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德国建筑简介

合集下载

青岛八大关的公主楼简介

青岛八大关的公主楼简介

青岛八大关的公主楼简介
青岛八大关的公主楼,又称德国总督楼,是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的一座历史建筑。

该建筑建于1903年至1905年间,是德国统治时期的总督府所在地,曾作为总督的官邸。

公主楼是青岛八大关建筑群中的一部分,是其代表性建筑之一。

公主楼建筑主体为欧式风格,为三层建筑,整体呈现出古罗马式的建筑风格。

楼内有多个对称排列的大型阳台,外观装饰华丽精致。

公主楼四周环绕着浓密的花园,花园内种植着各种植物,营造出宜人的氛围。

二战以后,公主楼曾一度被用作画室、电影放映厅等用途,直到1985年被列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公主楼内设有博物馆,展示了青岛八大关及相关历史的展览。

游客可以在公主楼内参观展览,了解青岛八大关的历史与文化。

公主楼作为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使其成为青岛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青岛花石楼简介和历史

青岛花石楼简介和历史

青岛花石楼简介和历史
花石楼位于青岛中山路北端,是青岛最早的建筑群之一。

它建于1897年,原名“中国屋”,因其外墙的花岗石花纹如花似石而得名。

1900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将其改为德式建筑,并改名为“花石楼”。

它是中国北方最大的西洋式建筑,也是我国近代建筑史上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之一。

花石楼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

花石楼是一幢西洋式高层住宅建筑群,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幢楼房从建立到落成,仅用了一年时间。

由德国建筑师弗里德里希·艾曼设计,建筑风格采用了德国19世纪流行的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等多种形式,是当时德国最时髦的高层住宅之一。

花石楼建成后不久就引起了德国当局的注意。

1900年德军占领青岛后,为了监视这座建筑的一举一动,便下令将其拆除。

1903年德军撤离后又将其重建起来。

花石楼原占地面积为234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

它的主体建筑分三层,外墙是花岗石结构,用清水砖砌成,门窗用铜皮装饰,屋顶是小青瓦,造型美观大方。

—— 1 —1 —。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讲解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讲解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讲解一、引言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是青岛著名的历史建筑,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本文将对青岛德国总督楼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收藏品及相关故事进行介绍,带领读者探寻这段历史的瑰宝。

二、历史背景青岛德国总督楼,最初建于1903年,是由当时的德国总督为了提升青岛的城市形象而兴建。

这座豪华别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成为了青岛的城市地标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这座建筑也见证了中德两国的友好交往以及青岛城市的发展历程。

三、建筑特点青岛德国总督楼是一座典型的德国古典主义建筑,建筑外观气势宏伟,富有欧洲贵族风范。

楼内的装饰艺术也是一大特色,漆器、铁艺、木雕等工艺精湛,展现了当时德国的建筑和工艺水平。

而楼外的花园设计更是精致,仿若欧洲贵族府邸一般,给人以美好的想象。

四、收藏品及故事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反映德国在青岛时期的历史文物和图片,展览内容包括总督的办公设施、当时的居家生活用品、德国在青岛的治理情况等,这些收藏品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画卷。

博物馆内还有一些展板和叙述,讲解了德国总督楼的建筑历史以及周边环境的变迁。

博物馆还有许多关于德国总督楼的传奇故事和历史典故,这些故事为青岛德国总督楼增添了神秘色彩,更让人想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五、总结与回顾青岛德国总督楼作为青岛的古典建筑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收藏品及故事的介绍,我们能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这段历史的瑰宝。

青岛德国总督楼也是中德友好交往的见证,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六、个人观点从青岛德国总督楼的讲解中,我深刻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这座建筑不仅是一座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城市的名片。

通过对青岛德国总督楼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更珍惜这些文化遗产。

我希望能够更多地参与到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珍惜我们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

青岛八大关探寻德式建筑的独特风情

青岛八大关探寻德式建筑的独特风情

青岛八大关探寻德式建筑的独特风情青岛八大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被誉为“中国的小瑞士”。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德国殖民时期建筑,展现出独特的德式风情。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探寻八大关的风貌,并了解其中的德国建筑文化。

一、简介青岛八大关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毗邻青岛市中心,总占地面积达100公顷。

这里包括了德国殖民时期的领事馆区、商业区和居住区,被列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

八大关之名由来自清代中德租借的《好望角条约》而得名。

这里的建筑以德国建筑为主导,展现出独具一格的德式建筑风情。

二、德式建筑风格以及独特之处1. 德式建筑特点德式建筑以其独特的特点而闻名,其中包括了巴洛克风格、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等。

