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德式建筑外立面

合集下载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080511243 应婷婷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班摘要:德国占领青岛的时期是城市的形成期,是青岛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0世纪开始,青岛城市的建筑风格渐趋一致。

早期采用的青砖灰瓦被红砖红瓦取代,建筑外墙均以灰浆抹面后涂以明快的黄色。

“新城市应该强调德国民族性,强调与中国城市的差异,新城市的建筑应具有现代风格”。

关键字: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1、青岛地理位置青岛地处山东半岛南部,黄海之滨,位于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与西面的亚速尔群岛、直布罗陀、马耳他岛,东面日本东京、美国西部旧金山的纬度大致相当。

东北与山东省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全市总面积为10654平方公里,市内七区,所辖五市,总人口为720.68万人,其中,市区面积为1102平方公里,人口246.77万人。

青岛东依崂山、西伴胶州湾、南面黄海。

其地势东高西低,有山地、丘陵和平原。

青岛海域辽阔,海产资源丰富,胶州湾不淤不冻,港湾岛屿星罗棋布。

四季变化明显,但夏无酷暑,冬无严冬,春长、秋爽。

市内到底起伏,几座高60至130米的丘陵不仅将城区分为数个区域,而且还给与城市个性。

2、青岛的德式建筑设计特色青岛自1891年建置至今天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是一个年轻的城市,1949年前,近代青岛老城区里的大规模城市建筑是随着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开始的。

德国占领青岛的时期是城市的形成期,是青岛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 1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风格20世纪开始,青岛城市的建筑风格渐趋一致。

早期采用的青砖灰瓦被红砖红瓦取代,建筑外墙均以灰浆抹面后涂以明快的黄色。

由于建筑法规禁止用瓦楞铁皮作屋顶材料,红瓦屋顶变成了青岛独有的特色。

花岗岩石在青岛一代储量丰富、价格低廉,价值当时在德国国内也流行以花岗石作建筑外墙装饰,所以,在青岛“花岗石”便成为典型的建筑材料,被广为使用。

青岛德国监狱简介

青岛德国监狱简介
但是日本在鲁案善后交涉中仍不
择手段,为多留特权、多捞赔偿而胡 搅蛮缠,不仅使谈判波折横生,而且攫 取了不少原约中未有的权益。
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 同年7月,设立青岛特别市政府,翌年 改为青岛市政府。初期,因为时局动 乱,人事更迭频繁。直到1932年以后, 青岛政局逐渐平稳,经济文化发展较 快,市政、司法等机构和管理体制渐 趋稳定、完善。面对日本扩张侵略势 力,频繁制造事端,青岛当局奉行所 谓“大事不让,小事让”的对日妥协 政策,而对革命运动和抗日活动则予 以残酷镇压。
胶澳总督府为维护统治秩序,
推行殖民歧视政策,将裴迭里 街(今中山路南段)、侯楼威街 (今德县路)、威廉街(今太平路)
等前海一带辟为欧人居住区,
将商业、医院、学校、银行、
邮局、教堂等设在界内,为欧 人服务;把风景优美的汇泉一带
辟为别墅区,建公园、跑马场、
海水浴场供欧人娱乐。将大鲍 岛和埠头区划为华人(主要是工 商界人士)经营居住区。而将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收回青岛主
权和山东权益的长篇说帖,但操纵会议的英、美等国无视中国的正义要 求,悍然将青岛主权及山东权益交给日本。
五四运动与青岛主权
在中华民族危难的紧急时刻, 逐渐觉醒的中国青年把自己 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 起,北京学生于5月4日英 勇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 游行示威,高举起爱国主义 的旗帜,弘扬科学、民主精 神,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 使斗争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 为主力军的波澜壮阔、声势 浩大的反帝爱国政治运动。
五四运动与青岛主权
距今83年前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始终围绕中国从日本侵略者手 中收回青岛主权这一重大问题而酝酿、发生、发展。这场伟大的反帝反 封建的爱国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摘要:1897年起德国人开始营建青岛港,直到1914年一战战败,这段时间正是德国的青年风格派在德国以及欧洲的鼎盛时期。

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

所以青岛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又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体现。

这些建筑使青岛后来的城市建筑发展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1、青岛总体特色“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是康有为先生对青岛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传神描绘也成为青岛城市形象的生动写照。

