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合集下载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080511243 应婷婷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班摘要:德国占领青岛的时期是城市的形成期,是青岛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0世纪开始,青岛城市的建筑风格渐趋一致。

早期采用的青砖灰瓦被红砖红瓦取代,建筑外墙均以灰浆抹面后涂以明快的黄色。

“新城市应该强调德国民族性,强调与中国城市的差异,新城市的建筑应具有现代风格”。

关键字: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1、青岛地理位置青岛地处山东半岛南部,黄海之滨,位于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与西面的亚速尔群岛、直布罗陀、马耳他岛,东面日本东京、美国西部旧金山的纬度大致相当。

东北与山东省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全市总面积为10654平方公里,市内七区,所辖五市,总人口为720.68万人,其中,市区面积为1102平方公里,人口246.77万人。

青岛东依崂山、西伴胶州湾、南面黄海。

其地势东高西低,有山地、丘陵和平原。

青岛海域辽阔,海产资源丰富,胶州湾不淤不冻,港湾岛屿星罗棋布。

四季变化明显,但夏无酷暑,冬无严冬,春长、秋爽。

市内到底起伏,几座高60至130米的丘陵不仅将城区分为数个区域,而且还给与城市个性。

2、青岛的德式建筑设计特色青岛自1891年建置至今天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是一个年轻的城市,1949年前,近代青岛老城区里的大规模城市建筑是随着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开始的。

德国占领青岛的时期是城市的形成期,是青岛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 1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风格20世纪开始,青岛城市的建筑风格渐趋一致。

早期采用的青砖灰瓦被红砖红瓦取代,建筑外墙均以灰浆抹面后涂以明快的黄色。

由于建筑法规禁止用瓦楞铁皮作屋顶材料,红瓦屋顶变成了青岛独有的特色。

花岗岩石在青岛一代储量丰富、价格低廉,价值当时在德国国内也流行以花岗石作建筑外墙装饰,所以,在青岛“花岗石”便成为典型的建筑材料,被广为使用。

青岛城市建筑调研报告

青岛城市建筑调研报告

青岛城市建筑调研报告青岛是一座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也是山东省的省会城市。

作为中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青岛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城市风貌。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青岛的城市建筑特色,以下是对青岛城市建筑的调研报告。

一、城市建筑的历史背景青岛的城市建筑景观主要受到德式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影响。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青岛曾作为德国的租借地,德国殖民政府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典型的德式建筑,例如八大关、栈桥等。

这些建筑都体现了德国建筑师所钟爱的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风格。

而后,随着中国的开放和发展,现代化的建筑也在青岛快速崛起。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保护和修复德式建筑也成为了青岛城市建筑的重要工作。

二、德式建筑的特色1. 保留完好的德国老洋房: 在市区的八大关和栈桥附近,有一批德国老洋房保存较好,是青岛城市建筑的重要景点。

这些建筑多以砖木结构为主,外观色彩鲜艳,立面上有半圆形和拱形窗户,表达出德式建筑的典型特色和浪漫情调。

2. 独特的花园建筑: 德国人非常注重花园和绿化的布局,因此许多德式建筑都有精心设计的花园。

这些花园常常有小径、喷泉和雕塑等元素,让人们可以在建筑内外感受到自然与艺术的融合。

3. 给城市带来的影响: 德式建筑给青岛带来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这些建筑成为了青岛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表,也是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重要因素。

同时,这些建筑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宜居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现代建筑的特色1. 创意设计和高端材料的应用: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青岛的现代建筑设计日趋创意和多样化。

许多建筑采用了玻璃幕墙结构,使得建筑外观光滑通透,内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现代建筑常常选用高端建筑材料,突出建筑的质感和现代感。

2.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青岛的现代建筑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了广泛应用。

许多建筑利用太阳能、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等技术,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3. 塑造城市形象和特色: 青岛的现代建筑以多功能性和大型建筑为主,例如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和青岛奥帆中心等。

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建筑的屋面研究

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建筑的屋面研究

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建筑的屋面研究作者:***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年第01期摘要:青岛德占时期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群,既反映了多种西方建筑风格,又吸纳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了中西建筑元素相融合的折中主义风格,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青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加上红色屋面,形成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城市风貌,极具美学价值。

从屋顶的营造技术、材料、形式等方面研究青岛红瓦屋顶的独特美感。

关键词:青岛;屋面;德式建筑一、德国传统建筑屋顶营造技术(一)传统的德国建筑屋顶形式德国传统建筑所采用的屋面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平屋顶,在屋顶四周有女儿墙加以围挡。

采用这种平屋顶的建筑大多是体量小的两层或三层住宅(图1)。

其他两种屋面形式都是坡屋顶(主要区别在于正脊与斜脊的数量):一种是只有正脊的形式(图2);另一种是五脊顶。

五脊顶除了有一根正脊外,在正脊两侧的末端还各有两根斜脊,形式根据房屋的平面造型会有所变化,但基本形式都是一条或多条穿插正脊,正脊的末端连接两条斜出的斜屋脊,通常情况下,斜脊的角度都为45°(图3)。

正脊的数量取决于建筑的平面布局,中轴对称的平面形式为德国传统建筑的普遍处理方式,因此有几条对称轴便对应布置几条屋面正脊。

常见的有一条对称轴的“一”字形屋脊、两条相互垂直对称轴的“十”字形屋脊。

屋面除正脊线外,亦会视情况而增加与正脊线垂直的抱厦或老虎窗进行点缀。

突出的抱厦可以有效增加房屋阁楼层的空间,更有利于采光,增加的老虎窗也有同样的作用。

(二)传统的德国建筑屋顶构造德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大致有两种构造形式,即桁架屋顶和椽屋顶(表1),这两种建筑屋顶存在相互混杂的情况。

