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俄罗斯米格战斗机大全冲击波——米格战机家族大全米格-1~~米格-35多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冲击波——米格战机家族大全米格-1~~米格-35多图米格战机从一战中蹒跚起步到两极冷战鼎盛时期再到苏联解体后的日渐衰败,走过了风风雨雨的60多年,其中既有辉煌的胜利,也有失败的辛酸。

米格战斗机家族诞生了无数的英雄儿女,也有无数胎死腹中,最终孕育出现在的“Family Tree”。

1905年,米高扬出生在阿尔明尼亚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童年时代当过放羊娃,青少年时代,他曾在第比利斯和顿河罗斯托夫求学。

1925年,米高扬进入莫斯科“迪纳莫”工厂当车工,不久应征入伍。

冷战时期,西方常把苏联集团的战斗机统称为米格。

在20世纪的后50年里,米格战斗机和西方战斗机在世界各地的天空追逐,有过辉煌,也有过黯淡。

但在任何时刻,米格的历史都是世界航空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章。

米格家族的第一个成员是米格-1 战斗机,1938年开始研制。

当时,苏联空军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研制一种新型高速战斗机,著名的设计师波里卡尔波夫提出的方案赢得了广泛支持,随后该机被赋予了I-200的研制代号。

1940年4月5日,米格-1首飞。

试飞证明米格-1是一款优秀的高速截击机,值得一提的是5月2日,米格-1在试飞中达到684.5公里/小时的速度,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米格-1的机翼单位负荷高,机动性差;油箱容量小,航程有限;飞机重心偏后,滚转困难等。

所以正式命名为米格-1的飞机只生产了100架。

米格-1
米格-3
1941年2 月,米格-1 经过改进,得到了新的编号——米格-3战斗机,米格3和米格1几乎在同一时间进入苏军现役。

在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的那天,米格1和米格3占苏军歼击机总数的37%,占新歼击机总数的89。

9%。

截止到 1941 年 1 月,第一飞机厂已经制造出 150 架米格-3 战斗机,而在 1940 年第四季度,该厂一共生产了 100 架米格-1 和 20 架米格-3(米格-1 从第 100 架开始被称为米格-3,而其结构则在生产中不断地进行改进。

)到 1941 年 3 月 28 日,苏联军方共接收 473 架米格-3,其中 270 架装备空军部队,工厂存放 200 架,还有三架坠毁。

米格-3最主要的问题还是 AM-35A 发动机,因为发动机的问题导致了 30 多起各种事故。

由于供油系统的的缺陷,飞机在俯冲时发动机油压会降低很多,发动机甚至在 5,000 米高度时都会发生喘振。

在一次空战中,第 31 团的 3 名飞行员在卡纳斯上空驾机追逐德军侦察机时全部陷入螺旋,结果导致一名飞行员牺牲。

1941 年 5 月,米格-3 进行了在翼下加装两挺 12.7 毫米机枪的实验,米高扬甚至还打算为飞机进一步安装 20 或 23 毫米的机炮,但是试飞结果表明,安装有 5 挺机枪的米格-3 飞行速度下降了 20—30 千米/小时,机动性的下降也令人无法忍受。

在战争爆发前,工厂共制造了 821 架装备有 5 挺机枪的米格-3,但是在很多飞机装备部队之前都拆除了翼下的机枪。

米格-3战斗机机舱特写
米格-3飞机模型
米格-3飞行模拟图
米格-1侧面图集
米格-3侧面图集
继续
米格-3拥有多种颜色的涂装,以绿色的迷彩和白色为主
尽管米格-3性能出众,但是在作战中出现的大量操作问题严重影响了米格-3充分发挥其性能,1941年8月19日,西线部队向航空工业人民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报告,报告称米格-3的起落架经常无法放下,飞行员不得不强行利用机腹滑行迫降。

直到1943年米格-3总共才生产出了3322架,通过换装发动机,改进武器系统,米格-3有众多的改进型,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米格-3AM-38、米格-3M-82(又称为米格-9)、I-211E(又称为米格-9E)、I-230(米格-3U)等等
Mig-5是米高扬设计局设计的单座双发远程护航战斗机,1942年问世。