青岛地处沿海,是我国较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它所特有的地形、气候、文化、历史特点使得该地区形成了有着与西欧德式建筑特色相融合的建筑风格。

2、青岛德占时期主要建筑风格1897~1914年,青岛作为德国殖民者独占的殖民地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在中国较早地开始了近代城市的历程,使青岛在城市风貌上的独特性表现为德占时期建成的高质量的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等风格的建筑。

而时值欧洲建筑的复古思潮和探求新建筑运动的影响,所以青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国在此时期的建筑思潮和特色,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

2、1殖民时期风格即日本学者所称“外廊样式”。

当时德国殖民者仿效了英国在其印度殖民地颇为成功的这一建筑形式,每层均有遮荫的大面积敞廊环绕。

然而德国殖民者不久就发现这种热带建筑形式特别注重通风避热的建筑模式不适合青岛,因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又因其三面环海,在海洋环境的调节作用下,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

于是许多“外廊样式”被改造了,以适应青岛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居住习惯,不久又舍弃了这种形式。

如青岛旧海关大楼,建于1899年,立面为两层券廊处理。

德国总督副官宅邸旧址,屋顶铺中国瓦,四周围以敞廊;德华银行,处于对气候的考虑,西面和南面设有通风的券柱式外廊,具有“殖民地式”风格。

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建筑的屋面研究

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建筑的屋面研究

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建筑的屋面研究作者:***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年第01期摘要:青岛德占时期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群,既反映了多种西方建筑风格,又吸纳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了中西建筑元素相融合的折中主义风格,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青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加上红色屋面,形成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城市风貌,极具美学价值。

从屋顶的营造技术、材料、形式等方面研究青岛红瓦屋顶的独特美感。

关键词:青岛;屋面;德式建筑一、德国传统建筑屋顶营造技术(一)传统的德国建筑屋顶形式德国传统建筑所采用的屋面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平屋顶,在屋顶四周有女儿墙加以围挡。

采用这种平屋顶的建筑大多是体量小的两层或三层住宅(图1)。

其他两种屋面形式都是坡屋顶(主要区别在于正脊与斜脊的数量):一种是只有正脊的形式(图2);另一种是五脊顶。

五脊顶除了有一根正脊外,在正脊两侧的末端还各有两根斜脊,形式根据房屋的平面造型会有所变化,但基本形式都是一条或多条穿插正脊,正脊的末端连接两条斜出的斜屋脊,通常情况下,斜脊的角度都为45°(图3)。

正脊的数量取决于建筑的平面布局,中轴对称的平面形式为德国传统建筑的普遍处理方式,因此有几条对称轴便对应布置几条屋面正脊。

常见的有一条对称轴的“一”字形屋脊、两条相互垂直对称轴的“十”字形屋脊。

屋面除正脊线外,亦会视情况而增加与正脊线垂直的抱厦或老虎窗进行点缀。

突出的抱厦可以有效增加房屋阁楼层的空间,更有利于采光,增加的老虎窗也有同样的作用。

(二)传统的德国建筑屋顶构造德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大致有两种构造形式,即桁架屋顶和椽屋顶(表1),这两种建筑屋顶存在相互混杂的情况。

椽顶在桁架顶之后出现,二者的方式、承重、位置等方面均有差异。

桁架顶是悬吊式的,其常置于横梁之上,并主要依靠水平横梁来承重,有的桁架顶的构造也有背柱,屋顶的重量通过横梁传到立柱和墙上;椽顶是站立式的,采用榫接的形式,坡度较陡,其常置于柱上、墙上,主要依靠柱承重,不需要背柱,其稳定性要优于桁架顶。

青岛德占时期的主要建筑风格

青岛德占时期的主要建筑风格

青岛德占时期的主要建筑风格摘要: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

所以青岛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又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体现。

