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德占时期的主要建筑风格

合集下载

青岛八大关 - 欧式建筑与海滨风光

青岛八大关 - 欧式建筑与海滨风光
除了欧式建筑,八大关还有美丽的海滨风光。这里的海岸线长达数公里,有着绵延的沙滩 和清澈的海水。游客可以在海滩上漫步,感受海风拂面,欣赏壮丽的海景。同时,这里还有 一些公园和花坛,为游客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青岛八大关 - 欧式建筑与海滨风光
八大关也是一个文化名人的聚集地。在这里,有许多历史名人的故居,如鲁迅、孙中山等 。游客可以参观这些名人故居,了解他们的生平和贡献。
青岛八大关 - 欧式建筑与海滨风光
青岛八大关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市南指青岛市南区海边的八座历史建筑群,包括了德国时期的别墅和公馆。这些建筑 大多建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具有浓厚的欧洲风格,如德国巴洛克、哥特和新艺术运动等 。这些建筑的外观精美,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元素,展现了青岛作为德国殖 民地的历史。
总的来说,青岛八大关是一个集欧式建筑和海滨风光于一体的景区。游客可以欣赏到精美 的欧式建筑,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同时还可以享受到美丽的海滨风光。这里是一个融合 了文化、历史和自然景观的旅游胜地。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080511243 应婷婷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班摘要:德国占领青岛的时期是城市的形成期,是青岛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0世纪开始,青岛城市的建筑风格渐趋一致。

早期采用的青砖灰瓦被红砖红瓦取代,建筑外墙均以灰浆抹面后涂以明快的黄色。

“新城市应该强调德国民族性,强调与中国城市的差异,新城市的建筑应具有现代风格”。

关键字: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1、青岛地理位置青岛地处山东半岛南部,黄海之滨,位于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与西面的亚速尔群岛、直布罗陀、马耳他岛,东面日本东京、美国西部旧金山的纬度大致相当。

东北与山东省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全市总面积为10654平方公里,市内七区,所辖五市,总人口为720.68万人,其中,市区面积为1102平方公里,人口246.77万人。

青岛东依崂山、西伴胶州湾、南面黄海。

其地势东高西低,有山地、丘陵和平原。

青岛海域辽阔,海产资源丰富,胶州湾不淤不冻,港湾岛屿星罗棋布。

四季变化明显,但夏无酷暑,冬无严冬,春长、秋爽。

市内到底起伏,几座高60至130米的丘陵不仅将城区分为数个区域,而且还给与城市个性。

2、青岛的德式建筑设计特色青岛自1891年建置至今天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是一个年轻的城市,1949年前,近代青岛老城区里的大规模城市建筑是随着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开始的。

德国占领青岛的时期是城市的形成期,是青岛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 1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风格20世纪开始,青岛城市的建筑风格渐趋一致。

早期采用的青砖灰瓦被红砖红瓦取代,建筑外墙均以灰浆抹面后涂以明快的黄色。

由于建筑法规禁止用瓦楞铁皮作屋顶材料,红瓦屋顶变成了青岛独有的特色。

花岗岩石在青岛一代储量丰富、价格低廉,价值当时在德国国内也流行以花岗石作建筑外墙装饰,所以,在青岛“花岗石”便成为典型的建筑材料,被广为使用。

青岛建筑色彩分析与研究

青岛建筑色彩分析与研究

2、青岛建筑色彩的特点
(1)注重色彩搭配:青岛的建筑色彩注重冷暖色调的搭配,使整个建筑看 起来更加和谐、舒适。
(2)追求和谐统一:无论是德占时期还是日占时期,青岛的建筑色彩都强 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使整个城市景观更加协调。
(3)多样化与创新:现代时期的青岛建筑色彩更加多样化,既有传统的也 有现代的,同时也不乏创新,使城市景观更加丰富多元。
研究结果
1、青岛建筑色彩的演化历程
青岛建筑色彩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德占时期、日占时期和现代时 期。在德占时期,青岛的建筑色彩主要以德国新古典主义风格为主,注重色彩搭 配和建筑结构的和谐。在日占时期,受到日本建筑风格的影响,青岛建筑色彩开 始向简约方向发展,以淡雅的色彩为主。而在现代时期,青岛建筑色彩则更加多 元化,各种色彩风格并存,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
此外,藏族建筑色彩体系还对现代建筑色彩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独 特审美和象征意义为现代设计师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许多现代设计师将藏 族建筑色彩体系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
市场现状与未来展望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兴起,藏族建筑色彩体系受到了越 来越多的和喜爱。许多游客来到西藏等地,亲身体验藏族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有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藏族建筑色彩体系运用到各类作品的设计中。这为藏族建筑 色彩体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参考内容二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青岛地区建筑的地域性特点及其对当地文化和城市发展的 影响。通过对青岛地区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分析,文章深入挖掘了青岛建 筑的地域性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以期为城市未来的发展 提供参考。
青岛位于中国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底蕴。自19世纪末以来,青岛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港口城市。随着 城市的快速发展,青岛地区的建筑也在不断地演变和进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 格和特点。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摘要:1897年起德国人开始营建青岛港,直到1914年一战战败,这段时间正是德国的青年风格派在德国以及欧洲的鼎盛时期。

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

所以青岛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又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体现。

这些建筑使青岛后来的城市建筑发展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1、青岛总体特色“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是康有为先生对青岛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传神描绘也成为青岛城市形象的生动写照。

青岛地处沿海,是我国较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它所特有的地形、气候、文化、历史特点使得该地区形成了有着与西欧德式建筑特色相融合的建筑风格。

2、青岛德占时期主要建筑风格1897~1914年,青岛作为德国殖民者独占的殖民地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在中国较早地开始了近代城市的历程,使青岛在城市风貌上的独特性表现为德占时期建成的高质量的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等风格的建筑。

