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
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
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江苏金坛县人。

生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卒与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

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

段玉裁曾师事戴震,爱好经学,擅长探究精微的道理,获得广博的知识,在经学和小学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重要的建树,是杰出的音韵学家和文字训诂学家,与同门学者王念孙齐名,世称“段王之学”。

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

在小学范围内,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

根基充实,深得体要。

段氏一生著述甚富,有《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六书音均表》、《说文解字注》、《汲古阁说文订》、《广韵校定本》、《集韵校定本》、《国语校定本》、《烈女传校定本》、《荀子校定本》、《经韵楼集》等。

段玉裁在音韵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在古音学方面。

他自幼即好声音文字之学,师事戴震,学术上深受其影响。

后又见顾炎武、江永等人音学著作,深受启发,遂在古音学方面潜心钻研,积十余年之功著成《六书音均表》,集中体现了他的古音理论。

段玉裁被称为清代古音研究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不论是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还是治学态度,都广受赞誉,不愧为有清一代“朴学”研究的杰出代表。

段玉裁撰写《六书音均表》的目的在于阐发《说文解字》中的字义,尤其是解释六书中的假借和转注。

他在《寄戴东原先生书》说:“音均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

玉裁之为是书,盖将
使学者循是以知假借、转注,而于古经传无疑义。


钱曾怡(1985)分析到《六书音韵表》共五篇,段氏在给他老师戴震的信中,对这五篇的宗旨有一个简要的说明:第一,《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别其方位也”,这是表的纲要,联系《广韵》,划出了古韵十七部的轮廓;第二,《古十七部谐声表》,“定其物色也”,指出“谐声者必同部”,结合文字谐声,列出了古韵十七部的声符;第三,《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恰其旨趣也”,是讲各个韵部之间的沟通关系,把十七部按语音的远近分成六类,说朋“同类为近,异类为远”;第四,《诗经韵分十七部表》,“胪其美审也”,按十七部的
顺序,排出《诗经》的用韵情况;第五,《群经韵分十七部表》,“资其参证也”,排出《周易》、《尚书》等群经的用韵情况。

第四、第五两表,是用古韵十七部来分析《诗经》等经典著作的用韵情况,反过来,也是用这些具体的语言材料来作为他古韵分为十七部的证明。

通过阅读《六书音均表》,参阅前人研究,本文主要从古音分期、古韵分部、古音内部发展规律三个大方面来归纳段玉裁的古音理论。

一、古音分期
段玉裁在古音分期问题上作出了贡献,提出“音韵之不同必论其世”,将唐代以前的古音分为三期,在《音韵随时代迁移说》中说道: “今人概曰古韵不同今韵而已。

唐虞而下,隋唐而上,其中变更正多,概曰古不同今,尚皮傅之说也。

音韵之不同必论其世。

约而言之。

唐虞夏商周秦汉初为一时,汉武帝后自汉末为一时,魏晋宋齐梁陈隋为一时,古人之文具在。

凡音转、音变、四声,其迁移之时代皆
可寻究。


董同龢先生(1933)说:“段氏以前的人,但知古音之不同于切韵的音,都把一两千年里的音混为一谈,因此就不免有许多迁就的地方,而于古韵的分部就不免疏漏。

段氏一见到这一点,把这长时期又划为三。

这的确是极精到的眼光,‘之脂支’分别的大发现正是因此而成功。


李恕豪(1987)认为:段氏的古音不仅包括周秦汉初之音,而且包括汉代及魏晋六朝隋代两期的语音。

这不仅开扩了古音研究的视野,扩大了后来学者的研究范围,而且还可以直接同以《切韵》为代表的中古汉语语音相衔接,从而可以较清晰地找出从上古语音到中古语音的演变规律,对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有极大的帮助。