在青岛八大关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元素的运用。

比如,建筑立面常常采用浅色石材或砖块,外立面装饰丰富,拱形门廊和尖顶是德国建筑的独特标志。

此外,建筑内部也十分注重对称和对比效果,给人一种华丽典雅的感觉。

2. 青岛八大关的建筑特色青岛八大关的建筑鳞次栉比,各有特色。

克里特别墅是一个德国式的别墅,以其精致的建筑风格和独立花园而著名;华丽的魏家大宅展现了折衷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完美结合;世界瞩目的十八尖顶庙舍是一座巴洛克式的教堂,雄伟壮观。

这些建筑物无一不彰显出德国建筑风格的独特风情。

三、德国建筑文化的影响1. 彰显历史渊源青岛八大关所展现的德国建筑文化,体现了中德两国交流与历史渊源。

德国在青岛的殖民时期,带来了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理念,为青岛的城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之后的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2. 文化交融青岛八大关的德式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青岛文化。

建筑物不仅保留了德国建筑的特点,还融入了中国的元素,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

这种文化交融不仅在建筑上可见,还体现在艺术、音乐等方面,使得青岛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四、保护与发展1. 文物保护青岛八大关作为青岛市的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

青岛十大地标建筑介绍

青岛十大地标建筑介绍

青岛十大地标建筑介绍
1.青岛栈桥,位于青岛市区南部沿海中部。

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是青岛最早的人工码头。

现为国家一级保护建筑。

2.青岛德国楼,又名“圣弥厄尔教堂”,是一座哥特式风格
的建筑,由德国人设计,中国工匠建造。

建于1901年至1902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山东大学校园内的“国立青岛大学”,始建于1907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建。

1925年改为国立青岛大学。

山东大学现为
中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4.栈桥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河南路与海关路交汇处,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由德国人开筑。

因其位置扼海防要塞,故名“栈桥”。

栈桥全长738米,宽8米,可同时容纳数千人游泳;桥身有4个拱门及4个小孔,桥孔用巨石砌成,宽约2米。

桥身两侧有防浪堤与海相连。

每当潮退时,水天一色;当潮退时,则一片清光。

—— 1 —1 —。

青岛德国教堂的故事

青岛德国教堂的故事

青岛德国教堂的故事
青岛德国教堂,又称圣弥爱尔大教堂,是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这座教堂的建造始于19世纪末,德国占领青岛时期。

当时,德国人将这座教堂作为他们在青岛的社交和宗教活动中心。

教堂的设计独特,融合了哥特式和罗马式的建筑风格。

建造过程中,德国人注重细节,对教堂的每个部分都精雕细琢。

教堂的钟楼高52米,是青岛市区最高的建筑之一。

在教堂的旁边,还有一座修道院,是青岛最早的修道院之一。

这座修道院建于1904年,是德国传教士在青岛的居住区。

修道院内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和装饰,展示了德国建筑的风格和工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岛德国教堂和修道院逐渐成为青岛的文化遗产。

在20世纪初,它们成为了青岛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许多游客来到这里,欣赏这座美丽的教堂和修道院,感受德国文化和历史的魅力。

如今,青岛德国教堂和修道院已成为青岛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见证了青岛的历史变迁,也成为了人们敬仰和纪念的重要场所。

青岛德国建筑群

青岛德国建筑群

分布区域
德国建筑主要分布在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等十处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中,如中山路、沂水路、太平路、广西 路、河南路、曲阜路、湖南路等,现在基本保持着德国占领青岛时期的建筑格局和原有的历史风貌。这些街道两 侧的德国建筑,其平面布局、立面设计呈现出明显的德意志民族风格特征。
建筑特点
建筑特点是:建筑本身多为砖木结构,所用石料为采自崂山的花岗岩,钢材则由德国本土运来。大型建筑多 配以花岗石嵌角或采用厚重的蘑菇石作墙裙。建筑风格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屋顶方面,精良的牛舌瓦置于屋面并常 采用折坡形式,高耸的山墙既打破屋檐单调的水平线,又起到构图中心和视角焦点的作用,山墙上经常配以仿木 结构的欧洲中世纪田园建筑设计手法,门窗边习惯加上精美的装饰线条。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门窗套的顶部又 不断处理为卷拱型的格调形式。建筑外墙多采用水泥为材料,并伴以凹凸花纹或水泥拉毛的做法,外墙色彩多以 米黄色为主。建筑多以独立的布局出现。这些设计手法再配以屋前房后的绿树映衬,更加上建筑物处在青岛这片 碧海丘陵之间,所以形成了后人经常谈及的“红瓦、黄墙、绿树、碧海、蓝天”为青岛城市特有风貌之说。
建筑一览表
感谢观看
历史背景
青岛德国建筑群1897年德占青岛后,为加强德国殖民统治和对我国的经济掠夺,在青岛兴建了较为完整的德 意志帝国殖民统治体系建筑,这些建筑对体现青岛城市风貌特色起着主导作用。青岛近代史上先后历经德、日、 美三代帝国主义统治,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欧式建筑特别是德国建筑为主要特色的青岛城市近现代建 筑艺术文化景观。在这些建筑中所包含的德国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以及拜占廷、折中主义等建筑 风格,体现了欧洲近现代建筑艺术美学倾向,体现了文艺复兴到近现代所表现的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
1913年《香港每日新闻》对青岛的报道体现了青岛德国建筑的特点:“从海上眺望青岛城,只见其坐落在一 片旖旎风光之中。其建筑整齐美观,重重红色屋顶跃动于层层翠绿之中,令人心旷神怡。这景色简直像是德国的 一个小小剪影,这剪影在移植过程中变得愈加完美。”

