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必修(bìxiū)二第三单元考试卷班级(bānjí):姓名:学号:
一、基础知识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jiā diǎn)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zhèngquè)的一组是()
A.举酒属.(zhǔ)客修禊.(qì)流觞.(shāng)管弦.(xián)B.何可胜.道(shèng)愀.然(qiǎo)桂棹.(zhào) 山川(shān chuān)相缪.(liáo)
C.酾.酒临江(shī)会.稽(kuài)梵.语(fán)瑰.怪(guī)
D.冯.虚御风(píng) 褒.禅山(bāo) 蜉蝣
..(fú yóu) 枕藉.(ji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静燥不同临文嗟悼溯流光须臾
B.杯盘狼籍洗盏更酌举匏僔嫠妇
C.横槊赋诗幽暗昏惑友麋鹿幽壑
D.舳舻千里窈窕之章齐彭觞庐冢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D.长乐王回深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情随事迁,感慨
..流觞曲水。
..系之矣。
B.引以为
C.亦将有感于斯文
..游目骋怀。
..。
D.所以
5.下列(xiàliè)各组加点(jiā diǎn)词语(cíyǔ),不全为古今(ɡǔ jīn)异义的一项是()
A、所谓
..(suǒwèi)
..余有叹........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于是
焉。
B、七月既望.。
纵一苇之所如.。
C、凌.万顷之茫然。
望美人
..兮天一方。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之观。
至于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来而.记之者已少。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D.虽.一毫而莫取。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文.漫灭。
独其为文.犹可识。
B.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
C.于.是余有叹焉。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盖.余所至。
盖.音谬也。
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毕:全。
咸:都)
列坐其次.。
(旁边)
B.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极:穷尽。
信:实在。
)
俯仰
..一世。
(表示时间短暂)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化:指自然。
期:至、及。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发生、引起)
D.或取诸怀抱
..。
暂.得于己。
(怀抱:胸怀抱负。
暂:一时。
)感慨系.之矣。
(关系)
9.下列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少焉
..。
(一会儿)纵.一苇之所如。
(任)
击空明
..兮溯流光。
(指月光下的清波)
B.渺渺兮予.怀。
(我)不绝如缕.。
(细丝)
正襟危.坐。
(正、端正)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方:当。
下:攻占。
)
知不可乎骤得
..。
(数得、屡次得到)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闲适)有泉侧出
..。
(从旁边涌出)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持、拿)
10.下列(xiàliè)各组加点(jiā diǎn)词语(cíyǔ),解释(jiěshì)全部正确(zhèngquè)的一项是()
A.悲夫.!(助词,表示感叹)何可胜.道也哉!(尽)
B.夫夷以.近(而)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的缘故)
C.足以极视听之.娱。
(助词,的)既其.出。
(代词,他们)
D.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问语气)于人为.可讥。
(是)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扣舷而歌.之。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羽.化而登仙。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B.火尚足以明.也。
C.肴核既尽.。
D.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4.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余之所得也。
②遂与之俱出。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④当其欣于所遇。
⑤有碑仆道。
⑥固一世之雄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⑥/②⑤/③④
C.①⑥/②③⑤/④D.①⑥/②/③④/⑤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写法上同散文笔调的一篇文章。
B.赋,是一种文学体裁,主要特点在于描绘客观事物,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形象绚丽,规模壮阔动人。
《赤壁赋》在形式上并没有脱离传统的赋体
的规格,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但它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文章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C.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主要通过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如《游褒禅山记》。
D.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shíqī)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苏洵,苏辙。
他们(tā men)提倡散文(sǎnwén),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hòushì)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二、古文(gǔwén)默写(每小题2分,共20分)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或取诸怀抱,;
(3)____________________ ,泣孤舟之嫠妇。
(4)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 ____________________ , 渺沧海之一粟。
(6) ____________________ , 抱明月而长终。
(7) ____________________ ,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8)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
三、文言翻译(每小题5分,共20分)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4.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四、阅读下面(xià mian)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每小题5分,共10分)
江亭夜月送别(sòng bié)二首(其二)
王勃(wáng bó)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jìmò)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黄叔灿在《唐诗笺注(jiānzhù)》中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甚妙,请简述“寒”字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以何种表达方式抒发何种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吴士好夸言。
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
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
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
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
然而不霸者,将劣也。
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
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
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
无赖徒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
