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蚂蚁——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小蚂蚁袖珍人现代皮影戏艺术团
简介
小蚂蚁袖珍人现代皮影戏艺术团
简介
小蚂蚁袖珍人皮影戏艺术团(兴华影艺公司)是袖珍人李铭先生为解决袖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而创办的。
现公司有两个演出团,一个是以李铭先生在内的全部由袖珍人组成的现代皮影戏演出团,另一个团队则是有着几十年演出传统皮影戏经验的老影戏团。
北京兴华影艺公司除了皮影的表演外,还有一系列民俗文化演出:变脸、捏泥人、面人、剪纸等。
并有皮影等各种民间工艺品售卖。
我们将不懈努力,为传承与弘扬中国皮影文化而奋斗
什么是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
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我们能看懂皮影戏吗
很多现代人觉得皮影戏像各种地方戏一样咿咿呀呀无法看懂,小蚂蚁艺术团的袖珍演员门在老艺术家的指导下,潜心研究,改编出适合现代人观看的动漫皮影戏,如代表剧目:幽默搞笑的《梁山伯爱祝英台》。
小蚂蚁艺术团演出服务类别
1、小剧场演出
2、送戏进一园三校(幼儿园、中学、小学、大学)演出
3、国际交往,出国演出
4、公司年会、朋友聚会联欢助兴演出
5、开业庆典演出
6、年节、庙会,公园游乐场逛欢演出
7、招待贵宾演出 8、儿童生日、老人祝寿演出 9、其他
目前已经能演出的皮影剧目共10余出,主要有:传统剧目《盗仙草》;寓言剧《金斧头》、《狐狸和乌鸦》;音乐剧《鹤与龟》;传统技艺皮影变脸《小魔女巧梳妆》;卡通皮影剧《喜羊羊与灰太狼》;儿童剧《熊猫咪咪》、《两朋友》;青年爱情剧《采桑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剧目。
现正在排练的传统皮影戏《梁红玉击鼓战金兵》、《火焰山》、《龙宫借宝》等。
既能观看表演又能参与玩儿耍的皮影戏
各种活动策划参考流程:
一般而言,观众们在各种晚会、联欢会上只能观看演员们在台上表演节目,而有近两年历史的皮影戏却可以让台下的观众走到台上,一起参与表演,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下面是小蚂蚁皮影艺术团以过去两年中在各种晚会、宴会、年会、生日
会等各种演出活动经验,整理出的活动策划方案,供大家参考。
流程一:首先由小蚂蚁仙子给大家介绍皮影戏起源的故事,介绍皮影道
具的制作流程,操纵皮影道具的技巧(大约五分钟);
流程二:由皮影戏艺术团表演节目---现代皮影戏或传统老影戏(1-2个剧目,15-40分钟);
流程三:演员谢幕(3分钟);
流程四:观众体验环节
分组体验,4--6人一组,可现场即兴表演,也可在活动前准备编排小剧目表演。
并可根据不同活动,加入皮影雕刻制作等环节(30分钟左右)。
江苏卫视《梦想成真》李响为袖珍人惊喜圆梦
“小蚂蚁袖珍人皮影团”集体亮相
新浪娱乐讯江苏卫视(微博)大型励志情感类节目《梦想成真》今晚(4月23日)迎来了一群可爱的袖珍人,为了共同的梦想,他们组成了“小蚂蚁袖珍人皮影团”,成为了北漂一族中最为特殊的一个群体。
在众人异样的目光下,他们艰难并坚强地前行着。
今晚李响(微博),阳光大帅哥瞬间变身泼皮“糟老头”,为这群可爱的小人儿惊喜圆梦!
