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单元群文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
在蒙古包里做客
林战青一个雨后天晴的夏日,我们骑马来到了大草原。
大草原草浪轻涌,像是波涛万顷的茫茫大海,那雪莲花般的座座蒙古包恰似大海中的点点白帆。
马儿在芳草萋萋、鲜花烂漫的草原路上行走,不知不觉来到一座蒙古包前。
蒙古包像一朵洁白的伞花,装点在碧绿的绒毡上。
朱红色的包门朝东开,纳花的毡帘向上卷着,这是蒙古族人民的习惯,表示永远向着光明,随时欢迎客人光临。
突然,蒙古包后窜出几只牛犊似的大牧狗,狂吠着向我们扑来。
我在马背上慌作一团。
与我并辔而行的翻译肯再同志说:“甭怕,好狗不咬来宾,不要打,打狗要看主人。
”可是,那些牧狗并不因为我们尊重当地风俗而退让寸步,耷拉着尾巴,呲着牙,前腿直,后腿弯,弓着身子步步紧逼马前。
“呔!”
随着一声呵斥,蒙古包里走出一位头戴礼帽的中年牧民。
牧狗顿时凶相大减,摇着尾巴退去了。
我们勒马放缓脚步,绕到蒙古包背后翻身下马(若快马跑到蒙古包前下马,会被认为前来报丧),将马鞭隐藏在马鞍上,取下猎枪轻放在蒙古包外面(若带马鞭或武器入毡房,会被认为是去寻衅闹事)。
主人细看了我们的举动,奔过来热情地同我们一一握手问好。
那几只牧狗亦摇头摆尾蹦跳着向客人表示亲昵。
主人快步跨到蒙古包门前,站在一旁,请客人进门。
年长的区长东海先进,我们依次鱼贯而入。
客人们单膝跪地,依次跪坐在左边地毯上。
主人坐在右边。
宾主坐定,互相再次问好。
不但互问对方好,还问到家庭成员好,牲畜好。
过了片刻,主人端来了奶茶、酸马奶和马奶酒。
从主席开始向左依次给每个人斟酒。
男主人纳代听说我是特地赶到蒙古包了解蒙古族风俗的记者,满满地斟了杯奶酒,双手高举着递过来。
我不会喝酒,欲推辞,他却用流利的汉语说:“我们蒙古人有句俗话:‘当别人给你敬酒献茶时,不喝你也要接过来尝一尝’。
这也是我们的风俗。
”无奈,我只好接了过来。
宾主畅饮谈笑。
谈笑间,女主人一声轻唤,男主人暂离席间出去了。
一会儿,他端着一个大托盘走进包内,盘内盛着一只热气蒸腾的整羊,恭恭敬敬地放在坐在上首的长者面前。
长者用匕首割下羊耳和羊尾,切成小块,亲手捧到每位宾主面前。
人们站起来,拈一小块放进口中。
尝过耳尾,男主人帮着长者把整羊解开,请客人随便享用。
我问翻译:“这吃肉可有什么规矩?”翻译嘴里嚼着一块肥肉,咽下去,说:“没有,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
”
席间笑声迭起,气氛活跃。
人们兴致达到高潮时,主人叫来全家人,轮番给客人唱歌劝酒。
一家大小,人人能歌会舞,边唱边跳了挤奶舞、剪毛舞、制毡舞、绣巾舞、走马舞、斗熊舞及婚礼舞。
这些舞蹈逼真地再现了草原上的游牧生活。
其歌一唱众和,新词旧调,词曲得体,情景交融。
歌中唱道:看到你那汗涔涔的马儿,
知道你从远方来;
客人来自千里外,
草原把我们连起来。
请喝这杯马奶酒,
奶酒杯杯表胸怀;
都说您那儿的建设好,
我们想同你们赛一赛。
宾客尽兴,娱乐告终。
最后又给每人端来一碗羊肉面条。
宾主正要举筷,毡帘一动,进来了一位蒙古族老人。
主人热情让坐,立即献上奶茶、奶酒,盛上一碗稠稠的面条。
来人并不客气,端碗便吃,吃完就走了。
翻译告诉我,不管什么人,只要走进蒙古包,主人都会热情招待。
蒙古人有个古朴的风俗:只有牲畜可以出卖,肉、奶、面粉以及买来的菜可以送人,却不能再卖,否则,会被人认为不是真正的牧民。
谢过主人的盛情,我们走出蒙古包。
早有人将喂饱的马牵来,备好鞍辔,一一扶客人上马,并把客人放在蒙古包外的枪支擦拭一新,交给客人。
这时,主人全家人以及左邻右舍,站在蒙古包附近,目送来客踏上归途。
端午水风情
林长华我的家乡闽南闽南:闽,福建省的简称。
闽南,即福建南部地区。
和宝岛台湾,端午节的午时水有益有趣,有情有味。