而时值欧洲建筑的复古思潮和探求新建筑运动的影响,所以青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国在此时期的建筑思潮和特色,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

2、1殖民时期风格即日本学者所称“外廊样式”。

当时德国殖民者仿效了英国在其印度殖民地颇为成功的这一建筑形式,每层均有遮荫的大面积敞廊环绕。

然而德国殖民者不久就发现这种热带建筑形式特别注重通风避热的建筑模式不适合青岛,因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又因其三面环海,在海洋环境的调节作用下,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

于是许多“外廊样式”被改造了,以适应青岛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居住习惯,不久又舍弃了这种形式。

如青岛旧海关大楼,建于1899年,立面为两层券廊处理。

德国总督副官宅邸旧址,屋顶铺中国瓦,四周围以敞廊;德华银行,处于对气候的考虑,西面和南面设有通风的券柱式外廊,具有“殖民地式”风格。

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建筑的屋面研究

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建筑的屋面研究

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建筑的屋面研究作者:***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年第01期摘要:青岛德占时期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群,既反映了多种西方建筑风格,又吸纳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了中西建筑元素相融合的折中主义风格,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青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加上红色屋面,形成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城市风貌,极具美学价值。

从屋顶的营造技术、材料、形式等方面研究青岛红瓦屋顶的独特美感。

关键词:青岛;屋面;德式建筑一、德国传统建筑屋顶营造技术(一)传统的德国建筑屋顶形式德国传统建筑所采用的屋面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平屋顶,在屋顶四周有女儿墙加以围挡。

采用这种平屋顶的建筑大多是体量小的两层或三层住宅(图1)。

其他两种屋面形式都是坡屋顶(主要区别在于正脊与斜脊的数量):一种是只有正脊的形式(图2);另一种是五脊顶。

五脊顶除了有一根正脊外,在正脊两侧的末端还各有两根斜脊,形式根据房屋的平面造型会有所变化,但基本形式都是一条或多条穿插正脊,正脊的末端连接两条斜出的斜屋脊,通常情况下,斜脊的角度都为45°(图3)。

正脊的数量取决于建筑的平面布局,中轴对称的平面形式为德国传统建筑的普遍处理方式,因此有几条对称轴便对应布置几条屋面正脊。

常见的有一条对称轴的“一”字形屋脊、两条相互垂直对称轴的“十”字形屋脊。

屋面除正脊线外,亦会视情况而增加与正脊线垂直的抱厦或老虎窗进行点缀。

突出的抱厦可以有效增加房屋阁楼层的空间,更有利于采光,增加的老虎窗也有同样的作用。

(二)传统的德国建筑屋顶构造德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大致有两种构造形式,即桁架屋顶和椽屋顶(表1),这两种建筑屋顶存在相互混杂的情况。

椽顶在桁架顶之后出现,二者的方式、承重、位置等方面均有差异。

桁架顶是悬吊式的,其常置于横梁之上,并主要依靠水平横梁来承重,有的桁架顶的构造也有背柱,屋顶的重量通过横梁传到立柱和墙上;椽顶是站立式的,采用榫接的形式,坡度较陡,其常置于柱上、墙上,主要依靠柱承重,不需要背柱,其稳定性要优于桁架顶。

青岛八大关浪漫的德国风情

青岛八大关浪漫的德国风情

青岛八大关浪漫的德国风情青岛,作为中国东海岸的一个美丽城市,因其迷人的海滩和充满风情的德国建筑而闻名于世。

在青岛的八大关,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德国风情,这里是一个充满了浪漫氛围的地方。

青岛的八大关位于市区的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街区。

这里保存着德国殖民时期的建筑风格,建筑物被修复得如同新生一般,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走在八大关的街道上,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德国小镇。

在八大关的街道上,有一些著名的建筑物充满了德国风情。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德国驻华大使馆旧址,它是仿照德国哥特式建筑风格建造的,充满了浓厚的欧洲古典气息。

在这里参观,你可以了解到德国历史和文化,并且欣赏到建筑师们的精湛工艺。

除了大使馆旧址,还有一些德国风格的别墅和教堂也是八大关的亮点。

这些建筑物多为砖石结构,外表典雅精致,内部装饰着精美的壁画和雕塑,给人一种庄重而又温馨的感觉。

在这些建筑物前,你可以拍照留念,也可以上内部参观,了解到更多关于这些建筑物的故事。

除了建筑物,八大关的街道上还有许多德国风情的小店和咖啡馆。

在这些小店里,你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德国啤酒、香肠和面包,体验到德国人的生活方式。

同时,店内的装饰和环境也都充满了德国特色,你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不一样的异国风情。

在夜晚,八大关的街道被灯光装饰得更加迷人。

街道两旁的建筑物亮起了温暖的灯光,给人一种浪漫而又祥和的氛围。

在这里散步,手牵着爱人一起欣赏夜景,定会让人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总的来说,青岛八大关是一个充满德国风情的浪漫街区。

这里的建筑物和街道散发出浓郁的欧洲味道,仿佛把人带到了远离喧嚣的德国小镇。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八大关都散发出一种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浪漫的德国风情。

如果你来到青岛,一定不要错过这个充满浪漫氛围的地方。

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共3篇

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共3篇

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共3篇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1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20世纪初期,青岛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迅猛起步,其中德租时期的建筑风格成为青岛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德国侵占青岛后,将其作为租借地,利用当时时下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兴建了城区中许多规整、精致的现代欧式建筑。

这样的建筑在今天仍然是青岛城市风貌的核心,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历史爱好者,也为研究该时期青岛的建筑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的主要风格是现代欧式建筑,其中许多建筑体现了新古典主义和新艺术运动的风格。

