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型人格障碍——访谈记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访谈记录
访谈时间:2019-09-03
访谈地点:医生办公室
访谈对象:患者
访谈过程:
患者男,19岁,因“情绪不稳伴自残、自杀未遂5年,加重半年”于2019-08-21入院。

目前诊断:边缘型人格障碍。

患者因受分离症状影响,反复有自残、冲动行为,今行个体访谈。

医师:你这次住院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患者:希望把身体里的两个人消除掉。

医师:两个人?怎么解释把两个人消除掉?
患者:在我很早以前开始,当其中一个人出来的时候,另一个人很大部分记忆就不在了。

我们两个通过本子进行聊天,现在有1万多条聊天记录了。

医师:你现在带有这个记录吗?
患者:没在我身上,但是我这次住院期间,我朋友陪我回家的时候看到了那本记录。

医师:你做了记录?
患者:我说一句话,另外一个人就会在本子上面说一句话。

医师:那个人是你吗?
患者:是另外一个我。

医师:你知道那是另外一个自己吧?
患者:我知道。

医师:我以前遇到过得更多的情况是变成小孩子或者是一些不一样的形象。

那你有没有不是你自己?还是你自己能够意识到这些?
患者:每次发生之后,没有太多的东西能够记住。

医师:是那种发作性的吗?
患者:是的。

医师:你的发作像我们的专业术语中的分离症状。

患者:确实有点儿。

医师:分离症状就是自我意识的范围和自我整合发生变化。

患者:这次在住院期间发作过两次。

有一次在河边喝酒,后来跳河了。

后面我只知道11点我从东方红大桥走回医院,到医院时已经是早上6点。

前面那段记忆都没有了。

医师:那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听到一些声音呢?
患者:没有,那时已经是另外一个人了。

医师:你能形容一下另外一个人是什么样子吗?
患者:两个极端。

一个是为了别人而活,一个是为了自己而活。

一个特别自信,一个特别自私,自负,做事情绝对做到最坏的极致。

医师:坏到什么程度呢?
患者:我不知道,就是两个人格,我可能也会做自残那些行为。

医师:那有没有杀人的想法呢?
患者:有过,就想拿钢管将他人的头打爆。

医师:还有就是自杀和跳河吗?
患者:对,他可以自杀,而我只能自残。

医师:自残?
患者:我的自残就表现在我没法驾驭它的时候。

在前天,因为外婆的一句话,我感觉另一个人快要出来了。

我就一直捏着自己,控制自己。

但是没有办法,我感觉自己要控制不了自己了。

于是我立马跑到附近的一个五金店买把刀,割自己手腕自残。

医师:你怎么没给医生打电话呢?
患者:我做了,我本打算打一针镇定。

在回医院的路上感觉完全控制不了自己。

当时我看到任何人都想捅死。

医师:你怎么要给医生打电话、打针呢?
患者:以前打过针。

医师:有效吗?
患者:有效。

医师:很不错。

而你的自残并不是因为想死。

患者:对,我就是希望能够把另一个人控制回去。

拿刀割腕后我就回来了。

回来
之后仍感觉有些控制不住,于是我就待在厕所,洗冷水脸没什么用,我就用拳头一直砸墙。

医师:你洗冷水脸了吗?
患者:洗了的,但没什么用。

最后就用痛刺激自己。

医师:真正的自己就回来了?
患者:我再割自己,然后真正的我就回来了,就完全安静了。

医师:你对这些现象怎么解读呢?
患者:我只知道我身体里存在两个“我”。

一个叫白翎,一个叫黑宇。

医师:白翎?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患者:白翎是我在11年前刚入动漫圈的时候,别人给我取的名字,在后面我越来越喜欢。

白翎就像阿甘正传里面那个羽毛一样,像我的人生漂泊不定。

医师:白翎是一个很美好的名字。

患者:是的。

医师:好的,除了因为身体里两个人反复出现带来的痛苦,其他问题影响着你吗?患者:反正其他都没有这严重影响我。

医师:你有洁癖吗?
患者:没有。

医师:对于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一定要做到近乎完美吗?
患者:并没有,我常就事论事,尽力而为。

医师:好的,我大概了解了,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你现在对这个现象还没搞清楚,你知道自己是什么病吗?
患者:边缘型人格障碍。

