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科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8分)
圆圆的一抡“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

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

1.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正确写法是“__”。

(2分)
2.“旷远”中“旷”的意思是( )(2分)
A.空而宽阔C.耽误荒废
B.心境开阔D.长久
3.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2分)
4.根据选文的鉴赏方法,鉴赏下面画线诗句。

(2分)
渡荆门送别李白[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古诗文默写。

(7分)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关雎》)
(2)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观看电影《流浪地球2》中,英雄们为了地球文明能够延续,不怕
牺牲、前赴后继,让人不禁想起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

”;电影《满江红》,想到因“莫须有"而殒命的岳飞,不禁想吟咏《登幽州台歌》里的诗句惋叹:“ ,!”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8题。

(7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6.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不变的一项是( )(2分)
A.卿治经为博士邪
B.先帝不以臣卑鄙
C.但当涉猎
D.由是感激
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鲁肃的表现,侧面衬托出吕蒙学后的进步。

B.乙文中“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中的“此”指“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C.甲文孙权讲述自身的经历,是为了强调读书的益处;乙文诸葛亮讲述自身经历是为了表明创业维艰,并激励后主完成统一大业。

D.乙文以抒情为主而辅之以叙事、描写,带有浓厚的议论色彩。

8.孙权和诸葛亮一位是“乱世之枭雄”一位是“治世之能臣”,请结合选
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两种评价的理解。

(3分)(选择一个人物谈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9~12题。

(8分)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今予家是溪,而名英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愚池之东,为愚堂。

其南,为愚亭。

池之中,为愚岛。

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

今是漢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咯改动)
[注释]①灌水:水名;后文“潇水”也是水名。

②家:安家。

③龂龂:形容争辩的样子。

④见……于: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一种格式。

见辱于愚:被愚这个名称污辱。

9.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2分)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11.“是溪”“名莫能定”的原因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分)
12.作者文中说自己“愚”,他的“愚”和《愚公移山》中愚公的“愚”有什么不同请结合选本加以分析。

(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7分)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①一场始于烟火、归于真诚的邂逅,让八方游人了解淄博、走进淄博,相逢八大局,牵手海岱楼,欢聚烧烤店……让这座古而弥今的城市更富活力、更为温暖。

②“进淄赶烤”,是一道联结缘分的桥,是一首彼此温暖的歌,是一幅双向奔赴的景。

您赞扬的话、走心的建议,都是对淄博的信任和包容;
您带来的人潮、人气,唤起了全城一心的城市荣誉感和凝聚力;您为淄博“人好物美心齐”城市印象“鼓与呼”,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的人
文历史、感知这座城市的厚道质朴、看到这座城市努力的样子。

感谢您与淄博结下了深厚情,感谢您给淄博注入了正能量,感谢您为淄博传递了好声音。

③“淄博烧烤”火出了圈。

面对“难得的厚爱”,虽然我们已经全力以赴,但服务供给可能还无法完全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近期客流过载等问题已给大家造成了一些困扰和不便。

目前,“五一”期间中心城区的酒店已基本售罄,客流量已超出接待能力,预计部分重点路段、网红打卡点将会出现交通阻塞、停车难、排队时间长等问题,将影响您的体验效果。

④旅行贵在品质,建议您可以关注相关信息,错峰出游、避免扎堆,打出时间差、换得舒适度。

淄博是一座温馨美丽的城市,四季皆美景,天天有美食。

请给我们一点时间,我们会把服务的品质品位做得更好,让您悦享旅程、游淄有味。

⑤淄博是齐文化发祥地,演绎了“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盛况,诞生了太公封齐、管鲍之交、管晏辅国等故事,成就了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美谈,孕育了《孙子兵法》《齐民要术》《考工记》《聊斋志异》等巨著,留下了齐长城、齐国故城遗址、东周殉马坑、世界足球起源地等文化遗存,陶琉文化、黄河文化、聊斋文化、渔洋文化等地域文化交相辉映,悠长的文脉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陶瓷、琉璃、蚕丝织巾是淄博更具韵味的文化灵魂“三件套”。


