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中的类型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实际上就是应用心理学,不仅与事物的审美性质有关,而且与且主要与审美心理学问题有关。

外倾、内倾、个人的审美态度、甚至独一无二的审美态度。

但是,所有的审美态度都有两种基本的、彼此相对应的形式,即抽象与移情。

移情——主体在不同于于自己的客体中被对象化。

冯德将移情看着是基本的同化过程、一种知觉过程。

其特征:通过情感将某些重要的心理内容投射到对象之中,同化对象并使对象与主体结合,使主体产生仿佛置身对象中感觉,而且主体并不能意识到投射的存在,仿佛是在主动的与对象说话。

投射是一种无意识过程,将主体的无意识内容转移到对象之中。

移情是一种外倾的形式。

移情审美——审美欣赏是一种对象化了的自我欣赏。

因为,只有那些能够产生移情的东西才是美的。

因此,任何不能产生移情的形式都是丑的。

当然,也存在着与移情态度不能适应的艺术形式。

比如西方将“自然美和逼真”作为艺术美的标准,而东方却强调“抽象与意境”。

移情存在的前提: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快乐的、泛神主义的信赖关系。

而抽象是客体在主体内部引起的强烈骚动的结果,与宗教对应的是有超越色彩的观念。

这种状态是对空间的巨大恐惧。

是的,移情的发生,事先得对客体有一种主观信心、主观任意的态度,即迎接客体的准备,一种主观的同化作用。

在主体和客体之间产生一种善意的理解,或者伪装出来的善意的理解。

于是,变存在着与对象审美相对应的审美形式,主体不是主动去迎接最为审美对象的客体,而是退缩回来保护自己不受对象的影响,在主体内部产生一种抵消对象影响的心理活动。

移情事先预设对象是空洞的,并企图对其贯注生命;抽象事先预设对象有生命,并企图从它的影响下退缩出来。

移情是一种积极的投射(将主体的心理内容投向客体),而抽象是一种消极的投射(将主体的消极内容投向客体)。

所以,移情是外倾形式,抽象是内倾形式。

具有抽象态度的人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可怕的充满生气的世界中,这个世界企图压倒和吞没
她。

于是她退缩到自身,以便设计一种补救方法将其主体价值增加,避免对象对自己的影响。

具有移情态度的人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空洞的世界中,这个世界需要其用主观情感给与生命和灵魂,并建造起一种用抽象构成的、具有保护性的、与之对抗的世界来。

抽象是要把无秩序的、变化无常的事物限制在固定的范围之内。

这本质上属于一种巫术操作,全盛时期便是原始艺术。

原始艺术的几何图案是巫术而不是审美。

抽象的人被现象世界的流动和混乱所折磨,有一种安宁的巨大需要,于是将对象从任性、偶然的存在中提升出来,使之不朽而寻求安宁。

这种抽象的、规定的形式是最高的形式,也是在混乱的世界中找打安宁的唯一的形式。

这便是东方的抽象艺术,形同宗教。

东方人对世界一开始就贯注了生命并被其优势压倒,于是退缩到抽象的世界中;而西方人却生气勃勃的用移情赋予世界以生命的意义。

佛教徒正是由于对世界的可怕、被世界压倒而进入抽象的态度之中。

:抽象产生的基础是认为对象有活力,给对象以较高的价值。

对象有活力是一种神秘参与。

这恰是原始人与世界的关系。

对象的活力不得不使主体产生一种内倾态度。

于是抽象成了同神秘参与的原始状态进行战斗的心理功能,其目的在于打破客体对主体的控制。

一方面导致抽象的艺术创造功能,另一方面导致对客体的认知。

移情虽然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功能和认知功能,然而和抽象的水平完全不同。

:移情产生的基础是认为对象没有活力,给对象以较低的价值。

移情的无意识心理内容与对象相等,并且使对象显得没有生气,所以要认识对象就得通过移情。

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持续不断的无意识抽象,这种无意识抽象反对将对象心理化,扼杀对象的与主体有神秘影响的独立活动。

对象活力缺乏也影响了主体对世界的信任关系-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压制或影响主体,因为对象的生命和灵魂是主体给与的(尽管他的自觉意识中的情形恰好相反)。

在抽象性的人看来,世界充满危险、力量,主体感到恐惧,从而意识到自身的软弱无力,于
是从与世界的任何过分亲昵的接触中退缩出来,编织思想和形式,并希望通过这些思想和形式在世界中站住脚跟,她的心理也是一种战败认输的心理。

相反,移情的人充满信息的面对世界,因为面对的是没有活力的对象,所以没有任何恐惧。

移情的人通过对象获得一种无意识的快乐,而抽象的人通过反思对象不知不觉的反映了自己。

所以,在任何审美过程中,移情和抽象都是需要的,而且出现在每一个人身上,虽然并不相等。

移情和抽象这两种审美根源的基本形式,共同根源于自我异化,即挣脱自身的需要。

在丰富、活力、难以理解的世界中,我们通过抽象创造一种普遍意象,将混乱转化成一种固定的形式。

抽象型的人完全沉浸在抽象的真理之中,而现实生活(生命)会干扰抽象的审美,于是遭到了压抑(抽象使得生命、生活遭到压抑),放弃了真正的自我,将全部生命投入到抽象物中。

移情的人一样,将活力移入到对象之中,本人也进入对象之中(因为移情的内容乃是他自己的最基础部分),他变成了对象,同对象打成一片、成为一体而挣脱自己,于是自己客观化了,于是放弃了自我,自我异化。

抽象的对象成为抽象型人赋予自己无意识生气的有害堡垒,而移情对象成为移情型人用来防止内在主观因素分裂的自卫手段(通过幻想将冲动等同于行动)。

于是,阿德勒说外倾的神经症患者执拗的纠缠他的移情对象,而内倾型的神经病人执拗的纠缠于“定向虚构”。

抽象与移情、内倾与外倾,是一种适应机制、自卫机制——给人提供保护、避免外部危险;从定向功能而言,把人从偶然的冲动中解救出来,化解冲动,使自我异化成为可能。

许多人完全等同于他们的定向功能,这有无可否认的好处,可以①更好的适应集体的需要和期待,同时,②通过自我异化摆脱低劣的、未分化的、非定向功能的方式,而且,③从社会观点来说,忘我也是一种特殊的美德。

缺点:个性衰退。

人可以很大程度的机械化,但是不可能达到完全放弃自己的程度,否则就会遭受巨大的损害。

因为将自己等同于某一种定向功能,会投入更多力比多,从而削弱了其他心理功能的力比多。

这些心理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能够忍受,但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反抗。

因为力比多枯竭使其沦陷于意识阈限之下,丧
失了与意识的联系从而进入无意识当中。

这是一种逆向发展,精神返回童年、返回古代水平。

当无意识中的原始成份活跃起来,远古的心理功能不能和今天的意识沟通,变造成人格分裂。

所以,心理功能之间应该矛盾共存,比如:思维排除情感、情感排除思维;同时,思维不能将情感完全压抑,情感也不能将思维完全压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