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柏拉图哲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说、心灵转向说 回忆说: 柏拉图的先验认识论以回忆说为前提,而回忆说 则建立在灵魂不死和轮回转世说的基础之上。柏 拉图认为知识、理性认识为不死的灵魂所固有, 学习、认识,无非是灵魂回忆它前世固有的知识 而已。灵魂是肉体的主宰,灵魂先于肉体,在出 生和完善方面比之肉体更值得尊敬。灵魂是不朽 的。人的灵魂具有四种能力:理性、理智、信念、 想象,它们与理念、数理学科的对象、可见事物、 影像彼此相应。
离开埃及之后,柏拉图到昔勒尼游历。 该地区是希腊殖民城邦,是希腊世界的数学和哲 学活动的中心之一,柏拉图在这里结识了数学家 忒俄多儒。 接着柏拉图向西航行到大希腊(即南意大利)漫 游,主要是到另一个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中心塔壬 同,结识了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和毕达哥拉斯学 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彼此结下了深厚而持久的 友谊。塔壬同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给 柏拉图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了他日后追求的哲学 家和政治家相结合的一个理想的雏型。
柏拉图青年时期亲身经历的两件事变:“三十僭 主”政体的暴政和苏格拉底被民主政体处死。 这两件事影响他以后一生的道路。柏拉图在苏格 拉底被处死后,对雅典的各种政体都已绝望,自 愿地离开了雅典,他怀着探求哲学和政洽、哲学 家和政治家结合的途径以及理想政体的希望,到 麦加拉、埃及、昔勒尼、大希腊、西西里等地, 进行了为期十二年左右的游历活动。
第二,苏格拉底的影响。 柏拉图在《智者篇》中指出:苏格拉底认为,伦 理行为必须建立在知识上,而且这种知识必须有 永恒价值,它既不属于对可感的变化着的对象的 知识,又不是主观的意见,而是对所有人、所有 民族都是永恒意义上的知识。一方面,苏格拉底 离开了希腊哲学中泰勒斯以来的传统,无视了对 整个自然界的研究,转而注意伦理问题的研究, 探求伦理中普遍的东西,从而使思维第一次转而 注意定义问题;另一方面,苏格拉底还没有把这 种普遍的东西、定义,和个别的东西分离开来, 以致使它成为独立存在的东西。但是柏拉图认为 作为普遍的东西、定义的理念,是和个别的东西 分离开来了的独立存在物。
第五,原子论的影响。 柏拉图在制定自己的体系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 了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原子论的成就。 总之,柏拉图庞大的哲学体系是柏拉图所处的那 个从顶峰走向没落的雅典社会的反映,又是对到 他为止的人类全部认识和思想财富的批判继承。 其精华和糟粕对以后人类的认识史都产生着深远 的影响。
第三讲 柏拉图及其哲学
一、生平和著作 1、青少年时期 2、游历时期 3、学园时期 4、三次西西里之行 二、思想渊源 三、哲学思想 1、认识论 2、理念论 3、辩证法 4、理想国