这些建筑使青岛后来的城市建筑发展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青岛;德占时期;建筑风格Abstract:DuringGermanoccupationperiod,theformandstyleofQingda oarchitecturesreflectedtheinfluencesofEuropeanandGer manarchitecturalschoolatthattime.ThereforeQingdaoism iniaturesabouturbanplanningandthearchitecturalstyleo fEuropespeciallytheGermanmoderntimesinChina;iscontin uingaboutthewesternmoderntimesarchitectureinChina;al soismanifestingonacollisionandamalgamationbetweenChi naandtheWestculture.Sincethen,thecity'sarchitecturaldevelopmentofQingdaohasbeencausedtoinfluenceunderthe westernconstructionculturebythesearchitectures,andth esearchitectureshavebeenimportantmeaningintheChinese moderntimeshistoryofarchitecture.Keywords:Qingdao;Germanoccupationperiod;thestyleofarchitectur es1897~1914年,青岛作为德国殖民者独占的殖民地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在中国较早地开始了近代城市的历程,使青岛在城市风貌上的独特性表现为德占时期建成的高质量的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等风格的建筑。

青岛德式老建筑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青岛德式老建筑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青岛德式老建筑保护现状调查报告内容摘要:青岛德式老建筑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又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体现,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青岛德式建筑对历史的保护,对当今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

但是青岛德式老建筑目的保护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府监管不力,公众保护意识差,社会舆论导向力度不够。

对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希望能为德式老建筑的保护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青岛德式老建筑历史意义建筑风格保护现状继承发展目录第1章调查背景及方法 (2)1.1问题的提出 (2)1.2研究意义及背景 (3)1.3文献综述 (3)1.4调查实施方案、计划 (5)1.41调研地的选择及说明 (5)1.42调查方法及说明: (6)1.43研究优势及分工情况说明 (7)1.44 调研过程 (8)第2章青岛德式老建筑的来源及其保护的意义 (9)2.1 青岛德式老建筑的来源 (9)2.2保护青岛德式老建筑的意义 (11)第3章青岛德式老建筑的保护现状及面临问题 (14)3.1青岛德式老建筑保护现状 (14)3.2 德式老建筑面临的问题 (17)第4章对青岛德式老建筑的建筑保护的建议及对策 (21)4.1 对青岛市市政府的建议 (23)4.2 对市民及社会的建议 (25)附录1:问卷 (27)第1章调查背景及方法1.1问题的提出青岛德式老建筑是青岛著名的旅游景点,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表现在其建筑自身和城市整体规划的美学意义上。

此外,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群,德式老建筑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从历史意义上看,德式老建筑是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在对中国殖民侵略中在所建的,历经百年风雨,是历史建筑文物的遗存也是城市化的见证。

德式老建筑文化对青岛的影响深远,如今德式老建筑进入翻修期,修与不修,如何修?如何修缮更好的保护这批建筑?这一些列问题成了争论的焦点。

为了更好的了解德式老建筑现存的问题从而更好的保护它们,我们以青岛的德式老建筑为切入点,进行具体调研,获取详细准确的资料,为修缮建筑的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当地群众提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青岛殖民时期德式建筑景观特征及历史地理成因研究

青岛殖民时期德式建筑景观特征及历史地理成因研究
的结 果 。但在 随后 的几 年 时 间里 , 德 国政 府 也 对李
国的渗透 , 青岛城市的发展在 近代也被打上 了“ 殖 民” 的烙 印 , 城市 中形 态 不一 、 各 具特 色 的建 筑 景 观
恰 好是那 一 段历 史 的有 效见 证 。青 岛 的近 代 史 上 ,
受殖民帝国影响最大的非德国莫 属 了, 像今 天八大 关的别墅区、 江苏路的天主教堂 、 医药商店旧址以及 大港 的火 车站 等等 。 青 岛德 式建 筑形成 的可 能性 、 必 然性
收稿 日期 : 2 O 1 3 —o 1 —2 3 作者简介 : 刘勇杰( 1 9 8 8 一) , 男, 山东青岛人 ,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 院历史地理学专业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旅游文化。
l l 。如 : 礼 和商业大楼。 ( 三) 顺应 山势 , 营 造浪漫 情调