发动机为2台1700马力的ASh-82F活塞式发动机,武器为2门23mm机炮和2挺12.7mm机枪。

由于其竞争者Pe-2此时早已投产,MIG-5未能避免夭折的命运。

二、性能指标
尺寸数据:翼展 15.90米,机长 11.50米,机高 3.40米,机翼面积 38.90平方米。

重量数据:空重 654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 8060千克。

性能数据:最大平飞速度 61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 9800米,最大航程 2800千米。

武器装备:两门23毫米航炮,两挺12.7毫米机枪;还可携带800千克炸弹或火箭。

动力装置:两台ASH-82F活塞式发动机,功率 2*1700马力。

米格-9战斗机简介
米格-9(Mig-9)是苏联战后研制的首批喷气式战斗机之一,由米高扬设计局研发,采用仿制的德国BMW003喷气式发动机(苏联编号RD-20,每台静推力800公斤)。

MiG-9的气动布局类似老式活塞飞机,喷气发动机放在前机身下部,前三点起落架,机翼为平直中单翼,头部装三门机炮,炮管伸在机身外。

1946年3月原型机出厂,4月24日首飞成功,成为苏联最早的喷气式战斗机。

作为喷气式战斗机,MiG-9并不成功,共生产了约1,000架,服役时间不长,1952年MiG-15服役时就退役了。

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9.75(机长)×10(翼展)×2.59(机高)米。

机翼面积:18.3㎡。

空重:354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5501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910公里/小时(0.8马赫)。

实用升限:12800米。

航程:1100公里。

发动机:2台РД-20型喷气发动机(苏联仿造的BMW-003发动机),每台静推力800千克。

武器系统:1门37毫米航炮,备弹40发;2门23毫米航炮,每门备弹80发。

研制背景及过程
苏联在是否直接仿制德国的Me262或He162喷气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论。

这时苏军已经缴获了相当数量的德国飞机和发动机的整机和部件,可以拼装一定数量的飞机,缴获的技术资料和工装也足够开始仿制生产,但这样将扼杀苏联自己的设计。

最后,在雅可夫列夫等人的坚持下,决定自己研制。

除了面子问题,还有一个实际问题:德国设计的工艺要求太高,在德国备件耗尽后,苏联的工艺水平不足以自己大批制造,仿制也难以保证质量。

由于苏联自己研制的喷气发动机在进度上赶不及,高层决定先用缴获的德国Jumo或BMW喷气发动机,然后设法从英国进口“尼恩”和“德温特”发动机,在40年代末或50年代初过渡到苏联自己的喷气发动机。

高层同时决定,米高扬和苏霍伊用BMW003(苏联编号RD-20)集中于双发战斗机,雅可夫列夫和拉沃奇金用Jumo004(苏联编号RD-10)集中于单发战斗机。

机翼下的BMW003
米高扬的初始方案和Me262如出一辙,这也是当时喷气战斗机的主流布局。

但是这个布局的迎风面积大,阻力大,沉重的发动机远离机身轴线,横滚时的转动惯量大,机动性不好,单发失效后偏航力矩也大。

风洞试验表明,在发动机推力有限的情况下,这样的喷气战斗机的速度潜力不大。

首先将喷气战斗机投入战场的德国当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在二战后期德国秘密武器盛行期间,以设计Fw190战斗机著称的KurtTank设计了Ta183喷气战斗机,采用机身发动机、机头进气的布局,在气动设计上解决了很多Me262的问题。

除了机头进气,Ta183还采用了先进的后掠翼。

关于米格和当时苏联其他第一代喷气战斗机采用机头进气是否受德国影响的问题,东西方一直存在争论。

苏军缴获了Ta183的样机和大批技术资料,但KurtTank和他的手下都逃到美英军占领区,向西方盟国投降了。

不管是异曲同工还是照抄不误,一般认为战后初期东西方很大一批喷气战斗机都受到Ta183的影响,包括多种米格战斗机、美国的F-84“雷电”、F-86“佩刀”、法国的“暴风”、“神秘”等,尽管这些飞机中的每一个的具体技术实现都和Ta183有很大的不同。

米格-9(Mig-9)是苏联战后研制的首批喷气式战斗机之一,由米高扬设计局研发,采用仿制的德国BMW003喷气式发动机(苏联编号RD-20,每台静推力800公斤)。