生存状态――
吃住条件艰苦还要承受异样目光
袖珍人,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熟悉的字眼,却又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很多人都曾见到过他们,却很难体会他们所承受的生存压力。
在北漂大军中,就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小蚂蚁袖珍人皮影团”。
这是一个全部由袖珍人皮影戏演员组成的团体,所有团员平均年龄23岁,平均身高却不到130cm。
2008年,团长李铭和另外三名团员共同创建了这个团。
四年时间,人数由原来的四人发展到了现在的十三人。
虽然都来自不同省市,但大家如今已经组成了一个亲人般的大家庭。
起初,团员的条件极其艰苦,住过偏远的农村,也住过整日不见阳光的地下室。
如今,团员们搬到了北京市大兴区某居民楼一个不到50平米的房间,条件仍不算好。
小小的客厅
摆满了各种皮影道具,剩下的两个房间便分别是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
十三个人每天的伙食费只有十块钱,只吃土豆和白菜。
外出演出,还要拎着三个重达七十斤的大箱子,奔波五六个小时。
但大家都不觉得苦,每天回到家就忙着排练新的剧目。
这对他们而言都不算苦,最令他们难以承受的是路人不住地打量和异样的目光。
在他们心中,也渴望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一样追求属于自己的美好爱情。
情感状态――
渴望美好爱情却无法像常人恋爱
对爱情的渴望,是埋藏在每个团员心底的奢望。
今年35岁的朱小娜是团里唯一结过婚的人,但那次婚姻,却带给她无尽的伤害。
当初为了弟弟,她委屈自己嫁给了一个低智商的丈夫。
不曾想出嫁后受到婆婆的百般刁难,婚后生活过得十分艰难,这段婚姻仅仅只维持了几个月。
后来她也曾经遇到过心上人,但出于自卑,她主动放弃了。
另外,团里还有一对甜蜜情侣,就是团长李铭和团长夫人陈婵,但他们也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尴尬。
两人在一起有三四年了,平时在一起的时间特别少。
现在因为条件有限也都是分开住,男生一个宿舍,女孩一个宿舍。
再加上整天要出去演出,单独相处的时间就更少了。
尽管是情侣,但他们却不能像正常的情侣那样牵手、拥抱,不得不刻意地保持着距离。
陈婵苦恼地说,“出去的时候不敢手拉着手,别人都看着呢,有时候就有人说这么小的小孩怎么就牵手呢。
其实我们也比较向往那种甜蜜幸福的生活。
”一席话令人听得心酸不已。
惊喜圆梦――
李响变身泼皮“糟老头” “袖珍人”秀技艺更上演浪漫求婚
因为身份的特殊性,“小蚂蚁皮影艺术团平时能接到的演出并不多,所以团员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卖皮影。
北京玉渊潭公园门口,是他们经常摆摊的地方。
虽然来往的人川流不息,却很少有人驻足在他们的小摊前停留。
为了帮他们圆梦,节目组经过精心策划后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在公园最繁华地带搭建了一个崭新的舞台,准备供团员们表演使用。
当天,李响早早地去到了公园。
经过一番易容后,变身成了一个身穿长袍马褂、脚蹬北京布鞋、戴黑框眼镜的“糟老头”。
在团员们摆好摊子以后,李响化身的“糟老头”也随即在旁边摆起了皮影摊,并耍泼皮不停地起哄贱价卖皮影,令团员们既恼火又无奈。
最后,李响甚至喊出了全部免费,团员们再也忍不住了跑来交涉。
此时,李响突然亮出身份,送出惊喜!团员们欣喜若狂,在新舞台上表演得十分卖力。
影子里的悠悠往事
皮影艺术是凝聚中国世代民间艺人智慧的艺术创造,它融镂刻、绘画、音乐、戏曲等多种艺术为一体,曾长期繁盛于中国民间。
自南宋起,中国皮影就已渡洋播布,近传南亚诸岛,远至土耳其、埃及、法、德等国,堪为文化使者,并为电影史学家称为“电影的前驱”。
然
20世纪以来,随着影视艺术与各种现代娱乐形式的兴盛,影戏之光日趋暗淡,皮影艺术开始从民间戏班走入博物馆。
日前,“影中戏——中国美术馆藏皮影艺术珍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展出47组共计481件皮影艺术品,而且主办方还通过演奏乐器等实物的展示,对戏班文化予以呈现,是一个皮影历史与皮影文化的大规模展示。
很多人都想象不到,皮影戏在西汉时期的陕西就已经出现了,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电影始祖”,看来也不无道理。
皮影戏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在古代,是民间的一项重要的娱乐形式。
作为皮影戏的主角,皮影的制作也很有讲究,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
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
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
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
皮影戏虽然在民间很少再上演了,但是随着收藏热的兴起,皮影艺术开始凸显了越来越高的艺术价值。
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的艺术家,却给它的制作带来了极高的难度。
一个影人的制作要包括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还不包括这期间因任何一个小错误而导致无法修改,前功尽弃的可能性。