每年端午节,沐浴午时水、泡饮午时茶,蔚为一幅淳朴的动态风情画。
顾名思义,午时乃中午11时至13时,而正午便是12时。
家乡人尤其看重端午节正午的井水和正午的茶,午时水尤重一个“正”字。
每年端午节这天中午,人们像北方人赶庙会似的纷纷涌向村中的古井。
提桶的,挑担的,大家围绕一个共同的目的──等候提取午时的井水,因为家家户户唯恐过时不正,排成长龙阵。
此时此刻,在乡村的古井中,不知有多少只吊桶七上八下。
此情此景,比起争购时新商品还热闹几分。
端午节的午时水虽非圣水琼浆,但是,家乡人俗信此时此刻的午时水好做药。
家家户户用午时水加入事先买来的白酒和少许雄黄雄黄:矿物,橘黄色,有光泽。
用来制农药、染料,可入药。
也叫鸡冠石。
粉,用以喷洒房间庭院,或洗澡、洗脸、洗手脚。
老辈人说,照这样做入夏不会生痱子,外出不会被虫咬,还有避邪禳瘟之效,用午时水煎草药效果最佳。
家乡人还习惯在端午节这天用午时水泡午时茶。
午时茶是一种具有浓郁乡土风味的保健药茶,因习惯在端午日正午泡饮所得名。
午时茶的中药配伍中最大量的是茶叶,有防治疾病作用。
据祖母说,旧时,财力充裕的积善人家每到端午节,专门熬煮午时茶施舍过路行人,有的药店则向有交往的顾客免费赠送,以招揽顾客,赢取医家声誉。
每到端午节,家乡人还习惯泡饮一种用柚子和茶叶加工的独特的“午时茶”(也叫柚茶)。
青年时代,我制作过这种柚茶,柚子选用家乡闽南特产的大颗粒“文旦蜜柚”,制法说难不难,首先用水果刀环绕柚子的四分之一处切开一个盖儿,然后压进乌龙茶约125克,再用针线缝合好,像挂灯笼似地一个个挂在雨淋不到的屋檐下通风处,让其自然风干,便成柚茶。
待到来年端午节中午取柚茶冲泡,具有健胃、消食、解油腻、祛荤腥等作用。
据记载,民族英雄郑成功年轻时积累了许多茶药用的验方。
后来他率军收复台湾,目睹遭受瘟疫折磨的台湾贫苦百姓,忙将贮备的陈年柚茶分送给缺医少药的台湾同胞,辅治好了他们所患的时疫。
台湾同胞感怀这位关心百姓疾苦的将官,便将这种午时茶称作“成功药茶”。
如今,家乡大多数家庭早有自来水,也不用为缺医少药的问题大伤脑筋。
但是,乡亲们仍然很看重端午节的午时水,他们秉承古老的遗风,每到正午时分提个桶或挑个担,到村中的老井汲来“午时水”。
然后,摆开古朴雅致的功夫茶具,泡沏独具乡土风味且有保健作用的午时茶,佐以节日主食“薄饼”吃喝起来。
缕缕茶香伴随着远处赛龙舟的歌声、锣鼓声、喝彩声,在乡间飘荡,飘荡……
花脸
冯骥才做孩子的时候,盼过年的心情比大人迫切,吃穿玩乐花样都多,还可以把亲友塞到手心里的一小包压岁钱积攒起来,做个小富翁。
但对孩子们来说,过年的魅力还有更深一层的缘故,便是我要写在这张纸上的。
每逢年至,女孩子们闹着戴绒花、穿红袄,男孩子们的兴趣都盯在鞭炮上。
我则不然,最喜欢的是买个花脸戴。
这是一种纸浆轧制成的面具,用渗胶的彩粉画上唱戏的那些有名有姓、威风十足的大花脸。
后边拴根橡皮条儿,往头上一套,自己俨然就变成那员虎将了。
这花脸是依脸形轧的,眼睛处挖两个孔,可以从里边往外看。
但鼻子和嘴的地方不通气,一戴上,好闷,还有股臭胶和纸浆的味儿;说出话来,声音变得低而粗,却有大将威壮不凡的气概,神气得很。
一年年根,舅舅带我去娘娘宫前年货集市上买花脸。
那里人很多,挤在人群里好费力。
从满挂在一条横竿上的几十种花花绿绿的花脸中,我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大花脸。
这个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角雄俊地吊起。
头上边突起一块绿包头,长巾贴脸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这花脸与那些愣头愣脑、傻头傻脑、神头鬼脸的都不一样。
虽然毫不凶恶,却有股子凛然
不可侵犯的庄重气,咄咄逼人,叫我看得直缩脖子。
要是把它挂在脸上,管叫别人也吓得缩脖子。
我竟然不敢用手指它,只是朝它扬下巴,说:“我要那个大红脸!”