青岛德国建筑

青岛德国建筑

青岛德国建筑花石楼花石楼位于八大关,1932年由白俄人格拉西莫夫修建。

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腊和罗马式风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

由于楼内由大理石贴墙面,楼外又砌有鹅卵石,称之为“花石楼”。

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

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

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处设有平台,两侧有两座对称而又高耸的钟塔,高度为60米,塔内上部悬有4个巨大铜钟,钟声悠扬和谐。

大门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两侧各耸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

教堂装饰系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式,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二提督楼江苏路12号建于上世纪初的这座住宅楼最初的住户有人考证是德国总督的副官,所以又叫“二提督楼“。

它的外立面非常复杂,错落有致。

红橙相间的色调更像一座卡通建筑。

1949年后直至现在,为检察院办公地点。

迎宾馆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

它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

青岛迎宾馆原是胶澳德国总督的官邸,故名之总督官邸。

是德国威廉时代的典型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欧式建筑。

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沂水路11号德国总督府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于1903年始建,1906年竣工,该楼是一座砖石、钢木混合结构建筑,呈"凹"字形。

该楼建成后为德国总督办公之地,故名"总督府",又称"提督楼"。

为历届政权所在地。

199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迁新址,这座大楼成为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和青岛市政协的办公处。

沂水路9号海军营部大楼旧址,始建于1899年。

初为德国高层官员官邸,亦称“十一号官邸”,1912年改称“营部大楼”。

岛基督教堂江苏路15号为青岛基督教堂又名德国礼拜堂、福音堂、总督教堂。

百年建筑探寻青岛的德国风情

百年建筑探寻青岛的德国风情

百年建筑探寻青岛的德国风情青岛,这座位于中国东海沿岸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德国风情而闻名于世。

在百年历史的沉淀中,青岛的建筑风格保留了德国殖民时期的痕迹,成为了城市的瑰宝。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同探寻百年建筑,领略青岛的德国风情。

一、建筑师之城青岛的建筑风格受德国殖民时期的影响,并受到了来自欧洲的建筑师的设计。

这也使得青岛成为了建筑师之城。

早在19世纪末,德国政府在青岛设立了租界,并聘请了一批优秀的德国建筑师来设计城市的基础建设。

这些建筑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华,将德国的建筑风格注入到青岛的街道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德国风情。

二、大正路上的德国豪宅大正路作为青岛最具特色的街道之一,集中了许多精美的德国豪宅。

这些建筑具有浓郁的欧洲古典风格,包括巴洛克式、新哥特式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湛山别墅,它是青岛的地标建筑之一,也是一个深受游客喜爱的景点。

这座建筑以它的白色外墙和红色屋顶闻名,展现出了典型的德式建筑特色。

三、德国风情街上的砖瓦小楼青岛的德国风情街是青岛文化集市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条街道上有许多砖瓦小楼,它们是当年德国人为了适应青岛气候而特意设计的。

这些小楼的外墙全部用红砖砌成,给人一种古老而秀美的感觉。

走在德国风情街上,仿佛时光倒流,让人置身于百年前的德国小镇。

四、德国总督府的风采德国总督府是青岛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也是德国殖民时期的政治中心。

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巴洛克式和新哥特式等多种风格,庄重而壮丽。

德国总督府的外观浑然一体,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建筑师精湛的设计功力。

今天,德国总督府已成为了青岛的一个博物馆,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五、其他德国式建筑除了以上提到的建筑,青岛还有许多其他德国风格的建筑。

