筑业也迎来了空前的发
展机遇,城市化建设也在不断加速。
受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影响,青
岛的建筑风格相对比较多元,融合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精华,形成了
独树一帜的青岛建筑风格。
背景一:德国租借时期
1898年至1914年,德国租借青岛期间,德国人在青岛建造了一
大批德式建筑,如:陈府、德国工商银行、萨克森多奇宫等,以其坚实、稳重的建筑风格和非常注重细节的风格,在建筑风格上大量吸收
了欧洲文化的元素,对青岛深刻影响。
德式建筑风格使青岛在近现代
初期成为了中国的“建筑博物馆”。
背景二:“道光年间”青岛护城河留下的历史建筑
青岛护城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的“道光年间”,而护城河附
近逐渐出现了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记录了青岛当时的历史文化和建
筑风格。
这些古建筑如今已成为了青岛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青
岛城市建设中不可多得的历史遗迹。
背景三:20世纪初期的胶州湾店与四方街
20世纪初期,胶州湾店和四方街成为了青岛的商业中心,同时也是青岛建筑风格的代表性区域。
胶州湾店的建筑风格多样,融合了欧
洲文化和中国元素,檐口的装饰非常精美,整体设计富有浪漫情怀;
而四方街则以其仿古建筑、西方文化建筑风格等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
总之,青岛建筑的发展历程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在青
岛如此多元的建筑风格中,德式建筑和青岛的历史建筑是青岛建筑风
格的两个主要代表。
这些特色建筑不仅是青岛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
部分,同时也是世界建筑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岛德式老建筑保护现状
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05
未来展望与建议
未来保护工作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德式老建筑 面临着被拆除或改造的风险,同时保 护资金的缺乏和技术手段的不足也制 约了保护工作的开展。
机遇
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 护意识的提高,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德 式老建筑保护的关注和支持也在不断 加强,这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机 遇和条件。
社区自治
通过社区自治的形式,发动居民参 与德式老建筑的保护工作,共同维 护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
专家学者的研究和建议
学术研究
专家学者对德式老建筑的历史背景、 建筑风格、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 研究,为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 践指导。
提出建议
交流合作
加强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引 进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 德式老建筑保护工作的水平和影响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提供资金支持
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为德式老建筑的修缮和 保护提供资金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保护 工作。
社会组织的参与
成立保护协会
社会组织成立德式老建筑保护协 会,开展宣传教育、组织活动、 筹集资金等工作,推动建筑保护
事业的发展。
志愿者参与
鼓励志愿者参与德式老建筑的日常 巡查、修缮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 对建筑保护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自然因素
如风雨侵蚀、墙体开裂、屋顶漏水等。
人为因素
如不当改建、非法占用、商业开发等。
管理问题
如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资金支持,管理责任不明确等。
保护工作的进展
政府层面
青岛市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 护政策,加强对德式老建筑的保 护和修缮工作。同时,也加强了 对违法改建和占用行为的监管。
关于特色老建筑生存现况调查
关于特色老建筑生存现况调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古建筑被破坏。
等到修复残损的建筑时,才发现已经很难恢复原来的状态。
为了了解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化存在的问题以及保护历史文化的价值,我们以山东青岛德式老建筑作为调查对象。
我们做了此次调研,关注这一现象,了解它们的情况,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
希望能为有关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一些借鉴,改善保护历史的状况。
标签:城市现代化;德式老建筑;历史文化破坏和保护1 青岛德式老建筑保护现况的调查背景及方法1.1 青岛德式老建筑保护观念的提出德式老建筑: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派兵驻守青岛,青岛成为海防重镇并由此建置,当时名为“胶澳”。