卖花脸的举竿儿挑下那个花脸给我,龇着牙笑嘻嘻地说:“还是这小爷有眼力,要做关老爷!关老爷还得拿把青龙偃月刀呢!我给您挑把顶精神的!”说着从戳在地上的一捆刀枪里,抽出一柄最漂亮的给我。
大红漆杆,金黄刀面,刀面上嵌着几块闪闪发光的小镜片,中间画一条碧绿的小龙,还拴一条红缨子。
这刀!这花脸!没想到一下子得到两件宝贝。
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
回家的路上,我就戴着花脸,倚着舅舅执刀而立,一路引来不少人瞧我。
特别是那些与我一般大的男孩子们投来艳羡的目光时,我快活极了。
舅舅给我讲了许多关公的故事──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边讲边说:“你好英雄呀!”好像在说我的光荣史。
当他告诉我青龙偃月刀重80斤时,我简直觉得自己力大无穷。
舅舅还教我用京剧自报家门的腔调,说:“我──姓关,名羽,字云长。
”
到家,人人见人人夸,妈妈似乎比我更高兴。
连总是厉害地板着脸的爸爸也含笑称我“小关公”。
我推开大人们,跑到穿衣镜前,横刀立马地一照,呀,哪里是小关公,我是大关公啊!
这样,整个大年三十我一直戴着这花脸,谁说都不肯摘。
睡觉时也戴着它,还是妈妈在我睡着后轻轻摘下放到我枕边的。
转天醒来头件事就是立刻戴上它,恢复我这“关老爷”的面貌。
大年初一,客人们陆陆续续来拜年,妈妈喊我去,好叫客人们见识见识我这关老爷。
我手握大刀,摇晃着肩膀,威风地走进客厅,憋足嗓子叫道:“我──姓关,名羽,字云长。
”
客人们哄堂大笑,都说:“好个关老爷,有你守家,保管大鬼小鬼进不来!”我越发神气,大刀呼呼抡两圈,摆个张牙舞爪的架势,逗得客人们笑个不停。
只要客人来,妈妈就喊我出场表演。
妈妈还给我换上了只有拜祖宗时才能穿的那件青缎金花的小袍子。
我成了全家过年的主角,连爸爸对我也另眼看待了。
我下楼一向不走楼梯。
我家扶梯手是整根光亮的圆木,下楼时便一条腿跨上去,“哧溜”一下滑到底。
这天我就故意躲在楼上,等客人一来突然就由天而降,叫他们惊奇,效果会更棒!
下午,来客进入客厅,妈妈一喊我,我便跨上楼梯扶手飞骑而下,呜呀呀大叫一声闯进客厅,大刀上下一抡。
谁知用力过猛,脚底没根,身子栽出去,“叭”地一声巨响,大刀正砍在花架上的大瓷瓶上,哗啦啦粉粉碎。
只见瓷片、瓶里的桃枝和水飞向满屋,一块瓷片从二姑脸旁飞过,险些擦上了。
屋内如淋急雨,所有人穿的新衣上都是水渍。
再看爸爸,他像老虎一样直瞪着我,哎哟,一根开花的小桃枝迎面插在他梳得油光光的头发里。
后来长大才知道被我打碎的是一只祖传的乾隆官窑百蝶瓶,这简直是死罪!我坐在地上吓傻了,等候爸爸上来一顿狠狠的揪打。
妈妈的神气好像比我更紧张,她一时想不出办法救我,瞪大眼睛等待爸爸爆发。
就在这生死关头,二姑忽然破颜而笑拍着手,说道:“好啊,好啊,今年大吉大利,岁(碎)岁(碎)平安呀!哎,关老爷,干吗傻坐在地上,快起来,二姑还要看你耍大刀哪!”
