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
题精选附答案
单选题(共60题)
1、今年4-5月同学们将要参加全市的中考实验技能考查,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A.“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收集好气体后应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停止加热
B.“粗盐的提纯”实验中,过滤时将悬浊液直接倒人漏斗里
C.“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中,多余的药品应放回原瓶
D.“探究碳酸钠的性质”实验中,测定溶液pH时应先将试纸湿润
【答案】 A
2、一般来说,喜欢化学并且对理论和抽象的东西感兴趣的学生,其认知风格大多属于()。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答案】 B
3、下列教学目标不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范畴的是()。

A.通过体验实验过程,感受实验成功的快乐
B.体会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价值
C.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D.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关系
【答案】 C
4、下列哪组实验全部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基础学生实验()。

A.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燃烧的条件、氨气的实验室制取
B.氢气的实验室制取、粗盐提纯、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C.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燃烧的条件、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D.氮气的实验室制取、溶液酸碱性的检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答案】 C
5、利用下列数据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A.用沸点数据分析分子的稳定性
B.用溶解度数据推断固体混合物分离的可能性
C.用原子(离子)半径数据推断某些原子(离子)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D.用C的燃烧热和2CO(g)+O2(g)=2CO2(g)的反应数据,推算2C(S)+O2(g)=2CO(g)的反应热
【答案】 A
6、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依次是()。

A.课堂教学的开始、展开和结尾
B.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的开始、展开和结尾
C.准备实验、新课引入、展开和结尾
D.熟悉教案、新课引入、展开和结尾
【答案】 B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中制备溴苯用苯和溴水
B.异戊二烯的所有原子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C.淀粉与纤维素是同分异构体
D.用FeCl3溶液可以鉴别甲苯和苯酚
【答案】 D
8、下列可证明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的是
A.一氯甲烷没有同分异构体
B.二氯甲烷没有同分异构体
C.三氯甲烷没有同分异构体
D.四氯甲烷没有同分异构体
【答案】 B
9、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质量要求的主要内容载体,是教与学的主要工具。

下面关于化学教材描述不正确的是()。

A.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工具
B.围绕教学内容开发的视听材料是教材
C.教师教学参考书不是教材
D.学生实验手册是教材
【答案】 C
10、物质构成的奥秘部分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其教学特点包括。

A.① ②
B.① ③
C.② ③
D.① ② ③
【答案】 D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锥形瓶可用作加热的反应器
B.室温下.不能将浓硫酸盛放在铁桶中
C.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会使溶液浓度偏低
D.用蒸馏水润湿的试纸测溶液的pH,一定会使结果偏低
【答案】 A
12、我国新一轮课改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在学习方式上特别强调和提倡()
A.接受式学习
B.探索式学习
C.研究性学习
D.自主学习
【答案】 D
13、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以下不属于学情分析内容的是()。

A.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
B.分析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的未知知识
C.分析学生如何来进行学习
D.分析学生的兴趣及性格
【答案】 D
14、在“制取氧气”教学中。

某教师通过复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继而过渡设问“如此重要的气体如何才能获得呢”引入新课。

该教师运用的导入方法是()。

A.旧知导入
B.实验导入
C.问题导入
D.直接导人
【答案】 A
15、“化学与生活”课程模块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及()等活动。

切实感受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A.调查访问
B.实验探究
C.参观讨论
D.以上都对
【答案】 D
16、下列对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秸秆的处理方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A.就地焚烧
B.发酵后作农家肥
C.加工成精饲料
D.制造沼气
【答案】 A
17、下列属于体验性学习目标水平的行为动词是()。

A.解决
B.迁移
C.测量
D.参观
【答案】 D
18、下列用来表示测量结果正确反映所欲测量的特点和功能的程度的是()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答案】 B
19、化学学科教学要以()为本。

A.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B.人的全面发展
C.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D.教材
【答案】 B
20、2018年,一档《辉煌中国》电视纪录片,让“厉害了,我的国”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

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卓越,下列成果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是()。

A.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
B.屠呦呦发现抗疟疾青蒿素
C.闵恩泽研发石油炼制催化剂
D.张青莲主持测定了几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答案】 B
21、下列不属于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的是()。

A.以系统观做指导
B.科学性原则
C.以科学、可靠、先进、合适和完整的教学理念为基础,遵循教学规律
D.要从实际出发
【答案】 B
22、教学设计中,最终能够使抽象的教学理论变成教学实践的关键环节是()。