一、生平和著作 青少年时期(公元前427—399) 柏拉图于公元前427年生于雅典附近的埃癸 那岛。柏拉图是他父亲阿里斯同和母亲佩里克提 俄妮的幼子,两个哥哥阿得曼图、格劳孔和一个 姊妹坡托妮。双亲的家庭,都是属于雅典显要的 贵族世家。父亲的谱系可以上溯到雅典历史上最 后一个君主科德罗斯;母亲的谱系可以上溯到德 罗皮得一世(公元前644年雅典执政官)以及梭 伦的兄弟德罗皮得二世(公元前593年雅典执政 官)。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给她的叔父皮里兰 佩,并生了安提丰。皮里兰佩积极支持民主政体, 是伯里克利的挚友和政策的重要支持者。柏拉图 的青少年时期在他的继父家里度过。
柏拉图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希腊著名的悲剧 和喜剧,柏拉图直接看到它们公演。柏拉图青少 年时期热衷于文艺创作,撰写过赞美酒神狄俄尼 索的颂诗以及抒情诗,结交苏格拉底之后才把诗 稿焚毁,决心从事哲学研究。据拉尔修记载:苏 格拉底曾梦见一只天鹅站在自己的膝盖上,然后 突然展开翅膀,发出一声悦耳尖鸣后就飞走了。 结果第二天就有人介绍柏拉图做他的学生,在他 身上苏格拉底看到了自己梦中的天鹅。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死于一次婚礼的宴席上。 亚里士多德的悼词是: “岿岿盛德,莫之能名。光风霁月,涵育贞明。 有诵其文,有瞻其行。乐此盛世,善以缮生。” 他的碑铭有: 这里躺着神一样的阿里斯托克勒,他以节制和正 义闻名于世。他伟大以致无人能嫉妒。 老鹰啊,为什么你在这座坟墓上盘翔?你那凝视 的目光是否在说:它属于那不朽者中的一个? 他的灵魂在奥林匹斯山上高翔,他的肉体在阿提 卡的土壤中安眠。 阿斯克勒普(阿波罗之子)救治肉体,柏拉图则 挽救灵魂。
第三,埃利亚学派、特别是巴门尼德的影响。 在《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正是通过巴门尼德,才把 苏格拉底的一般,转变为“单个的存在物”——理念。 巴门尼德一反伊奥尼亚学派的素朴唯物主义传统,不在 某种可感东西水、气、火中寻求万物的始基;而把多种 多样千差万别的可感物,抽象和归结为思维性的存在, 并把它和非存在绝对地对立起来。柏拉图则把巴门尼德 的思维产物的永恒不变、不动的存在,确认为客观实在 的理念,又为了缓和巴门尼德的存在和非存在的对立, 提出可感个体事物处于存在和非存在之间,它不是绝对 不变的存在,不是完全的知识的对象;但又不是完全虚 无的东西;而认为它是意见、信念的对象,是“可朽的 信念”,处在知识和无知、理念和纯无之间。可以说, 巴门尼德的学说促使柏拉图把赫拉克利特学派和苏格拉 底的学说折衷和揉合起来,向客观唯心主义转化。
公元前361年,柏拉图践约第三次去西西里。 为调和狄俄尼索二世和狄昂间的予盾,柏拉图冒 着生命危险到了叙拉古,狄俄尼索二世仍坚持不 允许柏拉图回国。后来,还是在阿启泰等的斡旋 下,柏拉图于公元前360年才重返雅典。狄昂则 在学园的一些成员们的支持下,训练军队,于公 元前357年攻占了叙拉古,将狄俄尼索二世逐出 叙拉古,成为该地的僭主;但狄昂本人,于公元 前354年被人谋杀。 柏拉图对狄昂的死,感到非常悲痛,比之苏格拉 底的死,对他的打击还要重。其理由是,苏格拉 底虽被处死,但他的死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狄 昂则在准备达到其伟大事业前就去世了。
柏拉图学园主要开展如下活动: 第一,培养上层统治者和提供政治咨询。 “作 为统治者的一个训练基地,不仅仅是维护一种特 殊的政治理论,而且还对学园的那些已经获得政 权的成员们,提供实际的指导。” 第二,积极传授和开展哲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成 为当时希腊世界的学术研究中心。尤其是数学, 柏拉图认为数学能激励心灵上升到最高的理性认 识,是接受最高的辩证法教育的最后一个准备阶 梯。 第三,柏拉图的大量中期、后期的对活、信札, 都是在学园时期撰写的.还有未曾保存下来的在 学园的口头讲演,所谓“不成文学说”。