( 一) 可能性
1 . 起源于李希霍芬对胶州湾区域价值 的认识 李希霍芬是德 国著名 的经济地质学家、 德殖民 局长, 号称 “ 中国通 ” 。1 8 6 0年 曾受 普鲁 土政 府 的派
遣, 首次来 华 调查 土地资 源 , 但未 深人 中国 内地 。 早在 1 8 6 9 -1 8 7 2年时 , 李 希霍芬 就在 德 国政府
誉, 以是 德人 愈益垂 涎 ” 。1 8 8 2年 , 李希 霍 芬在 他 的
查 胶州 湾和 山东半 岛的 军 事形 势 与经 济 情况 , 认 为
胶州湾有许多优点适宜做军港。当时的海军部建筑 顾问佛 朗求斯首先对港湾和它附近的土地作了最仔
细 的研 究 , 他发现 :
两部著作《 山东及其人 口门户——胶州》 及《 胶州 的
2 0 1 3年第 o 3期 第2 9卷 ( 总3 2 7期 )

青岛八大关建筑风格分析

青岛八大关建筑风格分析

青岛八大关建筑风格分析作者:周泽来源:《美与时代·上》2022年第01期摘要:青岛是一座美丽且极具魅力的滨海城市,经过近代的发展成为了中国闻名的城市。

青岛八大关地区是青岛代表性的建筑群,这里的别墅都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青岛八大关景区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同时受到自然环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以花石楼为例,分析青岛八大关建筑群风格的多元化。

关键词:八大关建筑;花石楼;多样;建筑风格一、青岛八大关的发展历程德国军队登陆青岛后,并没有立即大规模建设住宅别墅,而是勘测环境,寻找最适宜居住的地方。

八大关地区位于沿海地段并且有大量的树木资源,德国人把这里当作狩猎区,因此有少部分别墅建于德占时期。

1914年德日战争后,德国战败,日本人大量涌入,在八大关地区开展建设。

这段时间各国人还有青岛本地富人开始在沿海购置地段建设住宅,但此时的八大关地区尚未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本地人在八大关里几乎没有什么建筑行为。

在收回青岛后,八大关地区的建设才算正式开始进行。

20世纪30年代初,八大关地区被命名为“荣成路东特别规定建筑地”,到30年代中期基本完成。

20世纪30年代末,八大关地区的道路体系建设基本完成,这与现在的八大关大致一样,后续只是稍有改动。

二、八大关多样的建筑风格八大关建筑风格的多样化。

除了德国建筑风格,还有俄国、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和丹麦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因此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八大关地区的建筑中,古希腊式、罗马风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田园风式、拜占庭式等各种建筑风格随处可见。

”这些建筑风格在一起并没有显得杂乱无章,在整体性上有着恰到好处的协调感。

有古罗马遗风的爱奥尼、多利克、科林斯石柱,粗犷的毛石和女儿墙上的雉堞,大量运用半木结构装饰的“英国乡村别墅风格”,拜占庭风格的山花和隐喻着伊斯兰文化的拱门,独具“法式”技巧的建筑物,当然还有富含中国传统元素的建筑。

德占时期青岛历史建筑外立面研究

德占时期青岛历史建筑外立面研究

一个城市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建筑的外立面。

建筑的风格、形式等内容会影响我们对这个城市建筑的首要印象,而建筑立面的材料、质感、造型等因素会成为我们对这个建筑观察的焦点。

一个城市建筑外观是体现城市风貌最为直观的方式,如北京的四合院、胡同,再比如重庆的吊脚楼、地形高差,这些都是这个城市带给人们的首要印象和感受。

因此,建筑外立面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大概是对青岛这个城市最简明的评价了,形成这样的风貌的一部分原因就是青岛被殖民统治的历史,而这段被德国占领的时间是青岛城市风貌定型非常重要的一段时间。

一、建筑外立面概念阐述及构成元素建筑外立面,指的是建筑和建筑的外部空间直接接触的界面以及其展现出来的形象和构成的方式,或是建筑内外空间界面处的构件及其组合方式的统称。

根据建筑外观的设计元素来划分,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元素包括入口设计、墙体及柱式设计、门窗设计、屋顶设计、细部设计。

(一)入口设计建筑入口就是指人们进入建筑所经过的门或者口部,是从室外进入室内的过渡性空间。

构成建筑入口的主要元素为门、门口周边的界面、雨棚及门廊、台阶坡道及周边的铺地、附属设施等,建筑入口所具有的功能属性包含交通的组织、入口的标志、空间的划分、文脉的彰显等。

(二)墙体及柱式设计墙体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承重构件又是围护构件,墙体可分为外墙和内墙、承重墙和非承重墙。