椽顶在桁架顶之后出现,二者的方式、承重、位置等方面均有差异。

桁架顶是悬吊式的,其常置于横梁之上,并主要依靠水平横梁来承重,有的桁架顶的构造也有背柱,屋顶的重量通过横梁传到立柱和墙上;椽顶是站立式的,采用榫接的形式,坡度较陡,其常置于柱上、墙上,主要依靠柱承重,不需要背柱,其稳定性要优于桁架顶。

参观青岛的德国监狱建筑

参观青岛的德国监狱建筑

参观青岛的德国监狱建筑参观德国建造的青岛德国监狱。

应该说因为监狱建筑的特殊性,德国在青岛的监狱是我见到的最结实的房子。

这所房子从一战以前到现在,整整一百多年的时间,至今仍然坚固如初,那些台阶石头直接就是整块的花岗岩,厚重的墙壁和铁门让人们知道这的确不是一间民用设施。

现在看来,那些铁门似乎还是很有人情味的,开的小窗滑动如初,走廊的铁门还是的滑轨的,至今保持完好,屋子里面还是木地板,可能木地板不是德国时期的木头,不过大概也离解放的时代不远,木质很好。

每层房间数并不多,只是一个三-四层的小楼,窗外就能看到现在的栈桥和海军军事博物馆的军舰。

还有德国式的壁炉,左右各一,这种壁炉我从来没有在别的地方见过,也许欧洲有这样的建筑吧。

能有这样好的取暖设备的监狱实在比当时的很多中国的家居更温暖。

这的确可以说是原汁原味的德国建筑,大概如果不是建筑用途的特殊性,以及后来总是有些政权真正使用这个监狱建筑,也不会保持的这样好。

如此坚固体现出的是两个字:“监狱”,体现的是严重的防范意识,但是似乎有些成本太高。

说到成本,德国人做事的确是不计成本,或者说对成本的付出超出一般想象。

例如青岛,不知道它是否意味能够永久占领青岛?其实德国刚刚把青岛基础建设按照德国方案建立起来,就丧失了,甚至还修建了作用巨大的胶济铁路,以及浮动船坞。

可见对时机把握的并不理想,它不知道它不能守住的,很快就被日本抢走了,那个亚洲第一大浮动船坞虽被沉海底,还是被拖到佐世保港,这个家伙也卯足了日本在二战初期海军傲视苏美海军的底气。

青岛建立起来以后,(过去中国此地的重心在胶州和胶南的灵山卫琅琊台一带)很长时间里青岛的基础设施就不用建设了,而且也不敢更改,因为德国建筑(机械)的坚固程度总是让人不敢轻易改动,否则更改的成本承受不了或者总觉得没有必要。

直到后来汽车交通改变太多才开始了较大变化,往东部开辟很多,而胶济铁路进入高铁时代才部分更改了胶济铁路的部分地段和牵引方式。

迎宾楼看点

迎宾楼看点

青岛迎宾楼(德国总督官邸旧址)始建于1905年,位于青岛信号山南麓,依山面海,是当时德国在华的提督官邸,最初被称为'提督楼'。

它是一座典型古堡式建筑,是德国威廉时代典型的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欧式建筑,现在二十世纪初建造的这种建筑在欧洲本土也极为罕见。

楼的外墙由大块凹凸不平的花岗岩石砌成,威严凝重。

楼高30余米,楼顶四面呈不对称结构,有大理石圆柱拱起的尖堡,有山崖般的大斜面造型,极富变化,并饰以明丽的红蓝顶色,成为一座金碧辉煌、精巧纷呈的宫殿。

室内装饰典雅华贵,壁炉镶有鎏光异彩的玉石,一吨重的铜制水晶吊灯华丽气派;1876年德国生产的钢琴世界无几;德制家具、清朝家具精工细雕,其中不乏古玩字画等艺术真品。

庭院内树木蓊郁,绿草如茵,营造出一派欧洲田园风情。

青岛迎宾馆199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AAA级旅游景点'。

风雨沧桑近百年,迎宾馆几易其主:曾为德国提督官邸、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司令官邸、胶澳商埠督办的官邸、青岛市市长官邸、国际俱乐部,1949年解放后成为最早的国宾馆,接待一年一度的国际儿童夏令营;1957年7月至8月间,毛泽东主席及夫人来青下榻。

在此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省委书记会议等。

此后曾来青下榻的国家元首及国内外贵宾有:越南主席胡志明、阿尔巴尼亚谢胡·巴卢库、澳大利亚希尔、柬浦寨元首西哈努克及夫人及国家领导人陈云、***等。

多部反映伟人生活、欧陆风情的影视作品也曾在此取景。

现迎宾馆正放射出璀璨的光辉,神秘的面纱正等着您来揭开。

每当夜幕低垂,迎宾馆华彩四放,更象是一块巨大的宝石熠熠闪光,令人神往。

1.细看楼梯扶手的形状,是按照第一任总督的手握扶手时虎口的形状做的,足以见得总督的要求之高。

2.酒柜柜门的合页处的木纹,由于总督要求高,木纹都尽量能吻合才拼接,合页转轴很近,据说当年里面放枪不希望小孩子轻易打开3.站在一楼大厅口看二楼有个彩色玻璃小窗,看起来像装饰,其实里面有块透明小玻璃,据说后面有个秘密通道,每当外客来访,总督都会透过透明小玻璃头头头看看来客是谁,再决定是否接待,宾客却并不知道这些。