1898年,一纸不平等条约《胶澳租借条约》让德国人成为这里的主人,他们把这个城市改名为青岛。
“青岛算是德国在国外唯一一个当作自己城市建设的地方。
”1.2 研究的重要性(研究的意义及背景)研究的背景:青岛德式建筑分散,所有权分属不明,维修队伍就不可能统一,这样就不能保证所有德式建筑得到应有的维护。
德式建筑分属于文物局、规划局、部分企业或个人管理,一旦某个建筑需要维修,不需组织专家、市民召开听证会或掌握建筑原貌,各分管部门或个人就可自行维修。
目前青岛德式老建筑在维修前举行听证会的多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对于被列入省市级文物保护的德式建筑,很少甚至没有举行过公开的听证会。
1.3 调研的时间方案、计划1.3.1 调研地的选择及说明青岛市中山路:青岛市中山路是青岛的名片和地标,堪称青岛的母脉,附近分布着大量德式建筑物,名人故居,如中山路的天主教堂,德国警察署旧址等。
青岛市市南区沂水路:青岛市市南区沂水路沿路都是美丽的德国建筑,西端11号正对广场的就是当年德国殖民统治的最高机构——总督府,向东是英国和美国驻青岛的总领事馆以及一批高级别墅。
1.3.2 调查研究的方法及说明①调研采用实地调研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方式。
调查采取文献资料调查、问卷调查、走访三者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发放问卷200份,数据获得后,采用规范分析方式,咨询有关专家,总结归纳,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给出相关建议。
关于特色老建筑生存现况调查--以青岛德式老建筑为例
关于特色老建筑生存现况调查--以青岛德式老建筑为例
房泽昊;袁杰;刘振山;代紫月;段雅楠
【期刊名称】《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年(卷),期】2016(0)16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古建筑被破坏。
等到修复残损的建筑时,才发现已经很难恢复原来的状态。
为了了解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化存在的问题以及保护历史文化的价值,我们以山东青岛德式老建筑作为调查对象。
我们做了此次调研,关注这一现象,了解它们的情况,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
希望能为有关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一些借鉴,改善保护历史的状况。
【总页数】2页(P77-78)
【作者】房泽昊;袁杰;刘振山;代紫月;段雅楠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59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21.1
【相关文献】
1.被动式采暖与降温系统在养老建筑中的应用——以2017年台达杯获奖方案为例[J], 李雷立;丁怡文;丁辛宇
2.新老建筑与地域特色的双融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东区综合病房楼及门诊实训
综合楼 [J], 王海燕;朱那新
3.城市建设中的老建筑保护问题——以南京和青岛为例 [J], 张世敬
4.舶来建筑文化介入青岛地区民宿设计的研究——以德式建筑为例 [J], 李鉴秋
5.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教学资源——以“老建筑的保护和改建”特色教学资源为例 [J], 龚剑; 李歌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农业大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论文题目:青岛德式老建筑的历史与现状的调查专业班级园林1102 姓名(学号)实践时间 2014年8月1日至8月11日2014年 8 月 20 日一、实践背景㈠、调查的背景及意义这是我来到青岛的第四年,正像许多人所说的“来到青岛是因为海的魅力,离开青岛带走的却是一座城的思念”,这座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已经悄无声息的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青岛地区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从多个方面展示的富有特性的青岛城市文化特色和历史文脉,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资源优势和财富。
青岛德式老建筑是青岛著名的旅游景点,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从历史意义上看,德式老建筑是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在对中国殖民侵略中在所建的,历经百年风雨,是历史建筑文物的瑰宝也是城市化的见证,此外,还表现在其建筑自身和城市整体规划的美学意义上。
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否保护好这批老建筑,不仅关乎青岛市的经济文化利益,更关乎中德友好关系的良好维持。
㈡.实践时间:2014年8月1日至2014年8月11日。
㈢.实践地点:山东省青岛市㈣.实践人:㈤.实践方式:查阅文献、查阅近期杂志、网上查资料、实地考察二、实践内容㈠、研究对象的选择及说明由于青岛德式老建筑比较多,我选取了5个进行实地详细调查。
1)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
2)青岛迎宾馆,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
原是胶澳德国总督的官邸,故名之总督官邸。
