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三版)陈洪 教学设计 (45)[3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45《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首诗“沉思”的特征及其内涵。

2. 理解作者《十四行集》的文学史意义。

3. 初步了解“十四行诗”的知识。

水平指标: 1.知识——扩展知识(1)——文学与语言——十四行诗
知识——扩展知识(2)——文化与人文——新诗中的格律派
2.能力——核心能力(1)——接受与理解——现代新诗欣赏参考文献: 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2. 冯至诗选
3. 生命的风旗
4. 论冯至的创作与存在主义的关系
5. 沉思的诗——论冯至的《十四行集》
6. 《向死而生的40年代》
7. 《新诗杂话·诗的哲理》(节选)
8. 评冯至的十四行诗
9. 《冯至传》(节选)
10.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赏析
11. 图片素材(略)
关联教学:与本单元的诗歌篇章结合,把握现代诗歌的理解方法。

【课堂教学思路】
本首诗作借沉思自然界的“蜕化”现象,歌颂生命的新生和永恒。

与《十四行集》中的其他作品一样,诗人在有关人与自然、现下与将来、生存与死亡等关系的思考和和探讨中,找到了肯定的答案,显示了其生命哲学和人文情怀的深广度。

【课堂教学设计】
1. 诗人冯至
冯至早年的诗创作,如《我是一条小河》、《南方的夜》、《蛇》等抒情诗,《蚕马》、《吹箫人》等叙事诗,均是1920年代的优秀诗作,为其获得诗名,鲁迅誉其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朱自清则肯定其叙事诗“堪称独步”。

而冯至1940年代的诗,则更多地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属于诗评家李广田所称的“沉思的诗”。

1990年代以来,又被认为多有存在主义性质的体验。

(参看《冯至传》(节选)、《向死而生的40年代》、《生命的风旗》)
2. 十四行诗
“十四行”(sonnet),又译“商籁体”,起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后流行于欧洲各国,是一种典型的西方诗歌体式,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

用汉语来写,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

采用十四行体,显示了作者严谨的艺术的节制精神,正如歌德所言:“在限制中才能显出来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

这一首既受里尔克的影响,在传统的严格韵律的基础上有所变化,也是一种“变体”,但4行/4行/3行/3行的基本形式,和音节错落整饬的特点仍在。

不管怎样,《十四行集》借助这谨严的格式,成功地构造了一种“有法度的美”,现代汉语诗歌之美。

(参见《冯至诗选》、《评冯至的十四行诗》、《沉思的诗——论冯至的〈十四行集〉》)
3. 本诗的赏析
本诗标题取自诗的首句,在《十四行集》中排列第二。

在本诗中,诗人从一个庄严的年代立足,观察树木和蝉蜕这样常见的自然现象,从小昆虫经过一次交媾便结束其美妙一生之中,得到了歌德式的“死与变”的启示:“歌声从音乐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引发出对生命的沉思和感喟:死生相互对待和转化,“死亡”成为“永生”
的起点,由此达致生的充实与死的庄严;超越死亡,与永恒之自然同在。

(参见《新诗杂话•诗的哲理》、《生命的沉思与存在的决断——论冯至的创作与存在主义》、《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赏析》)
4. 诗歌的写作
《十四行集》正如诗评家所论:他默察,他体认,他把他在宇宙人生中所体验出来的印证于日常现象,他看出那真实的诗或哲学于我们所看不到的地方。

——而这,正是现代诗的基本质素。

《十四行集》的写作,据作者称,是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开始的。

1930年代以后,冯至以学者身份闻名于学界,以德语文学研究为主业。

多年的学者生涯,使1941年前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做教授的冯至,自认“早已不惯于写诗了”。

“但是有一次,在一个冬天的下午,望着几架银色的飞机在蓝得像结晶体一般的天空里飞翔,想到古人的鹏鸟梦,我就随着脚步的节奏,信口说出一首有韵的诗,回家写在纸上,正巧是一首变体的十四行”。

于是,冯至有意识地捕捉住这诗的思绪,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从历史上不朽的精神到无名的村童农妇,从远方的千古的名城到山坡上的飞虫小草,从个人的一小段生活到许多人共同的遭遇,凡是和我的生命发生深切的关联的,对于每件事物我都写出一首诗”。

(参见《十四行集•序》)。

【建议考核方式】
1. 思考:本诗为什么不像一般诗作那样以“我”为抒情主体,而是屡次出现“我们”?有何种蕴涵?
2. 思考:你觉得这种白话诗的格律美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