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地理总复习课件第轮必修第章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水量较大,泥沙淤积较少
B.水量不大,放闸蓄水容易
C.气温较低,工程容易施工
D.进入秋季,农业用水较多
4.三峡工程发电是利用图中的落差( B )
A.H1
B.H2
C.H3
D.H2+H4
第二十页,共32页。
【解析】 第3题,三峡水库(shuǐkù)采用“排浑蓄清”的运行模 式,就是考虑水中的泥沙量,即在水土流失较弱的季 节蓄水。 第4题,水库(shuǐkù)大坝发电机组都是利用河流上下 游的水位差产生的势能发电。
第十页,共32页。
(接上)第(2)题,R河河口出现断流说明上游来水 少,注意题目的提示“人为原因”,结合材料中信 息“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 引水工程,促进(cùjìn)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 的发展”,则说明甲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 增长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多,R河梯级开发和引水 工程截留了大量中上游来水,使下游的径流量减少, 因而河口出现断流现象。
第三十一页,共32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二章。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 100mm。城镇数量少,人口较少。(1) R河中上游为重要的水源(shuǐyuán)保护区,且流域生
No 态环境脆弱,限制了工业发展。第2题,影响河流年净输沙量大小的因素是解题的关键。第
第九页,共32页。
【思维过程】
第(1)题,读图可知,甲国为北美洲的美国,与甲 国(美国)西部沿海地区(洛杉矶和旧金山地区经济 发达,交通便利,科技人才实力雄厚)相比,R河 中上游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且流域生态环境 (shēnɡ tài huán jìnɡ)脆弱,限制了工业发展,大 部分地处内陆山区,水陆交通较不便;城镇数量 少,人口较少;技术水平低,所以R河沿岸地区 工业较不发达。
水玉杂其合 稻米粮他计
占播种总面积 比例(%)
8.0
12. 0
74. 2
5.8
100
占总产量比例 (%)
5.0
4.9
88. 8
1.3
100
第二十八页,共32页。
(1)指出尼日尔河从P点到Q点河段的水量变化趋势,并分 析其自然原因(yuányīn)。 答:变化趋势:水量减少。原因(yuányīn):该河段所处区 域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流经半干旱、干旱地区);少支流 汇入;河水下渗严重。
4题,水库大坝发电机组都是利用河流上下游的水位差产生的势能发电。原因:甲地受来自 海洋的西南气流和沿岸暖流影响,地处山地迎风地带,降水丰富。处于古代贸易的交通要 道
Image
第三十二页,共32页。
第十一页,共32页。
【答案】 (1) R河中上游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且流域生态 环境脆弱,限制了工业发展;大部分地处内陆山 区,水陆交通较不便(bùbiàn);城镇数量少,人口 较少;技术水平低于甲国西部沿海地区。 (2)甲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对水的需 求量不断增多,R河梯级开发和引水工程截留了大 量中上游来水,使下游的径流量减少,河口出现 断流现象。
第十三页,共32页。
第十四页,共32页。
(2012·全国)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 “吞吐(tūntǔ)”关系,下图示意该支流出口处 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 径流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 量之差)。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1~2 题。
第十五页,共32页。
3.田纳西河流域开发(kāifā)经验的启示
第六页,共32页。
【真题】(2011·福建)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huídá)下列问题。
第七页,共32页。
第八页,共32页。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 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 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 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1)与甲国西部沿海地区相比,R河沿岸地区工业较不 发达,分析其原因。 (2)分析R河河口(hékǒu)出现断流现象的人为原因。
第二十一页,共32页。
(2011·山东烟台质检)红水河为西江上游的别称,流 域内山岭连绵,地形崎岖,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fēngfù),它的梯级开发已被我国列为国家重点开发 项目。读图回答5~6题。