米格-9做了很多更有实际意义的试验,其中最重要的是空中射击试验。

为了解决战时米格-3只有机枪火力、攻击力不足的问题,米格-9配备了1门37毫米炮和2门23毫米炮,甚至试验过57毫米炮,但后坐太大放弃了。

中国空军的MiG-9的是朝鲜战争时期从苏联进口的,1951年5月/毛/泽/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徐问前率政府兵工代表团秘密访苏,洽谈购置武器问题。

苏联向中国无偿提供372架MiG-15战斗机(只收运输费),用以改装6个MiG-9歼击机师,即希望中国将原来苏联准备提供的MiG-9照旧买下。

中方考虑到这些飞机还可以作为训练之用,再照顾到双方的友好关系,也就同时买回。

Mig-13:
Mig-13(I-250)是一种混合动力飞机,机头为1台VK-107R活塞式发动机,机尾装1台VDRK(1)喷气式发动机,武器为3门20mm机炮,1945年3月首次试飞。

创造了苏联飞机的速度纪录,其最大平飞速度达到825公里/小时,只进行了小批量生产,并且服役到1950年。

Mig-13也是苏联最后一种装有活塞式发动机的战斗机。

性能指标
尺寸数据:翼展 9.5米,机长 8.2米,机翼面积 15.0平方米。

重量数据:空重 3028千克,起飞重量 3930千克。

性能数据:最大平飞速度 825千米/小时,实用升限 11900米,最大航程 1820千米。

武器装备:3门 20毫米机炮。

动力装置:1台VK-107RV-12型活塞螺旋桨发动机,功率 1650马力;1台VRDK冲压式喷气发动机,推力 2.94千牛。

米格-15战斗机简介
米格-15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制的高亚音速单座歼击机、也是苏联第一代实用的喷气式战斗机。

米格-15于1946年开始设计,1948年3月投入批量生产,年底开交付空军使用。

米格-15主要有两种改型:米格-15比斯和双座教练型乌米格-15。

该机不仅在苏联使用,波兰和捷克还曾进行仿制,中国在建国初也购买了米格-15飞机。

米格-15飞机1954年停产,各型生产数量超过16000架。

米格-15机翼中单翼,25%翼弦处后掠角为35度,下反角2度。

机身是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构件主要由纵向大梁、长桁和横向框架组成,采用机头进气方式。

改型的米格-15比斯换装一推力26.46千牛(2700公斤)的вк-1发动机。

基本参数:
翼展10.08米
机长10.10米
机高(减震装置可压缩)3.7米
机翼面积20.6米2
重量及载荷:
正常起飞重量4,960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6,130公斤
空重3,636公斤
发动机:一台BK-1发动机推力2,700公斤
最大平飞速度1,076公里/小时(海平面)
实用升限15,500米
爬升率3,000米/分
武器装备
米格-15有三门机炮:一门н-37机炮,两门нс-23км型机炮,能携带200发炮弹。

米格-15平飞速度可达1050千米/小时,比斯型可达1O76千米/小时,米格-15的升限是152O0~156O0米,最大爬升率(海平面)为42米/秒,最大航程(10000米高度)1782千米,续航时间3小时。

相关背景
米格-15是一种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1946年开始设计,1947年6月首次试飞,由于第一架原型机制作粗糙,第一次着陆就机毁人亡。

第二架原型机重新设计,12月首次试飞成功。

1948年6月投入生产,并成为前苏联空军的主力战斗机。

据统计,米格-15各型飞机生产总数超过了16500架,是苏联制造数量最大的喷气式飞机。

后又向前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大批提供,并成为朝.鲜.战.争.中中苏.朝.方面的主力战斗机。

米格-15是米格设计局扬名立万的标志性机型。

1951年2月,周.恩.来.致电斯.大.林.,表示希望增购5架米格-15,加上原有的米格-15,组成4个米格-15歼击机团参加朝.鲜战争。

当时美.军已经在朝.鲜投入了F-80、F-84、F-86等先进的战斗机或战斗轰炸机,其中F-86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其性能比米格-15基型明显高出一筹,与米格-15比斯改型相当。