A.教学目标设计
B.教学内容设计
C.教学方法和策略设计
D.教学过程和活动设计
【答案】 D
23、下列表述能突出体现中学化学教学过程特殊性的是()。

A.以实验为基础、以化学用语为工具
B.教师讲、学生听
C.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D.理性思维和动手操作相结合
【答案】 A
24、下列各组离子可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答案】 C
25、学生在学习了钠、钾的性质后,总结出碱金属的一般性质,这种方法属于()。

A.分析法
B.归纳法
C.演绎法
D.类比法
【答案】 B
26、一般来说,喜欢化学并且对理论和抽象的东西感兴趣的学生,其认知风格大多属于()。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答案】 B
27、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

A.科技教育
B.素质教育
C.减负
D.现代教育
【答案】 B
28、有关化学教学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A.化学教学内容就是化学课程内容
B.化学教学内容就是化学教材内容
C.化学教学内容就是化学教科书内容
D.化学教学内容是对化学课程内容和化学教科书内容的再选择和再组织
【答案】 D
29、镁/H2O2酸性燃料电池采用海水作电解质(加入一定量的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池总反应式为Mg+H2O2=Mg(OH)2
B.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H2O2+2H++2e-=2H2O
C.电池工作时,正极周围海水的pH减小
D.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H+向负极移动
【答案】 B
30、关于化学史描述正确的是()
A.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71年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
B.拉瓦锡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
C.汤姆生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测定出空气的成分
D.意大利化学家凯库勒最早提出了分子概念
【答案】 A
31、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

A.化学1
B.化学2
C.物质结构与性质
D.实验化学
【答案】 B
32、用括号内试剂及操作方法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不正确的是()。

A.苯中的苯酚(溴水、过滤)
B.乙酸乙酯中的乙酸(饱和碳酸钠溶液、分液)
C.溴乙烷中的乙醇(水、分液)
D.溴苯中的溴(NaOH溶液、分液)
【答案】 A
33、化学学科教学要以()为本。

A.教科书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答案】 C
34、在3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加入2mL5%的H2O2溶液,再向其中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MnO2粉末,2滴1mol/LFeCl3溶液,对比观察现象,该实验的目的是()。

A.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探究固体表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答案】 D
35、关于高中化学教学,以下陈述正确的是()。

A.“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呈现综合性的活动任务
B.制造认识冲突是进行概念转变教学的重要策略
C.新课程倡导探究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把所有的活动设计为探究活动
D.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代替传统的演示实验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答案】 B
36、“化学平衡”概念所属的化学知识类型是()。

A.化学事实性知识
B.化学技能性知识
C.化学理论性知识
D.化学情意类知识
【答案】 C
37、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能级顺序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

A.轨道能量逐渐降低,但能级顺序不变
B.轨道能量基本不变,但能级顺序改变
C.轨道能量逐渐增加,能级顺序不变
D.轨道能量逐渐降低,能级顺序也会改变
【答案】 D
38、研究者按照研究的目的,以一定的理论假设做指导,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之间因果的化学教学研究方法是()
A.调查法
B.实验法
C.行动研究法
D.文献检索法
【答案】 B
39、生活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做衣服的棉和麻均与淀粉互为同分异构体
B.制饭勺、高压锅等的不锈钢是合金
C.煎炸食物的花生油和牛油都是可皂化的饱和酯类化合物
D.磨豆浆的大豆富含蛋白质,豆浆煮沸后蛋白质变成了氨基酸
【答案】 B
40、下列不属于探究式教学特征的是()。

A.问题情境特征
B.思维开放特征
C.教师主体特征
D.实践探索特征
【答案】 C
41、分类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有关分类正确的是()。

A.全部正确
B.①②③⑤
C.⑤⑨
D.②⑤⑥⑦⑨⑩
【答案】 C
4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主要是( )。

A.自主、合作、探究
B.参与、合作、活动
C.讲授、练习、探究
D.反思、生成、探究
【答案】 A
43、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管理、组织学生,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活泼、主动地学习,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和教学秩序,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行为方式称为化学教师的课堂组织。

这里强调三点,不包括()。

A.强调它是教师的行为,课堂教学如何组织取决于教师预先的谋划和设计
B.强调课堂组织的指向要服从于预定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C.强调了课堂组织要着眼于如何能够使教学过程有序,课堂气氛和谐,有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和学生活泼、生动的学习状态的形成
D.强调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切为学习成绩服务
【答案】 D
44、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每个课程模块()学分。

A.2
B.1
C.0.5
D.1.5
【答案】 A
45、常温、常压下,将1 mol蔗糖溶解在水中制成1 L溶液。

此溶解过程中体系的ΔH-TΔS和熵的变化情况是( )
A.ΔH-TΔS>0,ΔS<0
B.ΔH-TΔS<0,ΔS>0
C.ΔH-TΔS>0,ΔS>0
D.ΔH-TΔS<0,ΔS<0
【答案】 D
46、下列属于“化学1”的内容主题的是()。