例如,青岛火车站的钟楼就是一个德式建筑,并且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地标。

此外,青岛胶东半岛上的德国租界也留下了一些德式别墅,这些别墅都是那个时期德国富商们的豪宅。

在青岛的街头巷尾,一座座德国风格的建筑见证了青岛的历史。

青岛著名老建筑资料

青岛著名老建筑资料

• 闻一多故居,红岛路4号,位于中国海洋大学校园内。闻 一多(1899--1946年),湖北浠水人,现代学者、诗人, 出版有《红烛》、《死水》诗集,在全国有很大影响。 1930年9月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时著有《奇迹》等 诗。授课之外从事诗经、唐诗研究,有突破性成就。 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杀害。著有《闻一多全集》等八卷 四册。
• 总督府野战医院旧址,建于1899年,100多 年过去了,当年的建筑现在只剩下几所病 房保存完好。现为青医附院,是青岛唯一 所省级综合医院。
• 青岛市南公安分局所在地,德国建筑,据 说过去也是警察署派出所
青岛著名老建筑(六)名人故居
• 康有为故居,福山 支路5号,始建于 1899年,是一座德 式建筑,德占时期 是德国驻青岛总督 府要员的官邸。 1917年,康有为第 一次来青岛观光后 赞誉青岛是“青山 绿树,碧海蓝天, 不寒不暑,可车可 舟,中国第一”。 1923年,康有为再 次来青,购得此楼, 取名“天游园”。 1927年3月31日,康 有为病逝于天游园。
该楼是一座砖石、钢、木 混合结构的建筑,采用十 九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对 称平面、四角和中间略为 突出、中轴线非常明显的 特点。整个建筑为4层楼 房,呈“凹”字形,屋顶 用红筒瓦覆盖,坡度较大, 围以铁栏杆,既美观又作 避雷之用。总督府背靠观 海山,从总督府前广场直 至海边,没有其他建筑, 直面大海,这些都象征 “总督”的威严。大楼外 表采用青岛优质花岗岩石 料砌成,屋顶采用红色筒 瓦。整个建筑既庄重典雅, 又美观坚固。
• 二提督楼 江苏路12 号建于上世纪初的 这座住宅楼最初的 住户有人考证是德 国总督的副官,所 以又叫“二提督楼 “。它的外立面非 常复杂,错落有致。 红橙相间的色调更 像一座卡通建筑。 1949年后一直为检 察院办公地点。现 为青岛市交通稽查 支队所在地。

浅析青岛德式建筑

浅析青岛德式建筑

浅析青岛德式建筑摘要:德国在侵占青岛之前,通过营建建筑群体来控制青岛。

青岛殖民时期留下来的德式建筑,至今仍有多数在使用,这些德式建筑的存在也是青岛城市风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将对至今犹存的德式建筑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德式建筑;建筑群;建筑文化一、青岛的历史概况青岛原系一渔村,旧称胶澳。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政府派兵驻防胶州湾,于青岛设立海上防役,此为青岛建置的开始。

自建置到1949年6月2日,青岛分别受统治于清政府、德国、日本、国民政府,直至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才进入了新时代。

二、青岛的建筑概况青岛自1891年建置至今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中式风格的建筑在青岛占据少数,德式风格的建筑占比最多,这些异国风格的建筑见证了城市的发展,承载着过去的历史和记忆。

德国占领时期是城市建筑发展的形成期,出现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是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其时间跨度是123年,在这百年间,青岛从无到有,由小变大。

三、青岛德式建筑发展概况青岛在1897年之前的中国建筑遗留不多,也较分散,市镇房屋店铺多为青瓦平房,未形成近代城市规模,保留到今天的更是凤毛麟角。

青岛地区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始自德国侵占之后。

青岛得天独厚的临海位置、适宜的气候条件、优美的地形地貌,使得德国建筑师竭尽所能将青岛的建筑群建设成一个既由中国特点又具有时代特色的德式建筑群体。

让生活在中国的德国人有生活在本土的感觉。

在建设之初,德国建筑师在青岛划出一片居住区域,规定此区域只有在华的欧洲人才可以使用,这个区域就选在了现在栈桥附近的沿海区域。

行政区域结合了青岛地貌,选在了背山面海的关海山南麓。

在1897-1914年的德国殖民统治的17年期间,建有胶澳总督府行政大楼、胶澳法院大楼、胶澳警察署大楼、监狱、教堂、医院、银行、公司洋行、观象台、邮政局、商店、大中小学校、公寓、别墅等建筑,同时还兴建了码头、港口、灯塔、发电厂、啤酒厂等各类建筑。

青岛德国建筑简介

青岛德国建筑简介

青岛德国建筑简介1.行政性建筑多选择于市区的中心部位,体现殖民统治的控制作用。

其中的代表性建筑有青岛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青岛德国总督官邸旧址、德国警察署旧址、胶州法院旧址、欧人监狱旧址等。

(1)青岛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观海山南麓的沂水路11号。

(2)青岛德国总督官邸旧址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龙山路26号。

(3)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德国警察署旧址,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湖北路29号。

(4)青岛德国胶澳帝国法院旧址青岛德国胶澳帝国法院旧址,位于青岛市位于市南区德县路2号。

(5)青岛德国欧人监狱旧址欧人监狱旧址,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常州路25号,。