第二十二页,共32页。
5.红水河水电梯级开发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影
响有(
C)
①满足用电需求的增长
第十二页,共32页。
规律技巧 (jìqiǎo)总结
分析流域开发面临的困难及其产生的后果,既要看 到自然条件方面的差异(如:干旱地区进行大面积的灌溉, 就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而湿润的山区地带,则要注意 水土保持工作,以防水土流失)。还要考虑人文因素(人 们在对流域进行开发利用时,是否(shìfǒu)因地制宜, 做到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生态环境)。来自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
D.连续干旱
第十七页,共32页。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结合图例,分析 选项所给时间段,可知1970~1976年年净径流量与年净 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 第2题,影响河流年净输沙量大小的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水量的丰枯和含沙量大小。 1983年以来,该支流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该支 流的年净径流量呈上升趋势,说明与水量无关(wúguān), 最可能的是该支流流域通过兴建水库和提高森林覆盖率使 得河流含沙量减少。
第二十五页,共32页。
7.(2010·福建)阅读分析材料和图表,结合有关知 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古马里是13世纪~16世纪期间西非 草原上繁荣的贸易帝国。下图示意(shìyì)该区域的 地理环境。
第二十六页,共32页。
第二十七页,共32页。
材料(cáiliào)二 N国是非洲的人口大国,需要大量 进口粮食。近年来,中国与N国积极合作,在该国推广 高产水稻种植。下表表示N国主要粮食作物的构成。
第十六页,共32页。
1.下列各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
趋势最接近的是( A )
A.1970~1976年
B.1977~1984年
C.1980~1989年
D.1989~2000年
2.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
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 B )
A.建设用沙量增加
B.兴修水库和森林(sēnlín)覆盖率提高
第二十九页,共32页。
(2)比较甲、乙两地6~8月降水量的主要差异,并 分析原因。 答:主要差异:甲地降水明显(míngxiǎn)多于乙 地。原因:甲地受来自海洋的西南气流和沿岸暖 流影响,地处山地迎风地带,降水丰富;乙地地 形平坦,西南气流受地形抬升不显著,并受离岸 寒流影响,降水较少。
第三十页,共32页。
②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③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④不易出现淤积(yūjī)减慢或侵蚀后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第二十三页,共32页。
6.下列符合红水河流域综合(zōnghé)开发利用方向的B 是( ) A.微电子工业
B.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C.建设商品粮基地 D.发展甜菜、花卉等城郊农业
第二十四页,共32页。
(3)简述在N国推广高产水稻种植将面临的限制性 因素。 答:水稻种植经验不足,生产技术落后;水利设 施不完善,机械化程度低;传统(chuántǒng)生产 观念和主食消费习惯的影响。 (4)根据古马里帝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分析其兴盛 的可能原因。 答:地形平坦;草原广阔;河流水资源较丰富; 灌溉农业及牧业较发达;处于古代贸易的交通要 道。
第十八页,共32页。
(2011·山东泰安模拟)2010年10月26日,三峡水库成 功蓄水至175米,这意味着三峡工程开始全面发挥防 洪(fánghóng)、发电和航运作用,具有里程碑式意 义。读图回答3~4题。
第十九页,共32页。
3.三峡水库175米蓄水选择(xuǎnzé)在9~10月份的
原因,主要考A虑(
第一页,共32页。
第二章
必修 (bìxiū)Ⅲ
区域(qūyù)可持续发 展
第3课
第二页,共32页。
第三页,共32页。
考点 田纳西河流域(liúyù)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1.田纳西河流域(liúyù)的开发治理过程
第四页,共32页。
2.田纳西河(tián nàxī hé)流域开发治理的措施
第五页,共32页。
【解析】 第5题,红水河水电梯级开发可以改善珠江三角洲的能 源消费结构,但还不能改变以煤炭为主的结构;水电梯 级开发后,河流泥沙减少,容易使珠江三角洲出现淤积 减慢或侵蚀后退的现象。 第6题,流域综合开发的内容很广泛,但目前红水河流 域技术力量还较薄弱,不适合发展微电子工业。另外, 甜菜(tiáncài)属于中温带作物,不适合在南方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