3)鱼山路5号俾斯麦兵营旧址,德式建筑,建于1903-1905年,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教学楼。
4)花石楼,位于黄海路18号,是八大关中最著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栋别墅。
由于是用花岗岩和鹅卵石建成,故得名花石楼。
5)红房子,泛指青岛市广西路与安徽路口3栋相连的红色建筑。
1905年所建的“红房子”是医药商店旧址,又名橡树饭店。
㈡、青岛德式建筑的历史与现状1897年11月德国占领青岛后,为加强殖民统治,在青岛兴建了较为完整的德意志帝国殖民统治体系建筑,这些建筑对体现青岛城市风貌特色起着主导作用。
从德占初期至1910年,是早期青岛市区建筑风格形成的时期,许多重要德建筑物都在1910年前建成,其中的代表作品有:总督府、总督官邸、警察署、俾斯麦兵营、总督学校、德华高等学堂、德华银行、野战医院、基督教堂,以及美、英、俄领事馆、水师饭店、吉利银行等大量的行政、商业和金融性建筑。
1910年后,随着市区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德国重新制订了胶澳青岛区的总体规划,城市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各类单体建筑物的修造方面,如:胶澳海关、帝国法院等。
这些建筑包括了市政、军事、法院、警署、监狱、海运、铁路、医院、学校、宗教、银行、工厂、住宅甚至供电气暖水等各种建筑和设施。
天主教堂,位于浙江路15号,旧称圣弥爱尔教堂,1932年始建,建成于1934年,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设计,建筑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和花岗岩,占地11480平方米,建筑面积1877.48平方米。
教堂主体两翼,各耸一座尖塔,塔高56米,顶端各立有一4.5米高的巨型十字架,塔内悬有大钟4口,堂高18米,檐高8.8米,墙基1.1米,可容千人礼拜。
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座北向南,气势庄严宏伟。
文革时,教堂受到严重破坏,1981年4月恢复使用,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青岛迎宾馆,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观海山南麓的沂水路11号。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该建筑由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于1903年始建,1906年竣工,建筑面积7132.3平方米。
该楼是一座砖石、钢、木混合结构的建筑,采用十九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对称平面、四角和中间略为突出、中轴线非常明显的特点。
该楼建成后为德国总督办公之地,故名“总督府”,又称“提督楼”。
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总督府成为日本守备军司令部。
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青岛,总督府又成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1925年7月改为胶澳商埠局办公地,1929年 4月总督府成为青岛接收专员公署,同年7月成为青岛特别市政府所在地。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总督府成为日伪政权之“青岛特别市公署”、“青岛特别市政府”。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再次将总督府作为青岛市政府的所在地。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总督府成为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青岛市人大和政协的办公楼。
1994年青岛市委和市政府迁新址,这座大楼便成为青岛市人大和青岛市政协的办公处,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以“青岛德国建筑”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与青岛德国胶澳总督官邸旧址一起合并至青岛德国建筑群,成为其25个单体之一。
青岛德国俾斯麦兵营(又名万年兵营),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红岛路5号。
德国侵占青岛初期,自1899年10月先后建造了三座兵营,其中以俾斯麦兵营最为典型,是在炮兵营旧址-“嵩武兵营”建筑的。
第一、二营房建于1903-1905年,第三、四营房建于1906-1909年。
营房建筑古典构图,作横三段纵五段划分,中央与两端突出阶梯形山花作重点装饰,门窗为四分阶段圆券,兵营建筑分前后两排,与礼堂建筑共同围合成一矩形广场。
现为青岛海洋大学教学楼,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德国建筑群25个单体之四)。
花石楼,八大关风景疗养区的标志性建筑物。
花石楼前立着两块不同的标志牌,其中一块是花岗岩石碑,为青岛市文物事业管理局于1984年7月27日设置并将花石楼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上注明花石楼1903年由德国人所建。
另一块不锈钢制作的标志牌,是1997年6月青岛市旅游局设置的,注明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将花石楼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而此牌记载的"花石楼"始建时间是1930年至1931年,由白俄贵族所建。
出现这种不同的说法,究竟谁对谁错,至今仍在进一步考证中。
相传解放前蒋介石曾居于此,特务头子戴笠及当时的电影红星白光来青岛时也在这里住过。
解放后,花石楼成为接待中外贵宾的馆舍,门牌号为黄海路18号。