墙体设计时首先应该满足承重、围合、隔热、隔声、保温等功能要求,然后考虑它的设计风格。

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建筑性质影响了墙体材料及色彩选择。

柱式是一种建筑结构的样式,它由柱和檐构成,可分为柱础、柱身、柱头,由于尺寸、比例、形状、装饰的不同而形成各不相同的柱子样式。

柱式上主要分为中国古典建筑柱式和西方古代柱式,而西方主要柱式可分为古希腊柱式和古罗马柱式。

古希腊柱式为多立克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

(三)门窗设计门是建筑的构成元素,也就是建筑的入口,而窗户可以说是建筑的灵魂。

青岛百年德式建筑

青岛百年德式建筑

自动播放;背景音乐《腾格尔-我热恋的故乡》青岛八大关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有八条以中国古代著名关隘命名的待街道(山海关、嘉峪关、武胜关、宁武关、居庸关、韶关、紫荆关、正阳关),故称“八大关‘,实另有函谷关、临淮关两街。

八大关内的建筑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日式、丹麦式等20多个国家建筑风格,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是中外闻名的度假疗养胜地和风景游览区。

百年来,国内许多政治家、名人到过这里,为八大关增添了许多迷人色彩,留下许多名人轶闻。

青岛的老照片青岛历史上遗留下20多个国家不同风格的建筑,形成欧陆风韵的城市风貌。

中山路、湖北路路口的旧照片中山路、湖北路路口右边是水师饭店,主体尚存,细节变动很大,左边露出的半个塔楼是中山路邮电局,我上高中的时候还在,经常去临中山路一面那个大窗户买杂志,印象很深刻。

后来拆除盖了百盛.中山路、湖南路路口的旧照片中山路、湖南路路口和很多德式建筑一样,这座建筑上精致的塔楼也没了,据记载是被日本人拆掉的象海信金座这样“欧陆风情”的粗制滥造在青岛越来越多了为青岛历史上较优秀的办公类建筑,位于中山路216号,建于1914至1922年间,原为胶澳商埠电汽事务所.江苏路12号建于上世纪初的这座住宅楼最初的住户有人考证是德国总督的副官,所以又叫“二提督楼“。

它的外立面非常复杂,错落有致。

红橙相间的色调更像一座卡通建筑。

1949年后直至现在,为检察院办公地点。

青岛太平角一路1号,西班牙式建筑。

是八大关别墅区最美的建筑之一。

龙口路上的老房子八大关别墅八大关别墅区位于汇泉角景区北部,西邻汇泉湾,南接太帄湾,最初因有8条以关隘命名的路是以八个关口命名的,即韶关路、嘉峪关路、涵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居庸关路。

这八条马路纵横交错,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故称“八大关”(现已增到十条),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

青岛八大关

青岛八大关

青岛八大关
大家好,欢迎来到青岛八大关!这里是青岛最具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之一。

八大关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是一组建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式建筑群。

这些建筑主要由德国人修建,是当时德国在青岛的殖民地遗留下来的珍贵遗迹。

八大关的建筑风格多样,有德国巴洛克风格、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英国哥特
风格等等。

这些建筑保留了当时欧洲的建筑风格,给人一种穿越时光的感觉。

除了建筑,八大关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

比如,关东大楼曾是德国总督的官邸,现在是青岛市政府的办公地点。

还有天主教圣弥额尔大教堂,是青岛最大的天
主教堂,每年圣诞节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在八大关漫步,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欧洲风情,欣赏到精美的建筑,了解到青
岛的历史和文化。

无论是摄影爱好者、建筑迷还是文化探索者,都能在这里找
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欢迎大家来青岛八大关,一起探索这座城市的魅力!。