这些建筑通常具有流线型的外形,严谨的对称装饰,以及经典性突出的柱廊和拱门。

其中的一些专用建筑,如天文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常常在建筑风格和功能的设计上融合了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的许多民用住宅,在建筑外观和内部布局上也具有现代欧式建筑的特点。

这些房屋通常装饰简洁,环境优美,功能明确。

德租时期的城市规划还给青岛带来了许多公园和绿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美丽,恬静,适宜散步的公共休闲场所。

这些公园和绿地的建设,不仅为青岛的城市规划带来了美学上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彰显了德式城市规划对人民生活品质的关注。

“露西亚园”、“张裕公园”等,到现在仍是青岛市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

因此,德租时期规划和建设的城市建筑,体现了德国人在沿海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的上乘技术和专业素质,给青岛的现代化发展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德租时期青岛建筑文化进行研究,可以为我们深入了解这座城市和懂得历史文化的意义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指导。

由于该时期青岛建筑风格显著,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因此,对借鉴当代城市规划和建设还有保存文化遗产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以往在研究城市建筑文化方面,常常只注意到建筑的风格和艺术性质,却忽视了这些建筑带来的空间和人的关系,人文关怀等其他重要文化元素。

因此,对德租时期青岛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其中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德占时期青岛历史建筑外立面研究

德占时期青岛历史建筑外立面研究

一个城市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建筑的外立面。

建筑的风格、形式等内容会影响我们对这个城市建筑的首要印象,而建筑立面的材料、质感、造型等因素会成为我们对这个建筑观察的焦点。

一个城市建筑外观是体现城市风貌最为直观的方式,如北京的四合院、胡同,再比如重庆的吊脚楼、地形高差,这些都是这个城市带给人们的首要印象和感受。

因此,建筑外立面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大概是对青岛这个城市最简明的评价了,形成这样的风貌的一部分原因就是青岛被殖民统治的历史,而这段被德国占领的时间是青岛城市风貌定型非常重要的一段时间。

一、建筑外立面概念阐述及构成元素建筑外立面,指的是建筑和建筑的外部空间直接接触的界面以及其展现出来的形象和构成的方式,或是建筑内外空间界面处的构件及其组合方式的统称。

根据建筑外观的设计元素来划分,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元素包括入口设计、墙体及柱式设计、门窗设计、屋顶设计、细部设计。

(一)入口设计建筑入口就是指人们进入建筑所经过的门或者口部,是从室外进入室内的过渡性空间。

构成建筑入口的主要元素为门、门口周边的界面、雨棚及门廊、台阶坡道及周边的铺地、附属设施等,建筑入口所具有的功能属性包含交通的组织、入口的标志、空间的划分、文脉的彰显等。

(二)墙体及柱式设计墙体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承重构件又是围护构件,墙体可分为外墙和内墙、承重墙和非承重墙。

墙体设计时首先应该满足承重、围合、隔热、隔声、保温等功能要求,然后考虑它的设计风格。

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建筑性质影响了墙体材料及色彩选择。

柱式是一种建筑结构的样式,它由柱和檐构成,可分为柱础、柱身、柱头,由于尺寸、比例、形状、装饰的不同而形成各不相同的柱子样式。

柱式上主要分为中国古典建筑柱式和西方古代柱式,而西方主要柱式可分为古希腊柱式和古罗马柱式。

古希腊柱式为多立克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

(三)门窗设计门是建筑的构成元素,也就是建筑的入口,而窗户可以说是建筑的灵魂。

花石楼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上传

花石楼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上传

花石楼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摘要:八大关风景游览区是青岛海滨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整个景区的中部,西临汇泉湾南接太平湾,面积为67公顷,是精湛的世界建筑艺术与独具匠心的庭院绿化完美的结合。

而位于青岛第二海水浴场东端的岬角上有一座临海别墅,则是八大关代表性建筑,这就是著名的花石楼。

花石楼是一座城堡式的别墅,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的风格元素,呈现出多元化的建筑艺术景观,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花石楼,古典主义,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洛可可1 青岛德式建筑概况青岛近代史上先后经历了德、日、美三代帝国主义的统治,经过百年的建设与发展,逐步形成了欧式建筑特别是德式建筑为主要特色的青岛城市近现代建筑艺术文化景观。

虽然在青岛的殖民历史中德国的殖民统治并不算长,但它的整体城市格局是由德占领时期的规划的,所以建筑中包含了德国的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以及折中主义等建筑风格,体现了欧洲近现代建筑艺术美学倾向,体现了文艺复兴到近现代所表现得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

由此所形成的城市艺术建筑景观,不但是青岛历史发展的见证,同时也构成了青岛丰富多彩、错落有致的城市特色。

2 八大关风景游览区概况“八大关景区”位于汇泉东部,是我国著名的风景疗养区,面积70余公顷,十条幽静清凉的大路纵横其间,其主要大路因以我国八大著名关隘命名,故统称为八大关。

解放前,这里是官僚资本家的别墅区。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八大关进行了全面修缮,使其为我国重要的疗养区之一,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重要的国际友人,曾在这里下榻。

八大关别墅区的特点之一是有众多的各国风格建筑,故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这里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丹麦式、希腊式、西班牙式、瑞士式、日本式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

“八大关”的特点,是把公园与庭院融合在一起,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四季盛开的鲜花,十条马路的行道树品种各异。