谁知二姑这是使的什么法术,绷紧的气氛霎时就松开了。
另一位姨妈马上应和,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不除旧,不迎新,您等着瞧吧,今年非抱个大金娃娃不成,是吧?”她满脸欢笑朝我爸爸说,叫他应声。
其他客人也一拥而上,说吉祥话,哄爸爸乐。
这些话平时根本压不住爸爸的火气,此刻竟有神奇的效力,迫使他不乐也得乐。
过年乐,没灾祸。
爸爸只得嘿嘿两声,点头说:“啊,好、好、好……”
尽管他脸上的笑纹明显含着被克制的怒意,我却奇迹般地因此逃脱开一次惩罚。
妈妈对我丢了个眼色,我立刻爬起来,拖着大刀,狼狈而逃。
身后还响着客人们的拍手声、叫好声和笑声。
往后几天里,再有拜年的客人来,妈妈不再喊我,节目被取消了。
我躲在自己屋里很少露面,那把大刀也掖在床底下,只是依旧戴着花脸。
躲在这硬纸片后边,再碰到爸爸时,自己觉得有种安全感。
每每从眼孔里望见爸爸阴沉含怒的脸,不再觉得自己是关老爷,而是个可怜虫了!
过了正月十五,大年就算过完了。
我因为和妹妹争吃糖瓜,被爸爸提腰抓起来,按在床上死揍一顿。
盛怒下,他向我要去那把惹祸的大刀,用力折成几段,大花脸也撕成碎片片。
我心里清楚,他把我打碎花瓶的罪过加在这件事上一起清算了。
从这件事,我悟到一个祖传的经验:一年之中唯有过年这几天是孩子们的自由日,在这几天里无论怎样放胆去闹,也不会立刻得到惩罚。
这便是所有孩子都盼望过年的更深一层的缘故。
当然那被撕碎的花脸也提醒我,在这有限的自由里可得勒着点自己,当心事后加倍算账。
兔儿爷
金波小白兔向来是儿童的宠物,雪白的绒毛,通红的眼睛,尤其是温顺的性格,让我们格外爱怜。
每年中秋节,市面上除了卖月饼、水果、干果外,最引起我们孩子家兴趣的,就属泥塑兔儿爷了。
本是兔儿,偏又以“爷”相称,这在别的动物中,绝无这种殊荣。
“爷”字向来是与长辈、与威严连在一起的。
在人间不说,单就诸神而论,我小时候就知道有“灶王爷”、“土地爷”、“财神爷”,对这些“爷”们,需格外敬畏,以免招灾惹祸。
这兔儿爷,虽然也算得上广寒宫里的“神兔”,即使称得上“爷”,我们也并不惧怕它,相反,都觉得这兔儿爷和我们最平等,最亲近。
每年的中秋节,都愿意“请”一尊兔儿爷来和我们玩耍。
它带给我们的快乐,是别的玩具所不能代替的。
对兔儿爷的喜爱,除了源于对生活中真实小白兔的喜爱之外,还由于兔儿爷多了几分童话色彩。
兔儿爷的外貌就很奇特,兔脸儿,人身子,那样子格外引人遐想。
那时候,每逢买来一个兔儿爷,总是沉甸甸地抱在怀里,和它脸对脸地对视好久。
兔儿爷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很有神。
三瓣嘴闭得紧紧的,显得很严肃。
脸蛋儿上总是施着淡淡的胭脂,样子有些滑稽可笑。
兔儿爷的穿着打扮也很奇特,有的穿着大红袍,有的披着甲胄甲胄:盔甲。
,有的背插令旗,样子很威武。
兔儿爷可不是卧在那儿,而是骑着老虎,或者狮子,或者麒麟,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无往而不胜。
在我买到的众多的兔儿爷中,我最喜欢的是一种叫“呱嗒呱嗒嘴”的兔儿爷。
这种兔儿爷嘴唇会动,一动就发出“呱嗒呱嗒”的响声。
原来有一根线连着嘴唇,从中空的身体中伸到脚下,用手一拽,嘴巴一张一合,发出声响。
说起兔儿爷,本是中秋祭月的象征;以兔代月,又是源于兔居月中捣药的神话。
妇女拜月,供的是“月光码儿”,我们儿童效仿妇女,供的是兔儿爷。
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拜月是游戏,兔儿爷就成了我们的玩具了。
小时候,年年中秋节都要买一个兔儿爷。
开始年龄小,买个二三寸高的,随着年龄增长,买的兔儿爷也越来越大。
我买过的兔儿爷,最大的有身高一尺的。
兔儿爷最大的有二三尺高。
这么高的,我没买过,一来因为抱不动,二来也没地方摆。
已经好多年没见过兔儿爷了,如果现在有卖兔儿爷的,我一定买一个大个儿的。
光彩照人的河北蔚县剪纸
李寸松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千百年来流行全国,名扬海外。
它是一种时令艺术,一到逢年过节,喜庆吉日,农村到处都是,可以说是“铺天盖地”。