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
搜得,缚至辕门诛之。
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
1.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谈必推.孙吴(sūn wú)推:推崇(tuīchóng)
B.王果能将.吾,中原(zhōngyuán)可得将:让……为将
C.月靡.粟万计靡:倒下(dǎo xià)
D.士及麾下(huīxià)遁.去遁:逃跑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尤善谈兵.然.而不霸者,将劣也
战而不知兵.士诚以为然.,俾为将
A.两个“兵”字相同,两个“然”字不同
B.两个“兵”字相同,两个“然”字也相同
C.两个“兵”字不同,两个“然”字相同
D.两个“兵”字不同,两个“然”字也不同
3、下列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甲兵莫利于.姑苏遂募兵于.钱塘
B、然而不霸者.,将劣也。
无赖徒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
C、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
4.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吴士迎合张士诚欲夺天下的心理,请命统兵收复中原,实际上他只会结党营私,挥霍享乐,虽临阵脱逃也没免掉一死。
B.吴士善谈用兵之法,愿辅佐张士诚称霸天下,但他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又缺乏组织才能,最后身败名裂。
C.吴士自恃才高,纵论天下形势,深得张士诚重用,但他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得强兵用兵,一战即溃,自己也被俘被杀。
D.吴士只会自夸,利欲熏心,骗得张士诚信任,但他既不善用人又不善用兵,一上战场就逃跑,“与国朝争雄”的计划成了泡影。
5.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
②形势莫便于(biànyú)姑苏。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dìz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xiānɡ ruò)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bǎi ɡōnɡ)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jiěsh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却,竟然
B.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羞耻
7.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B.愚人之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为愚/师者,所以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8.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答案(dáàn):
一、基础知识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D(A. 修禊(qì)B.何可胜道(shèng)C.梵语(fàn yǔ)(fán))
2.C.(A. 静燥不同(bù tónɡ)B.举匏僔.D. 齐彭觞)
3.B.(A. 悟C. 冯D. 父)
4.A.(B.把……作为C.这篇序文(xùwén)D.用来)
5.A(所谓:所说的)(于是:对于这件事。
望:农历的每月十五。
如:往。
凌:越过。
美人:内心思慕的人,是美好理想的象征。
非常:不平常,不寻常(xúncháng)。
至于:到。
)
6.B(以:连词,因为)(A.于:介词,从。
于:介词,表被动。
C.而:连词,表承接。
而:连词,表转折,却。
D.虽:连词,即使。
虽:连词,虽然。
)
7.C(于:对于。
)(文:碑文。
文:石碑上残存的文字。
然:……的养子。
然:连词,然而。
盖:发语词。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
)
8.D(系:附着。
)
9.D(适:享有。
)
10.C(其:助词,无实在意义。
)
11.B(名词→意动用法)(其他各项:名词→动词)
12.A(名词→动词)(其他各项:名词→状语)
13.A(形容词→名词)(其他各项:形容词→动词)
14.B(①⑥判断句,②⑤省略句,③④状语后置句)
15.D(范仲淹改为曾巩)
二、古文默写(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2. 悟言一室之内
3. 舞幽壑之潜蛟
4.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5. 寄蜉蝣于天地
6. 挟飞仙以遨游
7.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8.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文言(wényán)翻译(每小题5分,共20分)
略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huídá)问题。
(每小题5分,共10分)
1.“寒”字在此诗中不仅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dú yǒu)的内心感受。
一个“寒”字烘托出一片离情,起到画龙点睛(huà lóng diǎn jīng)的作用。
2.表面上看都是写景,实质上诗人送别后的留连(liú lián)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却跃然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耐人寻味。
(翻译:夜雾蔓延在青色的台阶上。
天边的月亮悬挂在南方。
人已离去的空亭,遮掩了夜半的寒冷。
)
(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翻译】:
纷乱的晚烟笼罩碧绿的石阶,一轮明月升起在天的南面。
我环顾离亭,感觉整个江山都因为别离而凄凉。
【赏析】: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
五、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吴地有个读书人喜欢夸夸其谈,自以为才能很高,号称当世谁也比不上他,尤其善于谈论兵法,言必称孙武、吴起。
当时正值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张士诚在姑苏自称吴王,与本朝争夺天下,战事还未决出胜负。
那读书人拜见张士诚说:“我看当今天下形势没有比姑苏更便利的了,物产没有比姑苏更富庶的了,武器士兵也没有比姑苏更精锐的了。
但是之所以不能称霸天下的原因,是因为将领太无能了。
现在大王的将领都是那些浅陋的人担任,指挥作战而不知道兵法,这简直是鼠类相斗罢了!您大王若真能拜我为将军,便能夺取中原,至于战胜那些小敌就更不在话下了。
”张士诚以为也说得对,便拜他为将军,听任他自行招募兵士,并告诫管理钱粮军需的官员不要计较他支取的多少。
那读书人曾游历过钱塘,与钱塘的一些无才能而又怯懦的人有交往,于是就到钱塘去招募兵士,那些浪荡市井的人都去投靠他,他选拔了几十个人给予官职,每月花费的军饷以万石来计数。
他们每天聚坐一堂相互谈论行军作战的兵法,余下的时间就杀牛
宰羊大摆酒宴,那些招募来的人实在是不能率领兵士作战的呵。
曹国公李文忠攻占钱塘以后,那读书人及部下都逃跑离去,不敢稍微抵挡一下,后来被搜索捕获,捆绑到辕门诛杀,临死前还在说:“我熟读孙、吴兵法。
”
1、C靡:浪费(làngfèi),消耗
2、A“兵”字都解为兵法(bīngfǎ)。
“然”分别(fēnbié)解为却、对。
3、D
4、C
A没有(méi yǒu)“他只会结党营私(jié dǎng yíng sī)”的意思。
B他根本没有实力可谈。
D“与国朝争雄”不是吴士的计划。
5、略
(二)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聪明的人能够成为聪明人的原因,愚蠢的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教授他
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的人从师学习,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人不向老师学习了;小的学了,大的却丢了。
我未能看出那种人的高明之处在哪?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士大夫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6.、 D
7.、 C
8、(1)不通晓句读,不解除迷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注意这两句的句式特点:宾语前置)
(2)他和他年龄差不多,学问知识相似,(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guānzhí)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内容总结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3)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D(A. 修禊(qì)B.何可胜道(shèng)C.梵语(fán))
2.C.(A. 静燥不同B.举匏僔.D. 齐彭觞)
3.B.(A. 悟C. 冯D. 父)
4.A.(B.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