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的发现、制作和提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霉素的发现、制作和提取
1928年. 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学术论文,报告了他的发现,但当时未引起重视,而且青霉素的提纯问题也还没有解决。
1935年,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家钱恩和物理学家弗罗里对弗莱明的发现大感兴趣。
钱恩负责青霉菌的培养和青霉素的分离、提纯和强化,使其抗菌力提高了几千倍同,弗罗里负责对动物观察试验。
至此,青霉素的功效得到了证明。
由于青霉素的发现和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患者的生命,及时抢救了许多的伤病员。
青霉素的出现,当时曾轰动世界。
为了表彰这一造福人类的贡献,弗莱明、钱恩、弗罗里于194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青霉素大量生产。
1943年,已有足够青霉素治疗伤兵;1950年产量可满足全世界需求。
青霉素的发现与研究成功,成为医学史的一项奇迹。
青霉素从临床应用开始,至今已发展为三代。
第一种方法:
青霉素G生产可分为菌种发酵和提取精制两个步骤。
①菌种发酵:将产黄青霉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7~10天,即可得青霉菌孢子培养物。
用无菌水将孢子制成悬浮液接种到种子罐内已灭菌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24~28h,然后将种子培养液接种到发酵罐已灭菌的含有苯乙酸前体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7天。
在发酵过程中需补入苯乙酸前体及适量的培养基。
②提取精制:将青霉素发酵液冷却,过滤。
滤液在pH2~2.5的条件下,于萃取机内用醋酸丁酯进行多级逆流萃取,得到丁酯萃取液,转入pH7.0~7.2的缓冲液中,然后再转入丁酯中,将此丁酯萃取液经活性炭脱色,加入成盐剂,经共沸蒸馏即可得青霉素G钾盐。
青霉素G钠盐是将青霉素G钾盐通过离子交换树脂(钠型)而制得。
第二种方法:
土法制备青霉素
原理:首先收集大量青霉,用营养液培养,接着讲培养液过滤,加上菜籽油并搅拌。
搅拌之后将水分(精制培养液)抽取出来。
通过上面的方法就将大部分的不容性物质和脂容性物质去除了。
将炭磨成粉末,加入精制培养液,让炭吸收青霉素。
将吸收了青霉素的炭放在分离管柱之类的容器内,以蒸馏水及酸性水洗净,然后用碱性水冲洗。
那么分划出来的青霉素便会被分划在某个部分,浓缩再溶解出来,这就是分离管柱色层分离法。
以琼脂培养基去培养葡萄球菌,进行药剂感受性测试,就可以将效果显著的分划判断出来。
实现:首先还是收集大量青霉(馒头、包子、水果、面条上)。
将米磨成汁混合用芋煮成的汁作为培养液,植入青霉培养7天。
将培养液用滤棉过滤,过滤后的加入菜籽油来溶解脂容性物质,由于青霉素是水溶性,所以油下面的水溶解了青霉素。
将水加入放了活性炭(煮过消毒)的容器并搅拌。
将这些活性炭放入分离管(上端开口大,下端开小口),用蒸馏水清洗,然后注入酸性水(用醋制造),最后用碱性水(海草煮汁)注入。
这时候在下方出口处加上过滤棉以减小流速。
按每 100cc分成多份。
从患者身上取得葡萄球菌用培养基培养。
将不同的划分涂在葡萄球菌培养皿上。
几天后如果葡萄球菌只在所涂的青霉素周围生长,那么那分划分便算有药效。
为了避免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注射,注射前要作小剂量的皮试,打过针的都知道。
重复精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青霉素的浓度,不过成本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