根据第欧根· 拉尔修的记载,柏拉图的著作如下: 《欧梯弗罗》《申辩》《克里托》《斐多》; 《克拉底鲁》《泰阿泰》《智者》《政治家》; 《巴门尼德》《斐利布》《会饮》 《斐德罗》; 《阿客巴德I》《阿客巴德II》《希帕库斯》《竞争者》; 《忒阿革斯》《查密迪斯》《拉各斯》《吕西斯》; 《欧梯德谟》《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曼诺》; 《大、小希庇阿斯》《伊安》《梅涅克塞努》; 《克利托丰》《国家》《蒂迈欧》《克里底》; 《弥诺斯篇》《法律篇》《伊壁诺米篇》《十三封信札》。
游历时期(公元前399—387年) 柏拉图于公元前399年到科林斯海峡的麦加拉。 苏格拉底的学生欧几里得在当地创立的麦加拉学 派把苏格拉底的伦理学和埃利亚学派的学说结合 起来,并以此去批判其它学派的学说。 接着,柏拉图就到埃及去游历。这个古老民族的 伟大文化:教育、音乐、造型艺术、官僚政治和 制度、天文学、数学等给柏拉图巨大影响。以后 在《国家篇》、《法律篇》等对话中提出的一系 列政治、宗教、教育和制度,和这些经历无疑是 密切相关的。晚年的对话《蒂迈欧篇》记载:和 埃及比起来,希腊人“在思想上都是未成熟的。”
游历生活长达十二年之久,柏拉图详尽地考察了 各地的政治、法律、教育、宗教等制度,进一步 研究和掌握了当时的数学、天文学、力学、音乐 等理论,以及各种哲学学派的学说。正是在这样 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柏拉图逐步形成了他自己 的哲学体系,以及对改革希腊的社会、政治、法 律、教育、宗教等制度的见解。他建立学园正是 为了进一步传播他的学说,在实践中推行他的理 想国或“第二好的国家”。
第四,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 柏拉图的下列思想是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的: 按照宗教的纯化和拯救作用来解释对哲学的理解; 强调数学的作用,热衷于把数学看作是永恒真理; 强调整个自然界的血脉相通,灵魂不朽及其轮回 转世,肉体是灵魂的暂时的坟墓或囚室;强凋音 乐的作用,用音乐的术语来描述灵魂的状态;凭 借数学来解释宇宙学和宇宙生成学等等。
知识有三:实践的(政治、弹奏等)、生产的 (建筑、造船等)、理论的(几何、天文等)。 医术有五:药剂、外科、内科、诊断、治疗。 法律有二:成文的和不成文的。 言论有五:政治的、修辞的、日常的、辩证的、 技艺的。 音乐有三:使用嘴的、使用嘴和手的、使用手的。 至德有四:审慎、正义、节制、勇敢。 统治有五:法律的、自然的、习俗的、出身的、 武力的。 修辞有六:赞美、谩骂、说服、劝阻、控告、辩 护。
学园时期(公元前387——347年) 柏拉图公元前387年在以英雄阿卡得穆命名的运 动场创建学园,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的、 传授知识、进行学术研究、提供政治咨询、培养 贵族子弟成为上层统治者的学校。雅典的伊索克 拉底学园早于柏拉图学园数年,但它主要是继承 智者派的传统,传授修辞学和演说术。柏拉图学 园一直存在到 529 年,只是在东罗马帝国皇帝 查士丁尼禁止下被迫关闭,前后持续九百余年之 久。