2.军事类建筑为加强军事防御,德国人在青岛加强了军事设施的建设。

其主要建筑、构筑物有:俾斯麦兵营、伊尔蒂斯兵营、青岛山炮台、游内山灯塔、小青岛灯塔等。

其中,俾斯麦兵营、青岛山炮台等较为典型。

(6)青岛德国俾斯麦兵营旧址青岛德国俾斯麦兵营(又名万年兵营)旧址,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红岛路5号。

(7)伊尔蒂斯兵营位于市南区香港西路2号。

(8)青岛山炮台遗址位于市南区青岛山。

(9)团岛灯塔团岛灯塔(日占时期称游内山灯塔),位于市南区团岛西南角。

(10)小青岛灯塔3.公共设施类建筑这类建筑是德国为占领青岛而投资兴建的主要服务性设施,建筑风格和建造形式依然采用德国国内建筑的格调和设计思路,因而体现着浓重的欧洲文化情调。

主要建筑有观象台办公楼、胶澳海关、德国野战医院、火车站等。

(11)胶澳海关旧址位于市北区新疆路16号。

(12)青岛观象台台址观象台办公楼位于市南区观象二路15号。

(13)青岛观象山地磁房观象山地磁房位于市南区观象二路21号(观象山公园内观象山上)。

(14)德国总督府野战医院旧址位于市南区江苏路18号内。

(15)大港火车站位于市北区商河路2号。

4.经济和文化类建筑这类建筑多建于德占初期,通常占据了市区临海或接近市中心的位置。

建筑物本身,从风格到形式都较好的反映了功能特性,是德占时期青岛建筑的主流。

青岛欧式建筑

青岛欧式建筑

青岛的这些欧式建筑,形象生动地反应了青岛的历史;而因 得在青岛这座沿海小城,这些欧式建筑也透着了青岛独有的风韵。
曾经历德,日,美殖民侵略的青岛,在发展中被注入了许多 西式元素,也间接地促进了青岛的发展。
多元化地发展至今,青岛也获得了“东方瑞士”“欧韵之都” 的美称。
感谢观赏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1.8. 821.8.8Sunda y, August 08, 2021
位于青岛市市 南区龙山路26号 (今称迎宾馆)
是一座典型的 德国古堡式建筑。
2、花石楼
花石楼坐落于八 大关景点南端的岬角。 地势突兀,三面临海, 气势恢宏。已成为八 大关风景疗养区的标 志性建筑物。
楼内由大理石贴 墙面,楼外砌有鹅卵 石。
3、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
建于1901年,位于市南区安徽路5 号(现青岛邮电博物馆),是青岛市目 前唯一开放的百年木质大楼。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1.8.821.8.804:47:06 04:47:06August 8, 2021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年8月8日星期 日上午4时47分 6秒04: 47:0621.8.8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 我。。2021年8月上午 4时47分21.8.804:47A ugust 8, 2021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年8月8日 星期日4时47分 6秒04: 47:068 August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上 午4时47分6秒 上午4时 47分04:47:0621.8.8

青岛建筑风格历史背景简介

青岛建筑风格历史背景简介

青岛建筑风格历史背景简介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岛的建筑业也迎来了空前的发
展机遇,城市化建设也在不断加速。

受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影响,青
岛的建筑风格相对比较多元,融合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精华,形成了
独树一帜的青岛建筑风格。

背景一:德国租借时期
1898年至1914年,德国租借青岛期间,德国人在青岛建造了一
大批德式建筑,如:陈府、德国工商银行、萨克森多奇宫等,以其坚实、稳重的建筑风格和非常注重细节的风格,在建筑风格上大量吸收
了欧洲文化的元素,对青岛深刻影响。

德式建筑风格使青岛在近现代
初期成为了中国的“建筑博物馆”。

背景二:“道光年间”青岛护城河留下的历史建筑
青岛护城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的“道光年间”,而护城河附
近逐渐出现了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记录了青岛当时的历史文化和建
筑风格。

这些古建筑如今已成为了青岛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青
岛城市建设中不可多得的历史遗迹。

背景三:20世纪初期的胶州湾店与四方街
20世纪初期,胶州湾店和四方街成为了青岛的商业中心,同时也是青岛建筑风格的代表性区域。

胶州湾店的建筑风格多样,融合了欧
洲文化和中国元素,檐口的装饰非常精美,整体设计富有浪漫情怀;
而四方街则以其仿古建筑、西方文化建筑风格等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

总之,青岛建筑的发展历程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在青
岛如此多元的建筑风格中,德式建筑和青岛的历史建筑是青岛建筑风
格的两个主要代表。

这些特色建筑不仅是青岛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
部分,同时也是世界建筑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总督府的简介

德国总督府的简介

德国总督府的简介
德国总督府旧址,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观海山南坡,面对青岛湾和小青岛,系德国胶澳殖民地统治机构所在地,为总督所用,故名“总督府”。