青岛德占时期建筑外表皮风格形式研究

青岛德占时期建筑外表皮风格形式研究
充分的考 虑到 了因地制宜 、 考虑到了与周围 自然环境的和谐 。 2 . 2. 2 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
青 岛市 的历史建筑 在青 岛市 的市域范 围 中只有很小 的一 部
1 8世纪下半叶到 l 9世纪下 半 叶, 欧美一 些建 筑师受 到 了文
分, 这其中有青岛城市 发展城 市范 围不断扩 大 的原 因, 也 有 因为 学 艺术浪 漫 主义思潮 的影 响 , 由此 流行起 了风靡一 时 的建筑 风 城市现代化建设 , 而历 史建筑 又位 于沿海商业旅游 区所 以被破 坏 格——浪漫主义建筑风格 。浪漫 主义风格 建筑 师在建 筑创 作 上 甚至拆除 。青 岛德 占时期建 筑展示 着青 岛城市 规划 与城 市发 展 强调个性 , 提倡 回归 自然 , 推崇 利用 中世纪艺 术形式 来与古 典 主 的历史文脉与文化特色 , 是青岛近代文 明兴起 、 中西 文化融合 、 列 义 相 抗 衡 。
青 岛 德 占 时 期 建 筑 外 表 皮 风 格 形 式 研 究
田大 方



1 5 0 0 4 0 )
( 东北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 , 黑龙江 哈尔滨
要: 对青 岛德 占时期建筑外表皮风格进行 了研究 , 总结 了与原型建 筑外表皮风格 的差异 , 指 出德式建筑 对青 岛近代 建筑有 着
特色。
2. 2. 1 古典 主义 古典复兴建筑是采用严谨 的古 希腊 、 古 罗马形式 建筑 。古希
1 青 岛德 占时期 建筑 的价值
罗马 时期 的广场 、 凯旋 门等等 具有 纪念性 的建筑成 为 了古典 青岛开埠时间 比较 晚 , 但 是 由于它规划 起点 高 、 规划 理念 较 腊 、 讲 究对 称 、 突出 成熟 、 管 理机制先进 , 而且没有如上海 、 天津等城市被 列强分 片 以 主义效仿的对象。建筑在设 计 时讲究古 典柱 式、 轴线 、 屈从关系 , 建筑在 用材上 多使用 花 岗岩 贴面 , 花 岗岩柱 式 , 租界形式 占有一座城市的形 式出现 , 所以其城市规划协调、 建筑风 格有完整统一的共性 , 而且 其城市规划 与建筑规划 在设计 过程 中 典雅华贵 。

青岛著名老建筑资料

青岛著名老建筑资料

• 闻一多故居,红岛路4号,位于中国海洋大学校园内。闻 一多(1899--1946年),湖北浠水人,现代学者、诗人, 出版有《红烛》、《死水》诗集,在全国有很大影响。 1930年9月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时著有《奇迹》等 诗。授课之外从事诗经、唐诗研究,有突破性成就。 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杀害。著有《闻一多全集》等八卷 四册。
• 总督府野战医院旧址,建于1899年,100多 年过去了,当年的建筑现在只剩下几所病 房保存完好。现为青医附院,是青岛唯一 所省级综合医院。
• 青岛市南公安分局所在地,德国建筑,据 说过去也是警察署派出所
青岛著名老建筑(六)名人故居
• 康有为故居,福山 支路5号,始建于 1899年,是一座德 式建筑,德占时期 是德国驻青岛总督 府要员的官邸。 1917年,康有为第 一次来青岛观光后 赞誉青岛是“青山 绿树,碧海蓝天, 不寒不暑,可车可 舟,中国第一”。 1923年,康有为再 次来青,购得此楼, 取名“天游园”。 1927年3月31日,康 有为病逝于天游园。
该楼是一座砖石、钢、木 混合结构的建筑,采用十 九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对 称平面、四角和中间略为 突出、中轴线非常明显的 特点。整个建筑为4层楼 房,呈“凹”字形,屋顶 用红筒瓦覆盖,坡度较大, 围以铁栏杆,既美观又作 避雷之用。总督府背靠观 海山,从总督府前广场直 至海边,没有其他建筑, 直面大海,这些都象征 “总督”的威严。大楼外 表采用青岛优质花岗岩石 料砌成,屋顶采用红色筒 瓦。整个建筑既庄重典雅, 又美观坚固。
• 二提督楼 江苏路12 号建于上世纪初的 这座住宅楼最初的 住户有人考证是德 国总督的副官,所 以又叫“二提督楼 “。它的外立面非 常复杂,错落有致。 红橙相间的色调更 像一座卡通建筑。 1949年后一直为检 察院办公地点。现 为青岛市交通稽查 支队所在地。