二、思想渊源 第一,赫拉克利特及其学派的影响。 柏拉图早年熟悉以克拉底鲁为代表的赫拉克利特 学派的观点,深信可感事物永远处在流逝之中。 在《克拉底鲁篇》、《会饮篇》、《泰阿德篇》、 《斐利布篇》等中,一再提到赫垃克利特的著名 命题:“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他把万物比作一 道川流,断言我们不能两次走下同一条河。”不 过亚里士多德在指出柏拉图受了这种学说的影响 时,并未进一步指出他由此得出与赫拉克利特截 然相反的结论。柏拉图虽然承认可感事物的客观 存在,但他认为对它不可能有知识。因为在柏拉 图看来,知识只能是对永恒的、常住不变的东西 的认识,要是一切都处在变动中,则无物常住, 也就不可能对它有知识。
三、哲学思想 拉尔修将柏拉图的思想总结如下: 灵魂不朽,通过轮回转世附着在许多肉体之上。 它分为三个部分:理性位于大脑,激情位于心脏, 欲望位于肝脏。 善有三种即:心灵之善如正义、审慎、勇敢、节 制等,肉体之善如美丽、体格、健康、力量等和 外在善如朋友、福利、财富等。 友谊有三种:自然的友谊如血亲之爱、社会的友 谊如同学、同事等(因亲近而产生的)和因介绍 或推荐而延伸至陌生人的友谊。 正义有三:一种与神有关(献祭等)、一种与人 有关(还贷等)、一种与死者有关。
狄俄尼索一世于公元前367年去世,柏拉图第二 次来叙拉古,训练狄俄尼索二世成为哲学家、政 治家。开始时,和狄俄尼索二世相处得还可以; 不久狄俄尼索二世和狄昂的矛盾激化,指控后者 从事卖国活动,而把他驱逐出境,狄昂就此去雅 典的学园,在那里学习和积极从事策划推翻狄俄 尼索二世的政治军事活动。为此,这个青年僭主 怀疑柏拉图鼓励狄昂推翻他的统治,柏拉图的生 命再次遭到威胁;后来在阿启泰等的斡旋和当地 发生战争的情况下,才允许他暂时回雅典,但要 柏拉图保证战争结束后重返叙拉古。
三次西西里之行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应邀到西西里叙拉古 的狄俄尼索一世宫廷(公元前430—367)。 柏拉图到达狄俄尼索宫廷后,就和这个僭主谈论 僭主政体的弊端,结果激怒了这个僭主.在他的 姻弟狄昂(公元前408—354)的规劝下,才没 有处死柏拉图;但事后,仍然唆使当时在他宫廷 的斯巴达使节坡利斯于归途中的埃癸那岛(即柏 拉图的出生地)把他卖为奴隶;幸得昔勒尼人阿 尼刻里出资赎回并将他送回雅典。
离开埃及之后,柏拉图到昔勒尼游历。 该地区是希腊殖民城邦,是希腊世界的数学和哲 学活动的中心之一,柏拉图在这里结识了数学家 忒俄多儒。 接着柏拉图向西航行到大希腊(即南意大利)漫 游,主要是到另一个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中心塔壬 同,结识了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和毕达哥拉斯学 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彼此结下了深厚而持久的 友谊。塔壬同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给 柏拉图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了他日后追求的哲学 家和政治家相结合的一个理想的雏型。
柏拉图青年时期亲身经历的两件事变:“三十僭 主”政体的暴政和苏格拉底被民主政体处死。 这两件事影响他以后一生的道路。柏拉图在苏格 拉底被处死后,对雅典的各种政体都已绝望,自 愿地离开了雅典,他怀着探求哲学和政洽、哲学 家和政治家结合的途径以及理想政体的希望,到 麦加拉、埃及、昔勒尼、大希腊、西西里等地, 进行了为期十二年左右的游历活动。