如韶关路全植碧桃,春季开花,粉红如带;正阳关路遍种紫薇,夏天盛开;居庸关路是五角枫。

青岛德占时期城市街道形态中的西特城市设计理念

青岛德占时期城市街道形态中的西特城市设计理念

青岛德占时期城市街道形态中的西特城市设计理念蒋正良;王伯伟【摘要】青岛德占时期的城市设计是20世纪初在西方主流的西特城市设计理念指导下,十分具有典型特点的城市设计作品.为论证这一基本判断,该文归纳出西特城市设计理念的两个核心内容:"回归中世纪"的城市艺术理念和"变形网格"的街道形态,并分析青岛区(Tsingtau)和港口城区(Hafenviertel)中西特城市设计理念的特征,指出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对地形地貌的合理利用是西特"变形网格"街道形态的根源.同时指出西特城市设计理念仍是今天青岛历史城区保护和更新的重要原则.%Qingdao urban design during the German Occupation of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Western mainstream Camitto Sitte urban design principle, is also a typical feature of urban design work. This article will argue that the basic analytical judgment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two key concepts of the Camillo Sitte urbon design principle: "return to the Middle Ages* and "deformed grid" street form, and analysis of it among the Qingdao area (Tsingtou) and the port city (Hofenviertel).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ot the respecting of the cultural traditions of the medieval and the rational use of terrain is the root of the Comillo Sitte "deformed grid" street form. At last, it points out that the ComMo Sine urban design principles is still the important principles for Qingdao today.【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1(029)008【总页数】3页(P103-105)【关键词】青岛;西特;城市设计【作者】蒋正良;王伯伟【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200092;同济大学建筑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卡米洛·西特是现代城市设计的奠基人。

关于青岛地区建筑风格的研究报告

关于青岛地区建筑风格的研究报告

关于青岛地区建筑风格的研究报告第一篇:关于青岛地区建筑风格的研究报告关于青岛地区建筑风格的研究报告作者【摘要】青岛地区的建筑风格,是在近现代历史中,在其独特的历史、政治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作为德、日殖民地的青岛,虽历经不同的统治占领时期,但在德占期间形成了主要风格,因此极具有欧洲风情,与欧洲的近现代建筑史相契合,总体可分为古典复兴思潮、浪漫主义思潮、折衷主义思潮。

不同的思潮在建筑中体现了不同的特色。

欧式建筑中的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现代的建筑风格,以致中国式建筑元素在建筑中很少出现。

中国建筑的特点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在中西方建筑的特色对比中各显风骚。

【关键词】建筑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新青年主义风格中国建筑特点【引言】青岛是一个新兴的近代城市。

1891年登州总兵章高元驻兵青岛,被认为是青岛建置的开始。

1897年德国与清政府签定了《胶澳租界条约》,开始了近代青岛大规模的规划建设。

此后虽然政权数度更迭,青岛的建筑风格体系还是得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总体来说青岛建筑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也有中西文化碰撞融和而形成的创新元素。

文化因素是建筑形式生成的决定性因素,形式的产生是在原型基础上不断调整的过程,文化因素决定了形式的产生。

文化因素包含了宗教、社会两方面。

历史因素表现为建筑法规和建筑思潮。

建筑法规是城市规划的指导,建筑思潮对建筑风格施以影响。

前者决定了城市形态、街道尺度和建筑的尺度,后者决定了建筑的外在形式。

地理、地质、天气的因素是客观自然因素,它为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原动力。

德国人将自己认为最优秀的建筑风格和规划思想带到了青岛,而青岛的地理、地质和气候因素也为实现这些思想提供了可能。

一、青岛德占时期主要建筑风格及其历史渊源。

1、建筑的定义:建筑这个词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还是很不明确的,认为下水道、铁路、水坝、房屋等都可以包括在“建筑”以内。

专业人士一般都将铁路、水坝、下水道等称为“土木工程”,只有在设计和建造房屋的艺术和科学才叫做“建筑学”。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的特点与启示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的特点与启示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的特点与启示
曹胜
【期刊名称】《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20)001
【摘要】青岛是一个新兴的近代城市,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有许多特点:青岛完全是一座根据现代城市理论新建的城市;青岛城市建设伊始,便有明确的总方针;德国殖民地当局制定了严格的城市规划;在城市管理方面,德国人基本上是依靠法制进行的;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由德国殖民地政府主导,建成了典型的欧式城市,奠定了中国近现代青岛发展的基调;与省内济南和烟台相比有先进之处;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深深地打上了殖民地的烙印.认识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特点,总结经验教训,对于今天从事城市建设有许多重要启示:城市性质左右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布局形态;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依据和龙头;制定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城市建设应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
【总页数】4页(P105-108)
【作者】曹胜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政治与法律教学部,山东,青岛,2660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252
【相关文献】
1.德占时期青岛主城区公园绿地规划建设及其启示 [J], 张劼;杨豪中
2.德占时期青岛的社会结构、文化理念与传教模式 [J], 吕绍勋
3.青岛德占时期里院建筑西式木屋架建构范式研究 [J], 成帅;任永翔;刘珊
4.德占时期青岛历史建筑外立面研究 [J], 柳国荣
5.德租日占时期青岛殖民教育研究(1898—1922) [J], 辛佳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青岛德式建筑

浅析青岛德式建筑

浅析青岛德式建筑摘要:德国在侵占青岛之前,通过营建建筑群体来控制青岛。

青岛殖民时期留下来的德式建筑,至今仍有多数在使用,这些德式建筑的存在也是青岛城市风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将对至今犹存的德式建筑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德式建筑;建筑群;建筑文化一、青岛的历史概况青岛原系一渔村,旧称胶澳。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政府派兵驻防胶州湾,于青岛设立海上防役,此为青岛建置的开始。

自建置到1949年6月2日,青岛分别受统治于清政府、德国、日本、国民政府,直至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才进入了新时代。