A.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B.生活中的材料
C.化学实验基础
D.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答案】 C
47、下列属于“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是()。

A.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B.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C.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D.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答案】 A
48、氧气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

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从淡蓝色液体变成无色气体发生了化学变化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并有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C.氧气瓶通常是黑身黄字
D.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
49、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时候,学生用辩论的形式讨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等物质的量混合后,各离子的浓度大小的排列顺序是怎么样的?”教师通过这个过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A.课堂练习评价
B.即时表现评价
C.未知1
D.未知2
【答案】 D
50、常温、常压下,将1 mol蔗糖溶解在水中制成1 L溶液。

此溶解过程中体系的ΔH-TΔS和熵的变化情况是( )
A.ΔH-TΔS>0,ΔS<0
B.ΔH-TΔS<0,ΔS>0
C.ΔH-TΔS>0,ΔS>0
D.ΔH-TΔS<0,ΔS<0
【答案】 D
51、络合滴定法用EDTA测定pb2+时,要求pH为5左右,缓冲溶液可以选择()缓冲体系。

A.HAc-NaAc
B.六次甲基四胺
C.NH3-NI-14Cl
D.一氯乙酸
52、某教师在开学时,对高一新生开展了一次小测验,以了解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与能力发展水平。

这种测试属于()。

A.活动表现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档案袋评价
D.诊断性评价
【答案】 D
53、常用来分析化学事实,帮助学生形成和理解化学概念,解释和论证化学原理等比较复杂内容的教学方法是()。

A.讲述
B.讲解
C.讲演
D.讲说
【答案】 B
54、不是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指导思想的是()。

A.以实验为基础
B.强调教学的探究性
C.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D.强调掌握实验理论
【答案】 D
55、下面关于高中化学课程性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A.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
B.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C.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D.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中级教育课程
【答案】 D
56、常温、常压下,将1 mol蔗糖溶解在水中制成1 L溶液。

此溶解过程中体系的ΔH-TΔS和熵的变化情况是()
A.ΔH-TΔS>0,ΔS<0
B.ΔH-TΔS<0,ΔS>0
C.ΔH-TΔS>0,ΔS>0
D.ΔH-TΔS<0,ΔS<0
【答案】 D
57、在“中和滴定”一节课中,教师首先讲述中和滴定原理,接着进行规范的演示,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地完成某一动作,借以形成中和滴定的技能、技巧。

该教学片段中没有体现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演示法
C.参观一调查法
D.练习法
【答案】 C
58、下面不属于化学l的主题的是( )。

A.认识化学科学
B.化学实验基础
C.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D.物质结构基础
【答案】 D
59、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硅太阳能电池工作时,光能转化成电能
B.锂离子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C.电解质溶液导电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D.葡萄糖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时,化学能转化成热能【答案】 A
6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锥形瓶可用作加热的反应器
B.室温下.不能将浓硫酸盛放在铁桶中
C.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会使溶液浓度偏低
D.用蒸馏水润湿的试纸测溶液的pH.一定会使结果偏低【答案】 A
大题(共10题)
一、某化学教师为了检测学生对“金属活动性”知识的掌握程度.设置了下列试题.并对学生的答题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

【试题】
一位同学为了验证锌、银、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五个实验:①将Zn、Cu分别放入稀盐酸中;②将Ag放入Cu(N03)2溶液中;③将Cu放入AgN03溶液中;④将Cu放入ZnS04溶液中;⑤将Zn放入AgN03溶液中。

下列实验组合不能验证锌、银、铜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⑤
【考试结果】
有32.5%的同学选择了A或B。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题正确答案是什么?(2)试对学生解题错误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3)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答案】(1)D。

(2)错解分析:对金属与盐酸的反应不清楚,不能准确地判断金属是否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未对实验的组合做出正确的判断。

(3)解题思路:为了确定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常利用活动性居中的金属进行判断。

①能证明锌比铜活泼;②③能证明铜比银活泼;④能证明锌比铜活泼;⑤能证明锌比银活泼;综上可知①②、①③、②④能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二、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素材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理论,却无法得到科学验证,但被人接受。

素材21774年拉瓦锡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1791年化学家里希特通过大量的酸碱中和实验.提出了当量定律的雏形。

1799年普罗斯提出了所谓的定组成定律。

后来许多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倍比定律。

素材3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道尔顿在1803年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①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再分割,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本性不变。

②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是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则相反。