而此前苏方大力推销给中国的米格-9性能落后,无法在朝.鲜与美军战斗机抗衡,数量虽然多却只能用于训练和华南东南方向防空任务,我方对此相当不满。

斯大林为此两次致歉,并立即无偿援助中国372架米格-15。

至1956年,米格-9全部退役。

由于1952年我方提出当年为20个歼击机团装备歼击机,因此到朝.鲜战争结束,苏联出售给中国约1000架米格-15。

其中包括朝.鲜.战.争.后,苏军移交给我方一个师的米格-15。

解放军装备米格-15
解放军首次获得米格-15,有可能是在1950年10月。

当时,苏军在中国华东地区协助防空的巴季茨基部队即将回国,向中国有偿转交了该部队使用过的38架米格-15歼击机。

同时移交的还有其他一些作战飞机。

随后,东北地区的别洛夫部队移交给我方122架米格-15。

值得指出的是,苏联方面从未向中国无偿提供武器装备。

1952年8月苏联开始向中国出售米格-15“比斯”改进型歼击机,年底已拥有6个师的“比斯”。

但此时距离停战只有半年,“比斯”发挥出来的作用就较为有限了。

1953年12月23日,中苏两国政府换文,苏联将制造喷气式飞机米格-15比斯(含发动机)的许可权授予中国。

但后来计划改为向中国移交米格-17的生产技术。

以下为解放军获得米格-15的具体列表:1950年10月13日,驻上海帮助中国防空的苏联空军部队向解放军空军第四混成旅移交了38架米格-15。

苏联政府赠送中国372架米格-15飞机,51年六七八月间分3批进口,仅收运输费。

1950~1951年间,中国从苏联共进口(转
让)米格-15飞机654架。

1951~1958年,我国从苏联进口乌米格-15飞机357架。

1951年赠送372架米格-15飞机,包括12架乌米格-15,于7月18~31日运到。

1958年,将米格-15改装成乌米格-15教练机。

1980年最后18架米格-15退役。

1952年供给348架米格-15比斯。

8月23日至10月17日,从满洲里、绥芬河陆路口岸进口,当年进口348架。

1953年5~10月,第二批进口134架。

1952~1955年,共进口(转让)米格-15比斯飞机1460架。

1959年,将米格-15比斯改装成双座教练机。

1986年米格-15比斯退役。

米格-15战斗机(俄文:МиГ-15,英文:MiG 15)由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飞机设计局设计的,北约给予的绰号是“柴捆(Fagot)”,是苏联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的代表。

据统计,米格-15战斗机各型机总产量超过16500架,是苏联制造数量最大的喷气式飞机。

米格-15是一种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1946年开始设计,设计受到纳.粹.德.国的 Ta 183实验机很深的影响,但是整体设计还是来自于苏联本身。

米格-15投入使用后不久,就发现高速飞行时的方向安定性问题,在到达0.92马赫的极限速度之前,就可以出现方向失稳。

在一段时间内,苏联空军只好将最大速度限制在0.88马赫。

研究表明,左右机翼的制造公差达到4毫米时,加上主起落架的结构使机翼刚性不足,就可以产生这个问题。

MiG-15 原型机初期发展并不顺利,但受限于发动机技术始终无法试飞,直至英国工党政府同意出售英国制的两款离心式喷射发动机之后,始有突破。

1947年6月首次试飞。

由于第一架原型机制作粗糙,第一次着陆就机毁人亡。

第二架原型机重新设计,1947年12月首次试飞成功。

坐落在中国拉萨的一架米格-15
米格-15模型
米格-15采用机头进气模式。

机身上方为水泡形座舱盖,内容弹射座椅。

气流在机头由进气道内的隔板分为左右两股。

机翼位于机身中部靠前,后掠角35度,带4枚翼刀,翼下可挂两只副油箱或炸弹。

米格-15是苏联第一种实用的后掠翼飞机,已初具现代喷气式飞机的雏形。

机翼穿透机身,与进气道内的隔板总计将气流分为4股。

在机翼前缘放有一定量的铅,以降低机翼对扭曲刚性的需求。

飞机不装备雷达,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

苏联空军飞行员帮助中国飞行员掌握米格-15的驾驶技术
美国空军的米格-15
美国十分重视找到应对米格-15战斗机的技术法宝
米格-15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制的高亚音速单座歼击机、也是苏联第一代实用的喷气式战斗机。

