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2.第一朵杏花(相关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
1910年赴美国留学。
1913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
1918年获哈法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
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
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建国后为中国科学院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领导并指导了我国自然区划综合考察、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地学规划规定、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工作。
在物候学研究中有创造性的贡献。
《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他还是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时间的先觉先行者。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他在地理学、气象学、资料考察、科学史、科研管理、科学普及和教育事业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
竺可桢的著述和各类文字非常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他的学术论文、科普作品等著述多达200万字以上,对我国近百年来社会、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都有如实的记录,是难得的研究资料和文化遗产。
竺可桢一生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他一直认为科学普及事业是整个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经常在各种场合提出:科学研究的提高与普及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
越是高级研究人员,越应带头向群众进行科普宣传;一个科学家从事科普工
作的成绩,应该计入他对科学事业的贡献内。
自1916—1974年的半个多世纪中,他坚持带头进行科普工作,撰写科普讲稿、书籍约160余篇,内容除地学、气象学、物候学外,还涉及天文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等许多学科,读者对象从科学技术人员到少年儿童多个层面。
建国后,他在公务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仍然对科普工作倾入极大的热情,除积极进行科普创作之外,还为广播电台作科普讲演,对天文馆、自然博物馆的创建也付出了很多精力。
他晚年与宛敏渭合著的《物候学》,可谓科普创作中之珍品,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竺可桢不仅在科学界、教育界受到人们广泛的尊敬,在科普界也有崇高的威望。
竺可桢是我国科学普及事业卓越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之一,是我国科学技术工作者从事科学普及工作的典范,他为科普事业辛勤耕耘,作出了不朽贡献。
1918年竺可桢由美回国后,在历任高等学校教授和创建气象所期间,一本初衷,仍积极从事科普活动。
他结合教学与科研工作,就自己专长的气象学、地理学、天文学等方面撰写了30多篇科普文章,作了多次科普报告,《论早婚几姻属嫁娶之害》、《空中航行之历史》、《彗星》等优秀科普文章,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今日看来仍为科普方面的上乘之作。
《物候学》是竺可桢的科普创造思想的代表作品。
他根据物候学必须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让读者了解什么是物候学的定律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怎样开展物候学研究及发展前景,并广征博引,介绍
我国古代的物候学知识及各国物候学的发展等,行文通俗流畅,极富
文采。
2019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