二、青岛的建筑概况青岛自1891年建置至今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中式风格的建筑在青岛占据少数,德式风格的建筑占比最多,这些异国风格的建筑见证了城市的发展,承载着过去的历史和记忆。

德国占领时期是城市建筑发展的形成期,出现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是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其时间跨度是123年,在这百年间,青岛从无到有,由小变大。

三、青岛德式建筑发展概况青岛在1897年之前的中国建筑遗留不多,也较分散,市镇房屋店铺多为青瓦平房,未形成近代城市规模,保留到今天的更是凤毛麟角。

青岛地区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始自德国侵占之后。

青岛得天独厚的临海位置、适宜的气候条件、优美的地形地貌,使得德国建筑师竭尽所能将青岛的建筑群建设成一个既由中国特点又具有时代特色的德式建筑群体。

让生活在中国的德国人有生活在本土的感觉。

在建设之初,德国建筑师在青岛划出一片居住区域,规定此区域只有在华的欧洲人才可以使用,这个区域就选在了现在栈桥附近的沿海区域。

行政区域结合了青岛地貌,选在了背山面海的关海山南麓。

在1897-1914年的德国殖民统治的17年期间,建有胶澳总督府行政大楼、胶澳法院大楼、胶澳警察署大楼、监狱、教堂、医院、银行、公司洋行、观象台、邮政局、商店、大中小学校、公寓、别墅等建筑,同时还兴建了码头、港口、灯塔、发电厂、啤酒厂等各类建筑。

青岛德国建筑简介

青岛德国建筑简介

青岛德国建筑简介1.行政性建筑多选择于市区的中心部位,体现殖民统治的控制作用。

其中的代表性建筑有青岛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青岛德国总督官邸旧址、德国警察署旧址、胶州法院旧址、欧人监狱旧址等。

(1)青岛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观海山南麓的沂水路11号。

(2)青岛德国总督官邸旧址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龙山路26号。

(3)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德国警察署旧址,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湖北路29号。

(4)青岛德国胶澳帝国法院旧址青岛德国胶澳帝国法院旧址,位于青岛市位于市南区德县路2号。

(5)青岛德国欧人监狱旧址欧人监狱旧址,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常州路25号,。

2.军事类建筑为加强军事防御,德国人在青岛加强了军事设施的建设。

其主要建筑、构筑物有:俾斯麦兵营、伊尔蒂斯兵营、青岛山炮台、游内山灯塔、小青岛灯塔等。

其中,俾斯麦兵营、青岛山炮台等较为典型。

(6)青岛德国俾斯麦兵营旧址青岛德国俾斯麦兵营(又名万年兵营)旧址,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红岛路5号。

(7)伊尔蒂斯兵营位于市南区香港西路2号。

(8)青岛山炮台遗址位于市南区青岛山。

(9)团岛灯塔团岛灯塔(日占时期称游内山灯塔),位于市南区团岛西南角。

(10)小青岛灯塔3.公共设施类建筑这类建筑是德国为占领青岛而投资兴建的主要服务性设施,建筑风格和建造形式依然采用德国国内建筑的格调和设计思路,因而体现着浓重的欧洲文化情调。

主要建筑有观象台办公楼、胶澳海关、德国野战医院、火车站等。

(11)胶澳海关旧址位于市北区新疆路16号。

(12)青岛观象台台址观象台办公楼位于市南区观象二路15号。

(13)青岛观象山地磁房观象山地磁房位于市南区观象二路21号(观象山公园内观象山上)。

(14)德国总督府野战医院旧址位于市南区江苏路18号内。

(15)大港火车站位于市北区商河路2号。

4.经济和文化类建筑这类建筑多建于德占初期,通常占据了市区临海或接近市中心的位置。

建筑物本身,从风格到形式都较好的反映了功能特性,是德占时期青岛建筑的主流。

青岛老建筑

青岛老建筑

青岛老建筑主要分布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和市北区。

红瓦、黄墙、绿树、碧海、蓝天为青岛城市特有风貌。

1. 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观海山南麓的沂水路11号。

1897 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于1903年始建总督府,1906年竣工,建筑面积7132.3平方米,耗资85万马克。

该楼是一座砖石、钢、木混合结构的建筑,采用十九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对称平面、四角和中间略为突出、中轴线非常明显的特点。

整个建筑为4层楼房,呈“凹”字形,屋顶用红筒瓦覆盖,坡度较大。

该楼建成后为德国总督办公之地,故名“总督府”,又称“提督楼”。

2.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位于青岛市湖北路29号。

原为德国胶澳警察署,现为青岛市公安局。

建于1904年至1905年,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建筑风格和欧陆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淡黄的墙面,陡峭的红瓦屋顶,点缀其间的是凸起的山花墙和—座高耸的钟塔楼。

平面呈L形,正门南向,立面不规则,东南角有一钟表塔楼,塔顶为德国钢盔式,总高约30米。

花岗岩砌基,清水砖勾缝嵌门窗套。

屋面变化丰富。

西面折坡,东面为高直坡覆筒瓦。

有阁楼及地下室。

结构以砖混为主,是早期青岛建筑中的主要作品之一。

3.江苏路基督教堂位于市南区江苏路15号,建于1908到1910年。

德国建筑师罗克格设计,1908年动工,1910年建成。

为砖石结构德国古堡式建筑,建筑面积1167.18平方米。

由钟楼和教堂两部分组成,钟楼立面有大块蘑菇石砌墙体,上有半圆拱形花岗岩窗框,陡斜的红瓦屋顶和绿色尖顶钟楼。

钟楼高39.16米,上有巨型钟表。

教堂内可容数百人活动,18米高的大厅两侧分上下两层,内部装饰精美典雅。

是德占时期德建筑精品。

1992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5月1日,修复后对外开放。

4.圣弥爱尔大教堂(天主教堂)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浙江路15号,于1932年始建,1934年建成,占地2470平方米,建筑主体长80米,原名“圣爱弥尔教堂”,当地人习惯称其为天主教堂,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关于青岛地区建筑风格的研究报告