同时,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温度的湿热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
正是这些困难,也赋予了皮影艺术珍贵的气质。
此次展出以陕西皮影为主,兼及山西、北京、唐山以及辽宁等地的皮影作品。
创作年代上起17世纪,下至20世纪,其中以19世纪的作品为主,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人物是皮影造型的首要元素,从造型特征上看,生角儒雅洒脱,旦角端庄俊美,净角勇猛豪爽,丑角幽默滑稽。
此次展览还呈现了道具及配景部分。
大至金銮宝殿、将相府第、亭台楼榭,小到一桌一椅、烛台帷幔等等,展示了皮影故事发生的地点与年代,从另一侧面将古代中国的厅堂陈设、庭院布局习惯,以及建筑特色等点点细节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有一种特殊的形式感,让大家在繁华的现代社会中,从容地走进历史,走进岁月。
兴起皮影收藏热
近年来,随着陕文物市场的持续火爆,皮影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据介绍,具有收藏价值的皮影绝大部分是明清以后的,时间越久远的皮影,其收藏价值、升值空间就越高。
每张都在数千元人民币以上。
而市场上的皮影仿品也都卖到了几十至数百元不等。
皮影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般是由驴皮或牛皮制成。
曾相继传入亚欧各国后,从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名人,都曾给予皮影戏艺术高度的评价。
个性收藏:皮影的收藏身价藏在细微
在个性收藏越来越风行的当下,素有戏曲“活化石”、电影“鼻祖”美称的皮影也逐渐进入藏家的视线。
有着多年皮影收藏经验的辽南民间收藏协会理事兼秘书长钱国宏认为,收藏皮影要从质料、工艺、时段、套相等方面着眼,并非所有皮影都有收藏价值。
“皮影在长期演变中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流派。
专业收藏需要从细节处入手。
”钱国宏说。
细节一:质料
制作皮影的材料是兽皮,包括驴皮、牛皮、羊皮、猪皮等。
所有皮料中,驴皮最好,因为驴皮透明度好,薄且平整,雕刻起来也不“闯手”,且“站色”、“站线”性能较好,还能防水、防腐、防蠹,因此各地皮影大都采用驴皮制作,“驴皮影”逐渐成了皮影的代名词。
牛皮、猪皮、羊皮次之。
细节二:工艺
皮影的制作,通常需要经过选皮、浆皮、下料、画稿、描样、镂刻、敷彩、熨平、罩漆、缝接等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以唐山皮影为例,人物造型优美,雕镂精细,玲珑剔透,融合了剪纸和年画的艺术特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装饰风格。
陇东皮影造型俊俏大方,镂刻精细流畅,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
山西皮影则严谨规范。
收藏皮影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皮影特点,有针对性地重点收藏。
细节三:套相
收藏皮影和收藏连环画一样,也讲究品相和套件。
一般来讲,单件皮影就没有成套的皮影收藏价值高、升值空间大。
皮影的造型吸收了唐宋时期寺庙壁画的风格,以元代杂剧中的人物进行分类雕刻。
一幅较齐全的皮影戏箱中,除人物外,还有刀枪剑戟、战马坐骑、金銮茅舍、山水庭堂等,囊括古今。
可谓“一箱驴皮著五彩,万代人事藏九夹”。
收藏可根据小分类来收藏套件。
细节四:时段
中国皮影始于西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但目前民间和市场上的皮影制品绝大部分为明清以后的。
“时间越久远的皮影,其收藏价值越高,升值空间越大。
”据钱国宏介绍,明清时期的皮影,品相优者每张在数千元以上;20世纪初期的单幅皮影,陕西华阴地区的千元左右、四川大邑地区的500元以下、冀东地区的千元左右、山西孝义地区的1500元以上、河南灵宝地区的400元上下。
另外,出自名家之手的皮影较为珍贵。
名家皮影比同期非名家制作的皮影价格原则上高出一倍左右。
目前,皮影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仿品。
仿品虽然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但收藏价值不高,作为投资,当谨慎收藏。
<皮影戏>歌词
微薄的身躯刻划出厚实尊严小小屏幕撑起大大一片天观众静候在我的眼前灯光闪耀在后面我碎碎念唱念做打喜怒哀乐让你妈妈扭一下记得跟着锣鼓点哇勒点点点点点点点唉!我们的表演向左边向右边左右都逢源不恐后或争先筋斗云就算在十万八千里看我只需要翻三圈近在咫尺远在天边笑我疯癫凭你的脸?还是快去排队买票看我的表演大声点我听不见嘿!皮影似神仙我身轻如燕你面前忽隐又忽现飘逸在云和雾里面傲气贯山巅随性唱一遍变世代传承的经典嘿嘿嘿嘿!皮影似神仙我身轻如燕你面前忽隐又忽现飘逸在云和雾里面傲气贯山巅随性唱一遍变世代传承的经典嘿嘿嘿嘿wu~!剧力万千惊叹声连连动静掌控全在绕指间透明的眼纯净的笑靥只看颜色就能辩忠奸唱念做打喜怒哀乐让你妈妈扭一下记得跟着锣鼓点哇勒点点点点点点点吓!哥说的故事百善孝为先哥说的不是吃的虾味鲜筋斗云就算在十万八千里看我只需要翻三圈近在咫尺远在天边笑我疯癫凭你的脸?还是快去排队买票看我的表演大声点我听不见嘿!皮影似神仙我身轻如燕你面前忽隐又忽现飘逸在云和雾里面傲气贯山巅随性唱一遍变世代传承的经典嘿嘿嘿嘿!皮影似神仙我身轻如燕你面前忽隐又忽现飘逸在云和雾里面傲气贯山巅随性唱一遍变世代传承的经典wu~!