第二,苏格拉底的影响。 柏拉图在《智者篇》中指出:苏格拉底认为,伦 理行为必须建立在知识上,而且这种知识必须有 永恒价值,它既不属于对可感的变化着的对象的 知识,又不是主观的意见,而是对所有人、所有 民族都是永恒意义上的知识。一方面,苏格拉底 离开了希腊哲学中泰勒斯以来的传统,无视了对 整个自然界的研究,转而注意伦理问题的研究, 探求伦理中普遍的东西,从而使思维第一次转而 注意定义问题;另一方面,苏格拉底还没有把这 种普遍的东西、定义,和个别的东西分离开来, 以致使它成为独立存在的东西。但是柏拉图认为 作为普遍的东西、定义的理念,是和个别的东西 分离开来了的独立存在物。
第五,原子论的影响。 柏拉图在制定自己的体系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 了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原子论的成就。 总之,柏拉图庞大的哲学体系是柏拉图所处的那 个从顶峰走向没落的雅典社会的反映,又是对到 他为止的人类全部认识和思想财富的批判继承。 其精华和糟粕对以后人类的认识史都产生着深远 的影响。
第三讲 柏拉图及其哲学
一、生平和著作 1、青少年时期 2、游历时期 3、学园时期 4、三次西西里之行 二、思想渊源 三、哲学思想 1、认识论 2、理念论 3、辩证法 4、理想国
一、生平和著作 青少年时期(公元前427—399) 柏拉图于公元前427年生于雅典附近的埃癸 那岛。柏拉图是他父亲阿里斯同和母亲佩里克提 俄妮的幼子,两个哥哥阿得曼图、格劳孔和一个 姊妹坡托妮。双亲的家庭,都是属于雅典显要的 贵族世家。父亲的谱系可以上溯到雅典历史上最 后一个君主科德罗斯;母亲的谱系可以上溯到德 罗皮得一世(公元前644年雅典执政官)以及梭 伦的兄弟德罗皮得二世(公元前593年雅典执政 官)。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给她的叔父皮里兰 佩,并生了安提丰。皮里兰佩积极支持民主政体, 是伯里克利的挚友和政策的重要支持者。柏拉图 的青少年时期在他的继父家里度过。
柏拉图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希腊著名的悲剧 和喜剧,柏拉图直接看到它们公演。柏拉图青少 年时期热衷于文艺创作,撰写过赞美酒神狄俄尼 索的颂诗以及抒情诗,结交苏格拉底之后才把诗 稿焚毁,决心从事哲学研究。据拉尔修记载:苏 格拉底曾梦见一只天鹅站在自己的膝盖上,然后 突然展开翅膀,发出一声悦耳尖鸣后就飞走了。 结果第二天就有人介绍柏拉图做他的学生,在他 身上苏格拉底看到了自己梦中的天鹅。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死于一次婚礼的宴席上。 亚里士多德的悼词是: “岿岿盛德,莫之能名。光风霁月,涵育贞明。 有诵其文,有瞻其行。乐此盛世,善以缮生。” 他的碑铭有: 这里躺着神一样的阿里斯托克勒,他以节制和正 义闻名于世。他伟大以致无人能嫉妒。 老鹰啊,为什么你在这座坟墓上盘翔?你那凝视 的目光是否在说:它属于那不朽者中的一个? 他的灵魂在奥林匹斯山上高翔,他的肉体在阿提 卡的土壤中安眠。 阿斯克勒普(阿波罗之子)救治肉体,柏拉图则 挽救灵魂。
第三,埃利亚学派、特别是巴门尼德的影响。 在《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正是通过巴门尼德,才把 苏格拉底的一般,转变为“单个的存在物”——理念。 巴门尼德一反伊奥尼亚学派的素朴唯物主义传统,不在 某种可感东西水、气、火中寻求万物的始基;而把多种 多样千差万别的可感物,抽象和归结为思维性的存在, 并把它和非存在绝对地对立起来。柏拉图则把巴门尼德 的思维产物的永恒不变、不动的存在,确认为客观实在 的理念,又为了缓和巴门尼德的存在和非存在的对立, 提出可感个体事物处于存在和非存在之间,它不是绝对 不变的存在,不是完全的知识的对象;但又不是完全虚 无的东西;而认为它是意见、信念的对象,是“可朽的 信念”,处在知识和无知、理念和纯无之间。可以说, 巴门尼德的学说促使柏拉图把赫拉克利特学派和苏格拉 底的学说折衷和揉合起来,向客观唯心主义转化。