青岛殖民时期德式建筑景观特征及历史地理成因研究

青岛殖民时期德式建筑景观特征及历史地理成因研究
的结 果 。但在 随后 的几 年 时 间里 , 德 国政 府 也 对李
国的渗透 , 青岛城市的发展在 近代也被打上 了“ 殖 民” 的烙 印 , 城市 中形 态 不一 、 各 具特 色 的建 筑 景 观
恰 好是那 一 段历 史 的有 效见 证 。青 岛 的近 代 史 上 ,
受殖民帝国影响最大的非德国莫 属 了, 像今 天八大 关的别墅区、 江苏路的天主教堂 、 医药商店旧址以及 大港 的火 车站 等等 。 青 岛德 式建 筑形成 的可 能性 、 必 然性
收稿 日期 : 2 O 1 3 —o 1 —2 3 作者简介 : 刘勇杰( 1 9 8 8 一) , 男, 山东青岛人 ,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 院历史地理学专业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旅游文化。
l l 。如 : 礼 和商业大楼。 ( 三) 顺应 山势 , 营 造浪漫 情调


( 一) 可能性
1 . 起源于李希霍芬对胶州湾区域价值 的认识 李希霍芬是德 国著名 的经济地质学家、 德殖民 局长, 号称 “ 中国通 ” 。1 8 6 0年 曾受 普鲁 土政 府 的派
遣, 首次来 华 调查 土地资 源 , 但未 深人 中国 内地 。 早在 1 8 6 9 -1 8 7 2年时 , 李 希霍芬 就在 德 国政府
誉, 以是 德人 愈益垂 涎 ” 。1 8 8 2年 , 李希 霍 芬在 他 的
查 胶州 湾和 山东半 岛的 军 事形 势 与经 济 情况 , 认 为
胶州湾有许多优点适宜做军港。当时的海军部建筑 顾问佛 朗求斯首先对港湾和它附近的土地作了最仔
细 的研 究 , 他发现 :
两部著作《 山东及其人 口门户——胶州》 及《 胶州 的
2 0 1 3年第 o 3期 第2 9卷 ( 总3 2 7期 )

青岛的建筑风格

青岛的建筑风格

青岛的建筑风格青岛,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从1898年开始,成为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至1949年,归属于中国,这段时间内留下了大量的欧式建筑,为青岛的建筑风格奠定了基础。

青岛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但以欧式建筑风格最为著名,这是因为青岛曾经是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德国人在青岛建造了大量的欧式建筑,因此,青岛成为了中国最具有欧洲特色的城市之一。

青岛的欧式建筑风格,主要分为德国式和英国式两种。

德国式建筑以红砖瓦屋顶、尖顶、花窗玻璃、铁艺栏杆、木制窗户等为特点,英国式建筑则以白色石灰石墙、石柱、石雕、拱形门廊、玻璃穹顶等为特点。

这两种风格的建筑在青岛城市中随处可见,如八大关、小鱼山、栈桥等地都有德国式建筑,而天主教堂、圣弥额尔大教堂、圣保罗教堂等则是英国式建筑。

这些建筑物的建筑风格精美,造型独特,给人一种浓郁的欧洲风情。

除了欧式建筑外,青岛还有一些中国传统建筑,如德国街、中山路等地的民居建筑,这些建筑物以红墙黄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等传统元素为特点,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青岛本土特色。

在青岛的建筑风格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建筑——啤酒文化建筑。

青岛啤酒是青岛的一张名片,而啤酒文化建筑则是青岛啤酒文化的代表。

啤酒文化建筑以青岛啤酒为主题,建筑造型和装饰均与啤酒有关,如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啤酒节主会场、青岛啤酒厂等。

青岛的建筑风格多样,不同的建筑风格代表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建筑物见证了青岛的发展历程,也是青岛的文化遗产。

青岛的建筑风格也是青岛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原因,每年都有众多游客来青岛欣赏青岛的建筑风格。

青岛的建筑风格多样,但都具有独特的魅力,这些建筑物见证了青岛的历史和文化,也是青岛的文化遗产。

青岛的建筑风格是青岛的一张名片,也是青岛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原因。

德式建筑的特点

德式建筑的特点

德式建筑的特点以棕红、褚石为主的墙体配以白色相间的线条,构成方格立面,色彩鲜艳,与以单一的灰黄色石头为墙体主色调、崇尚各种装饰墙雕的其他欧陆风格的建筑有明显的不同。

凯撒大帝是德国的一个象征人物,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前摆放凯撒大帝的塑像,也是德国建筑的一种风格。

徳式建筑简洁大气,对人的活动空间非常注重,无论是建筑物的外部,还是建筑物的内部,都通过有层次的空间营造来满足人的需要,这些空间包括走廊、中庭、院落等。

同时追求工业设计的工艺高度甚至是艺术高度,对精确、尺寸性的到位有极高的要求。

较为纯正的德国建筑设计,具备几个基本特点:一是外形简练、现代、充满活力,色彩大胆而时尚,属于现代简约派;二是功能讲求实用,任何被认为是多余的装饰都几乎被摒弃;三是材料品质精良,采用德国原装进口的材料和新技术,关注环保与可持续性发展;四是注重细节设计此外,德国人非常重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风格十分精美别致。

总体而言,德国现代建筑简朴明快,色彩庄重,重视质量和功能,在现代世界建筑上占有重要地位。

德式建筑风格是最历久弥新的,即使经历百年,这种建筑风格也不会被历史所淘汰,反而会随着岁月的积累变得更加珍贵16世纪初,德国建筑地方性很强,迟迟不能形成有影响的风格。