李文(1998)指出段玉裁古韵三期论离不开前人的发现。

推本溯源,古音研究者对古音发展阶段性的认识自宋代吴棫就已经开始了。

吴棫、杨慎肇其端,经陈第、方以智,到顾炎武、毛先舒时已基本定型。

早期的研究者对古韵的认识可以从他们选择古韵研究材料的标准上反映出来。

比如吴棫,他的标准是“用古韵”或“有古韵”,《韵补》“书目”所列秦以后诸书的注文中始出现“古韵”一词。

《三略》下注:“文既简古,亦多用古韵,恐非秦汉时人所能做。

”《晋书》下注:“古韵至晋尚多知者,自宋齐而下浸以湮灭。

”先秦用古韵,秦至晋
古韵尚存,宋齐以后古韵消亡,这就是吴棫眼中古韵的发展线索。

到陈第时,《诗经》在古音研究中的地位受到重视。

陈第一方面将汉以前的语音归为“上世之音”,即“古音”,另一方面已开始就“时音”
的不同对语音变化进行考察:“自周至后汉,音已转移”、“汉魏六朝之诗,骚赋之变而近体之椎轮也。

??尚有于今不合古无可附音,亦皆其时之音也”,“魏晋之世,古音颇存,至隋唐渐尽矣。

”方以智《通雅·切韵声原》中隋唐以前语音史的分期已初显轮廓:“上古之音,见于古歌三百;汉晋之音,见于郑、应、服、许之论注;至宋渐转。

”至清初,古韵分期基本定型。

顾炎武认为:“三百五篇古人之音书也”,“自秦汉之文,其音已渐庚于古,至东京益甚,”南北朝“今音行而古音亡”。

毛先舒则明确指出“古韵之差等有三”:“古韵自上世以及先秦,其韵最疏而最纯,此一等也。

汉魏用韵稍密而驳,此一等也。

晋宋齐梁之间韵渐益密而亦渐杂,此一等也。

”段玉裁在顾、毛的基础上稍作修订,将汉初划归先秦音系,魏与晋宋归于一期,一个较为成熟的古韵三期的划分就形成了。

二、古韵分部
段玉裁在他早年的作品《六书音均表》中,将古韵分为十七部,此系于江永《古音标准》十三部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的结果。

若追本逐源,可以上推到郑库对古韵的分部。

戴震《声韵考》:“郑痒作《古音辨》,分阳、支、先、虞、尤、覃六部。

”后来,顾炎武以此六部为基础,在《古音表》中又分古韵为十部,将收卜[-u]的“虞”部分为两部,将收[-?]习尾的“阳”部分为四部。

其后,江永的《古音标准》又在顾炎武的十部基础上把上古韵部分为十三部(入声另分为八部)。

顾氏“真”部、“萧”部、“侵”部各为二,因而多出三部。

段玉裁在顾、江二氏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六书音均表》分“支”等韵为三、分“真”等韵为二、分“尤”等韵为二,故共得十七部。

《六书音均表》一出,钱大听即予以高度评价:“今段君复因顾、江两家之说,证其违而补其未逮,定古音为十七部。

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穷文字之源流,辨声音之正变。

洵有功于古学者己”。

李恕豪(1987)还提出《六书音均表》分古韵为十七部,段玉裁晚年时则承认十九部,这是因为他接受了戴震的祭部和孔广森的冬部的原故。

戴震1776年《答段若膺论韵》的信到达四川时,《六书音均表》已刻成,来不及增添祭部。

此外,
段氏对入声的分配也作了调整。

《六书音均表》中第四部(侯)无入声。

段氏在1792年以后看到了孔广森《诗声类》,赞同侯部有入声,但也无法更正。

十九部是段玉裁晚年对上古韵部的结论。

1、“支”“脂”“之”分立
《广韵》中五“支”六“脂”七“之”三韵,以前研究古音的人,都视之为一个韵部(“支”部)。

段玉裁据《诗经》和群经韵文的用韵情况,第一个把“支脂之微齐佳皆契咍”等韵分为“之咍”、“脂微齐佳皆灰”、“支佳”三个韵。

段氏之所以要三分,其理由如下:
五?支?六?脂?七?之?三韵,自唐人功令同用,鲜有知其当分者矣。

今试取《诗经韵表》第一部、第十五部、第十六部观之,其分用乃截然。

且自《三百篇》外,凡群经有韵之文,及《楚骚》《诸子》秦汉六朝词章所用,皆分别谨严。

随举一章数句,无不可证。

……三部自唐以前,分别最严。

……自唐初功令不察,?支??脂??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