公元前361年,柏拉图践约第三次去西西里。 为调和狄俄尼索二世和狄昂间的予盾,柏拉图冒 着生命危险到了叙拉古,狄俄尼索二世仍坚持不 允许柏拉图回国。后来,还是在阿启泰等的斡旋 下,柏拉图于公元前360年才重返雅典。狄昂则 在学园的一些成员们的支持下,训练军队,于公 元前357年攻占了叙拉古,将狄俄尼索二世逐出 叙拉古,成为该地的僭主;但狄昂本人,于公元 前354年被人谋杀。 柏拉图对狄昂的死,感到非常悲痛,比之苏格拉 底的死,对他的打击还要重。其理由是,苏格拉 底虽被处死,但他的死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狄 昂则在准备达到其伟大事业前就去世了。
柏拉图学园主要开展如下活动: 第一,培养上层统治者和提供政治咨询。 “作 为统治者的一个训练基地,不仅仅是维护一种特 殊的政治理论,而且还对学园的那些已经获得政 权的成员们,提供实际的指导。” 第二,积极传授和开展哲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成 为当时希腊世界的学术研究中心。尤其是数学, 柏拉图认为数学能激励心灵上升到最高的理性认 识,是接受最高的辩证法教育的最后一个准备阶 梯。 第三,柏拉图的大量中期、后期的对活、信札, 都是在学园时期撰写的.还有未曾保存下来的在 学园的口头讲演,所谓“不成文学说”。
根据第欧根· 拉尔修的记载,柏拉图的著作如下: 《欧梯弗罗》《申辩》《克里托》《斐多》; 《克拉底鲁》《泰阿泰》《智者》《政治家》; 《巴门尼德》《斐利布》《会饮》 《斐德罗》; 《阿客巴德I》《阿客巴德II》《希帕库斯》《竞争者》; 《忒阿革斯》《查密迪斯》《拉各斯》《吕西斯》; 《欧梯德谟》《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曼诺》; 《大、小希庇阿斯》《伊安》《梅涅克塞努》; 《克利托丰》《国家》《蒂迈欧》《克里底》; 《弥诺斯篇》《法律篇》《伊壁诺米篇》《十三封信札》。
游历时期(公元前399—387年) 柏拉图于公元前399年到科林斯海峡的麦加拉。 苏格拉底的学生欧几里得在当地创立的麦加拉学 派把苏格拉底的伦理学和埃利亚学派的学说结合 起来,并以此去批判其它学派的学说。 接着,柏拉图就到埃及去游历。这个古老民族的 伟大文化:教育、音乐、造型艺术、官僚政治和 制度、天文学、数学等给柏拉图巨大影响。以后 在《国家篇》、《法律篇》等对话中提出的一系 列政治、宗教、教育和制度,和这些经历无疑是 密切相关的。晚年的对话《蒂迈欧篇》记载:和 埃及比起来,希腊人“在思想上都是未成熟的。”
游历生活长达十二年之久,柏拉图详尽地考察了 各地的政治、法律、教育、宗教等制度,进一步 研究和掌握了当时的数学、天文学、力学、音乐 等理论,以及各种哲学学派的学说。正是在这样 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柏拉图逐步形成了他自己 的哲学体系,以及对改革希腊的社会、政治、法 律、教育、宗教等制度的见解。他建立学园正是 为了进一步传播他的学说,在实践中推行他的理 想国或“第二好的国家”。
第四,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 柏拉图的下列思想是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的: 按照宗教的纯化和拯救作用来解释对哲学的理解; 强调数学的作用,热衷于把数学看作是永恒真理; 强调整个自然界的血脉相通,灵魂不朽及其轮回 转世,肉体是灵魂的暂时的坟墓或囚室;强凋音 乐的作用,用音乐的术语来描述灵魂的状态;凭 借数学来解释宇宙学和宇宙生成学等等。