建筑平面布置不整齐,没有内院,体形自由。

底层采用砖石,楼层采用木构架,构件外露,安排得疏密有致,装饰效果很强。

屋顶特别陡,里面有阁楼,开着老虎窗。

圆形或八角的楼梯间凸出在外,上面戴看高高的尖顶,也有楼层房面的局部悬挂在外面冠至尖顶的样式。

有些城市建筑型制和形式稍稍整齐一些,它们的尖顶格外锋利,格外高,像出销的剑。

临街的市房,下层为商号、作坊,上层为住宅,经常以山墙为正面,彼此紧靠,形成锯居式的街立面。

山墙上有几层窗子,安有尖塔和花饰,房顶上有好几层阁楼。

罗曼式(Romanik),又叫罗马式,是从9到13世纪初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卷、拱而得名。

罗是厚实的砖石墙、窄小的窗口、半圆形拱卷、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高大的塔楼。

青岛八大关建筑

青岛八大关建筑

青岛八大关建筑青岛是一座充满魅力的海滨城市,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

其中,八大关是青岛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

它位于市区的南部,是一片集各国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区域。

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多种国家的建筑风格,每一座建筑都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

八大关建筑群由德国建筑师设计,建于19世纪末。

当时,青岛作为山东半岛的重要港口城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商和外国移民。

这些外国建筑师带来了自己国家的建筑风格,并将其融入到八大关的设计中。

因此,八大关建筑群呈现出了多样且独特的建筑特色。

首先,德式建筑是八大关建筑的主要风格之一。

德国建筑师们将他们祖国的建筑风格带到了青岛,并将其融入到当地的环境中。

我最喜欢的一座德式建筑是它们的红砖构造和尖顶设计。

红砖给人一种古老而舒适的感觉,而尖顶则增添了一份优雅和庄重。

我曾经在其中一座德式建筑的露台上看海,思绪万千。

站在那里,我仿佛能感受到过去往事的沉淀,那时的青岛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地方。

除了德国建筑,八大关还有英国建筑的影响。

这些建筑通常以纯白色为基调,凸显出它们优雅而贵族的气质。

其中一座英式建筑是一所教堂,高耸的尖顶屹立在八大关区域的中心。

当我踏入教堂的大门时,深深地感受到了庄严和敬畏,我无法想象,这座教堂见证了多少人们的喜怒哀乐,它像一个永恒的守护者守护着这座城市。

与德国和英国的建筑风格不同,八大关还有数座俄罗斯式建筑。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尖顶和装饰品而闻名,给人一种神秘而华丽的感觉。

我曾在其中一座俄式建筑的餐厅用餐,这里的装饰充满了俄罗斯的民族特色。

当一位穿着传统服装的乐手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这些俄罗斯风情的建筑为青岛增添了一份异国情调。

八大关建筑群不仅是城市的地标,也是历史的见证。

这里曾经是世界的十字路口,各国文化在这里交汇和碰撞,共同为这座城市创造了独特的魅力。

每一座建筑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些故事记录着青岛的变迁和发展。

德占时期青岛历史建筑外立面研究

德占时期青岛历史建筑外立面研究

一个城市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建筑的外立面。

建筑的风格、形式等内容会影响我们对这个城市建筑的首要印象,而建筑立面的材料、质感、造型等因素会成为我们对这个建筑观察的焦点。

一个城市建筑外观是体现城市风貌最为直观的方式,如北京的四合院、胡同,再比如重庆的吊脚楼、地形高差,这些都是这个城市带给人们的首要印象和感受。

因此,建筑外立面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大概是对青岛这个城市最简明的评价了,形成这样的风貌的一部分原因就是青岛被殖民统治的历史,而这段被德国占领的时间是青岛城市风貌定型非常重要的一段时间。

一、建筑外立面概念阐述及构成元素建筑外立面,指的是建筑和建筑的外部空间直接接触的界面以及其展现出来的形象和构成的方式,或是建筑内外空间界面处的构件及其组合方式的统称。

根据建筑外观的设计元素来划分,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元素包括入口设计、墙体及柱式设计、门窗设计、屋顶设计、细部设计。

(一)入口设计建筑入口就是指人们进入建筑所经过的门或者口部,是从室外进入室内的过渡性空间。

构成建筑入口的主要元素为门、门口周边的界面、雨棚及门廊、台阶坡道及周边的铺地、附属设施等,建筑入口所具有的功能属性包含交通的组织、入口的标志、空间的划分、文脉的彰显等。

(二)墙体及柱式设计墙体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承重构件又是围护构件,墙体可分为外墙和内墙、承重墙和非承重墙。

墙体设计时首先应该满足承重、围合、隔热、隔声、保温等功能要求,然后考虑它的设计风格。

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建筑性质影响了墙体材料及色彩选择。

柱式是一种建筑结构的样式,它由柱和檐构成,可分为柱础、柱身、柱头,由于尺寸、比例、形状、装饰的不同而形成各不相同的柱子样式。

柱式上主要分为中国古典建筑柱式和西方古代柱式,而西方主要柱式可分为古希腊柱式和古罗马柱式。

古希腊柱式为多立克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

(三)门窗设计门是建筑的构成元素,也就是建筑的入口,而窗户可以说是建筑的灵魂。

花石楼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上传

花石楼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上传

花石楼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摘要:八大关风景游览区是青岛海滨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整个景区的中部,西临汇泉湾南接太平湾,面积为67公顷,是精湛的世界建筑艺术与独具匠心的庭院绿化完美的结合。