医师:你知道什么叫边缘人格障碍吗?
患者:你当时讲的那几点确实是满足我的。

医师:你同意我说的吗?
患者:同意。

医师:那挺好。

我先跟你讲下你现在最严重的症状。

接着解释这些症状与边缘人格的联系。

你的症状属于分离症状。

就是自我意识不统一,自我整合发生改变。

而自我意识不统一又是边缘人格中的自我意识不稳定。

表现为时而自信,时而自
卑,并伴有慢性空虚感,这个有吗?
患者:有过。

医师:很好,容易不稳定,容易极端。

边缘型人格障碍出现的分离症状是一种自我意识和整合状态的改变。

这种改变往往与以前的创伤有联系。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些关系呢?
患者:以前的创伤很多。

在我很小的时候,曾在外面流浪一周,吃垃圾维生;曾被拐卖过;被自己发小背叛;好兄弟去年去世;疼我的奶奶在我幼年去世;自小父母离婚;父亲去世,我的内心有一定的阴影。

医师:分离症状常与创伤有关,创伤越多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中,更容易表现为分离症状。

所以你有一点小刺激,甚至无关刺激都可能点燃,变成两个自己,他们要么对话,要么极端,让你陷入失控的状态。

所以分离症状是有缘由的。

那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有什么关系呢?第一,你是以自我意识不稳定为特征的一种边缘型人格障碍。

接着冲动,最后情绪不稳、失控!你知道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四个不稳定吗?
患者:自我意识不稳定,情绪不稳定。