家家户户的门楣上、炕围上、窗户上、衣柜上、粮囤上、碗橱上、礼食上、农具上,连牲口厩里也不忘,户户村村都被装点得红红火火,漂漂亮亮。
剪纸都是大娘、大嫂、大妹子们的巧手之作,是人民群众自剪、自贴、自乐的艺术,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
诸如,吉祥幸福的“连年有余”(莲花和大鱼);喜鹊登上梅梢的“喜上眉梢”;象征婚姻美满的“龙凤呈祥”、“福禄鸳鸯”;祝寿的“耄耋富贵”(猫、蝶、牡丹)、“福寿双全”(蝙蝠、桃、铜钱);祈望子孙绵延的“石榴多子”、“松鼠葡萄”;企望致富的“财猪拱门”、“聚宝盆”、“摇钱树”……还有热爱乡土、赞美生产劳动的:“男耕女织”、“放牛牧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花鸟虫鱼”以及美丽神话、戏曲英雄。
各地剪纸题材大致相同,但各有特色,风格各异。
剪纸里有一种叫“窗花”。
“北国窗花”常见于我国西北、华北。
早年玻璃尚未普遍使用时,北方民居的窗户,大都是用横竖木条制成多格的窗架,然后在窗架上糊以韧性较强半透明的土纸采光御风。
贴在窗上小方格里的剪纸,就叫“窗花”。
说到窗花,河北蔚县的窗花很有特色。
窗花是剪纸的一种样式,通常是用红纸剪成。
而蔚县是用很薄的连史纸成叠后,用白酒和中药调品色,一色一色点染的,色彩绚丽。
这种特制的色彩只往下渗,因而一次能染数十张,这是蔚县剪纸艺人史无前例的大创造。
传说蔚县剪纸在百余年前受天津杨柳青和武强水印木版年画的影响,开始制成四五色的“草窗
花”,受到群众欢迎,渐渐流传开去,销售到张家口、保定、包头、太原、北京、天津等地,后来东北、河南等地也来订货,蔚县制作剪纸的人家也就越来越多。
秋收后,农家利用农闲忙着刻剪纸,县里制作较好的庄户,所做的剪纸年年供不应求。
经艺人们的长期实践,蔚县剪纸艺术性不断提高,技术日益精熟,形成了蔚县点染剪纸突出的独有风格,也产生了以王老赏为代表的一批民间剪纸大师。
王老赏是蔚县南张庄人,是位地道的农民。
他自幼生长在剪纸村里,耳濡目染,七八岁学点色,十二三岁摹仿刻制,二十来岁就做得很好了。
他只上过几天私塾,没有什么文化,全靠自学,能看《三国》、《水浒》、《封神演义》等“闲书”,还能写一手毛笔字。
他好看戏,看戏看得很细,演员的脸谱、穿戴、佩饰、纹样、色彩、动作、表情以及道具一一记在心间。
平时劳动之余,常常在家独自默想,考虑书里、戏里的故事和人物,怎样用于剪纸。
他还亲自上集市卖自己的作品,听取群众的反映以改进自己的作品。
王老赏是个多面手,各种题材都能刻,最擅长的是戏曲题材。
戏曲窗花有它的特殊性,一个窗格里适合放一个人物,没有背景,没有场面,一般四个窗格组成一出戏,这就需要作者抓住每个人物最典型的特征、神情和姿态,既独立又要故事连贯,互有照应。
王老赏是个中能手,他刻的人物,神态逼真,生动鲜活。
王老赏一生从艺近50年,佳作之多,不胜枚举。
由于他创作态度严肃认真,作品艳而不俗、精妙无比,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艺人们奉之为一代宗师,也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赞赏。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央美院原民间美术系主任杨先让一行七人,曾到蔚县赶集,他对剪纸集市赞叹不已。
他说:“名不虚传的剪纸之乡,清晨一辆辆自行车都载着一个贴满窗花的木架子,排成了长阵,阳光下更显得灿烂辉煌,再加上长龙似的卖窗花地摊,那气势,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处,我深深感到了场景的壮观。
染色刻纸把县城渲染得太美太美,美哉蔚县……我们全都陶醉在民间美术的海洋中……”笔者在上世纪80年代初,也曾到蔚县赶过集,那天正赶上蔚县前夜下过大雪,房上、树上、街上到处积雪,一片银色世界。
在满眼白雪的衬托下,那“百花盛开”的窗花,更像在寒风里怒放的迎春花,迎得满园春色提前到来。
这是一幅世上无双、“天人合一”的美景,使我毕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