而位于青岛第二海水浴场东端的岬角上有一座临海别墅,则是八大关代表性建筑,这就是著名的花石楼。

花石楼是一座城堡式的别墅,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的风格元素,呈现出多元化的建筑艺术景观,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花石楼,古典主义,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洛可可1 青岛德式建筑概况青岛近代史上先后经历了德、日、美三代帝国主义的统治,经过百年的建设与发展,逐步形成了欧式建筑特别是德式建筑为主要特色的青岛城市近现代建筑艺术文化景观。

虽然在青岛的殖民历史中德国的殖民统治并不算长,但它的整体城市格局是由德占领时期的规划的,所以建筑中包含了德国的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以及折中主义等建筑风格,体现了欧洲近现代建筑艺术美学倾向,体现了文艺复兴到近现代所表现得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

由此所形成的城市艺术建筑景观,不但是青岛历史发展的见证,同时也构成了青岛丰富多彩、错落有致的城市特色。

2 八大关风景游览区概况“八大关景区”位于汇泉东部,是我国著名的风景疗养区,面积70余公顷,十条幽静清凉的大路纵横其间,其主要大路因以我国八大著名关隘命名,故统称为八大关。

解放前,这里是官僚资本家的别墅区。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八大关进行了全面修缮,使其为我国重要的疗养区之一,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重要的国际友人,曾在这里下榻。

八大关别墅区的特点之一是有众多的各国风格建筑,故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这里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丹麦式、希腊式、西班牙式、瑞士式、日本式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

“八大关”的特点,是把公园与庭院融合在一起,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四季盛开的鲜花,十条马路的行道树品种各异。

如韶关路全植碧桃,春季开花,粉红如带;正阳关路遍种紫薇,夏天盛开;居庸关路是五角枫。

青岛八大关探寻德式建筑的独特风情

青岛八大关探寻德式建筑的独特风情

青岛八大关探寻德式建筑的独特风情青岛八大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被誉为“中国的小瑞士”。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德国殖民时期建筑,展现出独特的德式风情。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探寻八大关的风貌,并了解其中的德国建筑文化。

一、简介青岛八大关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毗邻青岛市中心,总占地面积达100公顷。

这里包括了德国殖民时期的领事馆区、商业区和居住区,被列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

八大关之名由来自清代中德租借的《好望角条约》而得名。

这里的建筑以德国建筑为主导,展现出独具一格的德式建筑风情。

二、德式建筑风格以及独特之处1. 德式建筑特点德式建筑以其独特的特点而闻名,其中包括了巴洛克风格、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等。

在青岛八大关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元素的运用。

比如,建筑立面常常采用浅色石材或砖块,外立面装饰丰富,拱形门廊和尖顶是德国建筑的独特标志。

此外,建筑内部也十分注重对称和对比效果,给人一种华丽典雅的感觉。

2. 青岛八大关的建筑特色青岛八大关的建筑鳞次栉比,各有特色。

克里特别墅是一个德国式的别墅,以其精致的建筑风格和独立花园而著名;华丽的魏家大宅展现了折衷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完美结合;世界瞩目的十八尖顶庙舍是一座巴洛克式的教堂,雄伟壮观。

这些建筑物无一不彰显出德国建筑风格的独特风情。

三、德国建筑文化的影响1. 彰显历史渊源青岛八大关所展现的德国建筑文化,体现了中德两国交流与历史渊源。

德国在青岛的殖民时期,带来了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理念,为青岛的城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之后的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2. 文化交融青岛八大关的德式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青岛文化。

建筑物不仅保留了德国建筑的特点,还融入了中国的元素,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

这种文化交融不仅在建筑上可见,还体现在艺术、音乐等方面,使得青岛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四、保护与发展1. 文物保护青岛八大关作为青岛市的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

青岛德国建筑

青岛德国建筑

青岛德国建筑花石楼花石楼位于八大关,1932年由白俄人格拉西莫夫修建。

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腊和罗马式风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

由于楼内由大理石贴墙面,楼外又砌有鹅卵石,称之为“花石楼”。

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

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

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处设有平台,两侧有两座对称而又高耸的钟塔,高度为60米,塔内上部悬有4个巨大铜钟,钟声悠扬和谐。

大门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两侧各耸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

教堂装饰系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式,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二提督楼江苏路12号建于上世纪初的这座住宅楼最初的住户有人考证是德国总督的副官,所以又叫“二提督楼“。

它的外立面非常复杂,错落有致。

红橙相间的色调更像一座卡通建筑。

1949年后直至现在,为检察院办公地点。

迎宾馆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

它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

青岛迎宾馆原是胶澳德国总督的官邸,故名之总督官邸。

是德国威廉时代的典型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欧式建筑。

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沂水路11号德国总督府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于1903年始建,1906年竣工,该楼是一座砖石、钢木混合结构建筑,呈"凹"字形。

该楼建成后为德国总督办公之地,故名"总督府",又称"提督楼"。

为历届政权所在地。

199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迁新址,这座大楼成为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和青岛市政协的办公处。

沂水路9号海军营部大楼旧址,始建于1899年。

初为德国高层官员官邸,亦称“十一号官邸”,1912年改称“营部大楼”。

岛基督教堂江苏路15号为青岛基督教堂又名德国礼拜堂、福音堂、总督教堂。

百年建筑探寻青岛的德国风情

百年建筑探寻青岛的德国风情

百年建筑探寻青岛的德国风情青岛,这座位于中国东海沿岸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德国风情而闻名于世。