皮影戏《五峰会》的故事
皮影戏《五峰会》的故事,就发生在蓟县白涧镇庄果峪村南五峰山下。
北宋神宗皇帝赵顼在位期间,奸相沈恒威与庄果峪村南宝龙山甘香寺和尚勾结,利用北国珍珠娘娘谋害神宗,忠臣镇西侯曹国丈巧设民间花会救驾,由此写出了一段皮影戏《五峰会》的故事。
相传,神宗与丞相沈恒威及文武大臣,从现在的河南开封皇宫起驾北上巡游,来到庄果峪村南宝龙山附近住下。
晚上,丞相沈恒威差心腹秘密召见甘香寺和尚,告知神宗到宝龙山巡游,火速通知珍珠娘娘派兵,里应外合捉拿神宗,废其皇位。
珍珠娘娘接报,献上一尊南海大士圣佛,引诱神宗进入甘香寺。
沈恒威按珍珠娘娘策划,一切安排妥当,即刻禀报神宗:“据甘香寺和尚来报,因圣驾光临,南海大士圣佛显世,在宝龙山下避谷院清水潭铺潭而坐,请皇
上前去观赏。
”神宗感到新奇,应允明日去看。
此时,上八仙欧阳老子与弟弟欧阳七述在家中花园正谈经论道,突然感到宝龙山下紫气黯淡,杀气冲天,屈指一算,大声说:“不好,神宗有难,神宗在位气数未尽,命不该绝,现住在…保龙山‟下尚可化险为夷,有劳贤弟前去救驾。
”欧阳七述带上两把宝剑,一把乾天剑,一把地坤剑,来到宝龙山下,看到大士圣佛在清水潭内,五心朝天,铺潭而坐,只等神宗来看。
欧阳七述立刻来到避谷院北面大龙山下圣水龙潭,把两把宝剑放入潭内,宝剑在潭内鱼变龙,龙变鱼,令人眼花缭乱。
谁知,两把宝剑是集天地万物之灵气所铸,不仅能降妖斩魔所向披靡,更具天地万物相克之功,大士圣佛再也无力施法。
沈恒威又去禀报神宗:“皇上,接甘香寺和尚禀报,宝龙山圣佛出潭,大龙山下鱼龙变化,实属人间少见,景物非常美,请皇上一定去欣赏。
”神宗依然告知:“明日早起,爱卿及文武大臣陪朕同去观赏。
”忠臣镇西侯曹国丈接探军“时步迁”禀报,得知丞相沈恒威来到宝龙山,常与甘香寺和尚来往,力邀神宗观景,其中必有隐情,为保神宗安全,提前让儿子曹珍、曹宝和兰素燕、暴彩文、华妥一、时步迁组织民间艺人和丁兵,演出高跷、旱船、小车、中幡等五道民间花会,欢迎圣驾光临。
那日早起,神宗由丞相沈恒威,忠臣张全忠陪同观景,一路民间花会载歌载舞,尤其小车会,跑旱船,时步迁肩挑幻景魔箱,不离神宗左右,神宗先看大士圣佛铺潭而坐,周围七色彩霞护身,山水相映,展示了一幅美丽的人间仙境。
后看圣水龙潭鱼龙变化,鱼变龙,龙变鱼,变化如此之快引起神宗好奇,投下一大石,约两个时辰大石在水中嗡嗡作响,没有落底迹象,便命武士下去探个究竟。
就在此时,欧阳七述现身,见过神宗,讲明愿为皇上探个明白。
一头扎进龙潭,借水遁到了北国,找到珍珠娘娘,得知奸相沈恒威与珍珠娘娘勾结,谋害神宗的实情,设法困住珍珠娘娘,使其失去在宫中的宠爱。
神宗看完大士圣佛和鱼龙变化,来到甘香寺休息,各路花会紧随其后。
岂料寺中早有和尚埋伏,看到神宗,一和尚手持长矛刺去,忠臣张全忠上前护住,小肚被长矛刺穿,带伤杀死恶僧。
这时,甘香寺和尚与北国兵将已将寺院围住,奸相沈恒威大喊:“杀死神宗,拿住神宗。
”危急时刻,扮演花会的暴彩文、华妥一、曹宝、兰素燕等与骁勇善战的士兵,从旱船、小车底下和时步迁的魔箱内取出刀枪,护在神宗左右奋力拼杀,暴彩文舞动青龙大刀直取奸相沈恒威性命,身材矮小,功夫敏捷的时步迁手使流星锤,锤到之处,敌兵非死即伤。
华妥一、曹宝手握长枪短刀,兰素燕双手舞剑杀向北国兵将,如入无人之地。
甘香寺和尚和北国兵将死伤过半,幸存者大败而逃。
经过一场奸相谋害、忠臣护驾事件,神宗万分感激各位忠臣将士,就地封暴彩文为兵马大元帅,其他将士个个加官进爵。
皮影艺术的起源
关于皮影艺术的起源,目前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曰:皮影艺术是“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