建于1902~1906年,建筑面积7123平方米,主体高20米。

为四层楼房,采用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对称平面,主面为三纵五段的对称处理,建筑平面呈凹字型。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期间,为“青岛守备军”司令部;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为日伪政府所在地。

国民政府时期,为政府驻地。

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在青岛的统治地位,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司令部在此楼办公。

1922年底,中国政府收回青岛,这里改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胶澳商埠局的办公处。

1929年4月后,本楼相继成为青岛接收专员公署、青岛特别市政府、伪“青岛特别市公署”等机构办公所在地。

1949年6月2日,青岛获得解放,青岛市人民政府在此办公。

现这里是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和青岛市政协合用的办公楼。

1995年,国务院批准这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岛八大关

青岛八大关

青岛八大关
大家好,欢迎来到青岛八大关!八大关是青岛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青岛最
具历史魅力的地方之一。

八大关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是一片保存完好的德国建筑群。

这里最早是德国殖
民地时期的行政、商业和居住区,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八大关得名于八座建筑
风格各异的洋楼,它们分别是:英租界总督府、德租界总督府、德租界公所、
英租界公所、法租界领事馆、美租界领事馆、俄租界领事馆和日租界领事馆。

这些洋楼的建筑风格各不相同,有德国巴洛克风格、英国哥特风格、法国文艺
复兴风格等等,彰显了当时各国的建筑风貌。

每座洋楼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故事,例如英租界总督府曾是英国租界总督的官邸,德租界总督府则是德国租界总督
的住所。

除了洋楼,八大关周围还有美丽的花园和绿树成荫的街道,给人一种宜居的感觉。

在这里,你可以漫步于街头巷尾,感受到青岛独特的历史氛围和浓厚的欧
洲风情。

如果你对历史和建筑感兴趣,那么八大关绝对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地方。

它不仅
是青岛的象征,更是一段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珍贵遗产。

欢迎大家来八大关,一
同探索这个迷人的地方!。

青岛德国建筑简介

青岛德国建筑简介

青岛德国建筑简介1897年11月德国占领青岛后,为加强殖民统治,在青岛兴建了较为完整的德意志帝国殖民统治体系建筑,这些建筑对体现青岛城市风貌特色起着主导作用。

青岛近代史上先后历经德、日、美三代帝国主义统治,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欧式建筑特别是德国建筑为主要特色的青岛城市近现代建筑艺术文化景观。

在这些建筑中所包含的德国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以及拜占廷、折中主义等建筑风格,体现了欧洲近现代建筑艺术美学倾向,体现了文艺复兴到近现代所表现的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

由此所形成的城市艺术建筑景观,不但是青岛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构成了青岛丰富多采、错落有致的城市特色。

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正式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

1900年正式推出了几经调整的由德国人设计的胶澳青岛区的总体规划,建筑活动全面展开,市政工程亦同步进行。

根据总体规划,在青岛湾北侧、观海山南侧,依山傍海处布臵为行政中心和欧人居住区。

在此区域内,除天后宫和总兵衙门外不准建造华式房屋,建筑形式应以德意志民族传统形式为主调。

从德占初期至1910年,是早期青岛市区建筑风格形成的时期,也是城市建设规模较大和建设速度较快的时期,许多重要德建筑物都在1910年前建成,其中的代表作品有:总督府、总督官邸、警察署、俾斯麦兵营、总督学校、德华高等学堂、德华银行、野战医院、基督教堂,以及美、英、俄领事馆、水师饭店、吉利银行等大量的行政、商业和金融性建筑。

同时还出现了许多花园别墅。

1910年后,随着市区人口规模的扩大,德国重新制订了胶澳青岛区的总体规划,城市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各类单体建筑物的修造方面,如:胶澳海关、帝国法院等。

这些建筑包括了市政、军事、法院、警署、监狱、海运、铁路、医院、学校、宗教、银行、工厂、住宅甚至供电气暖水等各种建筑和设施,大多数还在正常运行和使用。

1949年青岛解放后至今,青岛市结合旧城改造,使德国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大部分建筑保护完好,不少已作为公共建筑对外开放。

青岛德国水兵俱乐部旧址

青岛德国水兵俱乐部旧址

青岛德国⽔兵俱乐部旧址
青岛德国⽔兵俱乐部设计始于1899年,建设完成于1902年5⽉2⽇,⾄今已有114年的历史,整个建筑保持了德国新⽂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
德国⽔兵俱乐部位于市南区湖北路17号,是中国最早放映商业电影的地⽅!
保留下来的柱⼦
厅内三⾯墙均设有回廊,采⽤玻璃罩灯和北侧窗采光照明,能容纳坐席约700个。