其他忘了。

医师:还有行为不稳定,亲密关系不稳定。

你的情绪不稳定,就是高高低低,以低为主,所以你以前诊断为“抑郁症”。

你能接受自己不是抑郁症吗?
患者:能接受。

医师:好。

所以情绪不稳就是时而高兴,时而沮丧。

第二,行为不稳定、冲动。

自残、自杀、冲动打人、赌博、上网、吸毒、飙车、暴饮暴食、疯狂购物等行为。

第三,亲密关系不稳定,关系远可以进行沟通、交流,就像我们一样,但存在亲密关系时也会有不稳定。

入跟你的父母、朋友之间容易出现矛盾。

第四,自我意识不稳定,这是你最突出的一点。

其主要原因是你的创伤,你的坎坷和你的挫折:讨饭吃,吃垃圾,被背叛,被绑架,还有父亲离世等一系列的创伤。

但这只是产生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部分原因。

边缘型人格障碍产生原因:第一点,零到三岁之间的依恋关系未建立好,照料质量不好;第二,家庭氛围不好,时而溺爱时而严厉,批评,指责,否定,给孩子留下印象。

第三,孤单经历多。

第四,既往受虐待、性侵等创伤经历。

所以你的分离症状是正常。

你的情绪很不好,容易造成抑郁症。

所以了解自己,明白一切为何发生,明白已经发生的事情并且接受。

如果
沉浸过去,回忆过去对你有积极的好处,我们会鼓励你回忆过去。

但你这样做只会越来越难受。

所以,其实最有积极意义的就是现在,改变可以改变的!就是DBT辩证治疗。

听说你去过,但感觉没有多大的效果。

其实DBT是个体加团体的模式,是一种训练,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的方案。

DBT是为边缘型人格障碍量身量身定制、国际公认、科学研究过有效的训练方法。

有情绪稳定技术调节情绪不稳,有痛苦耐受技术调节行为不稳定、有人际效能技术调节人际亲密关系不稳定。

尤其是自我意识不稳定伴有分离症状的患者,建议多训练正念减压术。

但为什么要练呢?第一,你的分离症状与过去的创伤有关。

第二,你的分离症状是极端的。

只有过去、未来、好的、坏的,但没有你现在。

你是谁自己是谁吗?黑宇还是白翎?你不清楚,自我意识不清楚。

时而恶毒的黑宇,时而是完美的白翎,来回转换很不稳定。

这种不稳定源自早年零到三岁的依恋关系未建立好,孩子出生下来后与母亲是一体的,关系没建立好,就与孩子分开。

那种不安全感、被抛弃感,在孩子最本能的地方留下痕迹。

第二,环境氛围因素,时而严厉,时而溺爱,所以你会时而变成为好人白翎;时而又是恶人黑宇。

家庭氛围不好,所以你身体里才有两个极端的人。

但唯独没有现在的你。

什么才能是真正的你呢?
患者:接纳过去。

医师:对,已经发生的就接纳。

就需要正念,情绪的不稳定需要训练正念。

其理论核心是此时此刻,明白什么是此时此刻吗?
患者:正发生的事,我正在听你讲。

但正念我做过,没什么用。

医师:正念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多练。

其目的是通过五官感受,将失去的东西找回。

确定自己情绪的感受、表达,感受情绪的变化。

然后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对一些事物的评价。

你就知道你自己是谁。

曾经的黑宇、白翎就消除了。

洗冷水脸对冲动有一定的作用。

但对自我意识不稳定没有作用。

而正念是日常吃饭,走路,还有很多的正念积累,慢慢每天积累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你的感受,你的情绪,感受此时此刻,接纳一切,不评价,找回真正的自己。

当有异常时才能意识自己在干什么,自己是谁。

如果再出现极端冲动的行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第一、打电话给医生打针。

如果打针不行,再做另外的选择,当然割手也是一种。

伤人不可取,需明白这个疾病是有行为能力的。

如你打人伤人,需负刑事责任。

第二,自残,还好你不是自杀。

还有其他成功的例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吗?
患者:有过,曾有医生告诉我,当我觉得心情烦躁,控制不住时,就拿一支笔在一个空白的本子上面乱画,一直画,只专注于拿笔时的感觉,不在意周围,一直画下去。

当我感到心情好一点时,就开始在心里问自己问题。

想到一个问题写在本子上。

然后自己在心里面作答,一直这样下去。

医师:有效果吗?
患者:当时有效。

但是到后来慢慢就没有效果了。

医师:如果方法有效,可以坚持这个习惯。

但方法用太久了,最后变成无效因为不能用单一方法解决所有问题。

应同时与其他的方法相匹配,如理清病情、正念训练、大量运动等方法。

慢慢地,上面状况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严重程度会降低。

当然方法需慢慢吸收,你也可以再用以前的方法。

但是更重要的是你对自己病情的了解,你想改变。

听说你是一个班长是吗?
患者:学生会会长。

医师:学生会会长。

你应该各方面能力都应该很强。

但是懂你的人很少。

所以你有追求上,偶尔会有空虚感。

你曾经有过什么想法吗?
患者:曾经有过,但是到后面慢慢就不想了。

医师:自我意识不稳定会有空虚感,让你觉得无聊。

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所以没有追求。

这是边缘型人格的特点。

所以我们从最基础的感觉积累开始,情绪积累,进而找到自己的优势。

其实你实幸运的,母亲没有采取极端的方式,没将你关进来,让你在开放的病房进行心理疏导。

如果把你关起来,对后期治疗不能起什么作用。

而最好的方式是你想改变。

这一点非常重要。

接着就是你对疾病的理解和处理方法。

这方面你还差的很远。

在学习当中怎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总舵方法中你会发觉这里面有很多东西不适合,你就需要找原因、分析原因。

并找准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需要明白明白学过的和深入理解是不一样的。

你在做的DBT吗?
患者:有,做过两次团体,一次个体。

医师:团体是教方法,个体是讨论你困惑的或者你学习后不会用的东西。

综合这些解释,你知道你现在应该集中训练的是什么吗。

患者:方法。

医师:正念训练。

除了在医院训练,在平时你要有意识的训练。

先从五官感受开
始,感受此时此刻。

在发现自己有异常时,帮助你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到什么,明白自己是谁,明白那些是过去的想法,是未来的愿望。