米格-15于1946年开始设计,1948年3月投入批量生产,年底开交付空军使用。

米格-15主要有两种改型:米格-15比斯和双座教练型乌米格-15。

米格-15的优异性能在朝鲜战争中得到充分发挥与考验,图为朝鲜空军的米格-15战斗机
美国最早发现米格-15参战是在1950年11月1日。

同年11月8日,4架米格-15和4架F80遭遇,这被认为是世界上喷气战斗机的第一次空战。

11月9日,2架米格-15把一架B29轰炸机打得满身弹孔;在以后的三四天里又击落几架,令美国大为震惊。

由于F80、F84战斗机不是米格-15的对手,美国赶紧派刚刚研制成功的F86上场。

除了航程较短外,米格-15在当时拥有最先进的性能指标,曾在朝鲜战场上与美国的F-86进行了较量,其机动性能令西方大为震惊,正是由于它的出色表现才使在活塞飞机时代默默无闻的米高扬设计局扬名立万。

解放军首次获得米格-15,有可能是在1950年10月。

当时,苏军在中国华东地区协助防空的巴季茨基部队即将回国,向中国有偿转交了该部队使用过的38架米格-15歼击机。

同时移交的还有其他一些作战飞机。

1952年8月苏联开始向中国出售米格-15“比斯”改进型歼击机,年底已拥有6个师的“比斯”。

但此时距离停战只有半年,“比斯”发挥出来的作用就较为有限了。

1953年12月23日,中苏两国政府换文,苏联将制造喷气式飞机米格-15比斯(含发动机)的许可权授予中国。

但后来计划改为向中国移交米格-17的生产技术。

米格-17战斗机简介
米格-17是单座高亚音速歼击机,是在米格-15比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约所起外号“壁画”。

1948年设计,1949年12月开始试飞,1952年进入前苏联空军服役。

米格-17约有5~6个型号,主要型别是米格-17C型和米格-17D型,C型是昼间战斗型,D型具备一定的全天候作战能力。

除前苏联生产外,波兰和捷克等国进行仿制。

米格-17生产量大,据估计各型总共生产约9,000架。

前苏联、波兰和捷克均于1958年停产。

六十年代末,在前苏联退出第一线。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米格-17大量出口,使用国家包括欧、亚、非的20多个国家,如捷克、波兰、罗马尼亚、越南、朝鲜、埃及和乌干达等。

技术参数
翼展9.60米
机长11.36米
机高3.80米
机翼面积25.00平方米
机翼后掠角45度最大起飞重量60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5340千克
最大燃油重量1170千克(机内)1834千克(带副油箱)
最大载重量213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1145千米/小时(高度3000米)
巡航速度800千米/小时
最大爬升率75.8米/秒
实用升限16000米
最大航程1560千米(带副油箱)1020千米(不带副油箱)
续航时间2小时50分(带副油箱)
研发过程
在米格-15的使用经验和米格-15LL的试飞应验基础上,米格设计局开始对米格-15作重大改进,改进的结果就是伊-330,定型后称为米格-17。