⼤型礼堂内部⾮常宽敞明亮,⾼端⼤⽓上档次
当年为了建造此建筑特意从德国本⼟运来的砖⽡
⼀架⾮常破旧的钢琴,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风风⾬⾬,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内部⾛廊宽敞明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德国建筑群考察报告1897年11月德国占领青岛后,为加强殖民统治,在青岛兴建了较为完整的德意志帝国殖民统治体系建筑,这些建筑对体现青岛城市风貌特色起着主导作用。

青岛近代史上先后历经德、日、美三代帝国主义统治,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欧式建筑特别是德国建筑为主要特色的青岛城市近现代建筑艺术文化景观。

在这些建筑中所包含的德国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以及拜占廷、折中主义等建筑风格,体现了欧洲近现代建筑艺术美学倾向,体现了文艺复兴到近现代所表现的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

由此所形成的城市艺术建筑景观,不但是青岛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构成了青岛丰富多采、错落有致的城市特色。

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正式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

1900年正式推出了几经调整的由德国人设计的胶澳青岛区的总体规划,建筑活动全面展开,市政工程亦同步进行。

根据总体规划,在青岛湾北侧、观海山南侧,依山傍海处布置为行政中心和欧人居住区。

在此区域内,除天后宫和总兵衙门外不准建造华式房屋,建筑形式应以德意志民族传统形式为主调。

从德占初期至1910年,是早期青岛市区建筑风格形成的时期,也是城市建设规模较大和建设速度较快的时期,许多重要德建筑物都在1910年前建成,其中的代表作品有:总督府、总督官邸、警察署、俾斯麦兵营、总督学校、德华高等学堂、德华银行、野战医院、基督教堂,以及美、英、俄领事馆、水师饭店、吉利银行等大量的行政、商业和金融性建筑。

同时还出现了许多花园别墅。

1910年后,随着市区人口规模的扩大,德国重新制订了胶澳青岛区的总体规划,城市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各类单体建筑物的修造方面,如:胶澳海关、帝国法院等。

这些建筑包括了市政、军事、法院、警署、监狱、海运、铁路、医院、学校、宗教、银行、工厂、住宅甚至供电气暖水等各种建筑和设施,大多数还在正常运行和使用。

1949年青岛解放后至今,青岛市结合旧城改造,使德国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大部分建筑保护完好,不少已作为公共建筑对外开放。

青岛德国建筑是青岛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实证,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

加强对德国建筑的保护,对于保持城市个性特色、推动人文旅游和保持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6年青岛25处德国建筑-“青岛德国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更加充分的保护利用好文物建筑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法律保障。

本文将依次做简要介绍。

1.行政性建筑多选择于市区的中心部位,体现殖民统治的控制作用。

其中的代表性建筑有青岛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青岛德国总督官邸旧址、德国警察署旧址、胶州法院旧址、欧人监狱旧址等。

青岛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观海山南麓的沂水路11号。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该建筑由德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于1903年始建其总督府,1906年竣工,•建筑面积7132.3平方米,耗资85万马克。

该楼是一座砖石、•钢、木混合结构的建筑,•采用十九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对称平面、四角和中间略为突出、中轴线非常明显的特点。

•整个建筑为4层楼房,呈“凹”字形,屋顶用红筒瓦覆盖,坡度较大,围以铁栏杆,既美观又作避雷之用。

• 该楼建成后为德国总督办公之地,故名“总督府”,•又称“提督楼”。

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总督府成为日本守备军司令部。

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青岛,•总督府又成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1925年7月改为胶澳商埠局办公地,1929年4月总督府成为青岛接收专员公署,同年7月成为青岛特别市政府所在地。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总督府成为日伪政权之“青岛特别市公署”、“青岛特别市政府”。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再次将总督府作为青岛市政府的所在地。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总督府成为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青岛市人大和政协的办公楼。

1994•年青岛市委和市政府迁新址,•这座大楼便成为青岛市人大和青岛市政协的办公处,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以“青岛德国建筑”名称(包括“青岛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和“青岛德国胶澳总督官邸旧址”)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与青岛德国胶澳总督官邸旧址一起合并至青岛德国建筑群,成为其25个单体之一。

2.军事类建筑为加强军事防御,德国人在青岛加强了军事设施的建设。

其主要建筑、构筑物有:俾斯麦兵营、伊尔蒂斯兵营、青岛山炮台、游内山灯塔、小青岛灯塔等。

其中,俾斯麦兵营、青岛山炮台等较为典型。

青岛德国俾斯麦兵营旧址青岛德国俾斯麦兵营(又名万年兵营)旧址,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红岛路5号。

德国侵占青岛初期,自1899年10月先后建造了三座兵营,其中以俾斯麦兵营最为典型,是在炮兵营旧址-“嵩武兵营”建筑的。

第一、二营房建于1903-1905年,第三、四营房建于1906-1909年。

营房建筑古典构图,作横三段纵五段划分,中央与两端突出阶梯形山花作重点装饰,明显带有19世纪末期欧洲建筑的手法,门窗为四分阶段圆券,是当时青岛德国建筑的常用手法;而密排工字钢梁,中间填以三合土的楼层构造则是当时青岛德国建筑习见的构造技术。