青岛德式老建筑保护现状

青岛德式老建筑保护现状

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05
未来展望与建议
未来保护工作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德式老建筑 面临着被拆除或改造的风险,同时保 护资金的缺乏和技术手段的不足也制 约了保护工作的开展。
机遇
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 护意识的提高,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德 式老建筑保护的关注和支持也在不断 加强,这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机 遇和条件。
社区自治
通过社区自治的形式,发动居民参 与德式老建筑的保护工作,共同维 护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
专家学者的研究和建议
学术研究
专家学者对德式老建筑的历史背景、 建筑风格、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 研究,为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 践指导。
提出建议
交流合作
加强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引 进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 德式老建筑保护工作的水平和影响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提供资金支持
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为德式老建筑的修缮和 保护提供资金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保护 工作。
社会组织的参与
成立保护协会
社会组织成立德式老建筑保护协 会,开展宣传教育、组织活动、 筹集资金等工作,推动建筑保护
事业的发展。
志愿者参与
鼓励志愿者参与德式老建筑的日常 巡查、修缮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 对建筑保护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自然因素
如风雨侵蚀、墙体开裂、屋顶漏水等。
人为因素
如不当改建、非法占用、商业开发等。
管理问题
如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资金支持,管理责任不明确等。
保护工作的进展
政府层面
青岛市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 护政策,加强对德式老建筑的保 护和修缮工作。同时,也加强了 对违法改建和占用行为的监管。

青岛德国建筑简介

青岛德国建筑简介

青岛德国建筑简介1897年11月德国占领青岛后,为加强殖民统治,在青岛兴建了较为完整的德意志帝国殖民统治体系建筑,这些建筑对体现青岛城市风貌特色起着主导作用。

青岛近代史上先后历经德、日、美三代帝国主义统治,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欧式建筑特别是德国建筑为主要特色的青岛城市近现代建筑艺术文化景观。

在这些建筑中所包含的德国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以及拜占廷、折中主义等建筑风格,体现了欧洲近现代建筑艺术美学倾向,体现了文艺复兴到近现代所表现的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

由此所形成的城市艺术建筑景观,不但是青岛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构成了青岛丰富多采、错落有致的城市特色。

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正式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

1900年正式推出了几经调整的由德国人设计的胶澳青岛区的总体规划,建筑活动全面展开,市政工程亦同步进行。

根据总体规划,在青岛湾北侧、观海山南侧,依山傍海处布臵为行政中心和欧人居住区。

在此区域内,除天后宫和总兵衙门外不准建造华式房屋,建筑形式应以德意志民族传统形式为主调。

从德占初期至1910年,是早期青岛市区建筑风格形成的时期,也是城市建设规模较大和建设速度较快的时期,许多重要德建筑物都在1910年前建成,其中的代表作品有:总督府、总督官邸、警察署、俾斯麦兵营、总督学校、德华高等学堂、德华银行、野战医院、基督教堂,以及美、英、俄领事馆、水师饭店、吉利银行等大量的行政、商业和金融性建筑。

同时还出现了许多花园别墅。

1910年后,随着市区人口规模的扩大,德国重新制订了胶澳青岛区的总体规划,城市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各类单体建筑物的修造方面,如:胶澳海关、帝国法院等。

这些建筑包括了市政、军事、法院、警署、监狱、海运、铁路、医院、学校、宗教、银行、工厂、住宅甚至供电气暖水等各种建筑和设施,大多数还在正常运行和使用。

1949年青岛解放后至今,青岛市结合旧城改造,使德国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大部分建筑保护完好,不少已作为公共建筑对外开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德式建筑外立面研究
摘要:青岛市市南区有许多区别于当地建筑风格的独立式别墅“小洋楼”,不少是二战时期德国侵占青岛时留下来的。

本文主要从建筑外立面中的窗户为研究,从窗户的整体关系以及单独窗户的特点两个大的方面来研究。

关键词:青岛;德式建筑;窗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28-01
青岛市市南区保留了大量的二战时期德国侵占时留下的建筑。

从生活用的民居如别墅,到功能性的服务型建筑如银行等。

数量较多,保存完好,至今都在使用当中。

因此,对于实地搜集资料照片提供了方便。

本文主要的参考建筑为民居别墅。

窗户作为建筑立面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的作用是“隔开”,但同时又兼顾采光的功能。