粗看起来,米格-17和米格-15不容易区别出来,基本布局相似,发动机也是克里莫夫VK-1。

米格-17的机翼前缘具有一个转折,内翼段后掠大一点,为45度,外翼段后掠小一点,为42度,所以在苏联被称为“镰刀形机翼”。

机翼上翼刀由米格-15的两对增加到三对,机尾下根据米格-15LL的研究成果增加了腹鳍,以增加大迎角下的方向安定性。

外观上看不出来的是操纵系统,有米格-15的无助力机械操纵系统(实际上就是连杆和钢缆)改为液压操纵系统。

米格-17具有米格-15的基本优点,但操纵性和高空性能得到改善。

米格-17在50年2月1日首飞。

最初的试飞很顺利,但在一次试飞中,试飞员伊瓦什琴柯在俯冲中失事,失事前没有征兆,伊瓦什琴柯也没有发出故障或求救呼叫。

检查事故现场和残骸没有发现任何原因。

几个星期后,试飞员塞多夫在飞机几乎失控的情况下侥幸安全着陆,检查结果发现,机翼上的副翼差不多被撕碎了,难怪横滚失去控制。

大量理论和实验分析表明,这是机翼的气动弹性发散引起的。

机翼结构应该重量轻但刚性大。

重量和刚性是一对矛盾,在实际中如何在两者之间平衡就是设计的艺术。

为了减轻重量,米格-17的机翼的刚性偏低。

实际上,米格-15就有这个问题,所以特别高速的时候容易失稳。

机翼刚性不足时,副翼的动作在产生滚转力矩的同时,会造成机翼变形,产生反方向的滚转力矩。

换句话说,以左机翼为例,在机翼后缘的副翼下垂产生向右的滚转力矩时,整个左机翼被向前扭转,机翼前缘实际上相对于整个机翼反而下垂。

由于机翼的面积比副翼大很多,实际上可以克服副翼的作用而产生向左的滚转力矩。

这样造成和飞行员的意图相反的控制动作,难怪要造成失事。

这个问题速度越高越显著,飞机可以在瞬时之内失控。

在特别加强了机翼的刚性后,米格-17的高速机动性大大改善,成为亚音速战斗机中的佼佼者。

51年开始,米格设计局展开在米格-17上加装机载雷达的工作,基本型升级为米格-17P,P 指Poiskovyy,意为搜索。

52年克里莫夫对VK-1发动机加装加力,米格-17升级为米格-17F,F指Forsirovannyy,意为加力。

加力的VK-1F发动机的推力达到2,275公斤,使米格-17的爬升和高空性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由于气动设计的局限,最大速度没有什么提高。

装备雷达和加力发动机的米格-17PF最终成为米格-17的主要型号。

实战对比
与MiG-15相比MiG-17的速度更快,同时保留了MiG-15的一些优点,比如轻巧灵活。

MiG-17的翼载荷比当时的美国战斗机都要小,而且这种老式飞机并不追求高速飞行能力,因此其盘旋性能非常优秀,足以在俗称“狗斗”(DogFight)的近距格斗中占据优势。

对于参加越战的美国飞机来说,MiG-17的个头很小,加上多从后方过来,通常很难发现,一旦被其逼近,则会陷入格斗中,攻击/轰炸机必须投放掉炸弹以提高飞行性能,这是美国飞机最不愿意的。

越南战争中的米格-17
MiG-17在低速时非常灵活,经常有“鬼怪”飞行员发现在自己从后方靠近MiG-17并准备用导弹进行攻击时,MiG-17会陡然拉起,然后以快的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做一个筋斗绕至自己的后方并用机炮开始攻击。

“鬼怪”都没有机炮,一旦MiG-17靠的太近则导弹都无法使用,因此“鬼怪”飞行员必须注意控制速度,以保证和米格的距离;而导弹也很难锁定这种灵活的小飞机。

F-105虽然有一门“火神”机炮,但是一方面F-105太笨重,盘旋性能远不及MiG-17;另一方面F-105通常执行攻击任务,平显上的武器操作状态通常打在空地模式,一旦碰上敌机往往来不及切换到空空模式(操作比较麻烦,那时候美国战斗机的通病),因此在与MiG-17的交锋中吃尽了亏,有不少F-105对MiG-17的击落纪录是飞行员靠肉眼估算提前量击落的,但是大量的F-105则丧生于MiG-17的3门机炮之下。

唯一表现尚可的是美国海军的F-8“十字军战士”战斗机,这种飞机一开始就准备好了要用机炮交战,因此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飞行员的训练上看都是最适合于和米格进行格斗的机种。

事实上F-8的飞行员从来就是飞行员里最骄傲的一群,他们认为他们的空战技术是所有军种里最高的。

不过F-8的数量并不多,而且其盘旋性能并不比MiG-17好,而且有个很糟糕的毛病:机炮故障率太多,往往一次空战没完四门机炮就都不响了。

F-8没能改变战争初期美国战斗机吃亏的状况。

MiG-17不能携带导弹,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它的威胁程度,美国飞机有时候会干脆扔掉炸弹然后逃跑,因为美国飞机速度快,所以MiG-17往往追不上逃走的美机。

一旦美机陷入和MiG-17的近战,那么MiG-17则会逐渐降低高度和速度,使美国战斗机进入飞行性能低下的区域并与其进行盘旋占位,然后用2门23mm和1门37mm机炮对其进行攻击。

37mm 炮弹威力巨大,通常命中一发便能摧毁一架战斗机,而且37mm炮比美国的20mm“火神”机炮射程远,因此美国飞行员戏称MiG-17常能捡一个“金娃娃”,指MiG-17即使从远处随便打一炮就可能捡个大便宜。

不过虽然MiG-17的炮弹火力比美国战斗机强,但是携弹量有限,通常只能做2-3次射击,加上MiG-17油料有限,所以一般也不可能长时间作战,一次袭击未果便也只能返航,有很多美国飞行员在被MiG-17咬住觉得已经没有希望逃脱的时刻却发现米格突然自行消失了。

相关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