营房的阶梯式山墙山花及新哥特式的装饰为当时德国兵营建筑的通例。

先期完工的两座兵营的山墙、山花、墙基和外廊护栏均用花岗粗石砌成,后来日本建造的另外两座楼房兵营的外形、结构则较简单。

营房的南面筑敞廊,营房均建有与宿舍和厕所分开的盥洗室。

兵营由四座营房和一座礼堂组成,可容纳一整师的官兵。

兵营建筑分前后两排,与礼堂建筑共同围合成一矩形广场。

现为青岛海洋大学教学楼,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青岛灯塔小青岛灯塔,位于青岛湾内小青岛的最高处,为德国人修建,建于1900年,1915年7月17日首次启用,是船只进出青岛湾的最重要航标。

建筑总高18米,整个灯塔形状为底宽上收的宝塔状,有基座,登6级石阶至一层,塔门北向,花岗石嵌券门,基座及二层均为八角形,花岗条石砌筑,第三层为圆柱形,上有钢板尖顶,铆钉连接,塔内有30级石质螺旋楼梯,塔下有同时所建的看灯塔用小平房,石砌、瓦面、券门,建筑面积20平方米。

现保存完好,由交通部青岛海监局航标处使用,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公共设施类建筑这类建筑是德国为占领青岛而投资兴建的主要服务性设施,建筑风格和建造形式依然采用德国国内建筑的格调和设计思路,因而体现着浓重的欧洲文化情调。

主要建筑有观象台办公楼、胶澳海关、德国野战医院、火车站等。

胶澳海关旧址位于市北区新疆路16号,建于1913年—1914年4月。

由德国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施工,耗资18万德国马克的海关大楼,于1914年建成,此即岛城开埠之初山东地区唯一的海关机构。

建筑面积约2824平方米。

砖木结构,主体连阁楼、地下室共四层。

主入口开在纵侧面东南向,正门由26级石阶引梯至一层。

4根钢砼圆柱撑起跳台。

蘑菇石砌基至一层,水刷石墙面,屋面由大折坡和四坡斜屋顶组成。

东西向有对称的山花墙,由二层各布有4根贴面柱。

东、西、北方各有钟面,内为悬垂式机构牵引运转。

建筑平面俯视如同军舰,内部已新装修。

现为青岛海关走私犯罪侦查分局,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经济和文化类建筑这类建筑多建于德占初期,通常占据了市区临海或接近市中心的位置。

建筑物本身,从风格到形式都较好的反映了功能特性,是德占时期青岛建筑的主流。

其代表性建筑有德华银行、山东路矿公司、德华高等学堂、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等。

德国领事馆旧址位于市南区青岛路1号,广西路拐角处,始建于1899年,该建筑属于“三段式”别墅式建筑,占地1408平方米,建筑面积1165.39平方米,砖石木结构,二层带有阁楼和地下室。

南面入口用粗犷的蘑菇石砌半圆券,大楼中部拐角取以圆型,上方八边形尖顶塔搂,使建筑富有异国情调,相邻两侧山花式山墙呈不对称状,使整幢楼房显得美观、典雅。

该建筑最初为德国奥尔戛亚卜店斯基的私人寓所,后曾为德国领事馆驻地。

1947年孔子后裔孔士劝、孔令朋等买下共有,1986年时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的孔令仁将该房捐赠给青岛市人民政府,后辟为青岛南园孔子纪念馆,2000年被青岛市公布为第一批历史优秀建筑,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督教堂位于市南区江苏路15号,建于1908年—1910年,由德国建筑师罗克格设计,为砖石结构德国古堡式建筑,建筑面积1167.18平方米,由钟楼和教堂两部分组成,坚固厚重的墙壁、半圆拱形花岗岩窗框、陡斜的红瓦屋顶和绿色尖顶钟楼,钟楼高39.16米,上有巨型钟表,教堂内可容千人之众,18米高的大厅两侧分上下两层,装饰精美典雅。

1992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5月1日修复后对外开放,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主教堂(圣弥爱尔教堂)天主教堂位于浙江路15号,旧称圣弥爱尔教堂,1932年始建,建成于1934年,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设计,建筑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和花岗岩,占地11480平方米,建筑面积1877.48平方米。

教堂主体两翼,各耸一座尖塔,塔高56米,顶端各立有一4.5米高的巨型十字架,塔内悬有大钟4口,堂高18米,檐高8.8米,墙基1.1米,可容千人礼拜。

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座北向南,气势庄严宏伟。

1999年5月1日修复对外开放,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