泱齐风,美美齐地。

境内齐山、鲁山、原山、潭溪山嵯峨奇异,马踏湖、文昌湖、五阳湖、天鹅湖一望无垠,开元溶洞、樵岭前溶洞、沂源溶洞绵延不绝,博山菜、周村烧饼、沂源苹果、高青黑牛和清水小龙虾唇齿留香。

淄博的五区三县,都有各具特色的美景美食,也都有滋滋作响、念念不忘的烧烤,欢迎大家择时品尝体验。

⑥美景美食不止淄博,好客山东应有尽有。

山东是文化大省、旅游大省。

这里可赏山水画卷,泰山雄伟磅礴,崂山神秘飘渺,尼山钟灵峻秀,梁山热血翩劲,红色沂蒙山情深意重;趵突泉腾空翻涌,微山湖烟波浩渺。

这里可品齐鲁风情,大运河贯通南北,海岸线蜿蜒曲折,沿着黄河遇见海,在东营看蓝黄交汇,在青岛扬帆冲浪,在烟台、威海的海洋牧场尽情海钓。

这里可读街巷烟火,在台儿庄古城、青州古城、东昌古城、魏氏庄园赏民风古韵,去济南老商埤、青岛广兴里、烟台朝阳街赶潮流时尚,在济南超然楼见证“燃灯”时刻,在泰安大宋不夜城流连烟花绚烂。

这里可尝饕餮美食,孔府菜、济南菜、胶东菜精美考究。

这里可打包必购好物,日照绿茶、胶东海参、菏泽鲁锦、德州扒鸡给人嗨购体验。

欢迎您到处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好客山东好品山东”的独特魅力。

⑦天长海阔,与子成说。

淄博一直在这里,一直在努力变得更好。

淄博市文旅局
2023.04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进淄赶烤”,是一道联结缘分的桥,是一首彼此温暖的歌,是一幅双
向奔赴的景。

一句中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

B.文章在内容上弘扬正能量,彰显文化自信、周到全面、情感真挚。

C.文章多处使用排比的修辞,为游客推介了山东省的丰富旅游资源并展现了齐鲁大地悠久的文化。

D.作为一封致广大游客朋友的信,表达了淄博文旅局对“网红城市”是昙花一现的现象的担忧。

14.“段意归并法”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常用的方法,请根据文章段落,概括相应内容并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3分)
主要内容表达情感
①②段,主要叙述了淄博烧烤受到大家的喜爱。

表达诚挚的谢意,拉近与游客的距离。

③④段以诚待人的态度,赢得理解、体谅和支持。

⑤段,介绍“齐鲁大地”的悠久文化。

⑥段,以大格局观介绍山东省各地的旅游资源。

⑦段,呼应开头,再一次表达对游客的感谢及期待。

表明自己努力的态度,嬴得好感,赢得支持。

学校组织制作电子版“家乡名片”活动,请你根据选文第⑥段内容,
任选一角度,为自己的“家乡名片”写一个简单文案。

(2分)(不少于30字)
[注]文案:文案是以实用为目的,向读者展示新鲜的消息,说服其改变观点或鼓励其采取行动。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20题。

(15分)
凝秀钟声
徐巨明
①组织部陈部长宣读了县里的任免决定,我在这所省级示范高中主政十二年,现在,已完成了校长角色的演出,人生将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②从会议室走出来,天气阴凉,我想离开人群,一个人在校园里走走。