这就是说在距今2000多年前即有皮影戏了。
另一种说法是以目前能查阅到的文字史料为依据,认为皮影戏是距今1000多年的宋代发明兴起的。
前者以推理而立,后者以史料为据,当然有其道理。
我们的祖先在汉代以前就逐步掌握了一套娴熟的雕刻技艺;还很早便发现太阳光与物体影子的变化关系,运用它发明创造了测定时刻的“日晷”和可以精确计算年历的“晷表”等等。
在很早以前就有“形影相随”;“立竿见影”之说。
此外,还有诸如造纸术的发明以及美术绘画方面的成果等等,都为我国皮影艺术的产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如果说关于皮影戏艺术的起源应以文史资料而定,则从目前可查史料来看,最类似的皮影戏映出于唐代。
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可以说已经发展到空前的鼎盛,特别是文化艺术以及宗教的传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人们出于当时社会的需要,为了把史书、经卷讲诵得更加生动、具体,往往用绘画的手段来进行补充。
后来,曾有人改绘画为带活动关节的纸人并用线牵动来更形象地用于传经、讲史。
在史书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盛行“僧徒夜诵经卷、乃装屏设像”的文字汜载。
这里所说的“夜诵经卷”就有了“烛光”和要讲的故事,其“装屏”,就相当于现代皮影戏表演的“屏幕”——(即影幕),“设像”即耍人儿。
最有趣的是,至今,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如唐山、滦县一带的皮影戏老艺人还把表演皮影人物称之为“牵线”、“掌线”。
可以肯定地说:皮影戏艺术从萌生到成为一种完整的戏曲艺术形式,的确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岁月。
关于皮影艺术的起源有着许多不同的传说。
最早的传说来自救世主观音菩萨亲临人间宣讲佛经教义的故事。
“当时,人们对于干巴巴的说教不爱听,于是观音菩萨悲伤地坐在竹林下,摘下竹叶随手编弄成各种人形并且能做出各种动作,她觉得非常有趣,忽然,观音菩萨想起若用这些竹叶编弄成的人形来表演佛教的故事该多动人啊!后来她在宣讲佛经时,就挂起了竹帘,在帘后舞动起竹叶人形。
夜幕,观音菩萨用油灯的灯光把竹人的影子映在竹帘上,表演出各种佛教故事,因此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看。
从这以后,影戏就产生了。
”
另外相传在西汉文帝刘桓时,有宫妃抱太子在窗前玩耍,巧剪桐树叶作人形,映在窗上表演。
又传说在汉武帝刘彻时,因其爱妃李氏夫人过早去世,帝思念不已,时有齐人少翁言能至其神,于是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帝居他帐遥望。
见有好女如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仿佛是夫人之像。
这些传说,虽然不能确称为皮影戏艺术的起源,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科学文化以及美术音乐和其它诸多因素来解析,则会觉得这些传说确有可信之处。
另外,陕西地区的皮影戏在早期也叫作“隔帘说书”。
真可谓是无独有偶,一脉相承。
(崔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