在百年历史的沉淀中,青岛的建筑风格保留了德国殖民时期的痕迹,成为了城市的瑰宝。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同探寻百年建筑,领略青岛的德国风情。

一、建筑师之城青岛的建筑风格受德国殖民时期的影响,并受到了来自欧洲的建筑师的设计。

这也使得青岛成为了建筑师之城。

早在19世纪末,德国政府在青岛设立了租界,并聘请了一批优秀的德国建筑师来设计城市的基础建设。

这些建筑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华,将德国的建筑风格注入到青岛的街道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德国风情。

二、大正路上的德国豪宅大正路作为青岛最具特色的街道之一,集中了许多精美的德国豪宅。

这些建筑具有浓郁的欧洲古典风格,包括巴洛克式、新哥特式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湛山别墅,它是青岛的地标建筑之一,也是一个深受游客喜爱的景点。

这座建筑以它的白色外墙和红色屋顶闻名,展现出了典型的德式建筑特色。

三、德国风情街上的砖瓦小楼青岛的德国风情街是青岛文化集市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条街道上有许多砖瓦小楼,它们是当年德国人为了适应青岛气候而特意设计的。

这些小楼的外墙全部用红砖砌成,给人一种古老而秀美的感觉。

走在德国风情街上,仿佛时光倒流,让人置身于百年前的德国小镇。

四、德国总督府的风采德国总督府是青岛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也是德国殖民时期的政治中心。

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巴洛克式和新哥特式等多种风格,庄重而壮丽。

德国总督府的外观浑然一体,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建筑师精湛的设计功力。

今天,德国总督府已成为了青岛的一个博物馆,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五、其他德国式建筑除了以上提到的建筑,青岛还有许多其他德国风格的建筑。

例如,青岛火车站的钟楼就是一个德式建筑,并且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地标。

此外,青岛胶东半岛上的德国租界也留下了一些德式别墅,这些别墅都是那个时期德国富商们的豪宅。

在青岛的街头巷尾,一座座德国风格的建筑见证了青岛的历史。

浅析青岛德式建筑

浅析青岛德式建筑

浅析青岛德式建筑摘要:德国在侵占青岛之前,通过营建建筑群体来控制青岛。

青岛殖民时期留下来的德式建筑,至今仍有多数在使用,这些德式建筑的存在也是青岛城市风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将对至今犹存的德式建筑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德式建筑;建筑群;建筑文化一、青岛的历史概况青岛原系一渔村,旧称胶澳。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政府派兵驻防胶州湾,于青岛设立海上防役,此为青岛建置的开始。

自建置到1949年6月2日,青岛分别受统治于清政府、德国、日本、国民政府,直至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才进入了新时代。

二、青岛的建筑概况青岛自1891年建置至今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中式风格的建筑在青岛占据少数,德式风格的建筑占比最多,这些异国风格的建筑见证了城市的发展,承载着过去的历史和记忆。

德国占领时期是城市建筑发展的形成期,出现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是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其时间跨度是123年,在这百年间,青岛从无到有,由小变大。

三、青岛德式建筑发展概况青岛在1897年之前的中国建筑遗留不多,也较分散,市镇房屋店铺多为青瓦平房,未形成近代城市规模,保留到今天的更是凤毛麟角。

青岛地区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始自德国侵占之后。

青岛得天独厚的临海位置、适宜的气候条件、优美的地形地貌,使得德国建筑师竭尽所能将青岛的建筑群建设成一个既由中国特点又具有时代特色的德式建筑群体。

让生活在中国的德国人有生活在本土的感觉。

在建设之初,德国建筑师在青岛划出一片居住区域,规定此区域只有在华的欧洲人才可以使用,这个区域就选在了现在栈桥附近的沿海区域。

行政区域结合了青岛地貌,选在了背山面海的关海山南麓。

在1897-1914年的德国殖民统治的17年期间,建有胶澳总督府行政大楼、胶澳法院大楼、胶澳警察署大楼、监狱、教堂、医院、银行、公司洋行、观象台、邮政局、商店、大中小学校、公寓、别墅等建筑,同时还兴建了码头、港口、灯塔、发电厂、啤酒厂等各类建筑。

青岛建筑风格历史背景简介

青岛建筑风格历史背景简介

青岛建筑风格历史背景简介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岛的建筑业也迎来了空前的发
展机遇,城市化建设也在不断加速。

受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影响,青
岛的建筑风格相对比较多元,融合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精华,形成了
独树一帜的青岛建筑风格。

背景一:德国租借时期
1898年至1914年,德国租借青岛期间,德国人在青岛建造了一
大批德式建筑,如:陈府、德国工商银行、萨克森多奇宫等,以其坚实、稳重的建筑风格和非常注重细节的风格,在建筑风格上大量吸收
了欧洲文化的元素,对青岛深刻影响。

德式建筑风格使青岛在近现代
初期成为了中国的“建筑博物馆”。

背景二:“道光年间”青岛护城河留下的历史建筑
青岛护城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的“道光年间”,而护城河附
近逐渐出现了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记录了青岛当时的历史文化和建
筑风格。

这些古建筑如今已成为了青岛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青
岛城市建设中不可多得的历史遗迹。

背景三:20世纪初期的胶州湾店与四方街
20世纪初期,胶州湾店和四方街成为了青岛的商业中心,同时也是青岛建筑风格的代表性区域。

胶州湾店的建筑风格多样,融合了欧
洲文化和中国元素,檐口的装饰非常精美,整体设计富有浪漫情怀;
而四方街则以其仿古建筑、西方文化建筑风格等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