③这是一个很有历史根脉的校园。

这里曾是清末朝廷重臣刘坤一的家宅,虽然当年的建筑古迹早已片瓦无存,但校园里仍然存活着十余株参天古木,满身涂抹着历史沧桑。

硕大的香樟斜伸在荷塘上,展示着艺术姿态;老得已经空心的广玉兰,仍然叶繁花硕,在生命的最后历程里顽强抗争;一对夫妻罗汉松,根连枝攀,百年相依,坚守着最初的诺言。

绕着一株株古木,我缓缓移步,或伫立,或凝望,在这些从岁月深处跋涉而来的古木面前,我感觉到自身如微尘般渺小。

④我走进钟亭,坐在石凳上,一缕轻风拂来,身心格外舒爽。

⑤钟亭坐落在校园中央的草坪里,一个约两米的高台,做成两级围廊,四面石板小路与大道相通,亭顶盖了黄色琉璃瓦,飞檐翘脊,富丽堂皇。

地面上铺了从旧房子里挖出的青砖。

整个钟亭虽然看起来做工有点粗糙,但不失古典味道。

我把它取名为“凝秀钟亭”。

凝秀者,凝聚优秀也,同时也用此名来记忆学校自凝秀阔迁入的历史。

⑥钟亭里悬挂着一口圆锥形的钢钟,它是全校的最高指挥官,每天从这里发出的声音,指挥着千军万马,或静息,或喧闹;或奋力冲向
操场,或闭目走进梦乡。

在它旁边的侧梁上,有一块小画,上面书写着一段我草拟的文字:“此钟取自于抗日战争的炮弹壳。

1944年,日军进犯县境,百姓受害深重,怒恨铭心。

1965年,县人取抗战留下的钢炮壳锯为两截,一截留县委大院,一截悬于县一中,传讯发号。

数十载过去,它一直恪尽职守,指挥作息,长啸警音,惕悟学子,不忘国耻,发奋图强。


⑦曾经,有个领导来学校视察工作,听到钟声,眉头微皱,然后做出指示:“都什么年代了,还用这种落后的敲钟方式,也该换换了。

”我无语以对,撇了撇嘴角,无趣地退避一侧。

⑧我终究没有听领导的话。

我喜欢听这钟声,它悠扬绵长的声音每天在校园上空回荡,在我的周身缠绕,每天走在校园里,我脚步挺踏实。

⑨在学校周边数里,这钟声也早已成为居民和单位职工不可或缺的生活符号。

白天,它穿越车马喧嚣,让人在躁动里休会已份宁静;夜里,它划开寂静长夜,引你于幽悄间抬头眺望星空。

⑩那年春季开学不久,我们迎来了一届特殊的校友。

他们都是年届七旬的老人了,好几位曾经位高权重。

他们从这里毕业已半个多世纪,大多已是白发苍苍,但身体硬朗,步履矫健。

在我的引领下,他们参观校园,当走到凝秀钟亭时正赶上下课,钟声突然响起,此时,他们一个个眼含泪花,急匆匆地向钟亭奔去,有的像孩子一样嘴里喊着:“打钟了,打钟了,好熟悉的钟声,还是这钟声……”他们把司钟员团团围住,就像围观仰慕已久的英雄,问这问那,把司钟员都问得慌了
神。

一直等到上课时间,他们用虔诚的目光看着司钟员打完了上课钟。

司钟员离开了,而他们仰起头,还久久地注视着早已静默下来的钢钟。

我向他们介绍了司钟员的情况,他姓周,四十多岁,单身,是学校请的合同工。

他父亲是学校的老职员,一直做的工作便是收发与司钟。

父亲退休后,他便继承了这份工作。

他原来有个美满的家庭,可是因为各种原因,家庭破裂,从此,他便一直跟父母生活在一起。

学校给他的待遇不高,开的工资刚刚达到本地最低工资标准。

他接手这份工作之初,有些惶恐,曾经因为没能按时打起床钟遭到学校批评,以至于吃不下睡不好。

后来他慢慢调整了过来,一天上课、下课、起床、就寝、出操等等,算下来最少要司钟39次,而且每次钟声节奏都有变化,以让全校师生都能理解钟声的指令内容。

我当校长的十二年里,居然很少发现他有司钟错误,也从没有接到过关于钟声的投诉。

每年的高考,上上下下最担心的是信号发布出现差错,总是对他千叮咛万嘱咐,他只是默默地点点头,然后把高考安排册里的信号要求一次一次地抄写,背熟。

高考来临,他特意在左右两只手上各带一只手表,早早地站在钟亭里等候,每个信号节点,时间一秒不差,节奏完全吻合。

我随意的叙述,引起了老校友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听得很专注,脸上洋溢着敬佩之情。

他们提出一个要求,要我联系周师傅,他们要跟他合影。

我一个电话把周师傅召来。

他一头稀疏的头发,矮墩墩的个子,走起路来,每一步似乎都特别用力。

他迈着急促的脚步走近我面前恭领校
长指示,当我告诉他,老校友们想跟他合影时,他突然特别激动,哽咽难抑,泪流满面……
我心里一阵颤栗,面对他突如其来的眼泪,竟然不知所猎,只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把他拉到校友们的面前。