关于青岛地区建筑风格的研究报告

关于青岛地区建筑风格的研究报告作者【摘要】青岛地区的建筑风格,是在近现代历史中,在其独特的历史、政治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作为德、日殖民地的青岛,虽历经不同的统治占领时期,但在德占期间形成了主要风格,因此极具有欧洲风情,与欧洲的近现代建筑史相契合,总体可分为古典复兴思潮、浪漫主义思潮、折衷主义思潮。

不同的思潮在建筑中体现了不同的特色。

欧式建筑中的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现代的建筑风格,以致中国式建筑元素在建筑中很少出现。

中国建筑的特点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在中西方建筑的特色对比中各显风骚。

【关键词】建筑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新青年主义风格中国建筑特点【引言】青岛是一个新兴的近代城市。

1891年登州总兵章高元驻兵青岛,被认为是青岛建置的开始。

1897年德国与清政府签定了《胶澳租界条约》,开始了近代青岛大规模的规划建设。

此后虽然政权数度更迭,青岛的建筑风格体系还是得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总体来说青岛建筑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也有中西文化碰撞融和而形成的创新元素。

文化因素是建筑形式生成的决定性因素,形式的产生是在原型基础上不断调整的过程,文化因素决定了形式的产生。

文化因素包含了宗教、社会两方面。

历史因素表现为建筑法规和建筑思潮。

建筑法规是城市规划的指导,建筑思潮对建筑风格施以影响。

前者决定了城市形态、街道尺度和建筑的尺度,后者决定了建筑的外在形式。

地理、地质、天气的因素是客观自然因素,它为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原动力。

德国人将自己认为最优秀的建筑风格和规划思想带到了青岛,而青岛的地理、地质和气候因素也为实现这些思想提供了可能。

一、青岛德占时期主要建筑风格及其历史渊源。

1、建筑的定义:建筑这个词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还是很不明确的,认为下水道、铁路、水坝、房屋等都可以包括在“建筑”以内。

专业人士一般都将铁路、水坝、下水道等称为“土木工程”,只有在设计和建造房屋的艺术和科学才叫做“建筑学”。

2、欧洲近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在青岛建筑中的体现2.1古典复兴古典主义是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想在文化上的思潮,在建筑史上是指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古典建筑形式。

青岛德占时期里院建筑西式木屋架建构范式研究

青岛德占时期里院建筑西式木屋架建构范式研究

青岛德占时期里院建筑西式木屋架建构范式研究成帅1任永翔1刘珊21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266033)2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66033)摘要:里院建筑是青岛德占时期肇始出现的特有商住房屋,其大量使用不同于中式传统木架结构的西式木屋架,折射出西方建构范式的域外移植与在地融通,是青岛近代建筑发端与演进的标志性证据,具有特殊的类型学意义。

文章以里院建筑使用的西式木屋架为研究对象,意图通过与德国传统木屋架的溯源与原型比对,从材料、构件连接、屋架形制、力学原理等方面分析归纳德占时期里院建筑中西式木屋架的建构范式,窥探近代建筑西式木屋架形制与营造技术特点。

关键词:里院建筑;西式木屋架;建构范式0引言青岛里院建筑是一种合院式集合住宅与商业混合建筑,始于1897年德占时期的华人城区叫德占时期里院建筑采用由砖石承重墙、砖石拱券、木梁楼板、木屋架组成的砖(石)木混合建构系统。

建筑上部使用传统中式抬梁屋架或西式木屋架,而后者在总量上占据绝对优势,并且呈现出移植自德国本土传统木屋架的特征,在形制、力学原理、构件连接等方面与中国传统木架结构存在差异遥1形制溯源一德国传统木屋架德国传统木屋架有檩屋架和弦屋架两种基本形式。

在檩屋架中,纵向檩条直接支撑在室内横墙、山墙尧屋梁上,或通过立柱支撑在梁上;檩条一旦断裂,整个屋顶会完全塌陷,而檩条上的成对椽子则相对自由。

弦屋架也被称为三角形屋架,由多个三角形桁架受力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由上弦杆(椽子)、腹杆、下弦杆(屋梁)榫卯相接而成。

在中间的各杆称为腹杆,腹杆又分为向跨中倾斜的斜腹杆和垂直于水平面的竖腹杆两种类型[2]遥单元间通过纵向木桁条连接袁如果一个桁架单元发生过载断裂,通常只会造成局部损坏而不会影响整个屋顶的稳定性。

同檩屋架相比,三角形木屋架利用“几何不变体系原理”将桁架间的内力化为零[3],受力更合理,并且大幅节省了木材用量。

最简单的檩屋架仅由檩条和椽子组成。

青岛德国建筑简介

青岛德国建筑简介

青岛德国建筑简介1897年11月德国占领青岛后,为加强殖民统治,在青岛兴建了较为完整的德意志帝国殖民统治体系建筑,这些建筑对体现青岛城市风貌特色起着主导作用。

青岛近代史上先后历经德、日、美三代帝国主义统治,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欧式建筑特别是德国建筑为主要特色的青岛城市近现代建筑艺术文化景观。

在这些建筑中所包含的德国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以及拜占廷、折中主义等建筑风格,体现了欧洲近现代建筑艺术美学倾向,体现了文艺复兴到近现代所表现的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

由此所形成的城市艺术建筑景观,不但是青岛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构成了青岛丰富多采、错落有致的城市特色。

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正式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