总之,青岛建筑的发展历程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在青
岛如此多元的建筑风格中,德式建筑和青岛的历史建筑是青岛建筑风
格的两个主要代表。

这些特色建筑不仅是青岛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
部分,同时也是世界建筑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岛德占时期的主要建筑风格

青岛德占时期的主要建筑风格

青岛德占时期的主要建筑风格提纲:1. 德占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2. 德占时期的建筑特点和风格3. 德占时期在青岛的具体表现和建筑代表作4. 德占时期建筑对当代建筑的影响和启示5. 德占时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问题1.德占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德占时期指的是1898年至1914年德国对青岛及其周边地区的殖民统治时期。

德国可以视作青岛现代城市的创建者。

德国作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家,将先进的城市规划、建筑技术以及管理理念引入青岛,推动了青岛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德国的殖民政策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习惯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德占时期的建筑特点和风格德占时期的建筑风格可以概括为欧洲古典主义和新艺术运动两种风格。

其中古典主义风格受到希腊罗马建筑的影响,建筑充满了对比鲜明的对称和纪念意义的象征。

新艺术运动是德国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注重艺术感官上的表现,充满了变形的曲线和几何形体。

3.德占时期在青岛的具体表现和建筑代表作德占时期在青岛的典型建筑代表作包括:著名的德国街、兴隆山夜景、爱华别墅、宁夏路、岛城别墅区等,这些建筑代表着德占时期的建筑面貌和风格,也是青岛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

4.德占时期建筑对当代建筑的影响和启示德占时期的建筑风格在当代建筑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它的代表性建筑充满了艺术性、纪念意义和功能性的结合。

这些建筑对于我们现代建筑的设计以及城市规划的思考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可以为我们在城市建设中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建议。

5.德占时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问题由于岁月的侵蚀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德占时期的建筑遭受到了一定的损坏和改建,保护和传承德占时期的建筑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城市管理部门和相关学科专家应齐心协力,一方面加强对德占时期建筑的保护力度,另一方面开展有关德占时期建筑的研究和教育工作,让我们的后代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青岛的历史和文化。

案例:1.德国街德国街是青岛德占时期城市规划的核心部分,东起湛江路,西至海泊桥。

青岛德国建筑简介

青岛德国建筑简介

青岛德国建筑简介1897年11月德国占领青岛后,为加强殖民统治,在青岛兴建了较为完整的德意志帝国殖民统治体系建筑,这些建筑对体现青岛城市风貌特色起着主导作用。

青岛近代史上先后历经德、日、美三代帝国主义统治,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欧式建筑特别是德国建筑为主要特色的青岛城市近现代建筑艺术文化景观。

在这些建筑中所包含的德国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以及拜占廷、折中主义等建筑风格,体现了欧洲近现代建筑艺术美学倾向,体现了文艺复兴到近现代所表现的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

由此所形成的城市艺术建筑景观,不但是青岛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构成了青岛丰富多采、错落有致的城市特色。

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正式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

1900年正式推出了几经调整的由德国人设计的胶澳青岛区的总体规划,建筑活动全面展开,市政工程亦同步进行。

根据总体规划,在青岛湾北侧、观海山南侧,依山傍海处布臵为行政中心和欧人居住区。

在此区域内,除天后宫和总兵衙门外不准建造华式房屋,建筑形式应以德意志民族传统形式为主调。

从德占初期至1910年,是早期青岛市区建筑风格形成的时期,也是城市建设规模较大和建设速度较快的时期,许多重要德建筑物都在1910年前建成,其中的代表作品有:总督府、总督官邸、警察署、俾斯麦兵营、总督学校、德华高等学堂、德华银行、野战医院、基督教堂,以及美、英、俄领事馆、水师饭店、吉利银行等大量的行政、商业和金融性建筑。

同时还出现了许多花园别墅。

1910年后,随着市区人口规模的扩大,德国重新制订了胶澳青岛区的总体规划,城市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各类单体建筑物的修造方面,如:胶澳海关、帝国法院等。

这些建筑包括了市政、军事、法院、警署、监狱、海运、铁路、医院、学校、宗教、银行、工厂、住宅甚至供电气暖水等各种建筑和设施,大多数还在正常运行和使用。

1949年青岛解放后至今,青岛市结合旧城改造,使德国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大部分建筑保护完好,不少已作为公共建筑对外开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摘要:1897年起德国人开始营建青岛港,直到1914年一战战败,这段时间正是德国的青年风格派在德国以及欧洲的鼎盛时期。

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

所以青岛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又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体现。

这些建筑使青岛后来的城市建筑发展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
1、青岛总体特色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是康有为先生对青岛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传神描绘也成为青岛城市形象的生动写照。

青岛地处沿海,是我国较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它所特有的地形、气候、文化、历史特点使得该地区形成了有着与西欧德式建筑特色相融合的建筑风格。

2、青岛德占时期主要建筑风格
1897~1914年,青岛作为德国殖民者独占的殖民地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在中国较早地开始了近代城市的历程,使青岛在城市风貌上的独特性表现为德占时期建成的高质量的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等风格的建筑。

而时值欧洲建筑的复古思潮和探求新建筑运动的影响,所以青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国在此时期的建筑思潮和特色,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

2、1殖民时期风格
即日本学者所称“外廊样式”。

当时德国殖民者仿效了英国在其印度殖民地颇为成功的这一建筑形式,每层均有遮荫的大面积敞廊环绕。

然而德国殖民者不久就发现这种热带建筑形式特别注重通风避热的建筑模式不适合青岛,因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又因其三面环海,在海洋环境的调节作用下,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