以后你会做的DBT吗?
其他医师补充:DBT里面所有的技巧患者都尝试过,觉得对自己都没有用。

医师:好的,第一,此一时彼一时。

在了解自自己之前和了解自己之后是不一样的。

第二,在正念的训练基础加入其它方法,如果你是有痛苦耐受,只能打针镇静解决,你已经到了顶点。

所以你适合做正念。

先做情绪操,教你对着镜子练,什么叫愤怒,什么叫焦虑,什么叫忧伤。

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患者:是不是就是对着镜子感受当时的情绪?试过没有用。

医师:你没有弄明白其中的深层含义。

患者:为了理解情绪。

医师:不是理解情绪。

在边缘型人格患者中自我意识不稳定,情绪是忽略的。

不懂自己的情绪。

你和别人的成长经历不同,识别不出这些情绪的变动。

而其他人跟自己的父母从小有交流,有微笑,有愤怒。

他们知道怎么处理这些情绪,在早期识别并控制。

所以在学习情绪操后你会识别自己的情绪,并对情绪命名,再进行调整。

然后进行正念训练。

所以,你需要在理解之后进行情绪处理。

你知道你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吗?
患者:都了解过,学习过。

医师:理论的知识、道理你都明白。

所了解的远远超出了你19岁所有的阅历。

但只有对与错、好与坏,并没有此时此刻需要讨论的有效、无效的行为。

都只是书本上的知识。

要不过分理性,要不就情绪化。

这就是做正念的原因,要自我意识逐渐稳定。

患者:就是知识的储备量和成熟完全不对等。

医师:是的,你的知识储备很足,但是你的心理发展年龄处于两个极端,这不符合现实。

要么是理想的,要么是过去的。

患者:在去年这两年,没有发病时感觉还是比较正常的。

我只是做当下的事,以当下的事判断怎么去做,考虑到实际。

再后面全只是理论上而忽略了实际。

医师:很好。

你觉察的很对。

边缘型人格障碍很容易反复,所以你容易再回答发病时,要学会觉察、监测。

患者:今天早上我也差点儿犯病了。

医师:是吗?那你怎么处理的?
患者:我也没有怎么处理。

当时我突然想自残,我就到了河边坐着。

慢慢将自己的情绪控制住了。

医师:好,很棒。

其实在你无意识中已经慢慢在通过一些方式延迟和调整自己。

现在我要强调的是,能够用最基础的方法了解自己情况,如情绪操,正念冥想,打赤脚,加大运动量等。

并小心监测自己,不说理论对错,只讨论这件事情是有效还是无效,立足于现实。

患者:我可能对于对错并不是特别敏感。

医师:好,那你觉得你比较敏感的是什么呢?
患者:结合我的经历,我将所有人看作独立的个体。

我从不因为这个人去判断他,只评判他做的是,如一个小偷,我可能就不会因为这个人偷东西说这个人太垃圾了。

我只会说偷东西的这件事情很差劲。

我喜欢就事论事,不喜欢针对人。

医师:很好。

但我有点儿担心你的根基弱。

结合你的发病模式、成长经历分析,你都是通过理性战胜自己。

但理性感觉是没有根的,并带有控制。

就事论事很好,但是如果落到实际,就可能会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因为你的理性是从书本上或者老师那里学习到的,而不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

患者:我个人觉得这些想法除了跟理性学习,还是跟自己的经历有关。

因为这些经历,我才去这样思考,才喜欢就事论事。

医师:那你就可以把过去的苦难看作是一种财富,这就是DBT的辩证。

患者:我有。

医师:很棒。

这些财富会帮助你更加明智的做选择。

比如明白白翎的美好是自己想象的,而黑宇的残暴也是自己想象的,是过去留下的。

明白现在的才是最重的,明白现在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对于自己的经历,不带愤怒,不带怨气地接纳。

接纳很多人都未曾经历过的,明白那些苦难、挫折已经过去,现在的我才是真的我,有缺点也有优点。

既不能要求自己像白翎那样完美,也不痛恨以前的黑宇那样的邪恶。

关注此时此刻自己在做什么,符合现实。

在你曾经比较正常的那两年,你立足在现实中,只是对事物领悟少了些领悟,训练不够。

所以最后回到了起点,回到了以前身体里有两个人的时候。

患者:我觉得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通过理性控制所有事情。

过去发生的已经接纳。

我常说:有些经历,失败了叫经验,成功了叫精彩。

自己一直单纯的通过理性来控制即将爆发的东西。

医师:所以建议你让关于你正念的,感官的,情绪的,愤怒的,焦虑的,抑郁的情绪释放出来。

你被理性控制太久,所以只有割手、自残解决问题。

当有愤怒无处释放时就想打人。

这就是你冲动行为的根源。

所谓接纳过去,还要接纳自己曾经不好的方面。

曾经的你对自己要求很完美,但过分接纳别人的不好。

在交往中,你总是谦让。

只要不惹怒你,别人怎么说你都能接受。

你一味的谦让,不发火,对人以礼相待,情绪不能释放,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患者:是的,无论如何说我,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感觉。

但是当情绪到达一个点,要爆发时,我可能就完全不能控制住自己。

医师:对,所以你需进一步认识到这一点。

一切好的、坏的、理性的、控制的都要接纳,这就是辩证。

而这才是真实的你,有好有坏。

那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

坚持做正念,一段时间后,我们再做进一步讨论,可能会有更多的感悟和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