1900年正式推出了几经调整的由德国人设计的胶澳青岛区的总体规划,建筑活动全面展开,市政工程亦同步进行。

根据总体规划,在青岛湾北侧、观海山南侧,依山傍海处布臵为行政中心和欧人居住区。

在此区域内,除天后宫和总兵衙门外不准建造华式房屋,建筑形式应以德意志民族传统形式为主调。

从德占初期至1910年,是早期青岛市区建筑风格形成的时期,也是城市建设规模较大和建设速度较快的时期,许多重要德建筑物都在1910年前建成,其中的代表作品有:总督府、总督官邸、警察署、俾斯麦兵营、总督学校、德华高等学堂、德华银行、野战医院、基督教堂,以及美、英、俄领事馆、水师饭店、吉利银行等大量的行政、商业和金融性建筑。

同时还出现了许多花园别墅。

1910年后,随着市区人口规模的扩大,德国重新制订了胶澳青岛区的总体规划,城市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各类单体建筑物的修造方面,如:胶澳海关、帝国法院等。

这些建筑包括了市政、军事、法院、警署、监狱、海运、铁路、医院、学校、宗教、银行、工厂、住宅甚至供电气暖水等各种建筑和设施,大多数还在正常运行和使用。

1949年青岛解放后至今,青岛市结合旧城改造,使德国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大部分建筑保护完好,不少已作为公共建筑对外开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德占时期的主要建筑风格摘要: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

所以青岛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又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体现。

这些建筑使青岛后来的城市建筑发展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青岛;德占时期;建筑风格Abstract:DuringGermanoccupationperiod,theformandstyleofQingda oarchitecturesreflectedtheinfluencesofEuropeanandGer manarchitecturalschoolatthattime.ThereforeQingdaoism iniaturesabouturbanplanningandthearchitecturalstyleo fEuropespeciallytheGermanmoderntimesinChina;iscontin uingaboutthewesternmoderntimesarchitectureinChina;al soismanifestingonacollisionandamalgamationbetweenChi naandtheWestculture.Sincethen,thecity'sarchitecturaldevelopmentofQingdaohasbeencausedtoinfluenceunderthe westernconstructionculturebythesearchitectures,andth esearchitectureshavebeenimportantmeaningintheChinese moderntimeshistoryofarchitecture.Keywords:Qingdao;Germanoccupationperiod;thestyleofarchitectur es1897~1914年,青岛作为德国殖民者独占的殖民地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在中国较早地开始了近代城市的历程,使青岛在城市风貌上的独特性表现为德占时期建成的高质量的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等风格的建筑。

而时值欧洲建筑的复古思潮和探求新建筑运动的影响,所以青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国在此时期的建筑思潮和特色,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

1青岛德占时期主要建筑风格的发展渊源1.1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要求发扬个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的同时,用中世纪手工业艺术的自然形式来反对机器的粗制滥造。

在建筑上表现为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哥特风格,从19世纪30年代后常常以哥特风格出现,故又称为哥特复兴(GothicRevival)。

“浪漫主义者在创作中追求性灵的解放,府邸的平面相当自由,房间的大小、形状、朝向和相互联系灵活地根据实际功能需要适当安排”①。

浪漫主义在德国比较活跃,也相当流行。

他们把哥特建筑当作日耳曼精神的体现来歌颂,因为他们认为中世纪的文化是日耳曼人创立的,代表了当时竭力强化日耳曼民族精神以求德国统一的思潮。

德意志传统住宅的形式特征是“没有内院,平面布置不整齐,体形很自由。

常常底层用砖石,楼层用木构架。

构件外露,安排得疏密有致,装饰效果很强。

屋顶特别陡而高,里面往往有阁楼,开着老虎窗。

圆形或八角形的楼梯间凸出在外,上面戴着高高的尖顶。

也有些楼层房间的局部悬挑在外面而冠以尖顶。

这些住宅的风格很亲切,活泼美丽,散发着乐生的气息。

”②德意志传统住宅的形式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建筑风格。

1.2折衷主义(Eclecticism)折衷主义的建筑并没有固定的风格,讲究比例权衡的推敲,沉醉于“纯形式”的美。

为了弥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建筑上的局限性,可以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

这一风格曾一度在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各国盛行。

1.3青年风格派(Jugendstil)德国的“青年风格派”是从“新艺术”(ArtNouveau)运动中发展出来的设计运动,开始摆脱单纯的装饰性,而向功能性第一的设计原则发展,因此被视为介于“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设计之间的一个过渡性阶段的设计运动。

线条表现手法是曲线派,主张师从自然,以模仿自然界动植物纹样的线条进行装饰。

该时期的青岛建筑风格与当时的欧洲建筑潮流,尤其是德国建筑潮流息息相关。

“几年之内,青岛便成了‘德国文化和城市建设艺术的展览馆’”。

③2青岛德占时期的主要建筑风格2.1殖民时期风格(ColonialStyle)即日本学者所称“外廊样式”(VerandaStyle)。

当时德国殖民者仿效了英国在其印度殖民地颇为成功的这一建筑形式,每层均有遮荫的大面积敞廊环绕。

然而德国殖民者不久就发现这种热带建筑形式特别注重通风避热的建筑模式不适合青岛,因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又因其三面环海,在海洋环境的调节作用下,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

于是许多“外廊样式”被改造了,以适应青岛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居住习惯,不久又舍弃了这种形式。