从美观的角度来看,窗户还起到装饰的效果。

虽然别墅建筑作为日常居住生活建筑,不需要教堂那种绚丽的玫瑰窗作装饰。

但是,德租时期青岛别墅建筑的窗户形式仍然让人眼花缭乱,使窗户如同建筑本身一样富于变化。

就单个窗户来看,一是形状变化丰富,除了常见的矩形,还有半圆形、圆形、不规则几何形等;二是窗户大小也差别很大,有的小到不允许探出头来,有的很大,差不多两层楼那么高。

从窗户的关系来看,组合形式从数量上看有两个一对、三个一组或三个以上连成一排;从形状上看有协调统一或者强调差异化。

首先,我们着重从整体来看窗户形状的组合关系。

(1)协调统一
江苏路8号的正立面的窗户之间关系主要就是强调协调统一。

如图,该建筑平面上三个窗户,外加一扇门,虽然面积大小不相同,但是整体来看,他们的形状相似,都是近似半圆形下加一个矩形形状。

在弧面上的窗户都为瘦长的矩形,从上至下可以分为三段来看,每一段上的窗户两两之间又是相同的。

因此,这个建筑上虽然窗户很多,乍一看分布散乱,但是整体还是给人一种协调一致的规整感觉。

(图1)
(2)强调差异化
这一特点最典型的建筑是江苏路12号。

建筑正立面窗户很多,建筑最上面一排窗户,有两个一组和三个一组的组合方式,形状都为矩形,开窗面积较小,但是数量多还算协调统一。

其余部分的窗户不论从开窗的位置、形状、还是开窗面积的大小都很不规则。

窗户组合关系之间主要强调差异性。

(图2)
其次,从单个窗户来看,窗户的繁多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窗户的形状变化多端,如:除了常见的矩形窗,还有半圆形、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几何形;二是窗户大小差别也很大。

有的为巨窗,可达两层的尺度,有的则非常狭小,无法探出头来。

(组图3)“德国那些古典教堂和乡村建筑屋顶上有‘眼睛’的窗户,用著名建筑师丹尼尔的话说:‘它是上帝的眼睛,在时时眷顾着您……’。

那是一种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热爱。

正如路易斯·康所
说:‘形式效忠于实现梦想或信念的欲望。

’而‘眼睛窗户’设计之初的灵感,也许正是来自于人们对窥视欲望的一种渴求,最后经与现实结合才化为世纪建筑的设计。


这个神奇的“眼睛窗户”就是老虎窗了。

在德租时期,德国人将德国本土的老虎窗也带入了德租时期的青岛别墅建筑的设计中去了。

“眼睛窗户”的说法很形象。

因为老虎窗开在坡屋顶中的位置,看上去就像是屋顶的眼睛一样。

老虎窗有的体量较大,置于坡顶的中心位置,起到强调立面中轴线的作用;有的体量小,需要几个小窗来强调序列,这种形式比较常见。

老虎窗可分为三个部分:顶盖、窗套和玻璃,就其顶盖来划分,可分为三角形、矩形和弧线形三种。

这三种都在青岛的别墅建筑中都能够找到实例。

(组图4)
(1)三角形的老虎窗
(2)矩形老虎窗(组图5)
(3)弧形老虎窗(图6)
从上文的实例中可以看出,德国人很喜欢在建筑外立面开窗。

从上到下,从平面到曲面。

让本来应该严肃厚重的建筑显得活泼轻灵,从而更加适合于日常生活中对于阳光的需求。

在这里,窗户已经不仅仅是作为采光的功能性存在,同时也是一种装饰。

通过改变窗户的形状和位置,以及打破中国建筑的框架——在屋顶开窗,极大地丰富了别墅建筑外立面的变化。

这一点对于现今社会既要环保又要追求个性的生活环境的要求能够给予较好的满足,因此,具有
较大的研究意义。

(注:文中图片均为自摄)
参考文献:
[1]王福云.青岛(1898——1949)近代别墅建筑研究[m].第一版.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
[2]陈雳.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项目编号20050056039,2005.
[8]徐昕,林子.德国建筑的屋顶窗户[j].装饰,2004,136:25~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