每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此点乃道尔顿原子论的核心)。

③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形成化合物。

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其质量为所含各元素原子质量的总和。

同一种复杂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也必然相同。

根据上述素材回答下列问题:(1)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的基础有哪些?(3分)(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为什么比古希腊的原子论更具有科学说服力?(3分)(3)从上述素材概括近代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

(3分)(4)有人赞赏道尔顿“似乎是用他的手开始实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3分)
【答案】(1)从素材中可以看出,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基础主要有: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理论,拉瓦锡提出的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的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的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的倍比定律。

前人的这些理论和实验都为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奠定了基础。

(2)古希腊的原子论是由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来的.但是并没有得到科学地验证。

而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而得出来的,因而也更真实、更可靠、更具有科学说服力。

(3)①化学家对物质的认识和研究,从宏观向微观深入。

化学家们通过实验验证打开了原子的大门,逐步提出了原子学说.②从定性向定量化深入。

比如拉瓦锡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了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了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出现的倍比定律.都体现了化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

③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向理论化发展。

由上述几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需要大量的实验事实.同时也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理论。

(4)“似乎用他的手开始试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说出了实验与理论思维之间的关系.真理需要以实验为基础.同时理论思维通过实验现象看到现象的本质.由本质推断实验结果。

三、下面是某化学教师一次习题课的教学摘录。

[任务驱动]出示任务:如何判断金属Cu和金属Fe金属性的强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形成方案)[交流评价]教师巡视并选取四个典型实验方案,让各小组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并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方案1:Cu和Fe分别加入盐酸中是否有气体生成方案2:Cu和Fe分别加入食醋中是否有气体生成方案3:Fe加入CuSO4溶液中是否有Cu生成方案4:Cu加入FeCl3溶液中Cu是否消失[巩固提高]略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化学原理,你认为哪个方案不可行?请说明理由。

【答案】
【知识点】
化学教学评价能力——金属性强弱(1)根据化学原理看,方案4不可行,因为方案4的反应为Cu+2FeCl3=CuCl2+2FeCl2,无法判断金属Cu和金属Fe金属性的强弱。

(2)根据化学原理看.方案2和方案3均可以,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食醋与铁反应生成的气体很少,现象不明显,所以方案2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3)从评价类型看,教学评价有即时评价、作业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和成长记录评价。

本教学摘录属于活动表现评价。

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过程性的综合评价.用于对课堂科学探究、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活动的评价。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有位化学教师在进行高一化学1(必
修)“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教学时,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①:将金属钠从煤油中取出,用小刀切去表层,再将绿豆粒大小的钠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验开展教学。

接着,教师做了实验②:在空气中点燃一小块钠,实验③:向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上滴少量水。

问题:(1)写出该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

(2分)(2)实验②、③的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4分)(3)利用实验①、②、③,教师将分别开展哪些知识的教学?(3分)上述教学过程的优点是什么?(4分)
【答案】(1)该教学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两种:实验法、演示法。

实验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实验药品进行分组实验,该教学方法为实验法。

材料中的实验①为实验法。

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化学实验而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材料中的实验②和③为演示法。

(2)实验②的实验现象金属钠先熔化,燃烧火焰为黄色,燃烧后生成淡黄色粉末状物质。

实验③的实验现象:脱脂棉燃烧起来,火焰呈黄色。

(3)实验①—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开展有关金属钠的物理性质,金属钠与空气的反应、与水反应的知识教学.同时说明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②—金属钠的燃烧:对比金属钠与氧气在加热和不加热的情况下发生反应的现象、产物的不同,对比氧化钠、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结构、化学键种类的不同。

实验③—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探究脱脂棉燃烧的原因,说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产物,结合氧元素的化合价分析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情况。

上述教学过程的优点:①通过实验探究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②通过知识的比较、归纳,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

③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能更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

④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素养。

五、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落实为具体的教学操作行为。

是目前制约学科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

而教学模式是体现教育教学思想的一种教学活动操作系统.是教育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流程中的一种简明概括。

它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是实现特定教学目标的方案和策略。

是创设不同教学情境的范型。

因此,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给广大教师以示范,是当前深化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根据上述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1)构成课堂教学模式的三要素是什么?(2)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包括哪几部分?(3)谈谈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处理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关系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任何一个完整、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都应该是由理论基础、教学程序和教学策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2)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主要是指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逻辑顺序。

(3)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处理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关系应注意:①学生之间一起进行交流、合作。

②理科学科在形成学生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一些重要原理、理论、规律都需要教师讲解。

③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模块需要不同的教学过程。

④课程改革不应该把原来的都否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