这一刻,我似乎跟他走近了许多。

铯已习惯于千万次重复敲钟的动作,习惯于卑微如草的生命状态,这尊重,来得太突然太意外,他感到难以承受。

平时,我在校园里巡视,释放着校长的威严,感受着钟声的力量与节奏,却从未想过应该去靠近这钟声背后的灵魂。

如今,我从校长岗位上退下,静静地坐在钟亭里,突然感觉到几分愧疚,我幻想着周师傅正捉着钟锤,迈着有力的步伐向钟亭走来……16.文章围绕钟声(或钟)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根据文章内容填写。

(3分) ________→我没有听从领导的建议调换钟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钟员得知老校友想和他合影时泪流满面。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我”的卸任对全篇展开很关键,角色的变换促使“我”用新视角看待周围的人。

B.第⑨段描写钟声的句子结构整齐,表意凝练,富有音韵美,强调了钟声对人们影响之大。

C.第段“我”的随意叙述和老校友的强烈反应形成反差,直接突出了司钟员的人物形象。

D.结尾段“我”的“愧疚”同链接材料中杨绛的“愧怍”异曲同工,都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链接材料]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我想他是知道的。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选自杨绛《老王》)
18.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分)
19.文章所写内容主要与钟声有关,但在第③段却花了不少笔墨来写古木,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3分)
20.文中的“我”为何终究没有听从领导的建议换掉钟声请通读全文分析原因。

(4分)
(五)名著阅读(8分)
21.(1)小艾同学打算在校园公众号上对班级读书活动进行专栏推送,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请根据相关要求,参与“往期推送”中的最美少年推荐活动。

(4分)
任务二:请仿照“本期构想”中所给的示例,选取《朝花夕拾》中的其他篇目撰写一则书评素材。

(2分)
往期推送本期构想
公众号标题——捡拾时光的“花瓣”
标题——谁是你心中的最美少年
小编有话说:
"朝花"既指早晨的鲜花,更象征了鲁
候选人:迅对少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让我们走进《朝
A.红小鬼《红星照耀中国》花夕拾》,走进少年鲁迅的世界。

B.少年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评素材;
C.少年简·爱《简·爱》示例;我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捡拾
D.少年王冕《儒林外史》到了落下的花瓣,少年鲁迅在百草园找蜈蚣
他们是名著中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少年,斑貉,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我认识到了
请从以上四组候选人中推荐两组,并结合名一个热爱自然、天真烂漫的少年。

著中的相关情节说说你的推荐理由。

仿写:
(2)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
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B.文章在写一位领导人时是这样写的:“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在他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

我到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

”这里的“他”是指毛泽东。

C.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
写成的,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D.该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切实报道共产党人的生活和精神,充满激情的政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三、综合实践(10分)
22.相识犹如昨天,离别却又在即。

回首逝去的日子,我们相聚在这
个校园,这个班级,一起洒下过无数的汗水,共同收获过无尽的欢乐。

在初中生活的最后一段日子,全班同学分工合作,制作毕业纪念册,为三年的青春时光留下一份永远的纪念。

请你和大家一起完成下面任务。

(1)为班级纪念册拟一个标题并阐述理由。

(3分)
(2)班级成立编委会,全班同学分工如下:
信息资料组、文字撰写组、设计制作组,如果你被分到“信息资料组”,你应该完成哪些工作(3分)
四、作文(50分)
23.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作文(1)题目:这里,也是我的舞台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种失败,叫屡败屡战。

屡败屡战,落脚在“战”字上,是指从不因失败而失掉了再战的勇气、信心和决心,从不因失败而失掉了希望,“战”始终要比“败”多一次,而就是这“多一次”,便是那最后一次的成功。

真正强大的人,不是从不经历失败,而是从不认输。

以上材料引发了
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
(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文体特征明显;(3)表达要有真情实感;(4)不要套作,参得抄袭;(5)不得泄露个人信息;(6)不少于7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