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陈毅等都曾在此下榻。
红房子,位于市南区广西路33号,红房子”泛指青岛市广西路与安徽路口3栋相连的红色建筑,构檐高18米,红瓦蒙莎顶。
该建筑立面为红色墙体,间以清水粉墙和彩色方形墙砖,上部两个楼层及两座烟囱所采用的拱形与曲线具有青年风格派的典型特征。
始建于1905年,由德国人库尔特·罗克格设计,是医药商店旧址,又名橡树饭店,是青岛市西部老城区最具知名度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2009年8月,“红房子”全球售卖的消息,引发学者及市民的广泛讨论和关注。
百年“红房子”不仅具有“青岛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属性,而且具有“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的属性。
这种双重身份使得“红房子”受到双重的保护,轰动一时的“红房子”全球售卖立即被叫停。
㈢、保护青岛德式老建筑的意义1、文献综述城市一再失忆的原因在于:保护意识薄弱,“暴力”开发和建设;“将来”的历史建筑,随普历史建筑功能的置换,建筑形式的改变是无法避免的,历史建筑的改造必须能够反映建筑的场所精神,从整体上考虑建筑的风格和谐以及历史沉淀,渐进式小规模改造应该作为目前较为普适的改造手法"。
——《建筑的一段历史改变一座城----老建筑保护的渐进模式》[2]文脉不是僵死的标本,不是若干片被保护的历史街区,更不是那几栋历史建筑,它是活的,像生命一样也在吐故纳新。
文脉的载体是生活,所有的历史遗迹不过是它的寄存之所,所以只要生活继续,文脉就能流传。
但只有被充分理解、利用、改造、传承,文脉才能实现它的最大价值。
——《延续青岛的城市文脉》[3]2、历史意义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悲壮的半殖民地史。
我们以青岛德式老建筑为例,作为殖民建筑保存完整的青岛德式老建筑而言,它的的历史意义是特殊的,当代人们对这些建筑的保护,是对这段充满血和泪的历史的记忆。
一个容易忘记屈辱的民族是可悲的,一座遗忘历史的城市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同时迟早也会被历史抛弃,所以对青岛德式老建筑的保护的历史意义是深远的,极为重要的。
3、现实意义首先,德式老建筑的现实意义体现在旅游意义及经济意义上。
青岛作为旅游城市在全国甚至国际上的都是著名的,德国老建筑也成了青岛的一个名片。
青岛德式老建筑作为一批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在海边给青岛带来的旅游收益不容忽视。
其次,保护青岛德式老建筑的现实意义还体现在其实用价值上,目前青岛大批德式老建筑除了用作观光景点之外,还供给机关部门及居民使用。
最后,青岛德式老建筑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以及对城市的整体规划的借鉴。
保护青岛德式老建筑便是维持这种独具特色的美,维持这种匠心独运的风格理念。
㈣青岛德式老建筑的保护现状及措施1、保护现状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在青岛兴建了较为完整的德国建筑体系,但是这些建筑却在不断地遭到或多或少的人为破坏。
日本占领时期、国共内战,尤其是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都使青岛的德式建筑受到过不同程度的破坏。
1914年之前,德国在青岛修建的建筑大约有380多座,而到目前已剩下100多座。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青岛市开始投入巨资,逐步开始依照原样修缮当年德国人修筑的炮台、街道、法庭、行政机关以及各类民宅。
有360多栋上个世纪初的西式建筑,被纳入城市风貌保护区,得到了良好的维护。
2、法律保护措施1995年编制了《青岛市总体规划》,2002年编制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06年编制了《青岛市总体规划(2006-2020)》,在2007年,青岛投资2亿余元抢救19处老建筑,《全国“十一五”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专项规划》,本市民俗博物馆、市考古研究所以及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五市的博物馆文物库房被列入此次全国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专项规划。
国家发改委核复七项目总投资645万元,国家将根据资金状况,按照项目的轻重缓急和地方资金配套情况等原则,对这些项目给予支持。
2008年,政府曾邀请德国专家在青组织举办德式建筑维修保养培训班,对青岛有关建设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同时又增颁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老建筑。
2012年3月17日,青岛市政府颁布了《青岛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加强对本市历史建筑的保护,规范历史建筑的管理,传承青岛历史文化。
3、社会保护及市民关注社会上一些非营利组织也为德式老建筑的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如中德文化遗产基金会,它通过德国文物保护专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技师等专业力量,对位于中国的德式建筑文物的保护进行积极支持。
青岛市民也对德式老建筑的保护问题上给与了高度的关注。
他们有打电话给政府相关部门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建议的,有市民表示,应该仅对出现漏雨的部分进行维修,原有瓦片如果没有断裂、腐化,应尽可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