知识有三:实践的(政治、弹奏等)、生产的 (建筑、造船等)、理论的(几何、天文等)。 医术有五:药剂、外科、内科、诊断、治疗。 法律有二:成文的和不成文的。 言论有五:政治的、修辞的、日常的、辩证的、 技艺的。 音乐有三:使用嘴的、使用嘴和手的、使用手的。 至德有四:审慎、正义、节制、勇敢。 统治有五:法律的、自然的、习俗的、出身的、 武力的。 修辞有六:赞美、谩骂、说服、劝阻、控告、辩 护。
学园时期(公元前387——347年) 柏拉图公元前387年在以英雄阿卡得穆命名的运 动场创建学园,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的、 传授知识、进行学术研究、提供政治咨询、培养 贵族子弟成为上层统治者的学校。雅典的伊索克 拉底学园早于柏拉图学园数年,但它主要是继承 智者派的传统,传授修辞学和演说术。柏拉图学 园一直存在到 529 年,只是在东罗马帝国皇帝 查士丁尼禁止下被迫关闭,前后持续九百余年之 久。
二、思想渊源 第一,赫拉克利特及其学派的影响。 柏拉图早年熟悉以克拉底鲁为代表的赫拉克利特 学派的观点,深信可感事物永远处在流逝之中。 在《克拉底鲁篇》、《会饮篇》、《泰阿德篇》、 《斐利布篇》等中,一再提到赫垃克利特的著名 命题:“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他把万物比作一 道川流,断言我们不能两次走下同一条河。”不 过亚里士多德在指出柏拉图受了这种学说的影响 时,并未进一步指出他由此得出与赫拉克利特截 然相反的结论。柏拉图虽然承认可感事物的客观 存在,但他认为对它不可能有知识。因为在柏拉 图看来,知识只能是对永恒的、常住不变的东西 的认识,要是一切都处在变动中,则无物常住, 也就不可能对它有知识。
三、哲学思想 拉尔修将柏拉图的思想总结如下: 灵魂不朽,通过轮回转世附着在许多肉体之上。 它分为三个部分:理性位于大脑,激情位于心脏, 欲望位于肝脏。 善有三种即:心灵之善如正义、审慎、勇敢、节 制等,肉体之善如美丽、体格、健康、力量等和 外在善如朋友、福利、财富等。 友谊有三种:自然的友谊如血亲之爱、社会的友 谊如同学、同事等(因亲近而产生的)和因介绍 或推荐而延伸至陌生人的友谊。 正义有三:一种与神有关(献祭等)、一种与人 有关(还贷等)、一种与死者有关。
狄俄尼索一世于公元前367年去世,柏拉图第二 次来叙拉古,训练狄俄尼索二世成为哲学家、政 治家。开始时,和狄俄尼索二世相处得还可以; 不久狄俄尼索二世和狄昂的矛盾激化,指控后者 从事卖国活动,而把他驱逐出境,狄昂就此去雅 典的学园,在那里学习和积极从事策划推翻狄俄 尼索二世的政治军事活动。为此,这个青年僭主 怀疑柏拉图鼓励狄昂推翻他的统治,柏拉图的生 命再次遭到威胁;后来在阿启泰等的斡旋和当地 发生战争的情况下,才允许他暂时回雅典,但要 柏拉图保证战争结束后重返叙拉古。
三次西西里之行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应邀到西西里叙拉古 的狄俄尼索一世宫廷(公元前430—367)。 柏拉图到达狄俄尼索宫廷后,就和这个僭主谈论 僭主政体的弊端,结果激怒了这个僭主.在他的 姻弟狄昂(公元前408—354)的规劝下,才没 有处死柏拉图;但事后,仍然唆使当时在他宫廷 的斯巴达使节坡利斯于归途中的埃癸那岛(即柏 拉图的出生地)把他卖为奴隶;幸得昔勒尼人阿 尼刻里出资赎回并将他送回雅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