如青岛旧海关大楼,建于1899年,立面为两层券廊处理。

德国总督副官宅邸旧址,屋顶铺中国瓦,四周围以敞廊(如图1);德华银行,处于对气候的考虑,西面和南面设有通风的券柱式外廊,具有“殖民地式”风格。

2.2古典主义(Classicism)建筑多使用西方古典柱式,讲究对称,突出轴线,强调构图中的主从关系,比例严谨的立面构图,但也能根据基地地形作灵活处理。

建筑用材讲究,多使用花岗石贴面,花岗石柱式;或作水刷石面层,坚固耐久,典雅华贵。

在青岛建筑中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不多,青岛的总督府属于这一类。

立面采取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横三纵五对称处理手法,中部及两侧略外突,墙体建筑材料为青岛特产花岗岩石材,有两层券廊,矩形爱奥尼式壁柱,符合严谨的古典主义构图比例(如图2德国总督府的南立面主入口)。

2.3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青岛的德式建筑几乎是德国本土风格的原样移植,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风格占据主流。

德意志传统折线式屋顶陡高奇特,举架很高,层高一般约为4m以上。

为了使建筑物表情丰富、生动,往往把墙壁做成抹灰,而将壁柱、上楣、窗户四周、拱门、柱子等用红砖装饰;或用砖来构成墙面的基调,而壁柱、上楣、窗户四周等则采用石材。

如青岛基督教堂(如图3)、伯恩尼克住宅、德国盖尔普克亲王别墅,这些建筑同时也是现今当地建筑师创作的源泉。

2.4折衷主义集各种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局部有意或无意地融入了其他建筑文化要素的折衷主义建筑华丽新奇,引人注目。

特别是巴洛克建筑手法的掺杂很受欢迎。

严格意义上说,青岛德占时期的所有建筑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折衷现象,或纯德式传统建筑本身融入了青年风格派的要素;或掺杂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构成要素和各种象征意义的东方符号。

如总督府官邸是德式建筑为主的多种元素有机组合的“集仿主义”风格,既有“青年风格派”特征又有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特征,而建筑东立面的花房完全是一个纯钢结构玻璃围合的阳光大厅,已显示出现代主义风格特征,屋顶既有红色筒瓦又有中国传统的绿色琉璃瓦;而车站饭店则是新巴洛克式、哥特式等东西方建筑符号的生硬结合(图4)。

阿里文住宅在其住宅的入口处设置一间典型中国屋顶的门房,这在当时的青岛可谓独树一帜。

2.5青年风格派“青年风格派”在青岛有许多典型的实例,曲线的山花和开窗纹样非常丰富。

如德国医药商店,上面的两座烟囱及两个楼层采用拱形和曲面相结合的手法,细部纹样如窗框、门框、山花等用自然曲线,整座建筑充满动感。

胶澳帝国海关,横向的侧山墙局部外悬、礼和商业大楼旧址(图5)在入口门套的两边,雕刻成花草纹样装饰等都为德国青年风格派的手法。

亨利王子饭店旅馆部的沿街南立面在中部上面起山墙,山墙设计成曲线形状,山面上雕刻着花草纹样装饰,也可见受“青年风格派”的影响。

3青岛德占时期建筑所具有的价值城市是建筑文化的历史堆积,青岛德占时期的德式建筑传承着一定的历史信息,而更多的历史信息则承载于建筑周围的环境、城市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城市的景观风貌之中。

因此青岛的德式历史建筑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展示着青岛发展的历史延续和文化特色,是青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3.1历史文化价值青岛德占时期建筑虽然有其为殖民统治服务的目的,带有侵略属性的一面,但并不是毫无特色和经验可取的。

它们不仅传播建筑文化,更展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强有力的冲击,对青岛当地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德占时期建筑明显地受到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带形城市”和“花园式住宅”规划思想的影响,还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与工艺运动”(ArtandCraftsMovement)、“新艺术运动”的影响。

但探究这些建筑具有的鲜明地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可以帮助我们破译青岛近代建筑中西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有助于我们加深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建筑的复古思潮和艺术与工艺运动及新艺术运动的认识;同时促进我们对本土文化自觉的意识,树立对本土文化自尊的态度,加强培养对本土文化自强的精神。

3.2文化景观价值德式建筑形体高大,建筑风格与中国北方城市及村镇的面貌迥异,高耸的尖顶与山势相映、片片红瓦与绿树环绕、凝重的花岗岩与大地的色彩相融,构画出“红瓦、黄墙、绿树、碧海、蓝天”优美的城市画卷,并形成了一条条有欧陆风情和历史痕迹的特色街区,成为青岛旅游业的重要景观,给青岛城市塑造了无可比拟的个性魅力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如太平路上集聚了许多优秀的德占时期的建筑,亨利王子饭店、德华银行、山东矿务公司办公楼、卡拉维茨公司办公楼,还有一些花园式的高级别墅。

此外,还有广西路、沂水路、中山路、湖南路、湖北路、德县路等亦是如此。

这些街区烘托出的格调与气氛,是青岛地方生活特色、地方风俗习惯发生的“容器”,浓缩了一定的地域和民族的文化传统,这些对城市旅游业来说都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它们不仅凝结着城市不同时空阶段的社会文化特征,还是青岛在20世纪初其文明进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物质沉淀。

因此对于遗留至今的德占时期建筑进行保护,使其成为青岛的文化景观历史记忆。

4结语德国在青岛建成了许多建筑类型,如宗教、行政、居住、文教卫生、交通、金融等建筑,可以说是青岛近代城市规划和建筑的开端,对青岛以后的建筑和城市风貌的形成,起了先入为主的作用。

同时,也正是这些历史建筑,才使青岛城市魅力更加璀璨夺目。

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老建筑,保持城市建筑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1]宋连威著.青岛-城市老建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2]窦世强、李明著.画说青岛老建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3]徐飞鹏等主编.中国近代建筑总览-青岛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4]杨秉德主编.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5]TorstenWarner.DeutscheArchitekturinChina.Berl in:ErnstSohn,1994.[6]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以前).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