于是许多“外廊样式”被改造了,以适应青岛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居住习惯,不久又舍弃了这种形式。


青岛旧海关大楼,建于1899年,立面为两层券廊处理。

德国总督副官宅邸旧址,屋顶铺中国瓦,四周围以敞廊;德华银行,处于对气候的考虑,西面和南面设有通风的券柱式外廊,具有“殖民地式”风格。

2、2古典主义
建筑多使用西方古典柱式,讲究对称,突出轴线,强调构图中的主从关系,比例严谨的立面构图,但也能根据基地地形作灵活处理。

建筑用材讲究,多使用花岗石贴面,花岗石柱式;或作水刷石面层,坚固耐久,典雅华贵。

在青岛建筑中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不多,青岛的总督府属于这一类。

立面采取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横三纵五对称处理手法,中部及两侧略外突,墙体建筑材料为青岛特产花岗岩石材,有两层券廊,矩形爱奥尼式壁柱,符合严谨的古典主义构图比例。

2、3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
青岛的德式建筑几乎是德国本土风格的原样移植,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风格占据主流。

德意志传统折线式屋顶陡高奇特,举架很高,层高一般约为4m以上。

为了使建筑物表情丰富、生动,往往把墙壁做成抹灰,而将壁柱、上楣、窗户四周、拱门、柱子等用红砖装饰;或用砖来构成墙面的基调,而壁柱、上楣、窗户四周等则采用石材。

如青岛基督教堂、伯恩尼克住宅、德国盖尔普克亲王别墅,这些建筑同时也是现今当地建筑师创作的源泉。

2、4折衷主义
集各种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局部有意或无意地融入了其他建筑文化要素的折衷主义建筑华丽新奇,引人注目。

特别是巴洛克建筑手法的掺杂很受欢迎。

严格意义上说,青岛德占时期的所有建筑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折衷现象,或纯德式传统建筑本身融入了青年风格派的要素;或掺杂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构成要素和各种象征意义的东方符号。

如总督府官邸是德式建筑为主的多种元素有机组合的“集仿主义”风格,既有“青年风格派”特征又有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特征,而建筑东立面的花房完全是一个纯钢结构玻璃围合的阳光大厅,已显示出现代主义风格特征,屋顶既有红色筒瓦又有中国传统的绿色琉璃瓦,这在当时的青岛可谓独树一帜。

3、青岛典型德式建筑设计特色分析
3、1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
青岛总督府,又称提督府,总督府坐落在观海山之南坡,背山面海。

居高临下,天然造就了权力机构的肃穆和威严的气势,始建于1904年,由德国建筑马尔克根据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艺术形式设计,具有中轴对称的平面和略为突出的四角与中间的特点。

1906年交付使用,正式成为德国胶州湾租借地的总督府,供胶澳总督办公之用。

始建于1904年春夏之交的这座中轴线鲜明的庞大建筑,立面为横三纵五段对称处理,有两层券廊和方形爱奥尼壁柱,古典主义色彩浓郁。

平面呈“凹”字形的四层官署总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高20米。

大门外依地势被设计成二层花岗岩台阶,强化了建筑的威严和中心地位。

大楼外表均采用青岛优质花岗岩石料砌成,屋顶覆盖红色筒瓦。

3、2德国胶澳总督楼旧址(迎宾馆)
迎宾馆是一座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迎宾馆是一座石、钢、砖、木混合体的四层楼房,它那不对称的平面,粗重的石料,陡坡的楼顶,厚实的墙身和窄小的窗户等,都显示出德国建筑的独特风格。

房间内部装潢,陈设异常豪华,地板拼为人字形,护墙板雕刻精细。

完美的彰显了德国建筑特色。

3、3青岛基督教堂
青岛别具一格的建筑就属基督教堂了,教堂顶部有高39米的报时钟楼,俗称“钟表楼”。

它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占地1000平方米,由钟楼和礼堂两部分组成。

钟楼高39.10米,登楼可观赏岛城的海天秀色。

钟楼上的巨型钟表,给原本肃穆的教堂又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庄重。

礼堂宽敞明亮,18米高的大厅两侧分为楼上楼下两层,装饰十分精美典雅,置身其中给人以神圣之感,不愧是完美的基督教建筑艺术的佳作。

堂内前方正中有祭台,祭台正上方是彩色玻璃拼成的大幅耶稣画像,祭台右侧是拾级而上的大理石砌成的高出地面约1.5米的讲道台,祭台左侧是施洗用的大理石盆。

礼拜堂后方是唱诗楼。

堂内设施布局被认为属信义宗的格调。

在堂区院内建有二层楼房两幢。

一幢是该堂的附堂,一幢是传教士的住宅,周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各种西式建筑,更加衬托出教堂建筑的宏伟。

教堂坚固厚重的墙壁、半圆拱形花岗岩窗框、陡斜的红色屋顶以及绿
色尖顶的钟楼便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用厚重的花岗岩垒砌的墙基凝重粗犷,使整个教堂的轮廓显得清晰简洁,给人一种宗教建筑特有的美感。

4、总结
德国在青岛建成了许多建筑类型,如宗教、行政、居住、文教卫生、交通、金融等建筑,可以说是青岛近代城市规划和建筑的开端,对青岛以后的建筑和城市风貌的形成,起了先入为主的作用。

同时,也正是这些历史建筑,才使青岛城市魅力更加璀璨夺目。

参考文献:
[1]宋连威著.青岛-城市老建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2]窦世强、李明著.画说青岛老建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3]徐飞鹏等主编.中国近代建筑总览-青岛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杨秉德主编.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5]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以前).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